虛實篇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者,其因不一;而兵器之演而日進,其大者也。
所以因兵器變化而取勝者,亦為“因敵變化而取勝”之一義。
試思民生之初,徒手相搏,以人戰而不以器戰,人多為王,力大者勝。
既而削木以刺,拾石以投,則有持者之寡,可以勝徒手者之衆,徒手者之強,或斃于有持者之弱;知用器之利矣,而尚不成其為兵器也!又進而弓矢戈矛,長短雜用,而兵器具焉。
然而可以刺擊,而不能不圖所以防禦人之刺擊,于是乎披甲戴胄而乘車焉,其陳兵也,用一字式之橫隊,什伍俱前,以便于展布。
然适于防禦,滞于活動,而不能利沖擊!降而中古,騎兵以興,縱橫馳驟,于是變橫隊而為縱隊,以盡沖擊之用。
近代火器倡而槍炮興,摧堅破銳;于是由縱隊之戰術變而為散開,為縱深配備之戰術;第一次歐戰,其大成也!及飛機出而空軍興,遂成立體之戰;于是由散開,由縱深配備之戰術,而變平面為立體配備之戰術。
然則戰術之變化,應于兵器演進之形,以遞嬗于無窮也。
今日之兵器,方以演進;昔日之戰勝,惡可複乎!惟有“應形于無窮”。
以演進戰術爾!戰術之制勝有三:曰活動。
曰沖擊。
曰防禦。
三者具,然後可以殺敵緻果而無虞也!然兵器之為用,則不能三者兼具;或有其二而無其一;甚且具其一而缺其二焉!方其初也,戈矛以刺擊,弓矢以射擊,徒恃人力以為用者也;雖活動而力有限,雖沖擊而用不猛;抑我擊人,而人亦擊我,不知所以自防禦;于是車戰興焉,可以防禦,亦可以沖突;而又滞于活動。
春秋時,北戎侵鄭。
鄭伯禦之,患戎師,曰:“彼徒我車,懼其侵轶我也!”徒,謂步兵;蓋車之活動不如步,而懼為侵轶也!及以騎兵代車戰,而運動加速,沖擊加猛。
然制銳以堅,以守為攻,未嘗無方!後漢護羌校尉段颎以兵萬人讨東羌先零諸種,以羌騎馳突,漢兵披靡,而令軍士長镞、利刀、長矛三重,挾以強弩,列輕騎為左右翼;始制疊陣以禦突騎,俟敵馳突不入,而大呼馳騎突擊,遂大破之;在事靈帝建甯二年。
至宋徽欽之世,金人起于東北,尤善用騎;而兀最稱骁将,以集團馳突之威猛遠勝于軍騎也;又以騎兵之利沖擊而不利防禦也;于是披馬以甲,而兵皆重铠,号鐵浮圖,戴鐵兜鍪,周帀綴長檐,三人為伍,貫以韋索,每進一步,即以拒馬擁之,進一步,拒馬亦進,退不可卻,而寓堅重于輕銳,分左右翼,号拐子馬,皆女真為之,号長勝軍,專以攻堅,戰酣然後用之,自用兵以來,破軍殺将,所向無前!于是宰相李綱奏教車戰,謂:“以步兵戰者,不足以勝騎,以其善馳突也,以騎兵戰者。
不足以勝車,以其善捍禦也。
金人以鐵騎勝中國,其說有三;而非車不足以制之也!步兵不足以當其馳突,一也;用車,則馳突可禦。
騎兵、馬弗如之,二也;用車,則騎兵在後,度便乃出。
戰卒多怯,見敵辄潰,雖有長技,不得而施,三也;用車,則人有所依,可施其力,部伍有束,不得而逃。
然則車之可以制鐵騎也審矣!”既而高宗南渡以立國,東扼荊襄,西守岷蜀,江淮千裡,地多沼澤,丈五之溝,漸車之水,山林積石,經川丘阜,草木所生,此步兵之地,而車戰非所施也!于是吳璘變通車戰之意以用步兵而為疊陣,略如段颎之戰先零而變通其意。
