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篇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銳,以靜待動。
不意陣地構制,雖隐蔽深固;而德軍用飛機偵察以得!地雷之散布,雖廣雖多;而德軍用無線電以擊發于先而不為患!堡壘雖堅;戰壕雖深;而德軍以飛機自空轟炸,以長射程炮自遠猛擊!塹壕雖廣,而德軍用八十噸之坦克車以超越!空軍雖可出動以轟炸坦克車;而制空權先為德軍所握!炮塔雖鋼制;坦克車防禦炮雖多;而德軍用噴火器以高熱熔毀!于是寓攻于守之戰術以大敗;而德人之閃電戰,遂以震耀一世焉!或曰:“寓攻于防,非不可為;然人工之設險,不如天險之足恃!”于是希臘之役,英希聯軍憑借希臘北境之高山,以亘延中部之班都斯山,而加強縱深之配備,天人相與,宜若可以無虞于德矣?然而閃電戰之縱橫跳蕩如故也!英希聯軍之潰敗如故也!然而英之兵家,則曰:“此非寓攻于防,以靜待動之罪;蓋所以為防者未極強,斯所以制銳者不堅也!苟防禦之力,能增強以臻最高,而配備,由多線以臻全面;未嘗不可以持久耗敵人之兵力,消敵人之士氣,而乘之于再衰三竭之後也!”然微大國有衆多精強之兵力,憑借深廣阻險之地勢,而用卓越之防禦武器,不足以語之;微蘇聯其誰與歸也!蘇聯睹閃電戰之縱橫馳突,而希特勒逞兵東南歐之咄咄逼人,大戒于國,虞德人也舊矣!而蘇聯兵家之所以論戰術者有二:一曰集中猛攻之殲滅戰。
二曰民衆散戰之消耗戰。
集中猛攻之殲滅戰,乃前紅軍領袖希諾瓦斯及空軍參謀克瓦特所主張;其意在以動制動,謂:“現代戰術,以坦克車裝甲代堅城,以機械化摩托化代駛馬,以飛機轟炸代遠射程之大炮,陵厲無前;雖以魏剛防線之深且固,而不足以當一擊,如中古時代,弓矢戈矛之步兵,不足以當蒙古之裝甲鐵騎;而欲求制勝之方,亦惟有如中古時代之練鐵騎以禦鐵騎,而以坦克車戰坦克車,以飛機戰飛機。
”而其作戰之程序,亦先以空軍握制空權,轟炸敵之空軍根據地,轟炸敵軍,而掩護我軍之進展;次則以大隊炮兵殲滅敵之炮兵,而後集中炮火以猛烈射擊敵之前線部隊,然後驅坦克兵團以疊波進展,第一波為遠距離之搜索坦克隊,第二波為遠距離之支援坦克隊,第三波為直接支援坦克隊,番戰疊進,絡繹而前,追奔逐北,殲滅乃止;雖與德人閃電戰之程序,微有不同;而以攻為戰,以動為進,則一也!如德人閃電戰之來勢太猛,而集中猛攻之殲滅戰以敗;則繼之以民衆散戰,而蘇聯陸軍大學教官魯伊次之所主張者也,以謂“武裝民衆,人自為戰,先分散敵勢,而消耗其兵力然後集中大軍,承其衰弊,而予以猛攻”。
二者必有一當。
究其極,情勢演變,而寓殲滅于防禦,以制希特勒之閃電戰而有成功!先是蘇聯之未為希特勒所攻也,西歐則有史丹林防線以禦德,東亞則有遠東防線以禦日,亦如魏剛防線以複雜之兵器,布層疊之陣線;少者自第一線,第二線,以至預備線,三疊為一陣線;多者自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以至預備線,四疊為一陣線;而第一陣線之後,又或有第二陣線,疊之外又有疊焉!法之未破也,希特勒亦于西境布齊格菲防線,自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以至最後一線,亦為四疊。
