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篇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而力足以與希特勒之德國相周旋,德國閃電,蘇聯亦電閃,此僵彼仆,未知鹿死誰手?顧希特勒欲施故技以摧之一擊,亦多見其不自量已!夫侵略者,貴于速戰速決以宜殲滅戰;而被侵者,則宜穩紮穩打以用消耗戰。
日本、德國,不能速決,已無勝算;而中國、蘇聯,苟能持久,即已不敗。
蓋為殲滅戰者,張脈偾興而力先耗竭;而用消耗戰者,故事蓄縮而力留剩餘;彼竭我盈,而勝負可知也。
然惟大國之如中國、蘇聯者,可以用消耗戰,而持久于不弊;而小國則不能!蓋欲消耗敵,亦必自消耗;小國寡民,敵未耗而我先消。
惟廣土衆民,憑借既厚,強而避之,則退有餘地;再接再厲,則兵有餘衆;待敵勢之已衰,而我力之未盡,然後以我之盈,乘彼之竭,此所以勝也!夫殲滅戰之衍變為閃電戰,在加速,加猛,予敵以不可抗之攻擊。
而消耗戰之衍變為磁鐵戰,尤貴忍,貴緩,予敵以不可耐之遲延。
非敵勢之已衰,不為反攻;而未反攻之前,我則故控其力。
敵人長驅以來,大兵緩退以持其前,而散兵狙敵以伺于後,化整為零,側擊橫襲,亟肄以疲之,多方以誤之,且戰且退,亦愈退愈戰,與敵相戰而不與會戰,予敵以勝而不予以決勝;敵欲進則散兵後掣,欲退則大兵反追,決戰不得,而又欲罷不能;如鐵之為磁所吸,進退失據,此磁鐵戰之所由稱也。
然則閃電亦成虛語,而速戰速決,豈能盡如人意!一九三八年,希特勒之将侵捷克也,其軍部參謀部,固嘗懷疑速戰速決之未易,而以鄭重相告矣!使速戰速決之計不遂,然希特勒亦預有以善其後乎?曰:“有!用戰求其速決;經濟為其持久;兩者相反,而以相成。
”蓋用兵之道,在以最小限度之犧牲與消耗,而得最大之勝利;莫如制人機先以破壞敵之勝利,而後成我之勝利;其最高之效率,厥惟速決!如戰而不能速決,曠日持久,而乖經濟之原則,消耗日多,必有“屈力殚貨”之患;此用戰之所以求速決也。
然經濟不預為持久;萬一速戰而不能速決,則軍未敗而财先匮,必為敵人所乘,而無以善其後!一七五六年,普魯士菲烈德立大王與奧戰,連兵七年。
奧聯俄、法,而普勢孤;大王以小敵大,以寡戰衆,而操勝算者,則以開戰之初,經濟為其持久也。
大王以普之國小而民寡也,人口隻二百五十萬,而養兵八萬;顧大王不欲普之人,舍生産以事于戰;八萬之兵,傭自外國;而開倉濟民,獎勵生産;人皆知奮,力耕勤獲,雖七年苦戰,而民不饑;此所以勝也。
一九一四年,歐洲第一次大戰開戰之初,威廉二世以德國精銳久練之陸軍,而用老毛奇之速決戰略,重以史梯芬之計劃缜密,何難一戰而定!孰知速戰而不能速決,及曠日之既久,所失敗者,不在軍事而在經濟;後方經濟,不能支持,民不聊生,而士亦投戈,前方以潰;則以過信速戰之能速決,而經濟未為持久之圖也!希特勒其知之矣;所以戰略雖求速決,而經濟預圖持久;設經濟參謀部,以懲前敗;而厲行菲烈德立促生産以利戰争之策;所異者,不傭兵于外國以事戰争;而傭工于外國以督生産。
外國之土地已被德所占領而尚未兼并者,有人口一萬四千八百萬;其中荷蘭、比利時與法,久擅工業,尤多熟練之機械技工。
此外尚有二千四百餘萬人,在德之勢力範圍之内,而受其控制;其中亦有自由國家,如瑞典、瑞士;亦有國家潰敗而土地尚未占領者,如法之未淪陷區;莫不擁有近代之工業設備。
