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攻篇第三

關燈
平鬥争之中自政治運動以迄武力解決,吾德有嶄新之方式;而擾亂民心之道德戰,亦有嶄新之武器與前人夢想不得之宣傳方法;然後相機而動,出人不意以為襲擊!”其論具見所著《地理政治學》、《德國之未來道路》、《太平洋之地理政治》、《世界列強以外解放之掙紮》等書;蓋始于攻心,而終以“伐兵”,無不與希特勒之國際行動符合!然希特勒大放厥辭以诋共産主義,而罵蘇聯領袖為浸透血液之亞洲蠻人;霍斯浩佛著書,曾無片語隻字以指斥蘇聯,而于希特勒之狂言醜诋,則亦任之!霍斯浩佛明知希特勒之衷心反蘇,而意則别有作用,陽以斥蘇聯之悖,而陰以安英、美之心,若曰:“德之擴軍,為蘇聯耳”;而英、美可以不戒備!方希特勒咆哱謾罵之時,而霍斯浩佛則在地理政治學院,與其徒從容講論,以計議德蘇條約之簽訂;以謂:“蘇聯共産主義足以傾覆世界之自由資本主義經濟;而尤以英、美為甚;苟有可以覆滅盎格魯撒遜之世界強國者,何憚不用也!”然而聯蘇,霍斯浩佛之意也;用兵波蘭,非霍斯浩佛之意也!霍斯浩佛嘗向希特勒建議,謂:“波蘭之施壓力也以漸,剛柔疊用,必有低頭之一日!可忍耐而不可暴躁!戰争必須避免!”而希特勒則以一九三九年三月,向波蘭提出條件時,波外長柏克不予考量,斷然拒絕;以為蔑我甚矣!忿不思難,而滔天之戰禍以起!然張伯倫誤估蘇聯之必不合德,而不虞蘇聯之铤而走險!希特勒誤估英法之必不用兵,而不圖英法之窮而挺刃!陰差陽錯,天開殺劫!希特勒之意,以謂:“德既得蘇,英、法失措,志沮氣喪,必不敢戰;而坐視德之進兵,充極其量,不過抗議而已;并奧吞捷,已成事實,無不承認;波蘭如為德并,而得承認于英、法,亦何難焉!假令英、法今日,能于波蘭問題而開戰,曷不于捷克問題而開戰!”此所以不憚傾國之師以東向,而無虞于西境之法,隻留少兵以相持也!英、法宣戰,已非所料;而蘇聯與德互約不犯;然不犯德而犯波蘭以進兵,脅波羅的海諸國以訂約互助;此亦希特勒之所不意!蝮蛇螫手,壯士斷腕,不得不放棄波羅的海諸國,以安蘇聯之心;而波蘭之攻,德人徒受首禍之名,蘇聯乃享分利之實,得不償失,已以隐恫;而窺蘇聯之用心,又不止此!蘇聯當日必以為德軍攻波,英、法将搗其後;英、法出兵以東,德必回師迎戰;然後蘇軍乘虛以入波,不獨囊括波蘭以為己有;而伺德人之不虞,以拊其背;德必不支,所獲益大!幸也英、法倉卒宣戰,而未成軍,日望德軍之東,以争波蘭而與蘇聯沖突,冀收漁人之利,而按兵不動以觀其後;于是希特勒得收波蘭之功;而睹蘇聯之雄師乘邊,虎視眈眈;乃有虞心而大不安!計西不得英、法之諒解,而東何以解蘇聯之威脅,于是思霍斯浩佛之言而呼籲和平!英、法不理;引為大恨,以為蔑我甚也;于是廣播演講,大放厥辭,抒其忿郁;然而不即肆毒于法以逞兵者,蓋欲以心理戰救其窮,而霍斯浩佛亦自有法教希特勒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也!德國魯許尼格博士者,嘗任但澤會議主席,而國社黨要人之一也,既意有不慊,而脫黨焉;嘗著《德國之虛無主義革命》一書,而于一九四〇年三月再版,重以弁言,中謂:“波蘭之亡,亦且半年;何以英、法不攻希特勒,而希特勒亦不進攻英、法欤?蓋在不和平之和平狀态,而出以心理戰焉;何必塹濠戰,而後為戰乎!鈎心鬥角,破壞國内政治之團結,摧毀人民抵抗之意志,陰陽捭阖,所以為心理戰也!戰争已采取一種消耗戰略之特殊形式,舊日之軍事理論,不适于用;而封鎖戰,亦不如心理戰之有效也!有人言:‘大戰方在準備之時,而大戰之至,将出雙方意料之外!現代之戰争機械,極深研幾,幾乎傾一國所有之人材物質,以罷精竭力于此;苟無絕對勝利之把握,而貿然一戰,危孰大焉!’然一戰而勝,又将何如!戰争之結局,非可以戰争決之!蓋審己而量敵,于我乎,于彼乎,曾無一焉以跻于絕對之優勢;此希特勒之所知也!希特勒之意,假定以為我不進攻西歐;西歐列強,決不進而相攻;而在西線相持之下,繼續進行全民動員,人力物力,予取予求。

