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篇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其說而強為之辭也。
“亂生于治”,承上“鬥亂而不可亂”,申論之;若曰:“鬥亂而不可亂者,以亂生于治也”;“怯生于勇,弱生于強”,則因“亂生于治”而連類及之。
夫“生于勇”之怯,乃天下之大勇;而“生于強”之弱,乃天下之至強也!蘇轼《留侯論》曰:“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
觀夫高帝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
”此所謂“生于勇”之怯,“生于強”之弱也。
自來論兵者,惟益陽胡林翼最能暢發此意,每曰:“戰,勇氣也,當以節宣蓄養提振為先;又陰事也,當以固塞堅忍蟄伏為本。
昔條侯之破七國,堅壁三月,以太後梁王之故而不受诏,故曰:‘亞夫真可任使也。
’秦王之破宋金剛,亦堅壁年餘,俟其糧盡遁走,則一日夜追剿二百餘裡;秦王非天錫智勇者哉!使今人當之,則疑其怯矣!嘗論孺子之戲豬脬,貫以氣而縛以繩;當其盛時,千錘不破;一針之隙,全脬皆消。
兵事以氣為主,兵勇之氣,殆如孺子豬脬之氣;此中盈虛消息之故,及蓄養之法,節宣之法,提倡之法,忍耐之法,惟大将能知之!彼營哨各官,賊未來,則欲攻,勇氣不可遏;賊果來,則殊不能戰,勇氣又減去大半;此積年之通弊也。
軍事,何常之有!以為兵力厚;而勝負之數,又不系乎厚薄!以為将才勇;而勝負之事,又不盡系乎勇怯!凡事當有遠謀,有深識;堅忍于一時,則保全必多;一慚之不忍,而終身慚乎!為小将,須立功以争勝;為大将,戒一勝之功而誤大局。
蓋僥幸而圖難成之功,不如堅忍以規遠大之謀。
兵事不在性急于一時,惟在審察乎全局。
全局得勝,譬之破竹,數節之後,迎刃而解。
軍事到緊要之時,靜者勝,躁者敗;後動者易,先動者難;能忍者必利,不能忍者必鈍。
嚴密堅忍以待之;蓋本有破釜沉舟之志,卻以攬辔安閑出之。
王翦用六十萬人,日以美飲食撫循其士,而不遽戰。
李牧治邊,日以市租椎牛飨士,而不欲戰。
養之久,而氣勢之蓄,郁于中乃愈厚。
不貪小利,不圖近功,示弱以懈賊之心,堅忍以養我之氣;俟審察賊情,并力大戰,則我軍之氣,愈遏而愈盛;伺其瑕而蹈之,一發即破矣!兵事貴乎審機以待戰,尤貴蓄銳以待時!兵事以誇大矜張骛遠為忌,收斂固啬切近為實。
”語見《胡文忠公集》中書牍。
夫戰,危事也,非勇不能戰;然非“生乎勇”之怯,則不能“收斂固啬”,“審機以待戰”,“蓄銳以待時”也。
胡林翼,字潤之,于清鹹同間,累官湖北巡撫。
方太平軍之起粵西,長驅以北,無不破滅。
惟林翼率勵諸将,勘定湘鄂以力扼太平軍不得逞;卒谥文忠,刊有《胡文忠公全集》。
其論兵多出于動心忍性,體驗有得;操心危,慮患深,語無泛設,事皆親曆;每語人曰:“弟之軍事,精神思慮,多注于往返書劄之中,其公牍不多見也。
”一九一四年,歐洲大戰開始,德人襲比以入法,長驅而前,五道并進,以八月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三日,破英法聯軍第一陣線;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三日,疊破第二陣線。
當是時,德人氣吞巴黎,法人大震;而法統帥霞飛将軍,知德之志在消滅我主力精銳也,乘勝而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于是親切體認兵法所謂“全軍為上”,所謂“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堅信而笃行之;力排群議,不戰而退,率百餘萬大軍,連退九日。