一九四一年,歐洲淪陷區,有三百五十萬人,為德人所雇以作工;其中一百五十萬人,為戰時俘虜;二百萬人,為淪陷區政府所遣緻。
而波蘭軍火工人之為德雇者,予以雙薪。
假使勞工之不給而為數量,則以德所俘虜之衆,何難取之左右逢其源耶!或者慮俘虜之怠工罷工;苟管理之嚴,而證之上次大戰,可以明其無慮!所困難者,不在俘虜之怠工罷工,而在其技術太差,不谙近代工業之生産方法;抑以不習德語而談話隔閡,訓練亦難!所以雇用俘虜,實不得已而非德人之所欲;觀于一九四二年八月十一日,賴伐爾與德人秘密協定,載德人願釋放五萬法國俘虜,以交換一萬五千法國技術工人而服務于德之工廠,可以知其故已!德之勞工部長蘇克爾及其前任曼斯菲德博士無不知工作須出自願,強征或以偾事。
自願工人,無論外籍或本國,其效能比之工人征調或強迫而來者為佳也!所以德之外籍自願工人,備受優待,工資高,膳食高,而可彙款以濟家用;尚有其他種種優待辦法,以鼓勵外籍工人之投效;而在其占領國内,則拒絕供給工人糧食券,拒絕發給工作證,強迫當地工廠主開除工人,不供給工廠原料以促工廠之倒閉;工人無工可作,無食可謀,不得不散而之四方;而德人勞來以優待;或推之,或挽之,而德之外籍自願工人,予取予求,至一九四一年九月,而達二百萬人矣;其中二萬九千丹麥人,九萬三千荷蘭人,十二萬二千比利時人,十四萬九千法人,二十二萬波希米亞、斯洛伐克與麻拉菲亞人,二十七萬二千義大利人,三萬五千匈牙利人,十萬九千巨哥斯拉夫人;而來自荷蘭、法之北部、義大利及捷克斯洛伐克之機械工人與礦冶工人,技術甚佳!此外尚有俘虜一百五十萬人以彌縫其缺。
假使曼斯菲德征調百餘萬蘇俄工人及增雇其他各國工人之計劃而有成功,則德之外籍工人,可增至五百五十萬而或過之;則德國工人二千五百萬之中,百分之二十二為外國人。
然而勞工問題之嚴重不解,所以然者,與其謂德缺不熟練半熟練之工人,不如謂德國今日工礦業之高級技術人員及其他各部門管理之專門人才需要益大!蓋德國國内人力之蓄備已竭,而不得不多雇國外之技工;苟非有相當之專門人才,而為有效之管理;則工作之效率與生産量必減!然則如之何?曰:其他利用外國勞力之有效方法,則為德人與國外工廠訂約以代制造軍事物質;使原料之供應無缺,而廠址隐藏以不受空襲,因利乘便,而廠屋、給養、工人之管理及軍需之供應,鹹得以解決焉!此其有事于工業生産者也。
一九四二年春,德國二百一十三萬農民之中,有一百二十萬為外國人;而一廣大之農場,場長及其家庭,隻雇一德人以為助手,而督七八外籍工人以事耕植。
此國内勞農之不得不用外國人也。
然而因利乘便之有效方法,亦如工業,莫如利用占領國之土地,使之農業德國化;而撫定占領國之勞農以事耕作,促進其生産。
希特勒滅國者十四,奄有歐陸;而經濟參謀部之設計,采德國工業及農業之計劃,而施之于淪陷諸國,以促進其農業現代化;撫定農民,以安耕作。
巴爾幹農民,以其谷物、煙草及大豆,全部出賣,而按期予以貸款。
荷蘭之植果蔬者,慶其豐獲,而祝以來歲。
波蘭之栽甜菜者,以德人之取求,而廣其面積至一倍;馬鈴薯之收成,增加百分之十六以至二十;而油田之面積,亦被擴充。
此其有事于農業生産者也。
皆淪陷區人民也。