    于是西歐列強,亦予取予求以動員其人力物力,廣土衆民,源源不竭,德固相形以或绌;然而不能跻絕對之優勢,則亦無絕對勝利之把握,而不敢貿然以相攻;隻有繼續不斷以擴張軍備,迄至精疲力盡而止耳!然而德則何如?相持之日久,以物力言,或德更不給;而在心理論,則德為有利!夫以德意志帝國之統治,人民久習于鐵之紀律,唯命是聽,予言莫違;以視民主國人民,平日之安于社會自由,欲争政治自由,而不慣拘管者,孰能堪全民動員之負擔,而以久不敝乎!人民不慣拘管而厭兵,謠言,煽動,恐吓,引誘,在此戰而不戰之日,而以施之習于太平佚樂之英法人民,豈不足以搖動鬥志,而思家回鄉乎!德國人民,如從西線歸家,将何得哉!紀律,命令,拘管,不自由,豈有異于從軍乎!不過由排長拘管,而易之以地方黨部行政官而已!德國人可靜守西線以至發白,而自由國家之人民則不能!自由,歡笑,隻有在家;而以前線之生活相較,何能忍此終古,而不叛亂乎!抑自由國家以全民動員,而不得不放棄其以往之社會秩序與經濟秩序,由自由而集體化。

    然集體化者,德國極權之政制也;徒以德國之全民動員,而迫使民主國家,亦步亦趨,以追随集體化之政制;向也反對集體化,仇視德國,而卒不得不集體化其機構,以自動摧毀其自由組織,狐埋狐抇,獨立之工商業,無不隸中央統制之下,此尤自由人民之所不慣與不解者也!然則德國之物力,即或支绌;而英、法之心力,必先耗竭,久之又久,人民畔渙,然後大舉而乘之以閃電戰。

    ”此希特勒之所處心積慮,而欲以不戰而屈英、法之兵者也!然而可以潰自由國家之法,而不能以遽破自由國家之英;則亦有效有不效也!嗚呼!“國必自伐,而後人伐”;孟子之論,豈欺我哉。

     下政攻城。

     (訓義)李筌曰:“若頓兵堅城之下,師老卒惰,攻守勢殊,客主力倍,攻之為下也。

    ” 基博按:“攻城”者,求戰而不得也;敵堅壁以老我師,頓兵挫銳,而力屈矣!故曰“下政”。

    古之“伐兵”者,以“攻城”為“下政”;今之為閃電戰者,以陣地戰為大戒!蓋閃電戰之所長,在速,在動;動則我之兵力得展而極其用;速則乘人之不備,而敵之兵力,不得施展;如遇陣地戰,而相持不動,頓兵挫銳,以失閃電之用;斯敵之備禦有所施,而予我以反攻矣!希特勒之攻蘇聯,亶不然乎!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訓義)張預曰:“攻城,則力屈。