其将士不知所謂,方以為吾人四十餘年之卧薪嘗膽,今日釁自敵開,人人同仇,何故不戰而退?屢請戰,然而霞飛不許也,惟命亟退。
至九月三日之夜,望見巴黎燈火,将士痛哭曰:“祖國已矣!”方凄惶慘沮,無可如何;忽奉霞飛反攻之令,無不感極而泣,人願緻死!而德人則以十日之乘勝追擊,如入無人之境;以為今而後,法軍無能為役矣;乃調二軍團東征以禦俄,而右翼空虛,為法之第六軍所乘;而法全軍轉守為攻,遂以大敗德師。
乃知胡林翼所謂“示弱以懈賊之心,堅忍以養我之氣;俟審察賊情,迸力大戰,則我軍之氣,愈遏而愈盛;兵事貴乎審機以待戰,尤貴蓄銳以待時”。
誠有味乎其言之也!則其退也,乃其所以蓄銳也!其怯也,斯其所以為勇也!豈徒勇者而能之乎!此之謂“怯生于勇,弱生于強”也。
治亂,數也。
(訓義)杜牧曰:“言行伍各有分畫,部曲皆有名數。
”梅堯臣曰:“以治為亂,存之乎分數。
”王晳曰:“治亂,數之變。
” 勇怯,勢也。
(訓義)李筌曰:“兵得其勢,則怯者勇;夫其勢,則勇者怯。
”王晳曰:“勇怯者,勢之變。
” 基博按:随勢為勇怯者,三軍之勇怯也;怯生于勇者,大将之權謀也。
明乎三軍之勇怯,則貴任勢以決勝;明乎生于勇之怯,則知蓄銳以待戰。
三軍之勇怯,決之于卒然者也;大将之權謀,豫之于素養者也。
此之不可不察! 強弱,形也。
(訓義)王晳曰:“強弱者,形之變。
” 基博按:強弱有定形,而勇怯無常勢。
勇怯者,随勢而為變者也;強弱者,予人以可形者也。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 (訓義)曹操曰:“見羸形也。
”杜牧曰:“非止于羸弱也;言我強敵弱,則示以羸形,動之使來;我弱敵強,則示之以強形,動之使去。
敵之動作,皆須從我。
孫膑曰‘齊國号怯,三晉輕之’。
令入魏境為十萬竈;明日,為五萬竈。
魏龐涓逐之曰:‘齊虜何怯!入吾境,士亡者過半。
’因急追之,至馬陵,道狹。
膑乃砍木書之曰:‘龐涓死此樹下!’伏弩于側,令曰:‘見火始發。
’涓至,鑽燧讀之,萬弩齊發,龐涓死。
此乃示以羸形,能動龐涓,遂來從我而殺之也。
隋炀帝于雁門,為突厥始畢可汗所圍;太宗應募救援,隸将軍雲定興營。
将行,謂定興曰:‘必多赍旗鼓以設疑兵;且始畢可汗敢圍天子,必以我倉卒無援;我張吾軍容,令數十裡,晝則旌旗相續,夜則钲鼓相應,虜必以為救兵雲集,惶懼而遁;不然,彼衆我寡,不能久矣!’定興從之,師次崞縣,始畢遁去。
此乃我弱敵強,示之以強,動之令去。
故敵之來去,一皆從我之形也。
”張預曰:“形之以羸弱,敵必來從。
楚伐随,羸師以張之。
季良曰:‘楚之羸,誘我也!’” 基博按:杜牧解甚妙,足以補《孫子》之漏義。
然就下文“予之,敵必取之”雲雲,自當依曹公、張預之解,上下文意思一貫。
予之,敵必取之; (訓義)張預曰:“誘之以小利,敵必來取。
” 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訓義)張預曰:“形之既從,予之又取,是能以利動之而來也。
”陳啟天曰:“此卒字,當讀如猝;急也,突也,謂急突之戰勢也。
上文雲:‘其勢險。
其節短。
’以卒待之,即謂以勢險節短之戰法待敵也。
” 基博按:《計篇》“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利而誘之,卑而驕之”;正與此“善動敵者形之”雲雲意相發;此之所謂“形之”,《計篇》則謂之“示之”爾。
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訓義)李筌曰:“得勢而戰,人怯者能勇。
