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争篇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之氣盛也。
‘再而衰,三而竭’,謂陳久而人倦也。
又李靖曰:‘守者,不止完其壁,堅其陳而已;必也守吾氣而有待焉。
’所謂守其氣者,常養吾之氣,使銳盛而不衰;然後彼之氣可得而奪也。
” 基博按:杜牧、何氏、張預三家之說,可謂闡兵家權謀形勢之奧;而多引曹刿再衰三竭之說,則徒以俟敵人之氣衰耳;何得謂“三軍可奪氣”也?如就上下文融貫而言,當以王晳順理成章為得解。
将軍可奪心。
(訓義)梅堯臣曰:“以鼓旗之變,惑奪其氣,軍既奪氣,将亦奪心。
”王晳曰:“紛亂喧嘩,則将心奪矣!”何氏曰:“先須己心能固,然後可以奪敵将之心。
故《傳》曰:‘先人有奪人之心’;《司馬法》曰:‘本心固,新氣勝’者是也。
”張預曰:“心者,将之所主也;夫治亂勇怯,皆主于心。
故善制敵者,撓之而使亂,激之而使惑,迫之而使懼;故彼之心謀,可以奪也。
《傳》曰:‘先人有奪人之心。
’謂奪其本心之計也。
又李靖曰:‘攻者,不止攻其城擊其陳而已,必有攻其心之術焉。
’所謂攻其心者,常養吾之心,使安閑而不亂,然後彼之心,可得而奪也。
”鄭友賢曰:“或問奪氣者必曰三軍,奪心者必曰将軍,何也?曰:三軍主于鬥,将軍主于謀;鬥者乘于氣,謀者運于心。
夫鼓作鬥争,不顧萬死者,氣使之也。
深思遠慮,以應萬變者,心生之也。
氣奪,則怯于鬥;心奪,則亂于謀;下者不能鬥,上者不能謀,敵人上下怯亂,則吾一舉而乘之矣!《傳》曰:‘一鼓作氣,三而竭’者,奪鬥氣也。
‘先人有奪人之心’者,奪謀心也。
三軍将軍之事異矣。
” 基博按:鄭氏辨三軍将軍之異,是矣。
至于奪氣奪心,梅堯臣、王晳兩家,于上下文語氣為融貫。
而何氏、張預之說,于兵家别是一義。
然“奪氣”“奪心”,亦有多術:有乘人于猝,出其不意,而“三軍奪氣”,“将軍奪心”者。
三國時,魏新城太守孟達圖叛魏,而與諸葛亮書曰:“宛去洛八百裡,去吾一千一百裡,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
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而司馬懿乃潛軍進讨,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
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神速也!”慌不知措,遂為懿誅。
《傳》所謂“先人有奪人之心”也。
顧亦有延之以緩,消其鬥志,而“三軍奪氣”,“将軍奪心”者。
希特勒先人奪人,用兵如神,人知之矣!顧一九三九年九月,一舉而滅波蘭;不轉兵西向以亟攻法。
而法國達拉第得情報機關之報告,深信希特勒之無意攻法,而欲先有事于英。
迨一九四〇年五月,希特勒乃移兵攻法。
蓋距波蘭之亡,半年有餘矣;嗚呼!此希特勒用兵之妙也!于時,法國裡昂及勒哈佛爾所駐之英軍,閑居苦悶;而英之将校,乃至演影戲,購留聲機,娛悅其意,以慰羁旅。
一軍官歎曰:“力戰不怕,待戰難耐!”英兵又以買肉不得,時與法國市民龃龉。
