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篇第二

關燈
張預曰:“此言兵不可久暴也。

    ” 基博按:“糧不三載”,曹操注似作“再載”解。

     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訓義)曹操曰:“兵甲戰具,取用國中。

    糧食,因敵也。

    ”何氏曰:“因,謂兵出境,鈔聚掠野,至于克敵拔城,得其儲積也。

    ”鄭友賢曰:“或問因糧于敵者,無遠輸之費也;取用必于國者,何也?曰:兵械之用,不可假人,亦不可假于人;器之于人,固在積習便熟而适其長短重輕之宜,與夫手足不相铻,而後可以濟用而害敵矣。

    吾之器,敵不便于用;敵之器,吾不習其利。

    非國中自備而習慣于三軍,則安可一旦倉卒假人之兵而給己之用哉。

    《易》曰:‘萃,除戎器以戒不虞。

    ’太公曰:‘慮不先設,器械不備。

    ’此皆言取用于國,不可因于人也。

    ” 基博按:克老山維茲《兵法》第五卷《論戰鬥力》,有曰:“凡軍隊,不論以攻人之國,抑或以自衛其國,無不依賴于供給!蓋以軍隊之存亡,依于供給之有無也;供給充裕,則戰鬥力強!而軍隊供給之所需,不出二者:其一為凡屬在農産之地,無不能供給者,則不必取用于國,而以糧食用品為主。

    其他則為本國以外,不能取得;如兵器、彈藥、被服、裝具等,謂之補充用品。

    ”則亦與《孫子》“取用于國,因糧于敵”之說同。

     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

     (訓義)賈林曰:“遠輸,則财耗于道路,弊于轉運,百姓日貧。

    ”張預曰:“以七十萬家之力,供饷十萬之師于千裡之外,則百姓不得不貧。

    ” 近于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财竭。

     (訓義)賈林曰:“師徒所聚,物皆暴貴,人貪非常之利,竭财物以賣之;初雖獲利殊多,終當力疲貨竭。

    ”又曰:“既有非常之斂,故賣者求價無厭;百姓竭力買之,自然家國虛盡也。

    ”王晳曰:“夫遠輸,則人勞費;近市,則物騰貴;是故久師則為國患也。

    ”張預曰:“近師之民,必貪利而貴貨其物于遠來輸饷之人,則财不得不竭。

    ” 基博按:國之所以貧于師者有二:其一“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言遠于軍事區域之後方,以征集物資,遠輸以供軍,而後方之物資缺乏,故百姓貧。

    其二“近于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财竭”;言近于軍事區域,則大軍雲集,以消費者增多,而“物價騰貴,故百姓财竭”。

    物資缺乏,消費增多,兩者互為因果,而“力屈财殚”之害,無救矣! 财竭,則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

     (訓義)杜牧曰:“《司馬法》曰:‘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四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

    ’丘,蓋十六井也。

    丘有戎馬一匹,牛四頭;甸有戎馬四匹,牛十六頭。

    丘,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王晳曰:“急者,暴于常賦也。

    ”張預曰:“丘役,謂如魯成公作丘甲也;國用急迫乃使丘出甸賦,違常制也。

    運糧,則力屈;輸饷,則财殚;原野之民,家産内虛,度其所費,十無其七也。

    ” 公車之費,破車罷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訓義)梅堯臣曰:“百姓以财糧力役奉軍之費,其資十損乎七;公家以牛馬器仗奉軍之費,其資十損乎六;是以竭賦窮兵,百姓弊矣。

    役急民貧,國家虛矣。

    ”王晳曰:“楯,幹也。

    蔽,可以屏蔽。

    橹,大楯也。

    丘牛,古所謂匹馬丘牛也。

    大車,牛車也;《易》曰:‘大車以載。

    ’”張預曰:“兵以車馬為本,故先言車馬疲敝也。

    蔽橹,楯也,今謂之彭排。

    丘牛,大牛也。

    大車必革車。

    始言破車疲馬者,謂攻戰之馳車也。

    次言丘牛大車者,即辎重之革車也。

    公家車馬器械,亦十損其六。

    ” 故智将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萁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訓義)曹操曰:“六斛四為鐘,計千裡轉運,二十鐘而緻一鐘于軍中也。

    萁,豆稭也。

    稈,禾藁也。

    石者,一百二十斤也。

    轉輸之法,費二十石,得一石。

    一雲:萁,音忌,豆也。

    七十斤為一石,當吾二十石,言遠費也。

    ”李筌曰:“遠師轉一鐘之粟,費二十鐘,方可達軍。

    将之智也,務食于敵以省己之費也。

    ”杜牧曰:“秦攻匈奴,使天下運糧,起于黃腄琅玡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鐘而緻一石。