每戰,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強弓,次輕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約賊相搏至百步内,則神臂先發;七十步,強弓并發;次陣如之,而欲以靜制動,以堅制銳;其陣以拒馬為限,鐵鈎相連,俟其傷,則更代;代則以鼓為節;騎兩翼以蔽于前,陣成而騎退;謂之疊陣。
諸将疑焉,曰:“吾軍其殲于此乎!”璘曉之曰:“此古束伍令也,軍法有之,諸君不識耳!得車戰餘意,無出于此!戰士心定,則能持滿;敵雖銳,不能當也!”遂大破金人于秦州。
蓋以鐵騎之集團馳突,銳不可當;而非創疊陣以為平面縱深之配備,不足以當其鋒也!然吳璘為疊陣以用步兵而善于禦;元成吉思汗則又為疊陣以用騎兵而猛于攻。
其人其馬,亦披鐵甲以寓堅于銳,而運骥足以馳驟,揮矛劍以沖擊;以百二十五騎為一中隊,三中隊為一大隊,三大隊為一縱隊;每戰,左右以數縱隊骈列,前後相重,縱橫馳突,如層波疊浪,衍溢漂疾,波湧而濤起,奮猛陵厲,遇者死,當者壞,而歐、亞兩洲,皆騁馬足焉!迨明中葉,而戚繼光稱名将,制鴛鴦陣,隊長執牌居前,軍士十人分翼于後,五兵長短相雜,略似吳璘疊陣之意,而變化之;璘則以守待攻,而繼光欲攻守兼施。
既而總理薊昌保定練兵,更欲兼車步騎三者以疊相為用,禦沖以車,衛車以步,車以步卒為用,步卒以車而強;敵以數萬騎,勢如山崩河決,徑突我軍;我有車營,車有火器,發以擊敵,無不僵仆;其有不仆,冒死而前;然後步兵出戰以擊刺,依車為衛,其遠者不離五步,倦則少休車内,而火器繼放,更番疊出,而騎為奇兵,随時策應,猶是吳璘疊陣之法,而少變焉!則是戰術之不能不“因敵變化而取勝”,自古而然也!近代兵器,演進而日新,然必相兼以為用,不能獨用,則與古無異!如大炮之攻擊,猛烈無比;然滞于活動;及其短兵相接,又無以自防禦。
坦克車之活動捷,防禦堅,然非裝置大炮,則無以為攻擊。
又如步兵便于占領,而活動不如騎兵,攻擊不如炮兵。
騎兵敏于活動,而攻擊不如炮兵,占領不如步兵。
炮兵猛于攻擊,而占領不如步兵,活動不如騎兵。
兵器之為用攸别,而不可不錯綜以相輔,兼資以為用也。
歐洲戰争之用火槍,蓋在十七世紀之末。
迄十八世紀之初,普魯士菲烈德立大王作新戰術,略如吳璘疊陣之制;而以大炮代陣後之神臂弓。
其法,橫列步兵以置陣,憑險為固,寓攻于防,而布精騎以張兩翼;步兵之後,則以大炮之炮兵,集團射擊,以為猛烈之攻,無不摧破;戰勝攻取,莫之當也!降而十九世紀,法國拿破侖大帝出,則尤以攻為戰,而不如菲烈德立之寓攻于防;以動為進,而不如菲烈德立之以靜待動;其戰,以步騎炮并用,直搗中堅以突破敵陣;而尤緻力于炮火之猛烈運用;以炮六門乃至八門為一中隊,而合數中隊之炮以成一大隊,而隸于師或軍團焉。
又以百四十門乃至百八十門大炮隸所部為預備隊;而集中炮火以猛攻敵陣,使不得立足;然後步騎并進,所向披靡。
