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争篇第七

關燈
要;堂堂之陣,不能勿擊;則如何?曰:兵法“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

    而所以“治變”,有化會戰為襲擊,化大兵為小隊之法。

    用以突擊而進攻,謂之滲透戰。

    用以捍禦而自衛,謂之遊擊戰。

    遊擊戰者,始西班牙。

    一八〇七年,法皇拿破侖以大兵擁其弟若瑟夫入西班牙稱帝;而西班牙人叛者四起,此剿彼竄;而拿破侖之兵力,遂為所牽制,頓兵挫銳,久而消耗;此遊擊戰之所昉也。

    然而中國自古有之!曾國藩言:“小隊出奇之師,貴少不貴多,貴變不貴常;古人謂之狙擊,明人謂之雕剿。

    雕剿者,如鸷鳥之擊物,破空而來,倏忽而去,無論有獲無獲,皆立即揚去。

    用兵者師其意,探明賊之所在,前往狙擊,無論或勝或否,皆立即退歸;總以‘出其不意’四字為主。

    兵法最忌‘情見勢绌’四字,常宜隐隐約約,虛虛實實,使賊不能窺我之底蘊;若人數單薄,尤宜知此訣!若常紮一處,人力太單,日久,則形見矣!我之形既盡被賊黨觑破,則勢绌矣!此大忌也;必須變動不測,時進時退,時虛時實,時示怯弱,時示強壯,有神龍矯變之狀。

    老湘營昔日之妙,全在乎此!”則是今之所謂遊擊,疑若古之所謂雕剿也。

    然而有不同。

    雕剿之戰,盛于有明。

    鳥之鸷者曰雕;雕剿雲者,喻其為剿之猛且速也。

    兵無選鋒,不能雕剿;明代邊将,多養親丁。

    趙翼為《二十二史劄記》,曾盛稱之,以謂:“兩軍相接,全恃将勇;将勇,則兵亦作氣随之。

    然将亦非恃一人之勇也,必有左右心膂之骁悍者,協心并力,始氣壯而敢進;将既進,則兵亦鼓勇争先;此将帥所貴有家丁親兵也。

    前代如韓嶽之背嵬軍,固有明效。

    即《明史》所載,如成化中,王越多蕩跳士為腹心,與寇搏戰,數有功。

    馬永為将,蓄家丁百餘,皆西北健兒,骁勇敢戰。

    帝問将于李時。

    時以永對,且曰:‘其家衆可用也。

    ’馬芳蓄健兒,嘗令三十人,出塞四百裡,多所斬獲。

    萬曆中,李成梁帥遼東,收四方健兒,給以厚饩,用為軍鋒,所至有功。

    此将帥親丁之成效也。

    ”将帥親丁,多選骁銳,既用雕剿,亦備緩急。

    然戚繼光《練兵實紀》又極論其害,以謂:“宣大山陝,地平無險可據,敵馬入犯無時,數千亦入,數百亦入,甚至數十亦入。

    将官随有警報,便就出去追剿;緩急之際,迅雷不及掩耳,那得齊兵,那得齊衆;故特有家丁之設,所謂在精不在多,與将官厮守一處,人不離營,馬不離鞍;一聲炮響,早已出門,方才追得賊及;又有偷馬打帳房之類,平日邊徼得此功勞以為根基;及遇大敵,卻稱衆寡不敵,厚顔無恥!今諸将每人統兵一枝二三千不等,原要各将将此二三千衆,教練精強;又召家丁二三百厚養以充先鋒;今卻顧此遺彼,愛小失大;就以軍士之馬供家丁騎乘,以軍士之身供家丁役使,以軍士之糧作家丁養贍;是得二三百人之心,盡失部下二三千軍士之心;以有用之糧,置之不用之地!是費朝廷二三千軍士之糧饷,而僅得二三百家丁之力;本為求精,适緻冗費,本為求多,反以緻寡;既視二三千人為冗數,又視之為必不可練用;如是而厮役益多,益快其欲;諸将又且利于此,習于此,偷馬打帳房得功,視此為制敵之長策;及至大舉而入,便謂敵必不可交鋒,必不可堂堂相對;凡能神出鬼沒,偷竊零騎,挑壕自固,便是好漢;此牢不可破之習也!”蓋敵以雕剿來,而将帥有家丁以赴急;我以雕剿去,而将帥借家丁以邀功。