而一法兵語英兵曰:“此次戰争之禍,惟倫敦之銀行界實屍之!”英兵不服,遂以大哄!勒哈佛爾之英軍,駐兵倉庫,而前駐法軍,中有通道,以兩國士兵之不免于哄也!遂堵以牆,而于是英、法同仇之志荒矣!軍情日渙,士無鬥志,一法軍官歎曰:“今日之役,我不攻希特勒,希特勒亦不攻我,果何為者?吾侪不如回家以事所事,任外交家折沖尊俎,可耳!”乃至一九四〇年四五月之間,有法軍數十萬,暫遣歸農。
然後希特勒大舉而乘之!人徒見其閃電戰之先人奪人,為功烈耳!孰知次且半年,延不進兵,亦以消英法聯軍之鬥志,而“奪氣”“奪心”也!嗚呼!此千古珍罕之史例也!然後知士之所以為厲,心之所以不奪,豈惟亟戰之難,抑亦不戰之難,李牧備匈奴,日擊數牛飨士,習騎射,士卒皆願一戰;王翦伐楚,堅壁不戰,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拊循,士卒方投石超距;此中大有事也!用兵者可深思其故矣! 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訓義)杜佑曰:“避其精銳之氣,擊其懈惰欲歸,此理氣者也;曹刿之說,是也。
”杜牧曰:“武德中,太宗與窦建德戰于泥水東,建德列陣,彌亘數裡。
太宗将數騎登高觀之,謂諸将曰:‘賊度險而嚣,是軍無政令;逼城而陳,有輕我心;按兵不出,待敵氣衰,陳久辛饑,必将自退;退而擊之,何往不克。
’建德列陳,自卯至午,兵士饑倦,悉列坐石,又争飲水。
太宗曰:‘可擊矣!’遂戰,生擒建德。
”梅堯臣曰:“朝,言其始也;晝,言其中也;暮,言其終也;謂兵始而銳,久則惰而思歸,故可擊。
”張預曰:“朝喻始,晝喻中,暮喻末,非以早晚為辭也。
凡人之氣,初來新至,則勇銳;陳久人倦,則衰;故善用兵者,當其銳盛,則堅守以避之;待其惰歸,則出兵以擊之。
此所謂善治己之氣,以奪人之氣者也。
” 基博按:一九一七年,歐洲大戰,法人所倡取守勢之作戰法,每厚集兵力于後方;而第一道防線之戰壕内,則置兵不多;蓋德軍以劇烈炮火,猛攻法軍陣地,第一道防線之前線所有一切建築,勢必盡被炸毀,而多置兵多犧牲,不如聚大軍以屯第二防線之後,而伏居掩蔽完固之壕溝内;德軍炮火雖極猛烈以盡毀第一道防線,而法軍之損折不多,代價懸殊;及炮火漸稀,德之步兵邁進,法軍乃從容出自後方,悉力蓄銳以與交戰,堅持第一道防線之最後一線及緊要炮壘,力阻其染指第二道防線。
依法人經驗所得,俟德軍占第一道防線,而後反攻以逐之;較之堅守第一道防線以損兵挫銳者為事半功倍;亦以避敵之銳,蓄我之力。
及一九三九年,歐洲第二次大戰起,希特勒創閃電戰,不恤殚銳竭力以用坦克車隊,縱橫歐陸,潰法敗英,摧南斯拉夫、希臘;轉鋒而向蘇聯,乘勢遠鬥,其勢不可當也!然一九四二年五月,蘇聯大敗德人于卡爾科夫。
德人之坦克車隊,風馳而前;而蘇聯,則集中平射炮及坦克步槍之火力以擊之;俟其坦克車摧毀之垂盡,而後蘇聯之坦克車,雷轟霆逐,以殲其步兵,薄其陣地。
德人大敗。
是年十一月,英蒙哥馬利将軍之大敗德隆美爾将軍于北非也,亦先以猛烈炮火摧德之坦克車隊,而後出坦克車隊以追奔逐北,隆美爾之軍幾殲焉!同一坦克車隊也,而德人悉銳以制先;蘇、英蓄力以承敝。
然英、法得治氣之要也。
以治代亂,以靜代嘩,此治心者也。