而與菲烈德立有異者,蓋由陣地戰之以靜待動,一變而為非陣地戰之以動為進也。
以至第一次歐洲大戰,德人喑嗚叱咤,以攻為戰,而承拿破侖之雄略;法人發強剛毅,寓攻于守,以衍菲烈德立之餘緒。
及其曠日持久,德人攻堅之力屈,以陷于塹壕之陣地戰,頓兵挫銳,卒以不振!于是寓攻于守之戰術,極盛于英、法兵家;而德人仍持其以攻為戰,以動為進,而專心緻知以務為可勝。
一九一五年,範馬康參之突破俄國敦納河防線也,則用排炮連擊,以掩護步兵之進攻;厥為大戰用排炮猛轟之權輿,而昔日拿破侖之所以摧堅破銳也!其後德軍攻俄之裡卡防線,亦有成功;則不先以炮攻,而于步兵推進之時,炮兵作有力之支持;步兵之推進也,不限以嚴格之時間,隻盡其所能,以可知之速率,疾馳而前;而炮兵則不可不嚴守時間,緊随其後,以作掩護;火力尤不可不集中,以大量之重炮、小炮,轟擊敵陣最厚最堅之處,使之駐足不得;而步兵則推鋒直入以抵其,貫陣而出,側面包抄,以截其後。
既以收功于東線,乃更轉用之西線!魯登道夫一九一八年三四月之進攻英軍,五月之進攻法軍,皆用炮兵協進以作戰,如裡卡之役而有成功。
惟七月香賓之役,法人懲于前敗,僅置少兵前線以相持,而厚集步兵炮兵,深溝堅壘,以故控其力于陣後。
德軍虛耗炮火而後以不繼,深入之步兵殲焉;遂以挫而不振!然而德人曰:“此非以攻為戰之不可能,而以動為進之未疾捷也!”搜卒補乘,積二十年之征繕,而閃電戰以興!其器,則以汽車、飛機之機動,助長槍炮攻擊之威力,配合為用,突飛猛進;其法,發揮拿破侖炮火集中之雄略,融合成吉思汗騎兵攻勢之疊波,而以機械化部隊代騎兵之沖擊,以空軍為機械化部隊之前茅。
騎兵雖以馳突,然力有所限!而機械化部隊之一輛重型坦克軍,時速為四十哩,重八十噸,厚裝鋼甲,而配以小口徑炮、重機關槍以及火焰噴射器,則向所謂活動、沖擊、防禦之三者無不畢具!二架重型機,可以戴數噸重之炸彈;而飛行時速為四百五十哩,活動半徑為二千哩;可以戴小口徑炮及輕型坦克車而起飛;一旅步兵,隻用百二十架重型機,可以一次載運,而降落敵人之後以為襲擊。
一尊大炮,可以一次發射八百噸之彈丸;射程為五十哩以至八十哩;而炮火之猛,尤非拿破侖時代可比!于是塞克特、白魯希茲兩将軍得所憑借以作新戰術,而貫徹以攻為戰,以動為進之旨;先握制空權,以大隊飛機,集團轟炸敵人之交通要道及據點,阻敵軍以不得增援而集中;又轟炸敵軍之陣地,以摧毀其防禦工程;然後以輕坦克車任偵察,以大隊之重坦克車,推鋒而前,踏平敵軍之防禦陣地;而以大隊之中型戰車追随掃蕩;以摩托化部隊之步兵,占領陣地;如佐以降落傘部隊,襲敵陣之後,而占其司令部,擒賊擒王,尤足以張軍威,喪敵膽;又次則以機械化部隊組成戰鬥縱隊;在第一線部隊占領陣地之後,止不複進;而追奔逐北,則以委之第三線部隊;亦如層波疊浪,前後相重,此湧彼伏,更休疊進,然後氣銳而勢猛,縱橫歐陸,所當者破!而法人寓攻于防,欲以堅制銳,而魏剛防線出焉,欲以陣厚而勢堅禦之,亦略如吳璘疊陣之意,而加厚,加深,陣地愈深入,兵力愈增強。