則知作戰謀攻之國,亦不能不經營設防以布陣線,而陣線必縱深。
顧同一縱深也,而異于第一次歐戰者,則亦疊而成波,由定型以成不定型,由橫方而散亂,由整齊而參差。
蓋橫方而整齊者,易示敵人以所攻;而參差而散亂者,則疑敵人以不知攻,僞裝以播疑,錯列以亂形。
“因敵變化而取勝”,凡事有宜,不得逆料!以迄一九四二年,而德軍情見勢绌以無法猛攻,蘇聯推陳出新以制勝防禦!其年七月,庫爾茲克之戰,德人頓兵挫銳以撓敗!其明年十二月,德人卷土重來,重整旗鼓以反攻基輔。
德軍司令曼因斯坦将十二坦克師團(每師有坦克二百輛)、兩摩托步兵師,而輔以強大之步兵;而蘇聯則應以步、騎、炮兵十七師團,而輔以兩坦克軍團。
德人以攻為戰;而蘇聯則寓攻于防。
德人以坦克師團為前鋒,以步兵為後衛;而蘇聯則以步、炮相間為前衛,以坦克為後勁。
開戰之始,德人以坦克師團,方陣而進;而方陣之前衛及兩翼,則為六十噸重之老虎坦克;方陣之中,則為中型坦克、輕型坦克,及七門一組之自動推進炮,而佐之以八十粍之加農炮一門,雁行以前,德人之攻庫爾茲克以此,而德人之反攻基輔仍以此!方陣之後,步兵繼之,持來福槍、刺刀與手榴彈,保持四百碼之距離,而衛坦克師團以前進。
春秋之世,鄭莊公為魚麗之陣,先偏後伍,伍承彌縫;蓋車戰二十五乘為偏,徒卒五人為伍;以車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阙而彌縫其不及也;正與德人之以坦克車為前鋒,而以步兵為後衛同。
步兵之後,則為後備隊,按而不動,而炮兵、步兵及坦克,無不配備,厚集其力;以承攻勢之竭,而為防敵人反攻之用焉!此德人之所為攻也;而蘇聯之禦則何如?蘇聯則布置深隐之防禦地帶以為疊陣:其第一線為步兵,伏匿于深而長之塹壕以為隐蔽。
次則一五二粍口徑之大炮三門,必據高地以控制敵人前進;又必僞裝陣地以隐匿不使敵人見;而三門之中,以二門相距一百碼而并力以對敵人之來路;其第三門,則置在二百碼之後;則三炮之地點,延線相結以成一三角形;而三角形之内,可以交叉火力而直射;而散布步兵小隊,從距離不及一百碼之陣地,以衛大炮而為縱深之排列;各隊之間,以相距百碼為度。
最後,則自動推進炮與坦克車列陣以待;其中有僞裝之後,而藏在地穴以迎敵作當頭之擊者;亦有隐匿以伺敵軍之突進而迂回出擊者。
及德軍之裝甲師團,如牆而進,炮聲隆隆,電擊霆震以穿蘇軍第一線之塹壕;而蘇軍步兵,則堅伏不動,任德軍之坦克師團推鋒以前,而不之阻也!德軍之坦克師團前進之時,分成三列;而坦克之在兩翼者,則循曲線型以探防線之弱點而為突破;自動推進炮則随坦克以為後衛。
于是蘇軍炮兵伺德軍坦克之相距五百碼也,乃瞄準老虎坦克裝甲脆薄之炮塔及側緣以射擊;而猛烈之炮戰以起!德軍之自動推進炮則射擊蘇軍炮兵而欲殲滅之,以支持坦克之前進;蘇軍炮兵,原以毀滅坦克為先務,而見德軍之自動推進炮一門兩側齊露時,則三角點之前二炮,齊向射擊;其後之一炮,則默不應以不予德炮射擊之目标,而伺德炮之轉身以回擊射擊之炮也,然後發炮射擊以攻其後也;而被回擊之前二炮,則停止射擊;及德炮又掉頭以瞄準後之一炮時,則後之一炮,停止射擊;而前之二炮,又齊射擊以攻其後。
