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篇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守者,韬聲滅迹,幽比鬼神,在于地下,不可得而見之。
攻者,勢迅聲烈,疾若雷電,如來天上,不可得而備也。
”梅堯臣曰:“九地,言深不可知;九天,言高不可測;蓋守備密而攻取迅也。
”王晳曰:“守者,為未見可攻之利,當潛藏其形,沉靜幽默,不使敵人窺測之也。
攻者,為見可攻之利,當高遠神速,乘其不意,懼敵人覺我而為之備也。
九者,極言之耳。
”張預曰:“藏于九地之下,喻幽而不可知也;動于九天之上,喻來而不可備也。
” 基博按:敵之可勝不可勝,惟恐其不形;而我之可勝不可勝,則又惟恐其形,故以“九地”“九天”為喻。
“藏于九地”,則敵不知所攻,而可以自保,所以為不可勝也。
“動于九天”,則敵不知所守,而可以全勝,所以為可勝也。
右第一節論勝可知而不可為。
形者,所以為可知也。
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訓義)杜牧曰:“衆人之所見,破軍殺将,然後知勝。
我之所見,廟堂之上,樽俎之間,已知勝負矣!”賈林曰:“勝見未然之勝,善知将然之敗,謂實微妙通玄,非衆人之所見也。
”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訓義)陳皞曰:“潛運其智,專伐其謀,未戰而屈人之兵,乃是善之善者也。
”張預曰:“戰而後能勝,衆人稱之曰善,是有智名勇功也;故雲非善。
若見微察隐,取勝于無形,則真善者也。
” 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勝于易勝者也。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訓義)曹操曰:“攻其可勝,不攻其不可勝也。
”張預曰:“善戰者常攻其易勝,而不攻其難勝也。
” 基博按:“故舉秋毫不為多力”雲雲三語,蓋以喻“勝于易勝”之“易”;若曰:“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然則勝易勝,何有智名勇功!”此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之所以異于“戰勝而天下曰善”者也。
乃諸家解多以“故舉秋毫不為多力”雲雲三語,以喻“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殊未的也。
且“勝于易勝”,“無智名,無勇功”,易言之曰:“戰勝而天下不曰善”而已。
正與“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上下文反正相生,一意貫注,無待深解;而諸家必以攻心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為“非善之善”作深解,亦為失之;何也?以上文辭意扞格也。
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訓義)李筌曰:“置勝于已敗之師,何忒焉!”杜牧曰:“措,措置也。
忒,差忒也。
我能置勝不忒者,何也?蓋先見敵人已敗之形,然後攻之,故能置必勝之功,不差忒也。
” 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訓義)杜牧曰:“不敗之地者,為不可勝之計,使敵人必不能敗我也。
不失敵人之敗者,言窺伺敵人可敗之形,不失毫發也。
”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訓義)李筌曰:“計與不計也。
”杜牧曰:“《管子》曰:‘天時地利,其數多少,其要領出于計數。
故凡攻伐之道,計必先定于内,然後兵出乎境。
不明敵人之政,不能加也;不明敵人之積,不能約也;不明敵人之将,不見先軍;不明敵人之士,不見先陣。
故以衆擊寡,以理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士練卒擊毆衆百徒,故能百戰百勝。
’此則先勝而後求戰之義也。
衛公李靖曰:‘夫将之上務,在于明察而衆和,謀深而慮遠,審于天時,稽乎人理。
若不料其能,不達權變,及臨機赴敵,方始趑趄,左顧右盼,計無所出,信任遊說,一彼一此,進退狐疑,部伍狼藉,何異趣蒼生而赴湯火,驅牛羊而陷虎狼者乎!’此則先戰而後求勝之義也。
”張預曰:“計謀先勝,然後興師,故以戰則克。
《尉缭子》曰:‘兵不必勝,不可以言戰;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
’謂危事不可輕舉也。
又曰:‘兵貴先勝于此,則勝于彼矣。
弗勝于此,則弗勝于彼矣。
’此之謂也。
若趙充國常先計而後戰,亦是也。
不謀而進,欲幸其成功,故以戰則敗。
”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訓義)杜牧曰:“道者,仁義也;法者,法制也;善用兵者,先修理仁義,保守法制,自為不可勝之政,伺敵有可敗之隙,則攻能勝之。
” 基博按:“道,”即《計篇》所謂“令民與上同意”之道;“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勝敗之政”之“勝敗”二字,非對舉也,當串講,上文所謂“勝已敗”者也。
右第二節論先勝而後求戰。
夫未求戰而先知勝,此“計”之後,所為重有事于“形”也。
兵法:一曰度, (訓義)賈林曰:“度土地也。
” 二曰量, (訓義)賈林曰:“量人力多少,倉廪虛實。
” 三曰數, (訓義)賈林曰:“算數也,以數推之,則衆寡可知,虛實可見。
” 四曰稱, (訓義)曹操曰:“稱量敵孰愈也。
” 五曰勝。
(訓義)基博按:以上四者,有數可度,則有形可見;有形可見,而勝可知也;故終之以“五曰勝”焉。
地生度。
度生量。
量生數。