    特是家丁,耗兵力,無補兵威;雕剿,幸小勝,不可大勝;此戚繼光之所為譏切也!而今之所謂遊擊戰者,則欲積小勝以為大勝,耗敵力以老敵師其故由于我軍集中之兵力,不足以當敵人集中之兵力;小敵之堅,大敵之擒;惟有化整為零,斯可以弱制強;敵集團以為強,我分兵以出奇;敵專為一,我分為十;會戰之所以勝,在“我專而敵分”。

    遊擊之所謂戰,則敵專而我分;其戰略,為不成軍之散開戰略;其戰術,為無定型之流動戰術;出入無時,莫知所向;不擊則遊,不遊則擊。

    敵挾大炮、坦克車以縱橫馳突于平原大野;而我以短槍白刃,迫之于山林沼澤,大炮、坦克無所用之地。

    敵據雄都大邑以控制要害;而我以風晨月夕,乘之于不及防之時。

    猛之攻擊,而繼以速之退卻;速之集中,而輔以隐之分散;聲東擊西,此出彼沒,不嫌鬼鬼祟祟,以擊堂堂正正;有襲擊,無會戰;有隐避,無防禦;敵欲戰則避;敵欲休則擾,亟肄以疲之,多方以誤之。

    敵之兵力,積小耗以緻大耗;我之兵略,先小戰而後大戰;俟敵之兵力,耗而以竭;敵之士氣,沮而以喪;然後以大軍繼之,蔑不克矣!滲透戰之化整為零,以分出奇,與遊擊戰同;特是用之猛攻,而不許以退卻!一九一五年,法國步兵上尉拉法爾格始倡滲透戰,以謂:“當進攻敵陣之時,如堅不可破,與其頓兵而挫銳,不如抵以蹈瑕,如怒潮之決堤然,苟有纖介之孔,無不滲透以入,漸擴而大,以成決口,狂瀾澎湃,莫之能挽矣!”此滲透戰之所由名也。

    顧莫之省而德國興登堡用之以有成功!方一九一八年之初,英法之聯軍日增,而德之兵源漸竭;然英、法報紙,佥謂:“德軍将以大隊密集沖鋒,而快心于一決以挽頹勢也。

    ”興登堡見之,蹙額曰:“吾德何來如許兵衆以行此密集之戰術,而容我如許密集犧牲乎!然我有以處之矣!”于是申儆于軍,頒之教範,乃變密集隊之沖鋒,而為散兵線之沖鋒;選銳卒,組小隊,各攜輕便臼炮與機關槍,臼炮用以擊毀壕塹,機關槍用以突陣,數十百隊,如蜂之擁,推鋒而前,得間以入,以三月二十一日,進攻英軍,幾不支;因名其戰術曰滲透,意謂無孔不入也!及一九四〇年,希特勒之攻法也,則以無堅不摧之閃電戰,為之後勁;而以無孔不入之滲透戰,任其前哨。

    然而耳食者,徒知閃電戰之有堅必摧,而不知滲透戰之無孔不入也!滲透戰,常在閃電戰之前夜;先之以空軍之地面偵察,而偵察所用之新武器,則為大膽果敢之聽音哨,竊聽法軍之電話,得以審知敵陣防禦配備之疏密,而求可以滲透之間道;其次則搜索以斥候兵,每三人為一組,攜輕機關槍,而循所知之間道,乘夜以穿過法軍之步哨,拂曉乃開始射擊,數小時續續不已,予以猛烈之破壞;然後數千隊之滲透戰士,蹈瑕抵隙以人自為戰,如水銀瀉地之無孔不入,深入敵陣而縱貫之,斷其後方聯絡之電話,占其後方防禦之支點,而用機關槍以猛烈射擊側近之法方守軍;于是守軍見四面八方,槍彈橫飛,以為左右前後皆敵,惟懼不得突圍,而迅速退卻;追奔逐北,必盡殲之,毋俾殘喘苟延以與我再接再厲也!倘守軍堅持不退以與我相抗;而我之滲透戰士,晝以白炬,夜縱烽火,用信号以呼應我之炮兵及機械化部隊,告以所在,視之标識,而後雷擊霆震之閃電戰繼之推鋒而前,使敵人不及彌縫其阙,匡救其失。

