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篇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解題)王晳曰:“形者,定形也;謂兩敵強弱有定形也。
善用兵者,能變化其形,因敵以制勝。
”張預曰:“兩軍攻守之形也。
隐于中,則人不可得而知;見于外,則敵乘隙而至。
形因攻守而顯,故次謀攻。
” 基博按:形者,形敵之可勝不可勝,而無失敵之敗;即《計篇》所謂“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也。
蕲于先勝而後求戰,與《計篇》“未戰而廟算勝”之義相發。
惟校之而索其情之謂“計”;形之而著其驗之謂“形”。
《計篇》所以校之而索其情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五者之中,以“道”為主。
而此之所以形敵之可勝不可勝者,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五者所雲,詳“地”之計。
然未形敵之可勝,先為己之不可勝,然後可以自立于不敗,而不失敵之敗;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可知”之“知”,承上篇“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知彼知己”,一脈相生。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訓義)杜牧曰:“自整軍事,長有待敵之備;閉迹藏形,使敵人不能測度;因伺敵人有可乘之便,然後出而攻之。
” 基博按:現代列強戰略與戰術之大别,德制“先”而英欲“待”;英為守而德欲攻。
“兵貴勝不貴久”者,此德國戰略戰術思想之原于曆史者也。
“昔之善戰,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此英國戰略戰術思想之原于曆史者也。
顧自第一次歐戰以來,法國兵家,多與英同。
福煦将軍嘗在巴黎軍官大學演說,謂:“自來名将,無不先取守勢,俟敵軍疲怠,然後反攻;以我之奮,乘彼之衰。
”其說蓋遠原拿破侖,嘗言:“戰争之技術無他,不過先取合理審慎之守勢,而後繼以迅速大膽之突擊。
”福煦蓋衍其緒論也;及以勝德,而先守後攻之論,幾為典型。
貝當将軍曰:“守則立于不敗之地;攻則以克敵緻勝;必先防敵之能勝我,乃可攻敵以制勝。
吾人不可不自審四境之國防,果能堅而無虞敵之我攻欤?然後乃能轉而攻敵以緻勝。
”達拉第、甘末林鹹同此論!獨魏剛将軍議以機械化部隊,為運動戰,施行攻擊,以殲滅敵人。
然亦言:“法國無侵略之圖,而軍事配備,隻以防禦為目的。
”雖尼山爾極力抨擊,謂:“若曰保護法國,吾人異日之戰,必在敵國境内。
”而衆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蓋拉香白言:“戰之初起,如以陸戰而論,隻有堅決采取守勢,此無可疑者!”幾百口一辭!此馬奇諾防線之苦心經營也!不意一九四〇年,希特勒閃電戰之推鋒而前,遽以挫退,遂贻口實,此亦成敗論人!然希特勒蹈瑕抵隙,以襲法之北疆,而搗虛以入;則是法之敗,仍是敗于國防之不能無虞,而予希特勒以可乘。
蘇聯史丹林防線,與魏剛防線,同一基本于縱深戰術,而勝敗異勢!蘇聯大将相語,謂:“德人突破馬奇諾防線,特以迂回戰略,避堅攻瑕而成功;而非正面之突破!”其他法人緻敗之端不一,而不必軍事理論之有漏義也!至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六日,波蘭總理兼陸軍總司令西考爾基之在英國利物浦大學波蘭建築學院之開學典禮,受名譽法學博士學位,而演說也,以謂:“時至今日,而謂法國人業已證明馬奇諾防線不過虛誕之神話,固為大謬!若謂法國人之防禦,尚未經試驗,而所設計經營全歐之大堡壘,不堪一擊;亦未為當!最近之戰術,日進無疆。