(訓義)何氏曰:“夫将以一身之寡,一心之微,連百萬之衆,對虎狼之敵,利害之相雜,勝負之紛揉,權智萬變而措置之胸臆之中;非其中廓然,方寸不亂,豈能應變而不窮,處事而不迷,卒然遇大難而不驚,案然接萬物而不惑。
吾之治,足以待亂;吾之靜,足以待嘩;前有百萬之敵,而吾視之則如遇小寇。
亞夫之遇寇也,堅卧而不起;栾箴之臨敵也,好以整,又好以暇。
夫審此二人者,蘊以何術哉?蓋其心治之有定,養之有餘也。
”張預曰:“治以待亂,靜以待嘩,安以待躁,忍以待忿,嚴以待懈,此所謂善治己之心似奪人之心者也。
” 基博按:此德國兵家克老山維茲氏論将之所以稱“識力之培養”也。
其論以為:“戰之為道,至無定也。
凡兵家之言,極深研幾;及其臨陣,學說原理,杳無征驗,何所用之!而紛纭之變,擾我靈台;死喪之哀,凄人心脾;茫茫前途,惟有猜想。
是故戰之為事至變且亂也;非戰之難;變而能持其常,亂而不失其定則難。
此則識力之培養,必有以裕之于平日,而後臨戰之時,指揮若定,堅持我初衷,勿失其自信。
”亦既說《計篇》備引之矣;克氏所謂“識力之培養”,《孫子》謂之“治心”也。
遵義黎庶昌撰《曾文正公年譜》,稱:“公在軍終日凝然,奏牍書劄,躬親經理,不假手于人,益治書史,不廢吟誦;嘗謂:‘軍事變幻無常,每當危疑震撼之際,愈當澄心定慮,不可發之太驟。
’蓋其數年所得力者在此;所以能從容補救,辦危為安也。
”合肥李瀚章稱:“曾國藩初入翰林,講明程朱之學,克己省身,得力有自。
遭值時艱,毅然以天下為己任,忘身忘家,置死生禍福于度外;其過人之識力,在能堅持定見,不為浮議所搖。
”德國大将興登堡嘗言:“臨戰尤當鎮定;縱使敵情之未谙,而鎮靜則立時生其趨吉避兇之術;果臨戰而葸,不如不戰,見危而退,不惟自堕其氣,抑必為敵所乘,此之謂避危而自即于危!”然此次大戰,英國主持太平洋戰局之獨眼将軍魏菲爾,嘗于一九三四年在劍橋大學演講,論為将之道,以為幽默亦大将之所必不可缺者!蓋幽默,則動心忍性,而以諧谑出之,如不經意;不幽默,則張脈偾興,此心欲靜而不得!然而幽默,則德人之所最缺也;以故一九一八年上次大戰之終,雖以興登堡之強毅,而不免倉皇失措,法人蒲哈德著《興登堡歐戰成敗鑒》一書備論之!蓋亂與嘩,有不僅在敵,而出于國是之未定,士心之惶擾者;是在大将之善治其心而鎮以靜,待以治耳!特餘觀歐洲戰術,拿破侖之排炮集中猛轟,山動地搖;希特勒之坦克車集團猛沖,風馳雨驟;豈誠有摧堅破銳之功,抑先振“奪氣”“奪心”之威;其法遠原于蒙古,而神明其用!歐洲古史,載蒙古之西侵也,以遊牧之族,擅騎射之精;每臨陣,未及交綏,而蒙古甲士馳大馬,張強弓,疾騁而前,排牆以進,箭如雨集,騎如蜂擁;基督軍猝不知措,陣腳搖動;遂為所乘以潰不能軍,則以基督軍之“奪心”以“奪氣”也!蒙古所以敗基督軍者如此;所以摧女真,破南宋者,無不如此;抑亦拿破侖、希特勒之所以戰必勝,攻必取者也!特拿破侖以排炮猛轟,蒙古以萬弩齊發;希特勒以坦克猛沖,蒙古以甲騎馳突;為資不同,而勝則一,豈有他謬巧,不過“奪心”以“奪氣”而已!然則“以治待亂”,“以靜待嘩”之“心”,豈特将軍之宜亟治,抑亦三軍之所當同!新兵初臨陣,驟聞大炮隆隆,飛機軋軋,神智已昏;而坦克車疾馳以來,更無所措手足!顧久經戰陣之老兵,經驗已慣,沉着接戰,不震不;亦以心不奪,氣不懾也!一九四一年九月,蘇聯之驟為希特勒所襲也,勢幾不支,顧非無大隊之坦克車以與希特勒相持也!歐美軍事家聲言:“現代化之坦克車,疾于攻而不利于守;炮兵之射擊,既以緩不濟急;而守勢之坦克車,亦難阻敵前進,觀于蘇德之戰而可知也!惟有高速度之飛機而裝置三十七粍以上口徑之速射炮,乃可禦坦克車之進攻耳!然而生産不易,美國制造亦少也!”然則蘇聯将任德坦克之縱橫跳蕩,而坐以待斃欤?是不然!一九四二年五月,希特勒悉力殚銳以攻卡爾科夫也,而蘇聯以抵禦坦克車戰術試驗成功聞!是役也,德軍損坦克車二百五十輛。