蓋淪陷區人民力穑勤工以事生産,而供德人之戰;猶之七國之秦,以秦人戰,而誘三晉之民以耕矣!至德國軍費之勻攤于征服諸國者,大抵歐洲受德國保護或占領之國,歲繳德軍之防費,占其全部支出百分之二十;而波蘭與挪威,至三分之一。
挪威每年每人繳德軍防費三百七十五馬克為最多。
波蘭每人三百馬克。
丹麥人一百二十馬克。
比利時人二百馬克。
荷蘭人九十馬克為最少矣!法則每月繳德國軍費四萬萬法郎;其中一萬二千萬法郎,為德軍維持之費;而其餘則為企業維持費,以收買法國之股票。
蓋德國人民之軍費負擔,漸以不支,而轉嫁于諸國也。
昔商鞅教秦,耕戰并重;而希特勒,則經濟設計之持久,與戰略之速決,雙管齊下,而圖有以善其後;所以虞殲滅戰之窮也。
然德之陸軍,由殲滅戰而演變為閃電戰以加猛加速;而德之海軍,則不得不纡徐為妍以用消耗戰。
蓋消耗戰者,弱之所以制強。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歐洲大戰開始,德人自知海軍之不足以抗英也,于是以主力艦蟄伏北海軍港及基羅大運河内,而避不與英交綏;惟用小型艦之魚雷、潛水艇等以為遊擊,巡弋英吉利海峽及愛爾蘭海附近;截掠商船,封鎖英倫,斷其給養;而遇英之主力艦,則狙擊而沉之,蕲于漸消漸耗,而英之主力艦日減,及我之力足以相勝,然後一舉而殲之。
特以英之海軍,遠過于德,而德未獲逞其志;然英之商船,損失一千一百萬噸,英倫三島,瀕于饑餓:則德海軍之消耗戰,有以緻之也!于時德潛艇隻有一百四十艘,而協約國之船隻被擊沉者有二千艘!魯登道夫在其大戰回憶錄中,言:“海軍大臣,為帝國總理之友,而建議無限制潛艇戰之策;預計半年之内,必可制勝;而船舶之損失,海上貿易之阻害,已斷英國之命脈,而使之不能繼續作戰。
”故以潛艇戰而論,不得不謂德人之成功!迄于希特勒得政,德之海軍,創制袖珍主力艦以遊擊英商船,廣造大中小各型潛艇以狙沉英軍艦,欲以消耗英之海軍,而處心積慮,尤注意于潛艇閃擊戰!蓋潛艇閃擊戰者,為海軍以弱制強之惟一戰法,德國海軍,才當英百分之三十五;而以大戰,寡不敵衆,勢必無幸!惟有以潛艇為遊擊;吾甯鬥智,不能鬥力;出沒無常,潛行海底!乘間抵,予以突擊,聲東擊西,莫可測識;英之海軍,罷于奔命,時有狙沉,而以大困!然開戰之初,德人隻有潛艇六十五艘;特以制造之積極,每月可得新潛艇十五艘乃至三十艘,而倍于每月作戰之所損失;至一九四三年春,而德有潛艇五百艘以上,以視上次大戰之潛艇,乃為三倍半;而荷蘭、比利時及法國之地,鹹為德所占領,潛艇活動之範圍亦廣!上次大戰之時,德人潛艇根據地,僅限于德、比兩國海岸;而欲出海襲擊,非繞道蘇格蘭北岸,而涉險以經英之封鎖線不可;此危道也!而今何如?北起挪威之拿維克,南迄法國海岸之巴央納,延亘之大西洋東岸,無不在德人控制之下;而挪威之德倫的英以及法之布勒斯特與羅利翁,皆潛艇活動之優良港灣也!方英美盟軍未在西北非登陸以前,而達喀爾與卡薩布朗卡都,亦為德潛艇在南大西洋活動之根據地。
從前威廉二世之潛艇隊,出海襲擊,需時四五日而今希特勒之潛艇隊則僅一日或一日半可以駛入大西洋潛艇之活動既廣而潛艇之制造亦改進,迥非威廉二世所用可比!第一,結構之強固。
今日德國潛艇,可以悠閑自在,在六七百呎之水深下潛行;抑亦能在海底停泊以節省燃料;于是驅逐艦之深水爆炸彈,可以無虞!深水爆炸彈,誠為潛艇之大敵;然可以在水深三十六呎至三百呎深度爆發,而不能達三百呎以下!第二,航速之突進。
