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篇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前線兵稀而散,則敵人之炮火雖密而無大傷害;而兵力厚集于第二線,以乘德軍炮火之衰;疏密相間,縱德之炮火,其烈甲于全球;然為我軍所勝!大凡用兵,有能守之力者,必再接再厲,而皆抵禦不使之堕突,始為勝算!蓋兵分前後兩線,第一線作戰,第二線為後備之援軍;前線之軍宜疏,用以老敵軍之氣,耗其炮火;然後後線之軍,以全力卷陣而進,破之必矣!且第二線之後軍,見前線之不振,亦不必盡師以出;而留半以觀撲敵者之勝負;宜分為兩隊,第一隊進撲,第二隊聽令而前。
故善治兵者,不主前線之密集;而主後線之堅厚;果後線之軍脆薄,則前線一衄,全軍潰不可支!德人之用兵,如烈火撲人,一為水滅,則後撲無人,遂以不振!興登堡非見不及此,顧合前後為一線以厚其力而直撲我軍,自以為變通戰法,不難一舉而蕩平我;不意前線一敗,後難為繼;而我長驅,勢成破竹;其弊在顧前不留後;此所以一擊不中,而無以善其後也!”豈非法能為不可勝,而德不能使法必可勝耶!孰為善戰,亦可不言而喻已! 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訓義)杜佑曰:“己料敵,見敵形者,則勝負可知。
若敵密而無形,亦不可強使為敗。
故範蠡曰:‘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
’”梅堯臣曰:“敵有阙,則可知;敵無阙,則不可為。
”鄭友賢曰:“或問勝可知而不可為者,以其在彼者也;佚而勞之,親而離之,佚與親在敵,而吾能勞且離之。
豈非可為欤?曰:《傳》稱用師,‘觀釁而動’;‘敵有釁,不可失。
’蓋吾觀敵人無可乘之釁,不能強使為吾可勝之資者,不可為之義也。
敵人既有可乘之隙,吾能置術于其間,而不失敵之敗者,可知之義也。
使敵人主明而賢,将智而忠,不信小說而疑,不見小利而動,其佚也,安能勞之!其親也,安能離之!有楚子之暗,與囊瓦之貪,而後吳人亟肄以疲之。
有項王之暴,與範增之隘,而後陳平以反間疏之。
夫釁隙之端,隐于佚親之前;勞離之策,發于釁隙之後者,乃所謂可知也。
則惟無釁隙者,乃不可為也。
” 不可勝者,守也, (訓義)杜牧曰:“言未見敵人有可勝之形,己則藏形,為不勝之備以自守也。
”梅堯臣曰:“且有待也。
” 基博按:此句承上“不可勝在己”一氣說下,當是說“我之不可勝者,我有以自守也。
”意相貫注而義了當;諸家不免過求深解。
可勝者,攻也。
(訓義)杜牧曰:“敵人有可勝之形,則當出而攻之。
”梅堯臣曰:“見其阙也。
” 基博按:德之兵家,不知勝之“可知而不可為”,而早夜以思,務為“可勝”以欲攻人之國,而不能自為“不可勝”;及其曠日持久,再衰三竭,勢绌而情見,匪惟不能保其勝,抑且無以守其國;威廉二世既以一蹶不振矣!希特勒曾不之悛,覆轍相尋,而日本且效尤焉!然後知孫子鄭重丁甯,以謂“不能使敵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有旨哉! 守則不足,攻則有餘。
(訓義)曹操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
所以攻者,力有餘也。
”李筌曰:“力不足者,可以守。
力有餘者,可以攻也。