惟以德國自動推進炮護甲之厚,而以能深入蘇軍之三角炮組;坦克則借之為衛以前進,而步兵則保持四百碼之距離以循行而随坦克方陣之後。
然蘇軍伏匿戰壕之步兵,可以任坦克之突馳而過,而決不許步兵之随護以進;伺其趨近戰壕,虎躍而出,蜂擁以前,短兵相接,持步槍、刺刀及手榴彈而與之肉搏,勝負之分,将自此決!于是德軍步兵,不能循随坦克以鞏固突進之陣地;而坦克方陣無步兵以為後衛,雖突進而深入無援以陷蘇軍之重圍,欲退,則為蘇軍之三角炮火所阻;而蘇軍最後防線之自動推進炮及坦克車,風起雲湧,乘之于再衰三竭而一舉殲之!于是德人以動為進之閃電戰敗,而攻堅之力屈;大懼蘇與英美聯軍之反攻也,而寓攻于防之塹壕戰,又為德人之所極深研幾!其守南意大利也,陣線亘九十哩,而凱塞林元帥以十六萬五千人守之;其陣線中堅,為重疊而連綿之塹壕線;其塹壕以四枚鋸齒形為一線,而由交通壕前後聯系,如環之無端。
塹壕之前,為鐵絲網,而成千之地雷及陷阱,密布如織;大炮則可以直射火力,交織于敵軍步兵必攻之處;而尤注重于鐵絲網之外緣,以控制敵人不得越雷池一步。
塹壕之周圍,則為鋼骨水泥之棱堡,而配備以各種自動之武器;每一棱堡,為島嶼式之十座,可以炮火支援鄰近之棱堡。
惟塹壕之陣地,不以連續不斷,而以錯落相間,此所以與上次歐戰異;而控制塹壕及其要害,隻以小群之戰鬥部隊;其他守兵,則散伏山洞及深蔽之塹壕内。
縱英美聯軍以強大之炮隊及空軍,猛力攻擊,可以毀滅一塹壕、一棱堡;然死傷不多,而無當于勝負之數;于是聯軍頓兵久不進,而寓攻于防之塹壕戰,又以制勝!勝負之異宜,攻守之異勢,而相應無窮,姑以觇後也!凡事有宜,難以逆料!然而兵器萬變,原則不變;兼資為用,配合以戰。
《司馬法》曰:“兵不雜,則不利!長兵以衛,短兵以守;太長則難犯,太短則不及。
長以衛短,短以救長,疊戰則久,皆戰則強。
”古之所謂長兵,弓矢也;短兵,刀矛也。
今之所謂長兵,空軍也,炮兵也;短兵,坦克車也,步兵也。
觀之上古,驗之當世,不過由刀矛、弓矢之兼資,擴展而為近代步兵、炮兵之兼資,又擴展而為現代步兵、炮兵、坦克車及空軍之兼資。
蘇聯《紅星報》以一九四〇年五月,載有《協力之制勝》一文,謂:“戰之勝,非一種軍隊所能為力也;必步騎炮空車各軍,同心僇力以調和時空,而後能決勝!”然則“長以衛短,短以救長,疊戰則久,皆戰則強”;古今之兵器雖變,而所以用器,豈有異乎!不可不察也! 右第三節論因敵而制勝,然後能避實擊虛,以卒于篇。
鄭友賢曰:“或問《十三篇》之法,各本于篇名乎?曰:其義各主于題篇之名,未曾泛濫而為言也。
如虛實者一篇之義,首尾次序,皆不離虛實之用,但文辭差異耳;其意所主,非實即虛,非虛即實;非我實而彼虛,則我虛而彼實;不然,則虛實在于彼此,而善者變實而為虛,變虛而為實也。
雖周流萬變,而其要不出此二端而已。
凡所謂‘待敵者佚’者,力實也。
‘趨敵者勞’者,力虛也。
‘緻人’者,虛在彼也。
‘不緻于人’者,實在我也。