每小時能行海面二十哩至二十四哩;盟國非改裝驅逐之引擎,不能追蹤!第三,武器之威猛。
潛艇之主要武器,依舊魚雷;然以視昔日,發射準确,而射程益遠,爆力益大!英相丘吉爾以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六日,與美總統羅斯福會于西非卡薩布朗卡都,商讨作戰計劃;而回國以後,向下院報告,中謂:“潛艇戰之足以制我死命,無待深論;英、美政府之作戰計劃,莫急于戰勝潛艇!惟潛艇為足以稽遲吾人之行動,而妨害吾人以全力作戰!然吾人之反潛艇戰已有進展,而潛艇之偵察力亦漸減!開戰之第一年,每潛艇一艘,沉我船十九艘;第二年,減為十二艘;第三年,則七艘半;我沉沒之船艘愈減,則我英、美兩國之作戰努力當必大增!惟希特勒必加緊潛艇戰以阻害美國大量之供應品運抵所指定之目的地,而消耗吾作戰之努力以不得開辟第二戰場。
”于是海軍之消耗戰,不妨與陸軍之閃電戰,雙管齊下;亦實以海軍之不足以與英度長挈短,自知之明,不得不出此也。
是故德之建艦政策及其艦隊設計,與英、美大海軍國不同。
英、美艦隊之設計,在千浬遠鬥以渡洋作戰,而有巨量之排水,有遠伸之航力,有堅厚之護甲。
德之艦隊設計,則以襲擊為主旨;其主力艦之特點,在速力大,火力猛,則以便于襲擊之故;而輔以重潛艇之制造,欲以潛艇戰術,擾敵之航運,截敵之物資,而以封鎖制勝焉!義之建艦政策媲于德;而日則以攻為守,折衷二者之間;其造艦也,速力之大,火力之猛,同于德;而巨量之排水,遠伸之航力,則比肩歐美!德之造艦,以小型為主,而日則大小兼骛,不以小型艦之匠心,而忽略大型之主力艦!然主力艦之造,費用不赀;雖以海軍大國之美,亦重難用之,而不欲孤注一擲。
一九四〇年,美海軍少将施德霖嘗論:“美如與日戰,将留駐主力艦隊于日本海軍力所不能及之夏威夷群
日本、德國,不能速決,已無勝算;而中國、蘇聯,苟能持久,即已不敗。
蓋為殲滅戰者,張脈偾興而力先耗竭;而用消耗戰者,故事蓄縮而力留剩餘;彼竭我盈,而勝負可知也。
然惟大國之如中國、蘇聯者,可以用消耗戰,而持久于不弊;而小國則不能!蓋欲消耗敵,亦必自消耗;小國寡民,敵未耗而我先消。
惟廣土衆民,憑借既厚,強而避之,則退有餘地;再接再厲,則兵有餘衆;待敵勢之已衰,而我力之未盡,然後以我之盈,乘彼之竭,此所以勝也!夫殲滅戰之衍變為閃電戰,在加速,加猛,予敵以不可抗之攻擊。
而消耗戰之衍變為磁鐵戰,尤貴忍,貴緩,予敵以不可耐之遲延。
非敵勢之已衰,不為反攻;而未反攻之前,我則故控其力。
敵人長驅以來,大兵緩退以持其前,而散兵狙敵以伺于後,化整為零,側擊橫襲,亟肄以疲之,多方以誤之,且戰且退,亦愈退愈戰,與敵相戰而不與會戰,予敵以勝而不予以決勝;敵欲進則散兵後掣,欲退則大兵反追,決戰不得,而又欲罷不能;如鐵之為磁所吸,進退失據,此磁鐵戰之所由稱也。
然則閃電亦成虛語,而速戰速決,豈能盡如人意!一九三八年,希特勒之将侵捷克也,其軍部參謀部,固嘗懷疑速戰速決之未易,而以鄭重相告矣!使速戰速決之計不遂,然希特勒亦預有以善其後乎?曰:“有!用戰求其速決;經濟為其持久;兩者相反,而以相成。
”蓋用兵之道,在以最小限度之犧牲與消耗,而得最大之勝利;莫如制人機先以破壞敵之勝利,而後成我之勝利;其最高之效率,厥惟速決!如戰而不能速決,曠日持久,而乖經濟之原則,消耗日多,必有“屈力殚貨”之患;此用戰之所以求速決也。