    所以必攻者,蓋不獲已耳!” 修橹辒,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又三月而後已。

     (訓義)曹操曰:“修,治也。

    橹,大楯也。

    辒者,床也;床,其下四輪,從中推之,至城下也。

    具,備也。

    器械者,機關攻守之總名,蜚樓雲梯之屬。

    距者,踴土積高而前,以附其城也。

    ”杜佑曰:“辒,上汾下溫。

    修橹,長橹也。

    辒,四輪車,皆可推而往來,冒以攻城。

    器械,謂雲梯、浮格沖、飛石、連弩之屬,攻城總名;言修此攻具,經一時乃成也。

    距者,壅土積高而前,以附于城也。

    積土為山曰,以距敵城,觀其虛實。

    《春秋傳》曰:‘楚司馬子反,乘堙而窺宋城’也。

    ”陳皞曰:“蓋言候器械全具,須三月,距又三月,已計六月;将若不待此而生忿速,必須殺士卒;故下雲‘将不勝其忿而蟻附之,災’也。

    ”張預曰:“三月者,約經時成也。

    器械言成者,取其久而成就也。

    距言已者,以其經時而畢工也。

    皆不得已之謂。

    ” 将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

     (訓義)曹操曰:“将忿不待攻城器械,而使士卒緣城而上,如蟻之緣牆,殺傷士卒也。

    ”張預曰:“攻逾二時,敵猶不服,将心忿躁,不能持久,使戰士蟻緣而登城,則其士卒為敵人所殺三分之一,而堅城終不可拔,茲攻城之害也已!或曰:‘将心忿速,不俟六月之久,而亟攻之,則其害如此。

    ’”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訓義)杜佑曰:“言伐謀伐交,不至于戰。

    故《司馬法》曰:‘上謀不鬥。

    ’”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訓義)張預曰:“或攻其所必救,使敵棄城而來援,則設伏取之;若耿弇攻臨淄而撓西安,脅巨裡而斬費邑,是也。

    或外絕其強援,以久持之,坐俟其斃;若楚師築室反耕以服宋,是也。

    茲皆不攻而拔城之義也。

    ” 毀人之國而非久也; (訓義)杜牧曰:“因敵有可乘之勢,不失其機,如摧枯朽。

    ”賈林曰:“兵不可久,久則生變。

    ”}h6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

    此謀攻之法也。

     (訓義)梅堯臣曰:“全争者,兵不戰,城不攻,毀不久,皆以謀而屈敵,是曰謀攻;故不頓兵,利自完。

    ”張預曰:“不戰,則士不傷;不攻,則力不屈;不久,則财不費;以完全立勝于天下,故無頓兵血刃之害,而有國富兵強之利,斯良将計攻之術也。

    ” 右第一節論攻之不可不出以謀,而謀之不可不蕲以全為謀攻正文。

     基博按:《孫子》之所謂“謀攻”者,非“謀攻”也,謀不攻也。

    攻城則力屈,斯“下政”矣!豈惟謀不攻,抑且謀不戰!蓋“全國為上”;“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故上兵伐謀。

    ”讀近代戰史,而知孫子老謀勝算之為不可及也!何以言之?(一)近代戰役之決勝日以少!蓋一戰之為勝,而不必即以決勝;自十七世紀三十年戰争以後,此義漸為人知;而迄一九一四年,第一次歐洲大戰,而益以征信!試思德人之戰,幾乎無役不勝;此德軍人之所自豪,而英大将海格亦以承認者也;然而無救于德之敗!日本之攻我也,亦幾無役不勝;然勝而未能決勝,連兵不解以有今日,我之力未屈而彼之師已老矣!(二)戰術之勝利,轉而變為戰略之勝利,迄近代而日以難!此以法國革命戰争之戰線,變而為長方形始;而至第一次歐戰之變戰線為戰面及戰體,乃以大定!觀于德奧同盟,與英、法協商,殚精竭銳以出奇制勝,不下數十百戰;曾無有一焉戰術之勝利,可以轉而變為戰略之勝利者也!況以戰略之勝利,而欲成為政略之勝利,得乎!蓋政略可以主持戰略之勝利,而戰略不能支配政略之成功;此“百戰百勝”,所以“非善之善”,而“上兵”之為“伐謀”也!《孫子》之所謂“伐謀”者,蓋欲善吾政略之運用,“不戰而屈人之兵”以免于“伐兵”耳!然而德大将魯登道夫,著《全民戰争論》一書,乃謂:“政略不過戰略之侍婢,而備戰之外無政略。

    ”其然,豈其然,抑亦異于《孫子》已!亦以見糾糾武夫之鹵莽滅裂耳!近世之所謂“制空權”、“閃電戰”,皆戰術之奇,可以為一戰之烈,而無當于戰略之決勝者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 (訓義)曹操曰:“以十敵一,則圍之,是将智勇等而兵利鈍均也。