”賈林曰:“所謂擇人而任勢,言示以必勝之勢,使人從之;豈更外責于人,求其勝敗。
擇勇怯之人,任進退之勢。
”梅堯臣曰:“用人以勢,則易;責人以力,則難;能者在擇人而任勢。
”何氏曰:“得勢自勝,不專責人以力也。
” 基博按:胡林翼嘗謂:“用兵之法,強弱均有用處。
躁進之兵,可使誘賊,而以精騎伏于旁路,俟其站立不穩,橫出截之,可大捷也!又難打之賊壘賊隊,亦可使之猛攻,取其冒勢有勁耳!”又曰:“東安勇丁,恐其勇而無剛;然使用以嘗寇,如公子突之謀,未必不可大捷。
”此即“擇人而任勢”之意;所謂“擇勇怯之人,任進退之勢”者也。
任勢者,其使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訓義)曹操曰:“任自然勢也。
”杜佑曰:“言投之安地則安,投之危地則危,不知有所回避也,任勢自然也!”梅堯臣曰:“木石,重物也!易以勢動,難以力移;三軍,至衆也,可以勢轉,不可以力使;自然之道也!”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訓義)杜牧曰:“轉石于千仞之山,不可止遏者,在山不在石也。
戰人有百勝之勇,強弱一貫者,在勢不在人也。
杜公元凱曰:‘昔樂毅借濟西一戰,能并強齊。
今兵威已成,如破竹,數節之後,迎刃而解,無複着手,此勢也;勢不可失!’乃東下建業,遂滅吳。
此篇大抵言兵貴任勢,以險迅疾速為本;故能用力少而得功多也!” 右第三節論任勢。
基博按:勢者,因利制權,而欲以出敵之不意,攻敵之無備,必毀形匿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使敵人之不我虞,而後我可擇人任勢以攻敵之無備;則以我之節短勢險,而攻敵之不虞,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勝之易易耳!
“亂生于治”,承上“鬥亂而不可亂”,申論之;若曰:“鬥亂而不可亂者,以亂生于治也”;“怯生于勇,弱生于強”,則因“亂生于治”而連類及之。
夫“生于勇”之怯,乃天下之大勇;而“生于強”之弱,乃天下之至強也!蘇轼《留侯論》曰:“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
觀夫高帝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
”此所謂“生于勇”之怯,“生于強”之弱也。
自來論兵者,惟益陽胡林翼最能暢發此意,每曰:“戰,勇氣也,當以節宣蓄養提振為先;又陰事也,當以固塞堅忍蟄伏為本。
昔條侯之破七國,堅壁三月,以太後梁王之故而不受诏,故曰:‘亞夫真可任使也。
’秦王之破宋金剛,亦堅壁年餘,俟其糧盡遁走,則一日夜追剿二百餘裡;秦王非天錫智勇者哉!使今人當之,則疑其怯矣!嘗論孺子之戲豬脬,貫以氣而縛以繩;當其盛時,千錘不破;一針之隙,全脬皆消。
兵事以氣為主,兵勇之氣,殆如孺子豬脬之氣;此中盈虛消息之故,及蓄養之法,節宣之法,提倡之法,忍耐之法,惟大将能知之!彼營哨各官,賊未來,則欲攻,勇氣不可遏;賊果來,則殊不能戰,勇氣又減去大半;此積年之通弊也。
軍事,何常之有!以為兵力厚;而勝負之數,又不系乎厚薄!以為将才勇;而勝負之事,又不盡系乎勇怯!凡事當有遠謀,有深識;堅忍于一時,則保全必多;一慚之不忍,而終身慚乎!為小将,須立功以争勝;為大将,戒一勝之功而誤大局。
蓋僥幸而圖難成之功,不如堅忍以規遠大之謀。
兵事不在性急于一時,惟在審察乎全局。
全局得勝,譬之破竹,數節之後,迎刃而解。
軍事到緊要之時,靜者勝,躁者敗;後動者易,先動者難;能忍者必利,不能忍者必鈍。