然經濟不預為持久;萬一速戰而不能速決,則軍未敗而财先匮,必為敵人所乘,而無以善其後!一七五六年,普魯士菲烈德立大王與奧戰,連兵七年。
奧聯俄、法,而普勢孤;大王以小敵大,以寡戰衆,而操勝算者,則以開戰之初,經濟為其持久也。
大王以普之國小而民寡也,人口隻二百五十萬,而養兵八萬;顧大王不欲普之人,舍生産以事于戰;八萬之兵,傭自外國;而開倉濟民,獎勵生産;人皆知奮,力耕勤獲,雖七年苦戰,而民不饑;此所以勝也。
一九一四年,歐洲第一次大戰開戰之初,威廉二世以德國精銳久練之陸軍,而用老毛奇之速決戰略,重以史梯芬之計劃缜密,何難一戰而定!孰知速戰而不能速決,及曠日之既久,所失敗者,不在軍事而在經濟;後方經濟,不能支持,民不聊生,而士亦投戈,前方以潰;則以過信速戰之能速決,而經濟未為持久之圖也!希特勒其知之矣;所以戰略雖求速決,而經濟預圖持久;設經濟參謀部,以懲前敗;而厲行菲烈德立促生産以利戰争之策;所異者,不傭兵于外國以事戰争;而傭工于外國以督生産。
外國之土地已被德所占領而尚未兼并者,有人口一萬四千八百萬;其中荷蘭、比利時與法,久擅工業,尤多熟練之機械技工。
此外尚有二千四百餘萬人,在德之勢力範圍之内,而受其控制;其中亦有自由國家,如瑞典、瑞士;亦有國家潰敗而土地尚未占領者,如法之未淪陷區;莫不擁有近代之工業設備。
一九四一年,歐洲淪陷區,有三百五十萬人,為德人所雇以作工;其中一百五十萬人,為戰時俘虜;二百萬人,為淪陷區政府所遣緻。
而波蘭軍火工人之為德雇者,予以雙薪。
假使勞工之不給而為數量,則以德所俘虜之衆,何難取之左右逢其源耶!或者慮俘虜之怠工罷工;苟管理之嚴,而證之上次大戰,可以明其無慮!所困難者,不在俘虜之怠工罷工,而在其技術太差,不谙近代工業之生産方法;抑以不習德語而談話隔閡,訓練亦難!所以雇用俘虜,實不得已而非德人之所欲;觀于一九四二年八月十一日,賴伐爾與德人秘密協定,載德人願釋放五萬法國俘虜,以交換一萬五千法國技術工人而服務于德之工廠,可以知其故已!德之勞工部長蘇克爾及其前任曼斯菲德博士無不知工作須出自願,強征或以偾事。
自願工人,無論外籍或本國,其效能比之工人征調或強迫而來者為佳也!所以德之外籍自願工人,備受優待,工資高,膳食高,而可彙款以濟家用;尚有其他種種優待辦法,以鼓勵外籍工人之投效;而在其占領國内,則拒絕供給工人糧食券,拒絕發給工作證,強迫當地工廠主開除工人,不供給工廠原料以促工廠之倒閉;工人無工可作,無食可謀,不得不散而之四方;而德人勞來以優待;或推之,或挽之,而德之外籍自願工人,予取予求,至一九四一年九月,而達二百萬人矣;其中二萬九千丹麥人,九萬三千荷蘭人,十二萬二千比利時人,十四萬九千法人,二十二萬波希米亞、斯洛伐克與麻拉菲亞人,二十七萬二千義大利人,三萬五千匈牙利人,十萬九千巨哥斯拉夫人;而來自荷蘭、法之北部、義大利及捷克斯洛伐克之機械工人與礦冶工人,技術甚佳!此外尚有俘虜一百五十萬人以彌縫其缺。
假使曼斯菲德征調百餘萬蘇俄工人及增雇其他各國工人之計劃而有成功,則德之外籍工人,可增至五百五十萬而或過之;則德國工人二千五百萬之中,百分之二十二為外國人。
