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篇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如何,然後起兵。
夫小不能謀大,弱不能擊強,近不能襲遠,夷不能攻險,此皆生于地,故先度也。
”何氏曰:“地者,遠近險易也;度,計也;然後興師動衆,可以成功。
”張預曰:“地有遠近廣狹之形,必先度知之,然後量其容人多少之數也。
” 數生稱。
(訓義)王晳曰:“稱,所以知輕重,喻強弱之形勢也。
能盡知遠近之計,大小之度,多少之數,以與敵相形,則知輕重所在。
”張預曰:“稱,宜也;地形與人數相稱,則疏密得宜。
《尉缭子》曰:‘無過在于度數。
’度,謂尺寸;數,謂什五;度以量地,數以量兵。
” 稱生勝。
(訓義)杜牧曰:“稱校既熟,我勝敵敗,分明見也。
”何氏曰:“上五事,未戰先計,必勝之法,故《孫子》引古法,以疏勝敗之要也。
” 基博按:拿破侖曰:“人欲為将,必知數學;而我之所以戰必勝,由于我之數學概念。
”所謂“數學概念”者,殆即“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之意乎?然而德将魯登道夫則曰:“世人往往信以為戰之為事,有一定數目之數學例題;凡事莫不如此,惟有作戰不然!作戰者,乃敵之與我,以一偉大而不可思議之物質與精神之力,相摩相蕩,紛纭萬變,事亂如麻,情幻如鬼,而指揮官之意志,則如地球不動之兩極,持之以靜,非有健全之神經不可也!”與拿破侖之說,相反而實相成。
故勝兵若以镒稱铢, (訓義)梅堯臣曰:“力易舉也。
” 敗兵若以铢稱镒。
(訓義)曹操曰:“輕不能舉重也。
”張預曰:“二十兩為镒,二十四铢為兩;此言有制之兵,對無制之兵,輕重不侔也。
” 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訓義)曹操曰:“八尺曰仞;決水千仞,其勢疾也。
”王晳曰:“千仞之溪,至峭絕也,喻不可勝對可勝之形,乘機攻之,決水是也。
” 基博按:上文第二節言“勝于易勝”,言“勝已敗”,而此言“勝者之戰民”雲雲,極喻“勝于易勝”之“易”;而曰“形也”者,見敵有易勝之形,而後戰之,故若是其易也。
蓋以“度”“量”“數”“稱”“勝”五者彼此相形,确知敵之易勝,敵之已敗,而後決勝一戰,沛然莫之能禦,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耳! 右第三節論勝之可知在于形,以終于篇。
基博按:兵無常勢,國有定“形”。
《孫子》之所謂“形”者,蓋度國土之大小,而量人力多少,物産豐耗之數,稱量以出而知敵之“可勝”“不可勝”。
而近代國家之所為“形”者,則度國土之大小而量人力多少,物産豐耗之數,稱量以出而知戰之可久不可久。
大抵廣土衆民而天府之國,可以久戰。
小國寡民而瘠土之國,不能久戰。
可以久戰者,常欲“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而所懼“先”之未或“能”;苟“先”能有以自持,則“敵之可勝”可待矣;中、英、美、蘇是也。
不可以久戰者,“能使敵必可勝”,而不“能為不可勝”;然卒亦未見其“可”;苟“敵之可勝”失其“必”,而我之覆亡随之矣;德、義、日是也。
德為資源不足之國,而不能以久戰;故其戰略以速戰速決為主;于是有史梯芬計劃,而第一次歐戰以後,陸軍總司令白魯希茲稱:“史氏之所以遺吾人者,蓋诏吾人以戰略要點,而迅速決勝之途也。
”所謂戰略要點者,柏林大學教授愛爾茲為之诠釋而申言之曰:(一)戰争不可不速決。