‘利之也’者,役彼于虛也。
‘實之也’者,養我之實也。
‘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者,‘佚’‘飽’‘安’,實也;‘勞’‘饑’‘動’,虛也。
彼實而我能虛之也。
‘行于無人之地’者,趨彼之虛,而資我之實也。
‘攻其所不守’者,避實而擊虛也。
‘守其所不攻’者,措實而備虛也。
‘敵不知所守’者,鬥敵之虛也。
‘敵不知所攻’者,犯我之實也。
‘無形’‘無聲’者,虛實之極而入神微也。
‘不可禦’者,乘敵備之虛也。
‘不可追’者,畜我力之實也。
‘攻所必救’者,乘虛則實者虛也。
‘乖其所之’者,能實則虛者實也。
‘形人’而敵分者,見彼虛實之審也。
‘無形’而我專者,示吾虛實之妙也。
‘所與戰約’者,彼虛,無以當吾之實也。
‘寡而備人’者,不識虛實之形也。
‘衆而備己’者,能料虛實之情也。
‘千裡會戰’者,預見虛實也。
‘左右不能救’者,信人之虛實也。
‘越人無益于勝’者,越将不識吳之虛實也。
‘策之’‘候之’‘形之’‘角之’者,辨虛實之術也。
‘得也’‘動也’‘生也’‘有餘也’者,實也。
‘失也’‘靜也’‘死也’‘不足也’者,虛也。
‘不能窺’‘不能謀’者,外以虛實之變惑敵人也。
‘莫知吾制勝之形’者,内以虛實之法愚士衆也。
‘水因地制流,兵因敵制勝’者,以水之高下,喻吾虛實變化不常之神也。
五行勝者,實也;克者,虛也。
四時來者,實也;往者,虛也。
日長者,實也;短者,虛也。
月生者,實也;死者,虛也。
皆虛實之類,不可拘也。
以此推之,餘十二篇之義,皆仿此;但說者不能詳之耳!”
不意陣地構制,雖隐蔽深固;而德軍用飛機偵察以得!地雷之散布,雖廣雖多;而德軍用無線電以擊發于先而不為患!堡壘雖堅;戰壕雖深;而德軍以飛機自空轟炸,以長射程炮自遠猛擊!塹壕雖廣,而德軍用八十噸之坦克車以超越!空軍雖可出動以轟炸坦克車;而制空權先為德軍所握!炮塔雖鋼制;坦克車防禦炮雖多;而德軍用噴火器以高熱熔毀!于是寓攻于守之戰術以大敗;而德人之閃電戰,遂以震耀一世焉!或曰:“寓攻于防,非不可為;然人工之設險,不如天險之足恃!”于是希臘之役,英希聯軍憑借希臘北境之高山,以亘延中部之班都斯山,而加強縱深之配備,天人相與,宜若可以無虞于德矣?然而閃電戰之縱橫跳蕩如故也!英希聯軍之潰敗如故也!然而英之兵家,則曰:“此非寓攻于防,以靜待動之罪;蓋所以為防者未極強,斯所以制銳者不堅也!苟防禦之力,能增強以臻最高,而配備,由多線以臻全面;未嘗不可以持久耗敵人之兵力,消敵人之士氣,而乘之于再衰三竭之後也!”然微大國有衆多精強之兵力,憑借深廣阻險之地勢,而用卓越之防禦武器,不足以語之;微蘇聯其誰與歸也!蘇聯睹閃電戰之縱橫馳突,而希特勒逞兵東南歐之咄咄逼人,大戒于國,虞德人也舊矣!而蘇聯兵家之所以論戰術者有二:一曰集中猛攻之殲滅戰。
二曰民衆散戰之消耗戰。
集中猛攻之殲滅戰,乃前紅軍領袖希諾瓦斯及空軍參謀克瓦特所主張;其意在以動制動,謂:“現代戰術,以坦克車裝甲代堅城,以機械化摩托化代駛馬,以飛機轟炸代遠射程之大炮,陵厲無前;雖以魏剛防線之深且固,而不足以當一擊,如中古時代,弓矢戈矛之步兵,不足以當蒙古之裝甲鐵騎;而欲求制勝之方,亦惟有如中古時代之練鐵騎以禦鐵騎,而以坦克車戰坦克車,以飛機戰飛機。