然而勞工問題之嚴重不解,所以然者,與其謂德缺不熟練半熟練之工人,不如謂德國今日工礦業之高級技術人員及其他各部門管理之專門人才需要益大!蓋德國國内人力之蓄備已竭,而不得不多雇國外之技工;苟非有相當之專門人才,而為有效之管理;則工作之效率與生産量必減!然則如之何?曰:其他利用外國勞力之有效方法,則為德人與國外工廠訂約以代制造軍事物質;使原料之供應無缺,而廠址隐藏以不受空襲,因利乘便,而廠屋、給養、工人之管理及軍需之供應,鹹得以解決焉!此其有事于工業生産者也。
一九四二年春,德國二百一十三萬農民之中,有一百二十萬為外國人;而一廣大之農場,場長及其家庭,隻雇一德人以為助手,而督七八外籍工人以事耕植。
此國内勞農之不得不用外國人也。
然而因利乘便之有效方法,亦如工業,莫如利用占領國之土地,使之農業德國化;而撫定占領國之勞農以事耕作,促進其生産。
希特勒滅國者十四,奄有歐陸;而經濟參謀部之設計,采德國工業及農業之計劃,而施之于淪陷諸國,以促進其農業現代化;撫定農民,以安耕作。
巴爾幹農民,以其谷物、煙草及大豆,全部出賣,而按期予以貸款。
荷蘭之植果蔬者,慶其豐獲,而祝以來歲。
波蘭之栽甜菜者,以德人之取求,而廣其面積至一倍;馬鈴薯之收成,增加百分之十六以至二十;而油田之面積,亦被擴充。
此其有事于農業生産者也。
皆淪陷區人民也。
蓋淪陷區人民力穑勤工以事生産,而供德人之戰;猶之七國之秦,以秦人戰,而誘三晉之民以耕矣!至德國軍費之勻攤于征服諸國者,大抵歐洲受德國保護或占領之國,歲繳德軍之防費,占其全部支出百分之二十;而波蘭與挪威,至三分之一。
挪威每年每人繳德軍防費三百七十五馬克為最多。
波蘭每人三百馬克。
丹麥人一百二十馬克。
比利時人二百馬克。
荷蘭人九十馬克為最少矣!法則每月繳德國軍費四萬萬法郎;其中一萬二千萬法郎,為德軍維持之費;而其餘則為企業維持費,以收買法國之股票。
蓋德國人民之軍費負擔,漸以不支,而轉嫁于諸國也。
昔商鞅教秦,耕戰并重;而希特勒,則經濟設計之持久,與戰略之速決,雙管齊下,而圖有以善其後;所以虞殲滅戰之窮也。
然德之陸軍,由殲滅戰而演變為閃電戰以加猛加速;而德之海軍,則不得不纡徐為妍以用消耗戰。
蓋消耗戰者,弱之所以制強。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歐洲大戰開始,德人自知海軍之不足以抗英也,于是以主力艦蟄伏北海軍港及基羅大運河内,而避不與英交綏;惟用小型艦之魚雷、潛水艇等以為遊擊,巡弋英吉利海峽及愛爾蘭海附近;截掠商船,封鎖英倫,斷其給養;而遇英之主力艦,則狙擊而沉之,蕲于漸消漸耗,而英之主力艦日減,及我之力足以相勝,然後一舉而殲之。
特以英之海軍,遠過于德,而德未獲逞其志;然英之商船,損失一千一百萬噸,英倫三島,瀕于饑餓:則德海軍之消耗戰,有以緻之也!于時德潛艇隻有一百四十艘,而協約國之船隻被擊沉者有二千艘!魯登道夫在其大戰回憶錄中,言:“海軍大臣,為帝國總理之友,而建議無限制潛艇戰之策;預計半年之内,必可制勝;而船舶之損失,海上貿易之阻害,已斷英國之命脈,而使之不能繼續作戰。