”張預曰:“吾所以守者,謂取勝之道,有所不足,故且待之;吾所以攻者,謂勝敵之事,已有其餘,故出擊之。
言非百勝不戰,非萬全不鬥也。
後人謂不足為弱,有餘為強者非也。
”鄭友賢曰:“或問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其義安在?曰:謂‘吾所以守者力不足,所以攻者力有餘’者,曹操也;謂‘力不足者可以守,力有餘者可以攻’者,李筌也;謂‘非強弱為辭’者,衛公也;謂‘守之法,要在示敵以不足,攻之法,要在示敵以有餘’者,太宗也。
夫攻守之法,固非己實強弱,亦非虛形視敵也;蓋正用其有餘不足之形勢以固己勝敵也。
所謂不足者,吾隐形于微,而敵不能窺也。
有餘者,吾乘勢于盛,而敵不能支也。
不足者,微之稱也;當吾之守也,滅迹于不可見,韬聲于不可聞,藏形于微妙不足之際,而使敵不知其所攻矣;所謂藏于九地之下者是也。
有餘者,盛之稱也;當吾之攻也,若迅雷驚電,壞山決塘,作勢于盛強有餘之極,而使敵不知其所守矣;所謂動于九天之上者是也。
此有餘不足之義也。
” 基博按:諸家紛纭,未為得解,夫攻者先發制人,力見有餘;而守者後發制于人,勢處不及。
又守則備多而力分,故曰“不足”;攻以力專而勢猛,則形“有餘”。
兩語蓋以誡守者,觀下《虛實篇》而義自明;以上文反複丁甯于“不可勝”之“先為”、“能為”,而明“不可勝”之亦“未易為”也;然德國克老山維茲著書論兵,力主進攻,以創德國兵學之體系;而謂:“守禦之目的雖消極,惟其戰鬥形态,則比攻擊為有力,攻擊之目的雖積極,惟其戰鬥形态,則比防禦為無力!”則“有餘”未能終保,而不足亦有可為!然小國常以“不足”之勢,而為攻以視“有餘”;大國則以有餘之力,而坐守以成“不足”;如英、蘇之為德所挫,中、美之為日所攻,是也。
宋蘇轼著《策斷》,嘗切論之,以謂:“鄒與魯戰,則天下莫不以為魯勝,大小之勢異也!然而勢有所激,則大者失其所以為大,而小者忘其所以為小,故有以鄒勝魯者矣!夫大有所短,小有所長。
地廣而備多,備多而力分,小國聚而大國分,則強弱之勢,将有所反!大國之人,譬如千金之子,自重而多疑;小國之人,
故善治兵者,不主前線之密集;而主後線之堅厚;果後線之軍脆薄,則前線一衄,全軍潰不可支!德人之用兵,如烈火撲人,一為水滅,則後撲無人,遂以不振!興登堡非見不及此,顧合前後為一線以厚其力而直撲我軍,自以為變通戰法,不難一舉而蕩平我;不意前線一敗,後難為繼;而我長驅,勢成破竹;其弊在顧前不留後;此所以一擊不中,而無以善其後也!”豈非法能為不可勝,而德不能使法必可勝耶!孰為善戰,亦可不言而喻已! 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訓義)杜佑曰:“己料敵,見敵形者,則勝負可知。
若敵密而無形,亦不可強使為敗。
故範蠡曰:‘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
’”梅堯臣曰:“敵有阙,則可知;敵無阙,則不可為。
”鄭友賢曰:“或問勝可知而不可為者,以其在彼者也;佚而勞之,親而離之,佚與親在敵,而吾能勞且離之。
豈非可為欤?曰:《傳》稱用師,‘觀釁而動’;‘敵有釁,不可失。
’蓋吾觀敵人無可乘之釁,不能強使為吾可勝之資者,不可為之義也。
敵人既有可乘之隙,吾能置術于其間,而不失敵之敗者,可知之義也。
使敵人主明而賢,将智而忠,不信小說而疑,不見小利而動,其佚也,安能勞之!其親也,安能離之!有楚子之暗,與囊瓦之貪,而後吳人亟肄以疲之。
有項王之暴,與範增之隘,而後陳平以反間疏之。
