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篇第五

關燈
,突運往某處前敵;顧非自其地進攻;特以處心積慮,欲愚其所占地内法、比居民及我軍間諜。

    若同時由數地進攻,必系疑兵之計以分吾軍兵力。

    如敵人于攻擊凡爾登前,先攻其北諸地暨香槟、業羅拉納二地。

    吾人雖知其志在凡爾登,然軍隊不能集中。

    吾人又稔知敵人必先由數處進攻,然又不敢斷其皆無重要關系;我以備多而力分,疲于奔命,敵遂搗虛而入。

    ”易言之,即必先測識敵軍之孰為奇正,而後可以受敵而無敗也。

    既而又曰:“我既推測敵軍之意念所欲矣,苟我确知敵軍将由前敵之某地進攻,必須厚集兵力于後方;不獨防誤計敵軍進攻地點,且以第一道防線濠溝為敵軍炮彈之點,勢必全被毀壞,密集其中,反多所犧牲;宜擇一适中地點,屯兵策應;其地各道濠溝之聯絡,機關槍之炮位,炮壘之地點,皆須用掩飾術種種方法,使敵人對于我軍主力所在之地點,茫然不知,而長慮卻顧,如骨鲠在喉,不除不快;苟非盡毀地上各物,其顧慮之心,永不能消滅,若全力攻未陷各段,轉予我以反攻之機;蓋其密集之點,既足引我步軍注目,又為我軍炮隊之的。

    ”此又我軍之奇正。

    故曰:“三軍之衆,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

    ” 兵之所加,如以碬擊卵者,虛實是也。

     (訓義)曹操曰:“以至實擊至虛。

    ”李筌曰:“碬實卵虛。

    ”梅堯臣曰:“碬,石也,音遐,以實擊虛,猶以堅破脆也。

    ”張預曰:“夫合軍聚衆,先定分數;分數明,然後習形名,形名正,然後分奇正;奇正審,然後虛實可見矣。

    四事,所以次序也。

    ” 基博按:四事承上篇而備陳其目。

    分數、形名、奇正三者,所以自立于不敗之地;而虛實,則所以不失敵之敗也。

    虛實雲者,謂避實擊虛,避堅擊瑕,不虛耗吾力以攻敵之堅;以碬投卵,喻其易耳!夫用兵之法,貴于明奇正,識虛實,而攻守相兼,奇正為用。

    甲午中日之戰,我之所以敗,兵力非甚薄也,軍械非不足也,乃不為攻而為守,而守又不布遠勢而局一隅!方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之護諸将以自牙山敗退也,日人遲回王京,未敢薄我,蓋大兵未集,孤軍無繼也。

    葉志超護大同鎮總兵衛汝貴、高州鎮總兵左寶貴、奉天府都統豐升阿、提督馬玉昆諸将兵三十五營以屯平壤;而聶士成與四川提督宋慶、黑龍江将軍依克唐阿及其他諸将以所部七十餘營聯屯鴨綠江上,如荼如火,既不知分道争利,直趨王京以攻敵人之虛;又不能扼險屯兵,互為策應,而予敵人以瑕。

    葉志超在平壤置酒高會,而日軍源源而至,遂成坐困。

    既而三戰三北,日軍渡鴨綠江,連陷九連、安東、鳳凰諸城。

    而安東之敵,分兵西陷岫岩,入海城;且将東窺遼陽,西瞰營口、牛莊,于是關外甯遠、錦州諸城大震!宋慶帥所部自蓋平北援。

    然是時,海城之日軍以孤軍懸入;蓋平既未失守,惟析木城一線為其後路;而日軍之入海城者,僅六千人;大小炮才二十門,糧械不繼;而宋慶所部倍之,苟以全力分布,絕其歸路,固可聚而殲焉!乃以全軍二十餘營,屯距海城二十餘裡之缸瓦寨,逍遙容與;而海城之敵,從容布置,乃避實擊虛以先發制我矣!于是聶士成大憤,以謂:“戰事之起,止聞敵來,未聞我往,故敵得前進無忌!”乃電請于諸帥:“願得精卒數千人,直出敵後,往來遊擊,截饷道,焚積聚,多方擾之,時聚時散,不予敵人以可測;及其罷于奔命,而後以大軍蹙之,必大克之!”此蹈敵之瑕,以成我之奇,兵家之制勝也!然諸将尼之不果行焉!此不為攻而為守之失也!及其守也,則又不識奇正之用;敵布遠勢以攻我,我局一隅以應敵,而以我之株守,成敵之用奇。

    牙山之戰,聶士成駐成歡,扼兩山間之大道;戰方酣,而不虞敵之出奇兵,繞登東山以襲我側也;勢不支,遂敗,而就葉志超合軍以趨平壤。

    既而日軍分四道來攻,志超乃大嚴諸軍,附郭而屯,隻防東南一路以悉力當敵沖;而莫虞彼狡之自西北分道以議我後也!馬玉昆方大捷于東南,而日軍則襲城北以破玄武門矣!至于守旅順,不固守金州;防威海,不兼防成山;我悉全力以當敵沖,敵出奇兵以議我後,屢敗而不之悛!《孫子》曰:“三軍之衆,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

    ”然則三軍之衆,可使必受敵而敗者,則以昧奇正之用,而不虞敵之出奇以制勝也。

    用兵者可以知所監矣!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訓義)曹操曰:“正者,當敵;奇兵,從傍擊不備也。