問其術,則集中炮火以協同配備完整之步兵,而殲滅德軍坦克車隊也。
方德軍坦克車隊以步兵及空軍掩護,卷土而來之際,紅軍嚴陣以待,寂不之應,伺德軍疾入二百五十碼地帶,馳以益速,與其後之步兵失其連絡,而達紅軍炮火射程以内;然後集中平射炮與平射來福槍之火力,發無不中,所當者摧。
步兵則徐起而斷其後,以遮德之步兵,不得支援;然後紅軍坦克,亦出應戰,相摩相蕩,主客不分;而德之空軍,恐轟炸之中本國坦克,将翺将翔,徒喚奈何!蘇聯随軍記者言:“未有如寂靜之足以使納粹坦克駕駛員傷心奪氣者!方其風馳而前,以突破我之防線,以期待我恐慌騷亂,無紀律之射擊;然而不然!紅軍之步兵,不射擊,亦不逃跑,隻沉默以坐于戰壕内;以未有射擊之命令也!于是德軍坦克車不得不繼續深入;及其入之深也,以為必遭紅軍炮火之射擊矣!然而紅軍之炮火受命,則‘縱戰車之深入,然後切離其主力,以為殲滅’;亦不射擊也!而德人失措矣,心口相問,若曰:‘異哉!何以紅軍不射擊也,何以若是之寂靜也!’紅軍則處以鎮靜,持以忍耐,默睹德坦克車之如潮而過,而無一人懼後路之斷,以欲歸不得者;隻自計曰:‘吾人此時留在德軍坦克車隊之後方,将截之以毋使隻輪返也!’德軍坦克車隊不能長此寂靜以忍與終古,不欲紅軍之截其後以欲歸不得,于是疾變方向,減低速度,然而其進也銳,為計已遲!紅軍之步兵、炮兵及坦克,紛紛而出,相與僇力,以聚而殲旃!不過臨陣之寂靜,以成空前之勝利!德之攻蘇也,不惟增進紅軍戰時之資源,抑亦磨煉我同仇敵忾之精神,而予以‘鎮靜,勇敢,堅韌!’”嗚呼!此則“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治心”之成功;而“避其銳氣,擊其惰歸”者也!豈必高速度之飛機,裝置三十七糎之速射炮,而後可以抵坦克車之進攻耶!魯登道夫言:“武器不能造成勝利;而惟一造成勝利之條件,隻有精神而已!”觀于蘇聯,亶不然乎!“治心”者,所以造成勝利之精神者也!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訓義)李筌曰:“客主之勢。
”杜牧曰:“‘緻人而不緻于人’是也。
” 無要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訓義)何氏曰:“所謂‘強則避之。
’”張預曰:“正正,謂形名齊整也;堂堂,謂行陳廣大也。
敵人如此,豈可輕戰。
《軍政》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
’又曰:‘強而避之’,言須識變通。
此所謂善治變化之道以應敵人者也。
” 基博按:“無要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何、張兩氏以“強而避之”為解,是已。