”故以潛艇戰而論,不得不謂德人之成功!迄于希特勒得政,德之海軍,創制袖珍主力艦以遊擊英商船,廣造大中小各型潛艇以狙沉英軍艦,欲以消耗英之海軍,而處心積慮,尤注意于潛艇閃擊戰!蓋潛艇閃擊戰者,為海軍以弱制強之惟一戰法,德國海軍,才當英百分之三十五;而以大戰,寡不敵衆,勢必無幸!惟有以潛艇為遊擊;吾甯鬥智,不能鬥力;出沒無常,潛行海底!乘間抵,予以突擊,聲東擊西,莫可測識;英之海軍,罷于奔命,時有狙沉,而以大困!然開戰之初,德人隻有潛艇六十五艘;特以制造之積極,每月可得新潛艇十五艘乃至三十艘,而倍于每月作戰之所損失;至一九四三年春,而德有潛艇五百艘以上,以視上次大戰之潛艇,乃為三倍半;而荷蘭、比利時及法國之地,鹹為德所占領,潛艇活動之範圍亦廣!上次大戰之時,德人潛艇根據地,僅限于德、比兩國海岸;而欲出海襲擊,非繞道蘇格蘭北岸,而涉險以經英之封鎖線不可;此危道也!而今何如?北起挪威之拿維克,南迄法國海岸之巴央納,延亘之大西洋東岸,無不在德人控制之下;而挪威之德倫的英以及法之布勒斯特與羅利翁,皆潛艇活動之優良港灣也!方英美盟軍未在西北非登陸以前,而達喀爾與卡薩布朗卡都,亦為德潛艇在南大西洋活動之根據地。
從前威廉二世之潛艇隊,出海襲擊,需時四五日而今希特勒之潛艇隊則僅一日或一日半可以駛入大西洋潛艇之活動既廣而潛艇之制造亦改進,迥非威廉二世所用可比!第一,結構之強固。
今日德國潛艇,可以悠閑自在,在六七百呎之水深下潛行;抑亦能在海底停泊以節省燃料;于是驅逐艦之深水爆炸彈,可以無虞!深水爆炸彈,誠為潛艇之大敵;然可以在水深三十六呎至三百呎深度爆發,而不能達三百呎以下!第二,航速之突進。
每小時能行海面二十哩至二十四哩;盟國非改裝驅逐之引擎,不能追蹤!第三,武器之威猛。
潛艇之主要武器,依舊魚雷;然以視昔日,發射準确,而射程益遠,爆力益大!英相丘吉爾以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六日,與美總統羅斯福會于西非卡薩布朗卡都,商讨作戰計劃;而回國以後,向下院報告,中謂:“潛艇戰之足以制我死命,無待深論;英、美政府之作戰計劃,莫急于戰勝潛艇!惟潛艇為足以稽遲吾人之行動,而妨害吾人以全力作戰!然吾人之反潛艇戰已有進展,而潛艇之偵察力亦漸減!開戰之第一年,每潛艇一艘,沉我船十九艘;第二年,減為十二艘;第三年,則七艘半;我沉沒之船艘愈減,則我英、美兩國之作戰努力當必大增!惟希特勒必加緊潛艇戰以阻害美國大量之供應品運抵所指定之目的地,而消耗吾作戰之努力以不得開辟第二戰場。
”于是海軍之消耗戰,不妨與陸軍之閃電戰,雙管齊下;亦實以海軍之不足以與英度長挈短,自知之明,不得不出此也。
是故德之建艦政策及其艦隊設計,與英、美大海軍國不同。
英、美艦隊之設計,在千浬遠鬥以渡洋作戰,而有巨量之排水,有遠伸之航力,有堅厚之護甲。
德之艦隊設計,則以襲擊為主旨;其主力艦之特點,在速力大,火力猛,則以便于襲擊之故;而輔以重潛艇之制造,欲以潛艇戰術,擾敵之航運,截敵之物資,而以封鎖制勝焉!義之建艦政策媲于德;而日則以攻為守,折衷二者之間;其造艦也,速力之大,火力之猛,同于德;而巨量之排水,遠伸之航力,則比肩歐美!德之造艦,以小型為主,而日則大小兼骛,不以小型艦之匠心,而忽略大型之主力艦!然主力艦之造,費用不赀;雖以海軍大國之美,亦重難用之,而不欲孤注一擲。
一九四〇年,美海軍少将施德霖嘗論:“美如與日戰,将留駐主力艦隊于日本海軍力所不能及之夏威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