    若主弱客強,不用十也;操所以倍兵圍下邳,生擒呂布也。

    ”杜牧曰:“圍者,謂四面壘合,使敵不得逃逸。

    凡圍四合,必須去敵城稍遠,占地既廣,守備須嚴;若非兵多,則有阙漏,故用兵有十倍也。

    呂布敗,是上下相疑,侯成報陳宮,委布降,所以能擒,非曹公力能取之。

    若上下相疑,政令不一,設使不圍,自當潰叛,何況圍之,因須破滅。

    《孫子》所言‘十則圍之’,是将勇智等而兵利鈍均,不言敵人自有離叛。

    曹公稱倍兵降布,蓋非圍之力窮也;此不可以訓也。

    ”王晳曰:“此以下,亦謂智勇利鈍均耳。

    ” 五則攻之; (訓義)曹操曰:“以五敵一,則三術為正,二術為奇。

    ”杜牧曰:“術,猶道也。

    言以五敵一,則當取己之三,分為三道,以攻敵之一面;留己之二,候其無備之處,出奇而乘之。

    西魏末,梁州刺史宇文仲和據州不受代,魏将獨孤信率兵讨之,仲和嬰城固守;信夜令諸将以沖梯攻其城東北,信親帥将士襲其西南,遂克之也。

    ”張預曰:“吾之衆五倍于敵,則當驚前掩後,聲東擊西,無五倍之衆,則不能為此計。

    曹公謂‘三術為正,二術為奇’,不其然乎!若敵無外援,我有内應,則不須五倍,然後攻之。

    ” 倍則分之; (訓義)曹操曰:“以二敵一,則一術為正,一術為奇。

    ”李筌曰:“夫兵者,倍于敵,則分半為奇。

    我衆彼寡,動而難制;苻堅至淝水,不分而敗;王僧辯至張公洲,分而勝也。

    ”杜牧曰:“此言非也,此言以二敵一,則當取己之一,或趣敵之要害,或攻敵之必救,使敵一分之中,複須分減相救,因以一分而擊之。

    夫戰法非論衆寡,每陣皆有奇正;非待人衆,然後能設奇。

    項羽于烏江,二十八騎,尚不聚之;猶設奇正,循環相救;況于其他哉!”張預曰:“吾之衆,一倍于敵,則當分為二部,一以當其前,一以沖其後;彼應前,則後擊之;應後,則前擊之;茲所謂‘一術為正,一術為奇’也。

    ” 敵則能戰之; (訓義)曹操曰:“己與敵人衆等,善者猶當設伏,奇以勝之。

    ”杜牧曰:“此說非也,凡己與敵人兵衆多少,智勇利鈍,一旦相敵,則可以戰。

    夫伏兵之設,或在敵前,或在敵後,或因深林叢薄,或因暮夜昏晦,或因隘厄山阪,擊敵不備,自名伏兵,非奇兵也。

    ”梅堯臣曰:“勢力均則戰。

    ”王晳曰:“若設奇伏以取勝,是謂智優,不在兵敵也。

    ”張預曰:“彼我相敵,則以正為奇,以奇為正,變化紛纭,使敵莫測,以與之戰,茲所謂設奇伏以勝之也。

    杜氏不曉凡置陣皆有揚奇備伏,而雲伏兵當在山林,非也。

    ” 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訓義)杜牧曰:“兵不敵,且避其鋒,當俟隙,便奮決求勝。

    ” 基博按:“能”字須注意;不惟“戰”不易,須有本領“能戰”;即“逃”與“避”,亦須有本領“能逃”“能避”也。

    然亦有不逃不避,而視敵人以不測,轉敗為勝者!拿破侖大帝言:“我之進攻蘭茲胡特也,道遇柏舍耳,方率兵退。

    我命之曰‘進’!柏不可,曰:‘敵軍甚盛!’我固命之曰‘進’!于是柏返兵以進。

    敵見其退而驟進,以為柏之兵必增強,未易以敵;乃遁也。

    戰之為術,就是如此!凡戰之制勝,往往在刹那間一念之一閃!方開戰之初,聚精會神,無論何事,慎不可忽!及臨陣之時,因利乘便,如有機會,亟勿放失!機會,即好運也;好運如好女,汝今日追逐而不見,慎毋以為來日有再見之緣也!戰之為術,在乎見之明,而審慎以自守;又必勇于決,而迅速以進攻!”運用之妙,在乎一心!凡事有宜,不得盡言!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訓義)曹操曰:“小不能當大也。