不殚銳竭力以堅持前哨防線;而前茅慮無,中權後勁,故控其大軍主力于後衛,以伺敵軍深入,而欲乘之于再衰三竭之餘,聚而殲旃!其陣線分為四層:第一線為斥候,其地勢,宜便瞭望,利聯絡;專任偵伺,而通訊聯絡以告警者也。
第二線為前茅,在斥候之後,十五哩以至二十哩,其間散布無數之地雷及陷阱;而廣築堡壘,置兵以守;如遇敵兵之選鋒,而立予以殲滅焉。
第三線為中堅,前置鹿角及鐵絲網,延深至二哩;稍後為塹壕,廣八十呎以至百呎,深五呎以至八呎;而塹壕之後一哩,為三角錐體之鋼骨水泥堡壘,高廣各一呎半,重重疊疊,前後相距各三呎,所以禦坦克車者也;其後又布電網;而後漸進以為中堅陣地,乃以高十呎而深藏地下三層之多線式戰壕所構成。
中堅陣地前之鋼骨水泥堡壘,星羅棋布,堡壘與堡壘之間,可以火力封鎖;而中堅陣地之後,則為活動鋼塔,所以掩護野炮者也。
凡一中堅陣地所控制之距離,為十五哩以至二十哩,而有步兵一團、炮兵一團以上,工兵一營或一連以置守焉。
第四線為後勁,控制大隊之步兵及機械化部隊,以為增援出擊及掩護退卻之用,而亦構築堅強之後備陣地焉。
凡中堅陣地與後備陣地之間,以及後方之交通壕,完全隐蔽,而不予敵人以可偵。
自第一線陣地以迄第四線,深八十哩以至百哩。
德人布壘陣以攻,而法人置壘陣以守,宜若旗鼓可以相當!假如德人用機械化部隊以進攻,方及斥候,而司令部已得警信。
發号施令以備預不虞矣!漸進而犯前茅,不投陷阱,即觸地雷,而重以大隊之重轟炸機出動,予以猛烈之炸擊,必無幸焉!萬一前茅不戒而為所突破;而中堅陣地之塹壕,及三角錐體之鋼骨水泥堡壘,重門設險,必未易以超越;而予坦克車防禦炮以揚威轟擊之機;以堅制
所以因兵器變化而取勝者,亦為“因敵變化而取勝”之一義。
試思民生之初,徒手相搏,以人戰而不以器戰,人多為王,力大者勝。
既而削木以刺,拾石以投,則有持者之寡,可以勝徒手者之衆,徒手者之強,或斃于有持者之弱;知用器之利矣,而尚不成其為兵器也!又進而弓矢戈矛,長短雜用,而兵器具焉。
然而可以刺擊,而不能不圖所以防禦人之刺擊,于是乎披甲戴胄而乘車焉,其陳兵也,用一字式之橫隊,什伍俱前,以便于展布。
然适于防禦,滞于活動,而不能利沖擊!降而中古,騎兵以興,縱橫馳驟,于是變橫隊而為縱隊,以盡沖擊之用。
近代火器倡而槍炮興,摧堅破銳;于是由縱隊之戰術變而為散開,為縱深配備之戰術;第一次歐戰,其大成也!及飛機出而空軍興,遂成立體之戰;于是由散開,由縱深配備之戰術,而變平面為立體配備之戰術。
然則戰術之變化,應于兵器演進之形,以遞嬗于無窮也。
今日之兵器,方以演進;昔日之戰勝,惡可複乎!惟有“應形于無窮”。
以演進戰術爾!戰術之制勝有三:曰活動。
曰沖擊。
曰防禦。
三者具,然後可以殺敵緻果而無虞也!然兵器之為用,則不能三者兼具;或有其二而無其一;甚且具其一而缺其二焉!方其初也,戈矛以刺擊,弓矢以射擊,徒恃人力以為用者也;雖活動而力有限,雖沖擊而用不猛;抑我擊人,而人亦擊我,不知所以自防禦;于是車戰興焉,可以防禦,亦可以沖突;而又滞于活動。
春秋時,北戎侵鄭。
鄭伯禦之,患戎師,曰:“彼徒我車,懼其侵轶我也!”徒,謂步兵;蓋車之活動不如步,而懼為侵轶也!及以騎兵代車戰,而運動加速,沖擊加猛。