    遊擊戰不占據支點,而滲透戰必堅據支點。

    遊擊戰有進有退,而滲透戰有進無退。

    遊擊戰為消耗戰之支隊,而滲透戰為殲滅戰之前鋒。

    兩者攸異;而其化整為零,以分出奇,不嫌鬼鬼祟祟,以擊堂堂正正,則又無乎不同。

    特遊擊戰,我國人耳熟能詳,而滲透戰,則罕有及者;餘故連類而及之以俟考論焉。

    夫戰之為術,不外四端:一曰“虛實之形”。

    二曰“迂直之計”。

    三曰“奇正相生”。

    四曰“分合為變”。

    正正之旗,堂堂之陣,我專而敵分,合以集中我之兵力也。

    遊擊之戰,滲透之戰,敵專而我分,分以耗散敵之兵勢也。

    凡事有宜,知彼知己,因利制權,不得盡言。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 (訓義)杜牧曰:“向者仰也;背者倚也;逆者迎也;言敵在高處,不可仰攻;敵倚丘山,下來求戰,不可逆之;此言自下趨高者力乏,自高趨下者勢順也;故不可向迎。

    ”梅堯臣曰:“高陵勿向者,敵處其高,不可仰擊;背丘勿逆者,敵自高而來,不可逆戰,勢不便也。

    ”王晳曰:“如此不便,則當嚴陣以待變也。

    ”張預曰:“敵處高為陳,不可仰攻;人馬之馳逐,弧矢之施發,皆不便也;故諸葛亮曰:‘山陵之戰,不仰其高。

    ’敵從高而來,不可迎之,勢不順也;引至平地,然後合戰。

    ” 佯北勿從, (訓義)杜佑曰:“北,奔走也;敵方戰,氣勢未衰,便奔走而陳卻者,必有奇伏,勿深入從之。

    故太公曰:‘夫出甲陳兵,縱卒亂行者,欲以為變也。

    ’” 銳卒勿攻; (訓義)張預曰:“敵若乘銳而來,其鋒不可當,宜少避之以伺疲挫。

    晉楚相持,楚晨壓晉軍而陳,軍吏患之。

    栾書曰:‘楚師輕窕,固壘以待之;三日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勝焉。

    ’又唐太宗征薛仁杲,賊兵鋒甚銳,數來挑戰;諸将鹹請戰。

    太宗曰:‘當且閉壘以折之;待其氣衰,可一戰而破也。

    ’果然。

    ” 餌兵勿食; (訓義)杜牧曰:“敵忽棄飲食而去,先須嘗試,不可便食,慮毒也。

    後魏文帝時,庫莫奚侵擾,诏濟陰王新成率衆讨之;王乃多為毒酒,賊既漸逼,使棄營而去;賊至。

    喜,競飲;酒酣,毒作;王簡輕騎縱擊,俘獲萬計。

    ”陳皞曰:“此之獲勝,蓋出偶然,固非為将之道,垂後世法也。

    《孫子》豈以他人不能緻毒于人腹中哉!此言喻魚若見餌,不可食也;敵若懸利,不可貪也。

    曹公與袁紹将文醜等戰,諸将以為敵騎多,不如還營。

    荀攸曰:‘此所以餌敵也,安可去之。

    ’即知餌兵非止謂置毒也。

    食字,疑或貪字也。

    ”張預曰:“《三略》曰:‘香餌之下,必有懸魚’,言魚貪餌,則為釣者所得;兵貪利,則為敵人所敗。

    夫餌兵,非止謂置毒于飲食,但以利留敵,皆為餌也。

    ” 歸師勿遏, (訓義)孟氏曰:“人懷歸心,必能死戰,則不可止而擊也。

    ”張預曰:“兵之在外,人人思歸,當路邀之,必緻死戰。

    韓信曰:‘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克。

    ’” 圍師必阙, (訓義)曹操曰:“《司馬法》曰:‘圍其三面,阙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