”而其作戰之程序,亦先以空軍握制空權,轟炸敵之空軍根據地,轟炸敵軍,而掩護我軍之進展;次則以大隊炮兵殲滅敵之炮兵,而後集中炮火以猛烈射擊敵之前線部隊,然後驅坦克兵團以疊波進展,第一波為遠距離之搜索坦克隊,第二波為遠距離之支援坦克隊,第三波為直接支援坦克隊,番戰疊進,絡繹而前,追奔逐北,殲滅乃止;雖與德人閃電戰之程序,微有不同;而以攻為戰,以動為進,則一也!如德人閃電戰之來勢太猛,而集中猛攻之殲滅戰以敗;則繼之以民衆散戰,而蘇聯陸軍大學教官魯伊次之所主張者也,以謂“武裝民衆,人自為戰,先分散敵勢,而消耗其兵力然後集中大軍,承其衰弊,而予以猛攻”。
二者必有一當。
究其極,情勢演變,而寓殲滅于防禦,以制希特勒之閃電戰而有成功!先是蘇聯之未為希特勒所攻也,西歐則有史丹林防線以禦德,東亞則有遠東防線以禦日,亦如魏剛防線以複雜之兵器,布層疊之陣線;少者自第一線,第二線,以至預備線,三疊為一陣線;多者自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以至預備線,四疊為一陣線;而第一陣線之後,又或有第二陣線,疊之外又有疊焉!法之未破也,希特勒亦于西境布齊格菲防線,自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以至最後一線,亦為四疊。
則知作戰謀攻之國,亦不能不經營設防以布陣線,而陣線必縱深。
顧同一縱深也,而異于第一次歐戰者,則亦疊而成波,由定型以成不定型,由橫方而散亂,由整齊而參差。
蓋橫方而整齊者,易示敵人以所攻;而參差而散亂者,則疑敵人以不知攻,僞裝以播疑,錯列以亂形。
“因敵變化而取勝”,凡事有宜,不得逆料!以迄一九四二年,而德軍情見勢绌以無法猛攻,蘇聯推陳出新以制勝防禦!其年七月,庫爾茲克之戰,德人頓兵挫銳以撓敗!其明年十二月,德人卷土重來,重整旗鼓以反攻基輔。
德軍司令曼因斯坦将十二坦克師團(每師有坦克二百輛)、兩摩托步兵師,而輔以強大之步兵;而蘇聯則應以步、騎、炮兵十七師團,而輔以兩坦克軍團。
德人以攻為戰;而蘇聯則寓攻于防。
德人以坦克師團為前鋒,以步兵為後衛;而蘇聯則以步、炮相間為前衛,以坦克為後勁。
開戰之始,德人以坦克師團,方陣而進;而方陣之前衛及兩翼,則為六十噸重之老虎坦克;方陣之中,則為中型坦克、輕型坦克,及七門一組之自動推進炮,而佐之以八十粍之加農炮一門,雁行以前,德人之攻庫爾茲克以此,而德人之反攻基輔仍以此!方陣之後,步兵繼之,持來福槍、刺刀與手榴彈,保持四百碼之距離,而衛坦克師團以前進。
春秋之世,鄭莊公為魚麗之陣,先偏後伍,伍承彌縫;蓋車戰二十五乘為偏,徒卒五人為伍;以車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阙而彌縫其不及也;正與德人之以坦克車為前鋒,而以步兵為後衛同。