然我避敵之強,敵乘我之弱,有時正正之旗,不能無
‘再而衰,三而竭’,謂陳久而人倦也。
又李靖曰:‘守者,不止完其壁,堅其陳而已;必也守吾氣而有待焉。
’所謂守其氣者,常養吾之氣,使銳盛而不衰;然後彼之氣可得而奪也。
” 基博按:杜牧、何氏、張預三家之說,可謂闡兵家權謀形勢之奧;而多引曹刿再衰三竭之說,則徒以俟敵人之氣衰耳;何得謂“三軍可奪氣”也?如就上下文融貫而言,當以王晳順理成章為得解。
将軍可奪心。
(訓義)梅堯臣曰:“以鼓旗之變,惑奪其氣,軍既奪氣,将亦奪心。
”王晳曰:“紛亂喧嘩,則将心奪矣!”何氏曰:“先須己心能固,然後可以奪敵将之心。
故《傳》曰:‘先人有奪人之心’;《司馬法》曰:‘本心固,新氣勝’者是也。
”張預曰:“心者,将之所主也;夫治亂勇怯,皆主于心。
故善制敵者,撓之而使亂,激之而使惑,迫之而使懼;故彼之心謀,可以奪也。
《傳》曰:‘先人有奪人之心。
’謂奪其本心之計也。
又李靖曰:‘攻者,不止攻其城擊其陳而已,必有攻其心之術焉。
’所謂攻其心者,常養吾之心,使安閑而不亂,然後彼之心,可得而奪也。
”鄭友賢曰:“或問奪氣者必曰三軍,奪心者必曰将軍,何也?曰:三軍主于鬥,将軍主于謀;鬥者乘于氣,謀者運于心。
夫鼓作鬥争,不顧萬死者,氣使之也。
深思遠慮,以應萬變者,心生之也。
氣奪,則怯于鬥;心奪,則亂于謀;下者不能鬥,上者不能謀,敵人上下怯亂,則吾一舉而乘之矣!《傳》曰:‘一鼓作氣,三而竭’者,奪鬥氣也。
‘先人有奪人之心’者,奪謀心也。
三軍将軍之事異矣。
” 基博按:鄭氏辨三軍将軍之異,是矣。
至于奪氣奪心,梅堯臣、王晳兩家,于上下文語氣為融貫。
而何氏、張預之說,于兵家别是一義。
然“奪氣”“奪心”,亦有多術:有乘人于猝,出其不意,而“三軍奪氣”,“将軍奪心”者。
三國時,魏新城太守孟達圖叛魏,而與諸葛亮書曰:“宛去洛八百裡,去吾一千一百裡,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
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而司馬懿乃潛軍進讨,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
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神速也!”慌不知措,遂為懿誅。
《傳》所謂“先人有奪人之心”也。
顧亦有延之以緩,消其鬥志,而“三軍奪氣”,“将軍奪心”者。
希特勒先人奪人,用兵如神,人知之矣!顧一九三九年九月,一舉而滅波蘭;不轉兵西向以亟攻法。
而法國達拉第得情報機關之報告,深信希特勒之無意攻法,而欲先有事于英。
迨一九四〇年五月,希特勒乃移兵攻法。
蓋距波蘭之亡,半年有餘矣;嗚呼!此希特勒用兵之妙也!于時,法國裡昂及勒哈佛爾所駐之英軍,閑居苦悶;而英之将校,乃至演影戲,購留聲機,娛悅其意,以慰羁旅。
一軍官歎曰:“力戰不怕,待戰難耐!”英兵又以買肉不得,時與法國市民龃龉。