然制銳以堅,以守為攻,未嘗無方!後漢護羌校尉段颎以兵萬人讨東羌先零諸種,以羌騎馳突,漢兵披靡,而令軍士長镞、利刀、長矛三重,挾以強弩,列輕騎為左右翼;始制疊陣以禦突騎,俟敵馳突不入,而大呼馳騎突擊,遂大破之;在事靈帝建甯二年。
至宋徽欽之世,金人起于東北,尤善用騎;而兀最稱骁将,以集團馳突之威猛遠勝于軍騎也;又以騎兵之利沖擊而不利防禦也;于是披馬以甲,而兵皆重铠,号鐵浮圖,戴鐵兜鍪,周帀綴長檐,三人為伍,貫以韋索,每進一步,即以拒馬擁之,進一步,拒馬亦進,退不可卻,而寓堅重于輕銳,分左右翼,号拐子馬,皆女真為之,号長勝軍,專以攻堅,戰酣然後用之,自用兵以來,破軍殺将,所向無前!于是宰相李綱奏教車戰,謂:“以步兵戰者,不足以勝騎,以其善馳突也,以騎兵戰者。
不足以勝車,以其善捍禦也。
金人以鐵騎勝中國,其說有三;而非車不足以制之也!步兵不足以當其馳突,一也;用車,則馳突可禦。
騎兵、馬弗如之,二也;用車,則騎兵在後,度便乃出。
戰卒多怯,見敵辄潰,雖有長技,不得而施,三也;用車,則人有所依,可施其力,部伍有束,不得而逃。
然則車之可以制鐵騎也審矣!”既而高宗南渡以立國,東扼荊襄,西守岷蜀,江淮千裡,地多沼澤,丈五之溝,漸車之水,山林積石,經川丘阜,草木所生,此步兵之地,而車戰非所施也!于是吳璘變通車戰之意以用步兵而為疊陣,略如段颎之戰先零而變通其意。
每戰,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強弓,次輕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約賊相搏至百步内,則神臂先發;七十步,強弓并發;次陣如之,而欲以靜制動,以堅制銳;其陣以拒馬為限,鐵鈎相連,俟其傷,則更代;代則以鼓為節;騎兩翼以蔽于前,陣成而騎退;謂之疊陣。
諸将疑焉,曰:“吾軍其殲于此乎!”璘曉之曰:“此古束伍令也,軍法有之,諸君不識耳!得車戰餘意,無出于此!戰士心定,則能持滿;敵雖銳,不能當也!”遂大破金人于秦州。
蓋以鐵騎之集團馳突,銳不可當;而非創疊陣以為平面縱深之配備,不足以當其鋒也!然吳璘為疊陣以用步兵而善于禦;元成吉思汗則又為疊陣以用騎兵而猛于攻。
其人其馬,亦披鐵甲以寓堅于銳,而運骥足以馳驟,揮矛劍以沖擊;以百二十五騎為一中隊,三中隊為一大隊,三大隊為一縱隊;每戰,左右以數縱隊骈列,前後相重,縱橫馳突,如層波疊浪,衍溢漂疾,波湧而濤起,奮猛陵厲,遇者死,當者壞,而歐、亞兩洲,皆騁馬足焉!迨明中葉,而戚繼光稱名将,制鴛鴦陣,隊長執牌居前,軍士十人分翼于後,五兵長短相雜,略似吳璘疊陣之意,而變化之;璘則以守待攻,而繼光欲攻守兼施。