防禦戰之價值,雖曾損失;而已有恢複之勢”雲!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可勝。
(訓義)杜牧曰:“不可勝者,上文注解所謂修整軍事,閉形藏迹,是也;此事在己,故曰‘能為’。
敵若無形可窺,無虛懈可乘;則我雖操可勝之具,亦安能取勝敵乎!”梅堯臣曰:“在己,故能為;在敵,故無必。
” 基博按:第一次歐戰,德人務欲傾全力以使法之必可勝;而法人則故控吾力以為德之不可勝;其間成敗得失之故,固有可資法戒者!法人蒲哈德者,裨将也;久經行陣;與德人大小數十戰,而知其情僞以著《德大将興登堡歐戰成敗鑒》一書,以謂:“興登堡嘗言:‘作戰之法,第一尚勇;果有剛毅強悍之氣,一往無前;較諸老謀壯事者之成功為易!臨戰時,宜以威力馭其衆于必死,不必以沉幾觀變為長!’不知剛毅強悍,當規其成;不當以剛毅強悍,用為孤注之一擲!興登堡之意,則見敵必搏;至兵力之厚薄,形勢之緩急,皆所不計!縱有機倪以明知不必勝,然亦進撲,為先發制人之計;雖嘗以此成功;然而物極必反;席長勝之勢,所往無前,一經挫敗,士氣即不可複振!平心論之;其計非不周也,其氣非不銳也,顧耗其炮力以一鼓作氣,及遇大敵而彈以不繼,再衰三竭,此正其所短,無可諱者!夫殚銳竭力,而不圖後繼,一擊不中,亦以一蹶不振!何如我福煦元帥老謀壯事,一九一七年,已為不可勝之術,而力故控其有餘;以迄一九一八年,七月一日之役,法國後備軍,可一百九十二師,其在前敵者,凡六十五師;七月十五日之役,後備軍可一百九十四師,其在前敵者,凡七十師;十月十五日之役,後備軍可二百零五師,其在前敵者,八十八師;十一月十一日,後備軍之數如前,而在前敵者一百零三師。
且以最新之戰術迎敵,以輕兵列前線,為數至稀;至第二線,則厚集兵力,去前線不妨遠;蓋兵數密集,易為敵人之炮火聚殲
善用兵者,能變化其形,因敵以制勝。
”張預曰:“兩軍攻守之形也。
隐于中,則人不可得而知;見于外,則敵乘隙而至。
形因攻守而顯,故次謀攻。
” 基博按:形者,形敵之可勝不可勝,而無失敵之敗;即《計篇》所謂“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也。
蕲于先勝而後求戰,與《計篇》“未戰而廟算勝”之義相發。
惟校之而索其情之謂“計”;形之而著其驗之謂“形”。
《計篇》所以校之而索其情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五者之中,以“道”為主。
而此之所以形敵之可勝不可勝者,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五者所雲,詳“地”之計。
然未形敵之可勝,先為己之不可勝,然後可以自立于不敗,而不失敵之敗;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可知”之“知”,承上篇“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知彼知己”,一脈相生。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訓義)杜牧曰:“自整軍事,長有待敵之備;閉迹藏形,使敵人不能測度;因伺敵人有可乘之便,然後出而攻之。
” 基博按:現代列強戰略與戰術之大别,德制“先”而英欲“待”;英為守而德欲攻。
“兵貴勝不貴久”者,此德國戰略戰術思想之原于曆史者也。
“昔之善戰,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此英國戰略戰術思想之原于曆史者也。