步兵之後,則為後備隊,按而不動,而炮兵、步兵及坦克,無不配備,厚集其力;以承攻勢之竭,而為防敵人反攻之用焉!此德人之所為攻也;而蘇聯之禦則何如?蘇聯則布置深隐之防禦地帶以為疊陣:其第一線為步兵,伏匿于深而長之塹壕以為隐蔽。
次則一五二粍口徑之大炮三門,必據高地以控制敵人前進;又必僞裝陣地以隐匿不使敵人見;而三門之中,以二門相距一百碼而并力以對敵人之來路;其第三門,則置在二百碼之後;則三炮之地點,延線相結以成一三角形;而三角形之内,可以交叉火力而直射;而散布步兵小隊,從距離不及一百碼之陣地,以衛大炮而為縱深之排列;各隊之間,以相距百碼為度。
最後,則自動推進炮與坦克車列陣以待;其中有僞裝之後,而藏在地穴以迎敵作當頭之擊者;亦有隐匿以伺敵軍之突進而迂回出擊者。
及德軍之裝甲師團,如牆而進,炮聲隆隆,電擊霆震以穿蘇軍第一線之塹壕;而蘇軍步兵,則堅伏不動,任德軍之坦克師團推鋒以前,而不之阻也!德軍之坦克師團前進之時,分成三列;而坦克之在兩翼者,則循曲線型以探防線之弱點而為突破;自動推進炮則随坦克以為後衛。
于是蘇軍炮兵伺德軍坦克之相距五百碼也,乃瞄準老虎坦克裝甲脆薄之炮塔及側緣以射擊;而猛烈之炮戰以起!德軍之自動推進炮則射擊蘇軍炮兵而欲殲滅之,以支持坦克之前進;蘇軍炮兵,原以毀滅坦克為先務,而見德軍之自動推進炮一門兩側齊露時,則三角點之前二炮,齊向射擊;其後之一炮,則默不應以不予德炮射擊之目标,而伺德炮之轉身以回擊射擊之炮也,然後發炮射擊以攻其後也;而被回擊之前二炮,則停止射擊;及德炮又掉頭以瞄準後之一炮時,則後之一炮,停止射擊;而前之二炮,又齊射擊以攻其後。
惟以德國自動推進炮護甲之厚,而以能深入蘇軍之三角炮組;坦克則借之為衛以前進,而步兵則保持四百碼之距離以循行而随坦克方陣之後。
然蘇軍伏匿戰壕之步兵,可以任坦克之突馳而過,而決不許步兵之随護以進;伺其趨近戰壕,虎躍而出,蜂擁以前,短兵相接,持步槍、刺刀及手榴彈而與之肉搏,勝負之分,将自此決!于是德軍步兵,不能循随坦克以鞏固突進之陣地;而坦克方陣無步兵以為後衛,雖突進而深入無援以陷蘇軍之重圍,欲退,則為蘇軍之三角炮火所阻;而蘇軍最後防線之自動推進炮及坦克車,風起雲湧,乘之于再衰三竭而一舉殲之!于是德人以動為進之閃電戰敗,而攻堅之力屈;大懼蘇與英美聯軍之反攻也,而寓攻于防之塹壕戰,又為德人之所極深研幾!其守南意大利也,陣線亘九十哩,而凱塞林元帥以十六萬五千人守之;其陣線中堅,為重疊而連綿之塹壕線;其塹壕以四枚鋸齒形為一線,而由交通壕前後聯系,如環之無端。
塹壕之前,為鐵絲網,而成千之地雷及陷阱,密布如織;大炮則可以直射火力,交織于敵軍步兵必攻之處;而尤注重于鐵絲網之外緣,以控制敵人不得越雷池一步。
塹壕之周圍,則為鋼骨水泥之棱堡,而配備以各種自動之武器;每一棱堡,為島嶼式之十座,可以炮火支援鄰近之棱堡。
惟塹壕之陣地,不以連續不斷,而以錯落相間,此所以與上次歐戰異;而控制塹壕及其要害,隻以小群之戰鬥部隊;其他守兵,則散伏山洞及深蔽之塹壕内。
縱英美聯軍以強大之炮隊及空軍,猛力攻擊,可以毀滅一塹壕、一棱堡;然死傷不多,而無當于勝負之數;于是聯軍頓兵久不進,而寓攻于防之塹壕戰,又以制勝!勝負之異宜,攻守之異勢,而相應無窮,姑以觇後也!凡事有宜,難以逆料!然而兵器萬變,原則不變;兼資為用,配合以戰。