夫釁隙之端,隐于佚親之前;勞離之策,發于釁隙之後者,乃所謂可知也。
則惟無釁隙者,乃不可為也。
” 不可勝者,守也, (訓義)杜牧曰:“言未見敵人有可勝之形,己則藏形,為不勝之備以自守也。
”梅堯臣曰:“且有待也。
” 基博按:此句承上“不可勝在己”一氣說下,當是說“我之不可勝者,我有以自守也。
”意相貫注而義了當;諸家不免過求深解。
可勝者,攻也。
(訓義)杜牧曰:“敵人有可勝之形,則當出而攻之。
”梅堯臣曰:“見其阙也。
” 基博按:德之兵家,不知勝之“可知而不可為”,而早夜以思,務為“可勝”以欲攻人之國,而不能自為“不可勝”;及其曠日持久,再衰三竭,勢绌而情見,匪惟不能保其勝,抑且無以守其國;威廉二世既以一蹶不振矣!希特勒曾不之悛,覆轍相尋,而日本且效尤焉!然後知孫子鄭重丁甯,以謂“不能使敵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有旨哉! 守則不足,攻則有餘。
(訓義)曹操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
所以攻者,力有餘也。
”李筌曰:“力不足者,可以守。
力有餘者,可以攻也。
”張預曰:“吾所以守者,謂取勝之道,有所不足,故且待之;吾所以攻者,謂勝敵之事,已有其餘,故出擊之。
言非百勝不戰,非萬全不鬥也。
後人謂不足為弱,有餘為強者非也。
”鄭友賢曰:“或問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其義安在?曰:謂‘吾所以守者力不足,所以攻者力有餘’者,曹操也;謂‘力不足者可以守,力有餘者可以攻’者,李筌也;謂‘非強弱為辭’者,衛公也;謂‘守之法,要在示敵以不足,攻之法,要在示敵以有餘’者,太宗也。
夫攻守之法,固非己實強弱,亦非虛形視敵也;蓋正用其有餘不足之形勢以固己勝敵也。
所謂不足者,吾隐形于微,而敵不能窺也。
有餘者,吾乘勢于盛,而敵不能支也。
不足者,微之稱也;當吾之守也,滅迹于不可見,韬聲于不可聞,藏形于微妙不足之際,而使敵不知其所攻矣;所謂藏于九地之下者是也。
有餘者,盛之稱也;當吾之攻也,若迅雷驚電,壞山決塘,作勢于盛強有餘之極,而使敵不知其所守矣;所謂動于九天之上者是也。
此有餘不足之義也。
” 基博按:諸家紛纭,未為得解,夫攻者先發制人,力見有餘;而守者後發制于人,勢處不及。
又守則備多而力分,故曰“不足”;攻以力專而勢猛,則形“有餘”。
兩語蓋以誡守者,觀下《虛實篇》而義自明;以上文反複丁甯于“不可勝”之“先為”、“能為”,而明“不可勝”之亦“未易為”也;然德國克老山維茲著書論兵,力主進攻,以創德國兵學之體系;而謂:“守禦之目的雖消極,惟其戰鬥形态,則比攻擊為有力,攻擊之目的雖積極,惟其戰鬥形态,則比防禦為無力!”則“有餘”未能終保,而不足亦有可為!然小國常以“不足”之勢,而為攻以視“有餘”;大國則以有餘之力,而坐守以成“不足”;如英、蘇之為德所挫,中、美之為日所攻,是也。
宋蘇轼著《策斷》,嘗切論之,以謂:“鄒與魯戰,則天下莫不以為魯勝,大小之勢異也!然而勢有所激,則大者失其所以為大,而小者忘其所以為小,故有以鄒勝魯者矣!夫大有所短,小有所長。
地廣而備多,備多而力分,小國聚而大國分,則強弱之勢,将有所反!大國之人,譬如千金之子,自重而多疑;小國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