而一法兵語英兵曰:“此次戰争之禍,惟倫敦之銀行界實屍之!”英兵不服,遂以大哄!勒哈佛爾之英軍,駐兵倉庫,而前駐法軍,中有通道,以兩國士兵之不免于哄也!遂堵以牆,而于是英、法同仇之志荒矣!軍情日渙,士無鬥志,一法軍官歎曰:“今日之役,我不攻希特勒,希特勒亦不攻我,果何為者?吾侪不如回家以事所事,任外交家折沖尊俎,可耳!”乃至一九四〇年四五月之間,有法軍數十萬,暫遣歸農。
然後希特勒大舉而乘之!人徒見其閃電戰之先人奪人,為功烈耳!孰知次且半年,延不進兵,亦以消英法聯軍之鬥志,而“奪氣”“奪心”也!嗚呼!此千古珍罕之史例也!然後知士之所以為厲,心之所以不奪,豈惟亟戰之難,抑亦不戰之難,李牧備匈奴,日擊數牛飨士,習騎射,士卒皆願一戰;王翦伐楚,堅壁不戰,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拊循,士卒方投石超距;此中大有事也!用兵者可深思其故矣! 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訓義)杜佑曰:“避其精銳之氣,擊其懈惰欲歸,此理氣者也;曹刿之說,是也。
”杜牧曰:“武德中,太宗與窦建德戰于泥水東,建德列陣,彌亘數裡。
太宗将數騎登高觀之,謂諸将曰:‘賊度險而嚣,是軍無政令;逼城而陳,有輕我心;按兵不出,待敵氣衰,陳久辛饑,必将自退;退而擊之,何往不克。
’建德列陳,自卯至午,兵士饑倦,悉列坐石,又争飲水。
太宗曰:‘可擊矣!’遂戰,生擒建德。
”梅堯臣曰:“朝,言其始也;晝,言其中也;暮,言其終也;謂兵始而銳,久則惰而思歸,故可擊。
”張預曰:“朝喻始,晝喻中,暮喻末,非以早晚為辭也。
凡人之氣,初來新至,則勇銳;陳久人倦,則衰;故善用兵者,當其銳盛,則堅守以避之;待其惰歸,則出兵以擊之。
此所謂善治己之氣,以奪人之氣者也。
” 基博按:一九一七年,歐洲大戰,法人所倡取守勢之作戰法,每厚集兵力于後方;而第一道防線之戰壕内,則置兵不多;蓋德軍以劇烈炮火,猛攻法軍陣地,第一道防線之前線所有一切建築,勢必盡被炸毀,而多置兵多犧牲,不如聚大軍以屯第二防線之後,而伏居掩蔽完固之壕溝内;德軍炮火雖極猛烈以盡毀第一道防線,而法軍之損折不多,代價懸殊;及炮火漸稀,德之步兵邁進,法軍乃從容出自後方,悉力蓄銳以與交戰,堅持第一道防線之最後一線及緊要炮壘,力阻其染指第二道防線。
依法人經驗所得,俟德軍占第一道防線,而後反攻以逐之;較之堅守第一道防線以損兵挫銳者為事半功倍;亦以避敵之銳,蓄我之力。
及一九三九年,歐洲第二次大戰起,希特勒創閃電戰,不恤殚銳竭力以用坦克車隊,縱橫歐陸,潰法敗英,摧南斯拉夫、希臘;轉鋒而向蘇聯,乘勢遠鬥,其勢不可當也!然一九四二年五月,蘇聯大敗德人于卡爾科夫。
德人之坦克車隊,風馳而前;而蘇聯,則集中平射炮及坦克步槍之火力以擊之;俟其坦克車摧毀之垂盡,而後蘇聯之坦克車,雷轟霆逐,以殲其步兵,薄其陣地。
德人大敗。
是年十一月,英蒙哥馬利将軍之大敗德隆美爾将軍于北非也,亦先以猛烈炮火摧德之坦克車隊,而後出坦克車隊以追奔逐北,隆美爾之軍幾殲焉!同一坦克車隊也,而德人悉銳以制先;蘇、英蓄力以承敝。
然英、法得治氣之要也。
以治代亂,以靜代嘩,此治心者也。
(訓義)何氏曰:“夫将以一身之寡,一心之微,連百萬之衆,對虎狼之敵,利害之相雜,勝負之紛揉,權智萬變而措置之胸臆之中;非其中廓然,方寸不亂,豈能應變而不窮,處事而不迷,卒然遇大難而不驚,案然接萬物而不惑。