    ”杜牧曰:“言堅者,将性堅忍,不能逃,不能避,故為大者之所擒也。

    ” 基博按:漢李陵《答蘇武書》,自稱:“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絕域,五将失道,陵獨遇戰,而裹萬裡之糧,帥徒步之師,出天漢之外,入強胡之域;以五千之衆,對十萬之軍;策疲乏之兵,當新羁之馬,然猶斬将搴旗,追奔逐北,滅迹掃塵,斬其枭帥,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陵也不才,希當大任,意謂此時功難堪矣!匈奴既敗,舉國興師,更練精兵,強逾十萬,單于臨陣,親自合圍,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馬之勢,又甚懸絕;疲兵再戰,一以當千;然猶扶乘創痛,決命争首;死傷積野,餘不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幹戈;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舉刃指虜,胡馬奔走;兵盡矢窮,人無尺鐵,猶複徒首奮呼,争為先登。

    ”可謂“小敵之堅”矣;然而軍殲身降,卒以不免,則“大敵之擒”也!一九一四年十月,德大将興登堡以第九路軍軍長,率德軍十八師以進攻波蘭,欲渡外悉塞爾河。

    俄尼古拉夫大公方駐波蘭之首都華沙,以俄兵六十師迎戰,分為兩軍,以一軍緣外悉塞爾河,與德人相持;而大兵從華沙側出,突擊以襲其後;欲圖圍而殲之也。

    興登堡曰:“不如戰也!我坐而待困,将先發制之!”于是乞奧匈同盟軍以固守外悉塞爾河,而集中德軍,欲乘俄之大軍未集,殲集華沙南方之俄軍以挫其銳。

    不意奧匈敗退,外悉塞爾河不守,而俄軍大至,向西延展,以包德之左翼。

    興登堡曰:“彼衆我寡,而我兩翼,已為所扼,不退,必為所圍!”引兵疾退,毀道路以阻俄兵之進;僅乃得免!不退,則“小敵之堅”矣!此所謂“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也。

    然興登堡之進兵波蘭也,奉诏以解波匈之危;興登堡退,而俄軍四面至,長驅深入以攻細勒西亞;是則第九路軍司令部之所在也。

    于是興登堡曰:“惟反攻可以阻俄軍之勢。

    然俄軍數倍于我;如推鋒而進,以寡擊衆,徒為擒耳,不如蹈俄軍之瑕以包其北翼,而橫擊以出其後;俄人勢必反顧,則我無虞矣!”乃廣布疑陣以與俄人相持,而引大軍北出。

    俄人亦引兵北以禦興登堡;而細勒西亞之圍以解!則知“少”與“不若”,亦非“逃”與“避”之為能,杜牧所謂:“兵不敵,且避其鋒,當俟隙,便奮決求勝”;正謂此也。

    興登堡善以寡擊衆,往往不“逃”不“避”而以“攻”。

    先是一九一四年八月,俄大将三索諾夫,驅八十萬人,大炮一千七百尊以進攻東普魯士;而興登堡将德兵二十一萬人,持炮六百尊以拒之;知寡之不可以敵衆也,然而不“逃”不“避”;則以疑兵當中堅,而厚集其勢于兩側以抄俄軍之左右翼,而直出其後,反擊之。

    俄軍不知所為,遂大敗,俘虜者六萬人;所謂泰倫堡之役也。

    一九一六年三月,德軍之攻凡爾登也,方傾全力以猛攻掠取陣地。

    法軍惟取“能逃”“能避”之原則,決不耗其主力以求原陣線之維持;而故控其力,取攻勢于敵人既得陣地以後,以我之力有餘裕,乘彼之攻堅力屈,則是非以“逃”與“避”為“能”;而暫“逃”暫“避”,“俟隙便奮”之為“能”。

    以“逃”與“避”始者,何可以“逃”與“避”終也!抑亦有“逃”與“避”不足以自全,而惟攻為能自全者,如興登堡之在波蘭退兵是也。

    兵無常勢,惟不可為“小敵之堅”耳!堅者,隻是蠻打而已;如李陵之于匈奴,是也,卒為“大敵之擒”耳! 右第二節,承上節謀攻,申言“五則攻之”,而因詳論衆寡之用。

     夫将者,國之輔也。

    輔周,則國必強; (訓義)李筌曰:“輔,猶助也。

    ”何氏曰:“周,謂才智具也;得才智周備之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