(二)西境須用奇襲以制勝,而包圍以殲滅之。
而苦爾将軍者,第一次歐戰馬蘭之役之軍長也;更重言以申之,謂:“如速決之戰略失其用,而連兵不解,必有覆亡之虞!蓋以吾德人之敵衆而援寡,苟曠日持久,必罷于奔命以不支。
”則其所以“為不可勝”者,乃在“敵之可勝”;及敵不可勝,而我無以自立,則為敵所勝矣!危孰大焉!然而無道以易之者,亦量其國之人力物力之無法以持久也!至英則海王之國,領土亘日所出入處,取精用宏,量其國之人力物力,足以持久;而第一次歐戰,又以持久制德而承其弊,以為勝算之所在焉!英兵家哈德著有《第二次大戰之英國戰略與其戰術》一書,謂:“觀于第一次大戰,而西戰場之所謂會戰,在攻者,徒以損兵折将而自贻毀滅耳!将來之戰争,必以人力物力,孰能持久而制勝。
人力物力,孰先耗以盡者,孰先毀滅。
現代防禦戰術之遠勝攻擊,固已征而可信;而軍隊之攻堅,既以軍火之消耗無度,而生産因以不繼,原料亦以日乏!至士卒亦以犧牲太多,目擊心傷而有厭戰之心;士氣沮喪。
是故守禦之堅,足以挫猛攻者之士氣,而奪其心以不敢攻,不欲攻。
自古迄今,吾英無不用海上塹壕與海軍以限制消耗,而控其餘力以持久取勝。
蓋戰之所以敗,由于人力物力之已盡;而攻者不得不傾全力以消耗;苟守者能限制消耗,而留其有餘,用之于最後,彼竭我盈,無不克也!”蘇聯兵家亦不欲孤注一擲,而傾國力以快心于一決!以謂:“現代戰術,非如賽拳家之可以乘人于猝,突擊一拳而仆之地也!須防一擊不中而圖有以善其後,則必兵力物力,源源不絕以相接濟,乃足以制勝而屈敵也。
”此則“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孫子》以為“昔之善戰者”如此;今豈異于古所雲!然非廣土衆民而天府之國,人力物力,安能以持久,源源接濟乎!此則“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之今義也。
夫小不能謀大,弱不能擊強,近不能襲遠,夷不能攻險,此皆生于地,故先度也。
”何氏曰:“地者,遠近險易也;度,計也;然後興師動衆,可以成功。
”張預曰:“地有遠近廣狹之形,必先度知之,然後量其容人多少之數也。
” 數生稱。
(訓義)王晳曰:“稱,所以知輕重,喻強弱之形勢也。
能盡知遠近之計,大小之度,多少之數,以與敵相形,則知輕重所在。
”張預曰:“稱,宜也;地形與人數相稱,則疏密得宜。
《尉缭子》曰:‘無過在于度數。
’度,謂尺寸;數,謂什五;度以量地,數以量兵。
” 稱生勝。
(訓義)杜牧曰:“稱校既熟,我勝敵敗,分明見也。
”何氏曰:“上五事,未戰先計,必勝之法,故《孫子》引古法,以疏勝敗之要也。
” 基博按:拿破侖曰:“人欲為将,必知數學;而我之所以戰必勝,由于我之數學概念。
”所謂“數學概念”者,殆即“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之意乎?然而德将魯登道夫則曰:“世人往往信以為戰之為事,有一定數目之數學例題;凡事莫不如此,惟有作戰不然!作戰者,乃敵之與我,以一偉大而不可思議之物質與精神之力,相摩相蕩,紛纭萬變,事亂如麻,情幻如鬼,而指揮官之意志,則如地球不動之兩極,持之以靜,非有健全之神經不可也!”與拿破侖之說,相反而實相成。
故勝兵若以镒稱铢, (訓義)梅堯臣曰:“力易舉也。
” 敗兵若以铢稱镒。
(訓義)曹操曰:“輕不能舉重也。
”張預曰:“二十兩為镒,二十四铢為兩;此言有制之兵,對無制之兵,輕重不侔也。
” 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訓義)曹操曰:“八尺曰仞;決水千仞,其勢疾也。