《司馬法》曰:“兵不雜,則不利!長兵以衛,短兵以守;太長則難犯,太短則不及。
長以衛短,短以救長,疊戰則久,皆戰則強。
”古之所謂長兵,弓矢也;短兵,刀矛也。
今之所謂長兵,空軍也,炮兵也;短兵,坦克車也,步兵也。
觀之上古,驗之當世,不過由刀矛、弓矢之兼資,擴展而為近代步兵、炮兵之兼資,又擴展而為現代步兵、炮兵、坦克車及空軍之兼資。
蘇聯《紅星報》以一九四〇年五月,載有《協力之制勝》一文,謂:“戰之勝,非一種軍隊所能為力也;必步騎炮空車各軍,同心僇力以調和時空,而後能決勝!”然則“長以衛短,短以救長,疊戰則久,皆戰則強”;古今之兵器雖變,而所以用器,豈有異乎!不可不察也! 右第三節論因敵而制勝,然後能避實擊虛,以卒于篇。
鄭友賢曰:“或問《十三篇》之法,各本于篇名乎?曰:其義各主于題篇之名,未曾泛濫而為言也。
如虛實者一篇之義,首尾次序,皆不離虛實之用,但文辭差異耳;其意所主,非實即虛,非虛即實;非我實而彼虛,則我虛而彼實;不然,則虛實在于彼此,而善者變實而為虛,變虛而為實也。
雖周流萬變,而其要不出此二端而已。
凡所謂‘待敵者佚’者,力實也。
‘趨敵者勞’者,力虛也。
‘緻人’者,虛在彼也。
‘不緻于人’者,實在我也。
‘利之也’者,役彼于虛也。
‘實之也’者,養我之實也。
‘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者,‘佚’‘飽’‘安’,實也;‘勞’‘饑’‘動’,虛也。
彼實而我能虛之也。
‘行于無人之地’者,趨彼之虛,而資我之實也。
‘攻其所不守’者,避實而擊虛也。
‘守其所不攻’者,措實而備虛也。
‘敵不知所守’者,鬥敵之虛也。
‘敵不知所攻’者,犯我之實也。
‘無形’‘無聲’者,虛實之極而入神微也。
‘不可禦’者,乘敵備之虛也。
‘不可追’者,畜我力之實也。
‘攻所必救’者,乘虛則實者虛也。
‘乖其所之’者,能實則虛者實也。
‘形人’而敵分者,見彼虛實之審也。
‘無形’而我專者,示吾虛實之妙也。
‘所與戰約’者,彼虛,無以當吾之實也。
‘寡而備人’者,不識虛實之形也。
‘衆而備己’者,能料虛實之情也。
‘千裡會戰’者,預見虛實也。
‘左右不能救’者,信人之虛實也。
‘越人無益于勝’者,越将不識吳之虛實也。
‘策之’‘候之’‘形之’‘角之’者,辨虛實之術也。
‘得也’‘動也’‘生也’‘有餘也’者,實也。
‘失也’‘靜也’‘死也’‘不足也’者,虛也。
‘不能窺’‘不能謀’者,外以虛實之變惑敵人也。
‘莫知吾制勝之形’者,内以虛實之法愚士衆也。
‘水因地制流,兵因敵制勝’者,以水之高下,喻吾虛實變化不常之神也。
五行勝者,實也;克者,虛也。
四時來者,實也;往者,虛也。
日長者,實也;短者,虛也。
月生者,實也;死者,虛也。
皆虛實之類,不可拘也。
以此推之,餘十二篇之義,皆仿此;但說者不能詳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