既而總理薊昌保定練兵,更欲兼車步騎三者以疊相為用,禦沖以車,衛車以步,車以步卒為用,步卒以車而強;敵以數萬騎,勢如山崩河決,徑突我軍;我有車營,車有火器,發以擊敵,無不僵仆;其有不仆,冒死而前;然後步兵出戰以擊刺,依車為衛,其遠者不離五步,倦則少休車内,而火器繼放,更番疊出,而騎為奇兵,随時策應,猶是吳璘疊陣之法,而少變焉!則是戰術之不能不“因敵變化而取勝”,自古而然也!近代兵器,演進而日新,然必相兼以為用,不能獨用,則與古無異!如大炮之攻擊,猛烈無比;然滞于活動;及其短兵相接,又無以自防禦。
坦克車之活動捷,防禦堅,然非裝置大炮,則無以為攻擊。
又如步兵便于占領,而活動不如騎兵,攻擊不如炮兵。
騎兵敏于活動,而攻擊不如炮兵,占領不如步兵。
炮兵猛于攻擊,而占領不如步兵,活動不如騎兵。
兵器之為用攸别,而不可不錯綜以相輔,兼資以為用也。
歐洲戰争之用火槍,蓋在十七世紀之末。
迄十八世紀之初,普魯士菲烈德立大王作新戰術,略如吳璘疊陣之制;而以大炮代陣後之神臂弓。
其法,橫列步兵以置陣,憑險為固,寓攻于防,而布精騎以張兩翼;步兵之後,則以大炮之炮兵,集團射擊,以為猛烈之攻,無不摧破;戰勝攻取,莫之當也!降而十九世紀,法國拿破侖大帝出,則尤以攻為戰,而不如菲烈德立之寓攻于防;以動為進,而不如菲烈德立之以靜待動;其戰,以步騎炮并用,直搗中堅以突破敵陣;而尤緻力于炮火之猛烈運用;以炮六門乃至八門為一中隊,而合數中隊之炮以成一大隊,而隸于師或軍團焉。
又以百四十門乃至百八十門大炮隸所部為預備隊;而集中炮火以猛攻敵陣,使不得立足;然後步騎并進,所向披靡。
而與菲烈德立有異者,蓋由陣地戰之以靜待動,一變而為非陣地戰之以動為進也。
以至第一次歐洲大戰,德人喑嗚叱咤,以攻為戰,而承拿破侖之雄略;法人發強剛毅,寓攻于守,以衍菲烈德立之餘緒。
及其曠日持久,德人攻堅之力屈,以陷于塹壕之陣地戰,頓兵挫銳,卒以不振!于是寓攻于守之戰術,極盛于英、法兵家;而德人仍持其以攻為戰,以動為進,而專心緻知以務為可勝。
一九一五年,範馬康參之突破俄國敦納河防線也,則用排炮連擊,以掩護步兵之進攻;厥為大戰用排炮猛轟之權輿,而昔日拿破侖之所以摧堅破銳也!其後德軍攻俄之裡卡防線,亦有成功;則不先以炮攻,而于步兵推進之時,炮兵作有力之支持;步兵之推進也,不限以嚴格之時間,隻盡其所能,以可知之速率,疾馳而前;而炮兵則不可不嚴守時間,緊随其後,以作掩護;火力尤不可不集中,以大量之重炮、小炮,轟擊敵陣最厚最堅之處,使之駐足不得;而步兵則推鋒直入以抵其,貫陣而出,側面包抄,以截其後。
既以收功于東線,乃更轉用之西線!魯登道夫一九一八年三四月之進攻英軍,五月之進攻法軍,皆用炮兵協進以作戰,如裡卡之役而有成功。
惟七月香賓之役,法人懲于前敗,僅置少兵前線以相持,而厚集步兵炮兵,深溝堅壘,以故控其力于陣後。
德軍虛耗炮火而後以不繼,深入之步兵殲焉;遂以挫而不振!然而德人曰:“此非以攻為戰之不可能,而以動為進之未疾捷也!”搜卒補乘,積二十年之征繕,而閃電戰以興!其器,則以汽車、飛機之機動,助長槍炮攻擊之威力,配合為用,突飛猛進;其法,發揮拿破侖炮火集中之雄略,融合成吉思汗騎兵攻勢之疊波,而以機械化部隊代騎兵之沖擊,以空軍為機械化部隊之前茅。