    ’”杜佑曰:“若圍敵平陸之地,必空一面以示其虛,欲使戰守不固而有去留之心。

    若敵臨危據險,強救在表,當堅固守之,非必阙也。

    此用兵之法。

    ”李筌曰:“夫圍敵,必空其一面,示不固也;若四面圍之,敵必堅守,不拔也。

    ”張預曰:“圍其三面,開其一角,示以生路,使不堅戰。

    後漢朱隽讨賊帥韓忠于宛,急攻不克,因謂軍吏曰:‘賊今外圍周固,所以死戰。

    若我解圍,勢必自出;出則意散,易破之道也。

    ’果如其言。

    ” 窮寇勿迫, (訓義)杜牧曰:“春秋時,吳伐楚,楚師敗走,及清發,阖闾複将擊之。

    夫概王曰:‘困獸猶鬥,況人乎!若知不免而緻死,必敗我;若使半濟,而後可擊也。

    ’從之,又敗之。

    漢宣帝時,趙充國讨先零羌,羌睹大軍,棄辎重,欲渡湟水,道厄狹。

    充國徐行驅之。

    或曰:‘逐利行遲。

    ’充國曰:‘窮寇也,不可迫;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緻死。

    ’諸将曰:‘善!’虜果赴水溺死者數萬;于是大破之也。

    ” 基博按:近代戰術,務于殲滅;圍師不阙,窮寇必迫;稍縱即逝,未可拘虛也! 此用兵之法妙也。

     (訓義)鄭友賢曰:“或問自‘計’及‘間’,上下之法,皆要妙也;獨雲‘此用兵之法妙’者,何也?曰:夫事至于可疑,而後知不疑者為明;機至于難決,而後知能決者為智。

    用兵之法,出于衆人之所不可必者,而吾之明智了然,不至于猶豫者,其所得固過于衆人,而通于法之至妙也。

    所謂‘高陵勿向,背丘勿逆’,蓋亦有可向可逆之機;‘佯北勿從,銳卒勿攻’,亦有可從可攻之利;‘餌兵勿食,歸師勿遏’,亦有可食可遏之理;‘圍師必阙,窮寇勿追’,亦有不阙可追之勝。

    此兵家常法之外,尚有反覆微妙之術,智者不疑而能決,所謂‘用兵之法妙’也。

    ” 右第三節論軍争,宜為不可勝而無犯用兵之所忌。

     基博按:“奪氣”、“奪心”、“治氣”、“治心”、“治力”、“治變”,所以為軍争而不失敵之敗;“勿向”、“勿逆”、“勿從”、“勿攻”、“勿食”、“勿遏”、“必阙”、“勿迫”,所以慎軍争而自立于不敗也。

    《孫子十三篇》,《形篇》、《勢篇》、《虛實篇》皆言因敵而制勝,而《計篇》以挈其綱;蓋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此為軍争之所有事也。

    《行軍》、《地形》、《九地》三篇,皆言因地而制宜,而《九變篇》以發其凡;蓋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可信,雜于害而危可解,此慎軍争之所有事也。

    因敵乃能不失敵之敗;因地而後自立于不敗;然因敵必用五間,而莫重于反間;故曰:“明君賢将,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衆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而卒要其成于反間。

    因地必辨九地,而借資于鄉導;故曰:“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而先著其義于此篇。

    至此篇所論軍争,不過作戰之術,而以補《作戰篇》之所未逮。

    謀攻不如作戰,作戰又不如不戰;不得已而戰,則貴勝不貴久,故曰:“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

    ”伐兵者,軍争之事也,作戰之事也。

    《作戰篇》言伐兵之貴勝不貴久;《軍争篇》言伐兵之為利毋為危;然不如伐謀伐交之為不戰而屈人之兵。

    而伐謀、伐交,則皆計之事也,故以“計”冠于篇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