”王晳曰:“千仞之溪,至峭絕也,喻不可勝對可勝之形,乘機攻之,決水是也。
” 基博按:上文第二節言“勝于易勝”,言“勝已敗”,而此言“勝者之戰民”雲雲,極喻“勝于易勝”之“易”;而曰“形也”者,見敵有易勝之形,而後戰之,故若是其易也。
蓋以“度”“量”“數”“稱”“勝”五者彼此相形,确知敵之易勝,敵之已敗,而後決勝一戰,沛然莫之能禦,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耳! 右第三節論勝之可知在于形,以終于篇。
基博按:兵無常勢,國有定“形”。
《孫子》之所謂“形”者,蓋度國土之大小,而量人力多少,物産豐耗之數,稱量以出而知敵之“可勝”“不可勝”。
而近代國家之所為“形”者,則度國土之大小而量人力多少,物産豐耗之數,稱量以出而知戰之可久不可久。
大抵廣土衆民而天府之國,可以久戰。
小國寡民而瘠土之國,不能久戰。
可以久戰者,常欲“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而所懼“先”之未或“能”;苟“先”能有以自持,則“敵之可勝”可待矣;中、英、美、蘇是也。
不可以久戰者,“能使敵必可勝”,而不“能為不可勝”;然卒亦未見其“可”;苟“敵之可勝”失其“必”,而我之覆亡随之矣;德、義、日是也。
德為資源不足之國,而不能以久戰;故其戰略以速戰速決為主;于是有史梯芬計劃,而第一次歐戰以後,陸軍總司令白魯希茲稱:“史氏之所以遺吾人者,蓋诏吾人以戰略要點,而迅速決勝之途也。
”所謂戰略要點者,柏林大學教授愛爾茲為之诠釋而申言之曰:(一)戰争不可不速決。
(二)西境須用奇襲以制勝,而包圍以殲滅之。
而苦爾将軍者,第一次歐戰馬蘭之役之軍長也;更重言以申之,謂:“如速決之戰略失其用,而連兵不解,必有覆亡之虞!蓋以吾德人之敵衆而援寡,苟曠日持久,必罷于奔命以不支。
”則其所以“為不可勝”者,乃在“敵之可勝”;及敵不可勝,而我無以自立,則為敵所勝矣!危孰大焉!然而無道以易之者,亦量其國之人力物力之無法以持久也!至英則海王之國,領土亘日所出入處,取精用宏,量其國之人力物力,足以持久;而第一次歐戰,又以持久制德而承其弊,以為勝算之所在焉!英兵家哈德著有《第二次大戰之英國戰略與其戰術》一書,謂:“觀于第一次大戰,而西戰場之所謂會戰,在攻者,徒以損兵折将而自贻毀滅耳!将來之戰争,必以人力物力,孰能持久而制勝。
人力物力,孰先耗以盡者,孰先毀滅。
現代防禦戰術之遠勝攻擊,固已征而可信;而軍隊之攻堅,既以軍火之消耗無度,而生産因以不繼,原料亦以日乏!至士卒亦以犧牲太多,目擊心傷而有厭戰之心;士氣沮喪。
是故守禦之堅,足以挫猛攻者之士氣,而奪其心以不敢攻,不欲攻。
自古迄今,吾英無不用海上塹壕與海軍以限制消耗,而控其餘力以持久取勝。
蓋戰之所以敗,由于人力物力之已盡;而攻者不得不傾全力以消耗;苟守者能限制消耗,而留其有餘,用之于最後,彼竭我盈,無不克也!”蘇聯兵家亦不欲孤注一擲,而傾國力以快心于一決!以謂:“現代戰術,非如賽拳家之可以乘人于猝,突擊一拳而仆之地也!須防一擊不中而圖有以善其後,則必兵力物力,源源不絕以相接濟,乃足以制勝而屈敵也。
”此則“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孫子》以為“昔之善戰者”如此;今豈異于古所雲!然非廣土衆民而天府之國,人力物力,安能以持久,源源接濟乎!此則“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之今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