(訓義)杜牧曰:“度者,計也;言度我國土大小,人戶多少,征賦所入,兵車所籍,山河險易,道裡迂直,自度此事與敵人
攻者,勢迅聲烈,疾若雷電,如來天上,不可得而備也。
”梅堯臣曰:“九地,言深不可知;九天,言高不可測;蓋守備密而攻取迅也。
”王晳曰:“守者,為未見可攻之利,當潛藏其形,沉靜幽默,不使敵人窺測之也。
攻者,為見可攻之利,當高遠神速,乘其不意,懼敵人覺我而為之備也。
九者,極言之耳。
”張預曰:“藏于九地之下,喻幽而不可知也;動于九天之上,喻來而不可備也。
” 基博按:敵之可勝不可勝,惟恐其不形;而我之可勝不可勝,則又惟恐其形,故以“九地”“九天”為喻。
“藏于九地”,則敵不知所攻,而可以自保,所以為不可勝也。
“動于九天”,則敵不知所守,而可以全勝,所以為可勝也。
右第一節論勝可知而不可為。
形者,所以為可知也。
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訓義)杜牧曰:“衆人之所見,破軍殺将,然後知勝。
我之所見,廟堂之上,樽俎之間,已知勝負矣!”賈林曰:“勝見未然之勝,善知将然之敗,謂實微妙通玄,非衆人之所見也。
”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訓義)陳皞曰:“潛運其智,專伐其謀,未戰而屈人之兵,乃是善之善者也。
”張預曰:“戰而後能勝,衆人稱之曰善,是有智名勇功也;故雲非善。
若見微察隐,取勝于無形,則真善者也。
” 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勝于易勝者也。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訓義)曹操曰:“攻其可勝,不攻其不可勝也。
”張預曰:“善戰者常攻其易勝,而不攻其難勝也。
” 基博按:“故舉秋毫不為多力”雲雲三語,蓋以喻“勝于易勝”之“易”;若曰:“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然則勝易勝,何有智名勇功!”此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之所以異于“戰勝而天下曰善”者也。
乃諸家解多以“故舉秋毫不為多力”雲雲三語,以喻“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殊未的也。
且“勝于易勝”,“無智名,無勇功”,易言之曰:“戰勝而天下不曰善”而已。
正與“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上下文反正相生,一意貫注,無待深解;而諸家必以攻心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為“非善之善”作深解,亦為失之;何也?以上文辭意扞格也。
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訓義)李筌曰:“置勝于已敗之師,何忒焉!”杜牧曰:“措,措置也。
忒,差忒也。
我能置勝不忒者,何也?蓋先見敵人已敗之形,然後攻之,故能置必勝之功,不差忒也。
” 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訓義)杜牧曰:“不敗之地者,為不可勝之計,使敵人必不能敗我也。
不失敵人之敗者,言窺伺敵人可敗之形,不失毫發也。
”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訓義)李筌曰:“計與不計也。
”杜牧曰:“《管子》曰:‘天時地利,其數多少,其要領出于計數。
故凡攻伐之道,計必先定于内,然後兵出乎境。
不明敵人之政,不能加也;不明敵人之積,不能約也;不明敵人之将,不見先軍;不明敵人之士,不見先陣。
故以衆擊寡,以理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士練卒擊毆衆百徒,故能百戰百勝。
’此則先勝而後求戰之義也。
衛公李靖曰:‘夫将之上務,在于明察而衆和,謀深而慮遠,審于天時,稽乎人理。
若不料其能,不達權變,及臨機赴敵,方始趑趄,左顧右盼,計無所出,信任遊說,一彼一此,進退狐疑,部伍狼藉,何異趣蒼生而赴湯火,驅牛羊而陷虎狼者乎!’此則先戰而後求勝之義也。
”張預曰:“計謀先勝,然後興師,故以戰則克。
《尉缭子》曰:‘兵不必勝,不可以言戰;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
’謂危事不可輕舉也。
又曰:‘兵貴先勝于此,則勝于彼矣。
弗勝于此,則弗勝于彼矣。
’此之謂也。
若趙充國常先計而後戰,亦是也。
不謀而進,欲幸其成功,故以戰則敗。
”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訓義)杜牧曰:“道者,仁義也;法者,法制也;善用兵者,先修理仁義,保守法制,自為不可勝之政,伺敵有可敗之隙,則攻能勝之。
” 基博按:“道,”即《計篇》所謂“令民與上同意”之道;“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勝敗之政”之“勝敗”二字,非對舉也,當串講,上文所謂“勝已敗”者也。
右第二節論先勝而後求戰。
夫未求戰而先知勝,此“計”之後,所為重有事于“形”也。
兵法:一曰度, (訓義)賈林曰:“度土地也。
” 二曰量, (訓義)賈林曰:“量人力多少,倉廪虛實。
” 三曰數, (訓義)賈林曰:“算數也,以數推之,則衆寡可知,虛實可見。
” 四曰稱, (訓義)曹操曰:“稱量敵孰愈也。
” 五曰勝。
(訓義)基博按:以上四者,有數可度,則有形可見;有形可見,而勝可知也;故終之以“五曰勝”焉。
地生度。
度生量。
量生數。
(訓義)杜牧曰:“度者,計也;言度我國土大小,人戶多少,征賦所入,兵車所籍,山河險易,道裡迂直,自度此事與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