    ”杜牧曰:“以正道合戰;以奇變取勝也。

    ”張預曰:“兩軍相臨,先以正兵與之合戰;徐發奇兵,或搗其旁,或擊其後以勝之。

    若鄭伯禦燕師,以三軍軍其前,以潛軍軍其後,是也。

    ” 基博按:戰之為道,在殲滅敵之主力;而殲滅敵之主力,則必“以正合,以奇勝”;雖在今日,不能例外!然而議論紛纭,亦各不一:或主側翼包圍,則有當于“以正合,以奇勝”者也。

    或持中央突破,則不必“以奇勝”,而蕲決勝于“以正合”者也。

    在一九一四年,歐洲上次大戰未起之前,法國兵家曾以此诤議甚烈。

    萊格裡為包圍論之領袖;朗格羅為突破論之領袖;而朗格羅以一九〇二年,著《最近二次戰争之教訓》一文,則以一八七八年之俄土戰争,與一八九九——一九〇〇年之南非戰争為論據,而發凡起例,以謂:“作戰者,必在敵人之戰線,得其可突破之一點,而集中可用之兵力以為攻擊,則戰必勝!拿破侖之作戰原則,至于今不廢;然側翼突破之戰術,不得不受限制于現代武器之發展而無成功!”持之有故,為當日作戰部長所贊許,而采用于軍隊!及大戰之起以延一九一七年,法軍未嘗不以中央突破之戰術,施之于德,而屢試無效!福煦元帥乃以證明殺敵緻果之必假途于側襲,而拿破侖為不可易也已!其後參謀次長羅亞楚廣搜史例,而著《戰略之成功與戰術之成功》一書,其結論以謂:“綜世界戰史以觀,大戰争之決勝,無不在敵人之後方或側翼!拿破侖之用兵也,必盡力之所能及,而以猛攻敵軍之側翼及後方;一八〇五年之戰奧于烏爾穆然,一八〇六年之戰普于耶拿及澳尼斯特無不然。

    老毛奇則學拿破侖而未至!普奧之役,老毛奇以兵力三分之一,牽制正面;而用三分之二兵力以側重右翼,迅速決勝;則固然矣!及一八七〇年之普法戰争,初意亦欲猛攻法軍之側翼以前進,而以指揮之無力不徹底,以無成功;及其成功,則以法軍指揮之更不如;所以學拿破侖而未至也!拿破侖亦有例外,而用中央突破以制勝!然側翼作戰之利,中央突破之不利,利害較然,可得而言:中央突破以正面作戰而相持不決;側翼作戰以蹈瑕抵而迅速決勝;一也。

    中央突破,必遇敵人之強力抵抗;雖可以優勢之兵力,壓迫敵人以不得不退卻,而決勝不易;兩軍相對,我勝而力亦疲;不如側翼攻擊之避去正面,而有自由活動之區域;假我以秘密而能迅速,彼以無備而出不虞,則彼不及增援以失連系,而我可以猛進而無抵抗;二也。

    ”則是中央突破,“以正合”之未易以決勝;不如側翼襲擊,“以奇勝”之可以速決勝;孰為得失,羅亞楚論之甚析!然而譚何容易!“以奇勝”之未必勝,羅亞楚亦未嘗不鄭重申論!羅亞楚以謂:“側翼襲擊之以迅速決勝,固矣!然而兵力之配備,殊費經營!不知吾人當以少數兵力配備正面以牽制敵人正面;而集中主力以迅向決戰之側翼耶?抑集中主力以對待敵人正面;而用兵力之一部分以抄其側翼耶?抑側翼之兵力,以與正面平均分配耶?三者之中,自以集中主力于側翼襲擊之為大膽而有效;惟施之于善運動戰之敵人,而勝負利鈍,在不可知之數矣!假令吾人集中主力以襲擊敵人之側翼,而預測敵人之所以應,不出四端:其(一) 敵人倉猝不及調大兵以延長正面,而對吾集中主力之襲擊,無法抵抗,則吾之側翼作戰勝利,而此之勝利,不可不善利用!然則如何而可?曰:宜推鋒而入以為無前之猛進,而包圍敵後以絕其後方之增援與聯絡,與正面之吾軍相應,前後擊之,而敵軍可聚而殲旃!其(二) 敵人有時間,有餘力以調兵增援,則吾軍之在正面者,宜盡力猛攻以牽制敵人,使不得移用兵力于側翼。

    側翼作戰,不可不利用最大之速率以占敵人之先著,而尤不可不争先占領側翼方面之重要地點;于是一彼一此以成競翼運動,相互展一翼以外延,而争取包圍之形勢,延向敵後以收前後夾擊之功;此德人之所慣用,而兩面夾擊之功,卒未見于上次歐洲大戰者,其大因在雙方聯絡之困難,一緻行動之不易!如敵人以增援側翼而減殺正面,則以我正面軍之猛攻,而乘敵正面軍之移動,推鋒直入以成突破,則以側翼之襲擊而成中央之突破者,亦往往有之!其(三) 敵軍之側翼不增援以且戰且退;于是我側翼之襲擊,乖于所之而不得一當;則以敵側翼軍退卻之速,而成我側翼軍追擊之迅;于是我側翼軍之前進方向,與我正面軍之前進方向,相牾以自沖突!其(四) 敵人之兵力強大,不惟有力以固守正面,抑亦源源增援以加強其側翼,而反攻我側翼,以圖迂回而包圍我後!然則側翼襲擊,譚何容易!假如我無力以牽制敵人正面,則側翼作戰,萬不能成功!雖側翼作戰,業已開始;而正面作戰,仍須進行;如不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