嚴密堅忍以待之;蓋本有破釜沉舟之志,卻以攬辔安閑出之。
王翦用六十萬人,日以美飲食撫循其士,而不遽戰。
李牧治邊,日以市租椎牛飨士,而不欲戰。
養之久,而氣勢之蓄,郁于中乃愈厚。
不貪小利,不圖近功,示弱以懈賊之心,堅忍以養我之氣;俟審察賊情,并力大戰,則我軍之氣,愈遏而愈盛;伺其瑕而蹈之,一發即破矣!兵事貴乎審機以待戰,尤貴蓄銳以待時!兵事以誇大矜張骛遠為忌,收斂固啬切近為實。
”語見《胡文忠公集》中書牍。
夫戰,危事也,非勇不能戰;然非“生乎勇”之怯,則不能“收斂固啬”,“審機以待戰”,“蓄銳以待時”也。
胡林翼,字潤之,于清鹹同間,累官湖北巡撫。
方太平軍之起粵西,長驅以北,無不破滅。
惟林翼率勵諸将,勘定湘鄂以力扼太平軍不得逞;卒谥文忠,刊有《胡文忠公全集》。
其論兵多出于動心忍性,體驗有得;操心危,慮患深,語無泛設,事皆親曆;每語人曰:“弟之軍事,精神思慮,多注于往返書劄之中,其公牍不多見也。
”一九一四年,歐洲大戰開始,德人襲比以入法,長驅而前,五道并進,以八月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三日,破英法聯軍第一陣線;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三日,疊破第二陣線。
當是時,德人氣吞巴黎,法人大震;而法統帥霞飛将軍,知德之志在消滅我主力精銳也,乘勝而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于是親切體認兵法所謂“全軍為上”,所謂“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堅信而笃行之;力排群議,不戰而退,率百餘萬大軍,連退九日。
其将士不知所謂,方以為吾人四十餘年之卧薪嘗膽,今日釁自敵開,人人同仇,何故不戰而退?屢請戰,然而霞飛不許也,惟命亟退。
至九月三日之夜,望見巴黎燈火,将士痛哭曰:“祖國已矣!”方凄惶慘沮,無可如何;忽奉霞飛反攻之令,無不感極而泣,人願緻死!而德人則以十日之乘勝追擊,如入無人之境;以為今而後,法軍無能為役矣;乃調二軍團東征以禦俄,而右翼空虛,為法之第六軍所乘;而法全軍轉守為攻,遂以大敗德師。
乃知胡林翼所謂“示弱以懈賊之心,堅忍以養我之氣;俟審察賊情,迸力大戰,則我軍之氣,愈遏而愈盛;兵事貴乎審機以待戰,尤貴蓄銳以待時”。
誠有味乎其言之也!則其退也,乃其所以蓄銳也!其怯也,斯其所以為勇也!豈徒勇者而能之乎!此之謂“怯生于勇,弱生于強”也。
治亂,數也。
(訓義)杜牧曰:“言行伍各有分畫,部曲皆有名數。
”梅堯臣曰:“以治為亂,存之乎分數。
”王晳曰:“治亂,數之變。
” 勇怯,勢也。
(訓義)李筌曰:“兵得其勢,則怯者勇;夫其勢,則勇者怯。
”王晳曰:“勇怯者,勢之變。
” 基博按:随勢為勇怯者,三軍之勇怯也;怯生于勇者,大将之權謀也。
明乎三軍之勇怯,則貴任勢以決勝;明乎生于勇之怯,則知蓄銳以待戰。
三軍之勇怯,決之于卒然者也;大将之權謀,豫之于素養者也。
此之不可不察! 強弱,形也。
(訓義)王晳曰:“強弱者,形之變。
” 基博按:強弱有定形,而勇怯無常勢。
勇怯者,随勢而為變者也;強弱者,予人以可形者也。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 (訓義)曹操曰:“見羸形也。
”杜牧曰:“非止于羸弱也;言我強敵弱,則示以羸形,動之使來;我弱敵強,則示之以強形,動之使去。
敵之動作,皆須從我。
孫膑曰‘齊國号怯,三晉輕之’。
令入魏境為十萬竈;明日,為五萬竈。
魏龐涓逐之曰:‘齊虜何怯!入吾境,士亡者過半。
’因急追之,至馬陵,道狹。