顧自第一次歐戰以來,法國兵家,多與英同。
福煦将軍嘗在巴黎軍官大學演說,謂:“自來名将,無不先取守勢,俟敵軍疲怠,然後反攻;以我之奮,乘彼之衰。
”其說蓋遠原拿破侖,嘗言:“戰争之技術無他,不過先取合理審慎之守勢,而後繼以迅速大膽之突擊。
”福煦蓋衍其緒論也;及以勝德,而先守後攻之論,幾為典型。
貝當将軍曰:“守則立于不敗之地;攻則以克敵緻勝;必先防敵之能勝我,乃可攻敵以制勝。
吾人不可不自審四境之國防,果能堅而無虞敵之我攻欤?然後乃能轉而攻敵以緻勝。
”達拉第、甘末林鹹同此論!獨魏剛将軍議以機械化部隊,為運動戰,施行攻擊,以殲滅敵人。
然亦言:“法國無侵略之圖,而軍事配備,隻以防禦為目的。
”雖尼山爾極力抨擊,謂:“若曰保護法國,吾人異日之戰,必在敵國境内。
”而衆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蓋拉香白言:“戰之初起,如以陸戰而論,隻有堅決采取守勢,此無可疑者!”幾百口一辭!此馬奇諾防線之苦心經營也!不意一九四〇年,希特勒閃電戰之推鋒而前,遽以挫退,遂贻口實,此亦成敗論人!然希特勒蹈瑕抵隙,以襲法之北疆,而搗虛以入;則是法之敗,仍是敗于國防之不能無虞,而予希特勒以可乘。
蘇聯史丹林防線,與魏剛防線,同一基本于縱深戰術,而勝敗異勢!蘇聯大将相語,謂:“德人突破馬奇諾防線,特以迂回戰略,避堅攻瑕而成功;而非正面之突破!”其他法人緻敗之端不一,而不必軍事理論之有漏義也!至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六日,波蘭總理兼陸軍總司令西考爾基之在英國利物浦大學波蘭建築學院之開學典禮,受名譽法學博士學位,而演說也,以謂:“時至今日,而謂法國人業已證明馬奇諾防線不過虛誕之神話,固為大謬!若謂法國人之防禦,尚未經試驗,而所設計經營全歐之大堡壘,不堪一擊;亦未為當!最近之戰術,日進無疆。
防禦戰之價值,雖曾損失;而已有恢複之勢”雲!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可勝。
(訓義)杜牧曰:“不可勝者,上文注解所謂修整軍事,閉形藏迹,是也;此事在己,故曰‘能為’。
敵若無形可窺,無虛懈可乘;則我雖操可勝之具,亦安能取勝敵乎!”梅堯臣曰:“在己,故能為;在敵,故無必。
” 基博按:第一次歐戰,德人務欲傾全力以使法之必可勝;而法人則故控吾力以為德之不可勝;其間成敗得失之故,固有可資法戒者!法人蒲哈德者,裨将也;久經行陣;與德人大小數十戰,而知其情僞以著《德大将興登堡歐戰成敗鑒》一書,以謂:“興登堡嘗言:‘作戰之法,第一尚勇;果有剛毅強悍之氣,一往無前;較諸老謀壯事者之成功為易!臨戰時,宜以威力馭其衆于必死,不必以沉幾觀變為長!’不知剛毅強悍,當規其成;不當以剛毅強悍,用為孤注之一擲!興登堡之意,則見敵必搏;至兵力之厚薄,形勢之緩急,皆所不計!縱有機倪以明知不必勝,然亦進撲,為先發制人之計;雖嘗以此成功;然而物極必反;席長勝之勢,所往無前,一經挫敗,士氣即不可複振!平心論之;其計非不周也,其氣非不銳也,顧耗其炮力以一鼓作氣,及遇大敵而彈以不繼,再衰三竭,此正其所短,無可諱者!夫殚銳竭力,而不圖後繼,一擊不中,亦以一蹶不振!何如我福煦元帥老謀壯事,一九一七年,已為不可勝之術,而力故控其有餘;以迄一九一八年,七月一日之役,法國後備軍,可一百九十二師,其在前敵者,凡六十五師;七月十五日之役,後備軍可一百九十四師,其在前敵者,凡七十師;十月十五日之役,後備軍可二百零五師,其在前敵者,八十八師;十一月十一日,後備軍之數如前,而在前敵者一百零三師。
且以最新之戰術迎敵,以輕兵列前線,為數至稀;至第二線,則厚集兵力,去前線不妨遠;蓋兵數密集,易為敵人之炮火聚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