吾之治,足以待亂;吾之靜,足以待嘩;前有百萬之敵,而吾視之則如遇小寇。
亞夫之遇寇也,堅卧而不起;栾箴之臨敵也,好以整,又好以暇。
夫審此二人者,蘊以何術哉?蓋其心治之有定,養之有餘也。
”張預曰:“治以待亂,靜以待嘩,安以待躁,忍以待忿,嚴以待懈,此所謂善治己之心似奪人之心者也。
” 基博按:此德國兵家克老山維茲氏論将之所以稱“識力之培養”也。
其論以為:“戰之為道,至無定也。
凡兵家之言,極深研幾;及其臨陣,學說原理,杳無征驗,何所用之!而紛纭之變,擾我靈台;死喪之哀,凄人心脾;茫茫前途,惟有猜想。
是故戰之為事至變且亂也;非戰之難;變而能持其常,亂而不失其定則難。
此則識力之培養,必有以裕之于平日,而後臨戰之時,指揮若定,堅持我初衷,勿失其自信。
”亦既說《計篇》備引之矣;克氏所謂“識力之培養”,《孫子》謂之“治心”也。
遵義黎庶昌撰《曾文正公年譜》,稱:“公在軍終日凝然,奏牍書劄,躬親經理,不假手于人,益治書史,不廢吟誦;嘗謂:‘軍事變幻無常,每當危疑震撼之際,愈當澄心定慮,不可發之太驟。
’蓋其數年所得力者在此;所以能從容補救,辦危為安也。
”合肥李瀚章稱:“曾國藩初入翰林,講明程朱之學,克己省身,得力有自。
遭值時艱,毅然以天下為己任,忘身忘家,置死生禍福于度外;其過人之識力,在能堅持定見,不為浮議所搖。
”德國大将興登堡嘗言:“臨戰尤當鎮定;縱使敵情之未谙,而鎮靜則立時生其趨吉避兇之術;果臨戰而葸,不如不戰,見危而退,不惟自堕其氣,抑必為敵所乘,此之謂避危而自即于危!”然此次大戰,英國主持太平洋戰局之獨眼将軍魏菲爾,嘗于一九三四年在劍橋大學演講,論為将之道,以為幽默亦大将之所必不可缺者!蓋幽默,則動心忍性,而以諧谑出之,如不經意;不幽默,則張脈偾興,此心欲靜而不得!然而幽默,則德人之所最缺也;以故一九一八年上次大戰之終,雖以興登堡之強毅,而不免倉皇失措,法人蒲哈德著《興登堡歐戰成敗鑒》一書備論之!蓋亂與嘩,有不僅在敵,而出于國是之未定,士心之惶擾者;是在大将之善治其心而鎮以靜,待以治耳!特餘觀歐洲戰術,拿破侖之排炮集中猛轟,山動地搖;希特勒之坦克車集團猛沖,風馳雨驟;豈誠有摧堅破銳之功,抑先振“奪氣”“奪心”之威;其法遠原于蒙古,而神明其用!歐洲古史,載蒙古之西侵也,以遊牧之族,擅騎射之精;每臨陣,未及交綏,而蒙古甲士馳大馬,張強弓,疾騁而前,排牆以進,箭如雨集,騎如蜂擁;基督軍猝不知措,陣腳搖動;遂為所乘以潰不能軍,則以基督軍之“奪心”以“奪氣”也!蒙古所以敗基督軍者如此;所以摧女真,破南宋者,無不如此;抑亦拿破侖、希特勒之所以戰必勝,攻必取者也!特拿破侖以排炮猛轟,蒙古以萬弩齊發;希特勒以坦克猛沖,蒙古以甲騎馳突;為資不同,而勝則一,豈有他謬巧,不過“奪心”以“奪氣”而已!然則“以治待亂”,“以靜待嘩”之“心”,豈特将軍之宜亟治,抑亦三軍之所當同!新兵初臨陣,驟聞大炮隆隆,飛機軋軋,神智已昏;而坦克車疾馳以來,更無所措手足!顧久經戰陣之老兵,經驗已慣,沉着接戰,不震不;亦以心不奪,氣不懾也!一九四一年九月,蘇聯之驟為希特勒所襲也,勢幾不支,顧非無大隊之坦克車以與希特勒相持也!歐美軍事家聲言:“現代化之坦克車,疾于攻而不利于守;炮兵之射擊,既以緩不濟急;而守勢之坦克車,亦難阻敵前進,觀于蘇德之戰而可知也!惟有高速度之飛機而裝置三十七粍以上口徑之速射炮,乃可禦坦克車之進攻耳!然而生産不易,美國制造亦少也!”然則蘇聯将任德坦克之縱橫跳蕩,而坐以待斃欤?是不然!一九四二年五月,希特勒悉力殚銳以攻卡爾科夫也,而蘇聯以抵禦坦克車戰術試驗成功聞!是役也,德軍損坦克車二百五十輛。