騎兵雖以馳突,然力有所限!而機械化部隊之一輛重型坦克軍,時速為四十哩,重八十噸,厚裝鋼甲,而配以小口徑炮、重機關槍以及火焰噴射器,則向所謂活動、沖擊、防禦之三者無不畢具!二架重型機,可以戴數噸重之炸彈;而飛行時速為四百五十哩,活動半徑為二千哩;可以戴小口徑炮及輕型坦克車而起飛;一旅步兵,隻用百二十架重型機,可以一次載運,而降落敵人之後以為襲擊。
一尊大炮,可以一次發射八百噸之彈丸;射程為五十哩以至八十哩;而炮火之猛,尤非拿破侖時代可比!于是塞克特、白魯希茲兩将軍得所憑借以作新戰術,而貫徹以攻為戰,以動為進之旨;先握制空權,以大隊飛機,集團轟炸敵人之交通要道及據點,阻敵軍以不得增援而集中;又轟炸敵軍之陣地,以摧毀其防禦工程;然後以輕坦克車任偵察,以大隊之重坦克車,推鋒而前,踏平敵軍之防禦陣地;而以大隊之中型戰車追随掃蕩;以摩托化部隊之步兵,占領陣地;如佐以降落傘部隊,襲敵陣之後,而占其司令部,擒賊擒王,尤足以張軍威,喪敵膽;又次則以機械化部隊組成戰鬥縱隊;在第一線部隊占領陣地之後,止不複進;而追奔逐北,則以委之第三線部隊;亦如層波疊浪,前後相重,此湧彼伏,更休疊進,然後氣銳而勢猛,縱橫歐陸,所當者破!而法人寓攻于防,欲以堅制銳,而魏剛防線出焉,欲以陣厚而勢堅禦之,亦略如吳璘疊陣之意,而加厚,加深,陣地愈深入,兵力愈增強。
不殚銳竭力以堅持前哨防線;而前茅慮無,中權後勁,故控其大軍主力于後衛,以伺敵軍深入,而欲乘之于再衰三竭之餘,聚而殲旃!其陣線分為四層:第一線為斥候,其地勢,宜便瞭望,利聯絡;專任偵伺,而通訊聯絡以告警者也。
第二線為前茅,在斥候之後,十五哩以至二十哩,其間散布無數之地雷及陷阱;而廣築堡壘,置兵以守;如遇敵兵之選鋒,而立予以殲滅焉。
第三線為中堅,前置鹿角及鐵絲網,延深至二哩;稍後為塹壕,廣八十呎以至百呎,深五呎以至八呎;而塹壕之後一哩,為三角錐體之鋼骨水泥堡壘,高廣各一呎半,重重疊疊,前後相距各三呎,所以禦坦克車者也;其後又布電網;而後漸進以為中堅陣地,乃以高十呎而深藏地下三層之多線式戰壕所構成。
中堅陣地前之鋼骨水泥堡壘,星羅棋布,堡壘與堡壘之間,可以火力封鎖;而中堅陣地之後,則為活動鋼塔,所以掩護野炮者也。
凡一中堅陣地所控制之距離,為十五哩以至二十哩,而有步兵一團、炮兵一團以上,工兵一營或一連以置守焉。
第四線為後勁,控制大隊之步兵及機械化部隊,以為增援出擊及掩護退卻之用,而亦構築堅強之後備陣地焉。
凡中堅陣地與後備陣地之間,以及後方之交通壕,完全隐蔽,而不予敵人以可偵。
自第一線陣地以迄第四線,深八十哩以至百哩。
德人布壘陣以攻,而法人置壘陣以守,宜若旗鼓可以相當!假如德人用機械化部隊以進攻,方及斥候,而司令部已得警信。
發号施令以備預不虞矣!漸進而犯前茅,不投陷阱,即觸地雷,而重以大隊之重轟炸機出動,予以猛烈之炸擊,必無幸焉!萬一前茅不戒而為所突破;而中堅陣地之塹壕,及三角錐體之鋼骨水泥堡壘,重門設險,必未易以超越;而予坦克車防禦炮以揚威轟擊之機;以堅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