膑乃砍木書之曰:‘龐涓死此樹下!’伏弩于側,令曰:‘見火始發。
’涓至,鑽燧讀之,萬弩齊發,龐涓死。
此乃示以羸形,能動龐涓,遂來從我而殺之也。
隋炀帝于雁門,為突厥始畢可汗所圍;太宗應募救援,隸将軍雲定興營。
将行,謂定興曰:‘必多赍旗鼓以設疑兵;且始畢可汗敢圍天子,必以我倉卒無援;我張吾軍容,令數十裡,晝則旌旗相續,夜則钲鼓相應,虜必以為救兵雲集,惶懼而遁;不然,彼衆我寡,不能久矣!’定興從之,師次崞縣,始畢遁去。
此乃我弱敵強,示之以強,動之令去。
故敵之來去,一皆從我之形也。
”張預曰:“形之以羸弱,敵必來從。
楚伐随,羸師以張之。
季良曰:‘楚之羸,誘我也!’” 基博按:杜牧解甚妙,足以補《孫子》之漏義。
然就下文“予之,敵必取之”雲雲,自當依曹公、張預之解,上下文意思一貫。
予之,敵必取之; (訓義)張預曰:“誘之以小利,敵必來取。
” 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訓義)張預曰:“形之既從,予之又取,是能以利動之而來也。
”陳啟天曰:“此卒字,當讀如猝;急也,突也,謂急突之戰勢也。
上文雲:‘其勢險。
其節短。
’以卒待之,即謂以勢險節短之戰法待敵也。
” 基博按:《計篇》“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利而誘之,卑而驕之”;正與此“善動敵者形之”雲雲意相發;此之所謂“形之”,《計篇》則謂之“示之”爾。
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訓義)李筌曰:“得勢而戰,人怯者能勇。
”賈林曰:“所謂擇人而任勢,言示以必勝之勢,使人從之;豈更外責于人,求其勝敗。
擇勇怯之人,任進退之勢。
”梅堯臣曰:“用人以勢,則易;責人以力,則難;能者在擇人而任勢。
”何氏曰:“得勢自勝,不專責人以力也。
” 基博按:胡林翼嘗謂:“用兵之法,強弱均有用處。
躁進之兵,可使誘賊,而以精騎伏于旁路,俟其站立不穩,橫出截之,可大捷也!又難打之賊壘賊隊,亦可使之猛攻,取其冒勢有勁耳!”又曰:“東安勇丁,恐其勇而無剛;然使用以嘗寇,如公子突之謀,未必不可大捷。
”此即“擇人而任勢”之意;所謂“擇勇怯之人,任進退之勢”者也。
任勢者,其使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訓義)曹操曰:“任自然勢也。
”杜佑曰:“言投之安地則安,投之危地則危,不知有所回避也,任勢自然也!”梅堯臣曰:“木石,重物也!易以勢動,難以力移;三軍,至衆也,可以勢轉,不可以力使;自然之道也!”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訓義)杜牧曰:“轉石于千仞之山,不可止遏者,在山不在石也。
戰人有百勝之勇,強弱一貫者,在勢不在人也。
杜公元凱曰:‘昔樂毅借濟西一戰,能并強齊。
今兵威已成,如破竹,數節之後,迎刃而解,無複着手,此勢也;勢不可失!’乃東下建業,遂滅吳。
此篇大抵言兵貴任勢,以險迅疾速為本;故能用力少而得功多也!” 右第三節論任勢。
基博按:勢者,因利制權,而欲以出敵之不意,攻敵之無備,必毀形匿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使敵人之不我虞,而後我可擇人任勢以攻敵之無備;則以我之節短勢險,而攻敵之不虞,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勝之易易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