問其術,則集中炮火以協同配備完整之步兵,而殲滅德軍坦克車隊也。
方德軍坦克車隊以步兵及空軍掩護,卷土而來之際,紅軍嚴陣以待,寂不之應,伺德軍疾入二百五十碼地帶,馳以益速,與其後之步兵失其連絡,而達紅軍炮火射程以内;然後集中平射炮與平射來福槍之火力,發無不中,所當者摧。
步兵則徐起而斷其後,以遮德之步兵,不得支援;然後紅軍坦克,亦出應戰,相摩相蕩,主客不分;而德之空軍,恐轟炸之中本國坦克,将翺将翔,徒喚奈何!蘇聯随軍記者言:“未有如寂靜之足以使納粹坦克駕駛員傷心奪氣者!方其風馳而前,以突破我之防線,以期待我恐慌騷亂,無紀律之射擊;然而不然!紅軍之步兵,不射擊,亦不逃跑,隻沉默以坐于戰壕内;以未有射擊之命令也!于是德軍坦克車不得不繼續深入;及其入之深也,以為必遭紅軍炮火之射擊矣!然而紅軍之炮火受命,則‘縱戰車之深入,然後切離其主力,以為殲滅’;亦不射擊也!而德人失措矣,心口相問,若曰:‘異哉!何以紅軍不射擊也,何以若是之寂靜也!’紅軍則處以鎮靜,持以忍耐,默睹德坦克車之如潮而過,而無一人懼後路之斷,以欲歸不得者;隻自計曰:‘吾人此時留在德軍坦克車隊之後方,将截之以毋使隻輪返也!’德軍坦克車隊不能長此寂靜以忍與終古,不欲紅軍之截其後以欲歸不得,于是疾變方向,減低速度,然而其進也銳,為計已遲!紅軍之步兵、炮兵及坦克,紛紛而出,相與僇力,以聚而殲旃!不過臨陣之寂靜,以成空前之勝利!德之攻蘇也,不惟增進紅軍戰時之資源,抑亦磨煉我同仇敵忾之精神,而予以‘鎮靜,勇敢,堅韌!’”嗚呼!此則“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治心”之成功;而“避其銳氣,擊其惰歸”者也!豈必高速度之飛機,裝置三十七糎之速射炮,而後可以抵坦克車之進攻耶!魯登道夫言:“武器不能造成勝利;而惟一造成勝利之條件,隻有精神而已!”觀于蘇聯,亶不然乎!“治心”者,所以造成勝利之精神者也!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訓義)李筌曰:“客主之勢。
”杜牧曰:“‘緻人而不緻于人’是也。
” 無要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訓義)何氏曰:“所謂‘強則避之。
’”張預曰:“正正,謂形名齊整也;堂堂,謂行陳廣大也。
敵人如此,豈可輕戰。
《軍政》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
’又曰:‘強而避之’,言須識變通。
此所謂善治變化之道以應敵人者也。
” 基博按:“無要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何、張兩氏以“強而避之”為解,是已。
然我避敵之強,敵乘我之弱,有時正正之旗,不能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