    漢武建元中,通西南夷,作者數萬人,千裡負擔饋糧,率十鐘餘緻一石。

    今校《孫子》之言,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蓋約平地千裡轉輸之法,費二十石,得一石。

    不約道裡,蓋漏阙也。

    ”張預曰:“千裡饋糧,則費二十鐘石,而得一鐘石到軍所;若越險阻,則猶不啻。

    故秦征匈奴,率三十鐘而緻一石,此言能将必因糧于敵也。

    ” 右第二節論因糧于敵,或以纾屈力殚貨之害。

     基博按:《孫子》之所謂“因糧于敵”,今日則謂之“以戰養戰”;如希特勒吞捷克,而因其軍需工業以為資;占丹麥,而因其農産品以為資;降法國,而因其軍械,因其生鐵以為資;服羅馬尼亞,而因其汽油以為資;其他物資,亦多因征服國之所有,予取予求。

    日本亦欲以戰養戰,而攫取我淪陷各地之物資。

    今日之戰争,其大欲在經濟之掠奪,物資之侵占。

    《孫子》言“因糧于敵”,今日則無所不因;所因者廣,疑若戰亦可以自養,而不必取用于國;此“以戰養戰”之說也。

    然希特勒以經濟參謀部之計劃,于一九四一年,每月得自征服國之物資,估值美金四萬萬元,而揆之其時德國每月軍費二十萬萬元,才五分之一耳;仍無救于屈力殚貨也!至一九四二年,日人既以奇襲挫英敗美,陷香港、新加坡,取荷印,占緬甸,而逞志于南洋;然日本經濟學者石濱知行著論以謂:“日人雖占南洋之土地,而無法以取南洋之資源。

    其一戰事方亟,日本現時僅有之生産力,不能集中以開發資源。

    其二以敵人之采焦土戰術,生産工具,無不破壞,非技術建設,不能開發!其三新占之地,人民仇視,而富有敵性,非政治善其措施,則技術無從進行!”以戰養戰,談何容易! 故殺敵者,怒也。

     (訓義)賈林曰:“人而無怒,則不肯殺。

    ”張預曰:“激吾士卒,使上下同怒,則敵可殺。

    《尉缭子》曰:‘民之所以戰者,氣也。

    ’謂氣怒,則人人自戰。

    ” 取敵之利者,貨也。

     (訓義)杜牧曰:“使士見取敵之利者,貨财也;謂得敵之貨财,必以賞之,使人皆有欲,各自為戰。

    後漢荊州刺史度尚讨桂州賊帥蔔陽、潘鴻等,入南海,破其三屯,多獲珍寶;而鴻等黨聚猶衆。

    士卒驕富,莫有鬥志。

    尚曰:‘蔔陽、潘鴻作賊十年,皆習于攻守,當須諸郡并力以攻之。

    ’令軍恣聽射獵。

    兵士喜悅,大小相與從禽。

    尚乃密使人潛焚其營,珍積皆盡。

    獵者來還,莫不泣涕。

    尚曰:‘蔔陽等财貨,足富數世,諸卿但不并力耳;所亡少少,何足介意!’衆聞,鹹憤踴願戰。

    尚令秣馬蓐食,明晨,徑赴賊屯,陽、鴻不設備,吏士乘銳,遂破之。

    此乃是也。

    ”梅堯臣曰:“殺敵,則激吾人以怒。

    取敵,則利吾人以貨。

    ” 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 (訓義)杜牧曰:“夫得車十乘已上,蓋衆人用命之所緻也,若遍賞之,則力不足;與其所獲之車,公家仍自以财貨賞其唱謀先登者,此所以勸勵士卒。

    故上文雲:‘取敵之利者,貨也。

    ’言十乘者,舉其綱目也。

    ”梅堯臣曰:“遍賞則難周,故獎一而勵百也。

    ”張預曰:“車一乘,凡七十五人,以車與敵戰,吾士卒能獲敵車十乘已上者,吾士卒必不下千餘人也;以其人衆,故不能遍賞,但以厚利賞其陷陣先獲者,以勸餘衆。

    ” 而更其旌旗。

     (訓義)賈林曰:“令不識也。

    ”張預曰:“變敵之色,令與己同。

    ” 車,雜而乘之; (訓義)梅堯臣曰:“車許雜乘,旗無因故。

    ”張預曰:“己車與敵車參雜而用之,不可獨任也。

    ” 卒,善而養之; (訓義)王晳曰:“得敵卒,則養之與吾卒同;善者,謂勿侵辱之也;若厚撫初附,或失人心。

    ”張預曰:“所獲之卒,必以恩心撫養之,俾為我用。

    ” 基博按:所獲之卒,養之善,則為我用;養之不善,亦為我虞!然或虞其不我用而以阬降,則敵之降者可阬,而敵之未降者不能阬,必以堅其力戰之心而緻死于我,終難以得志于天下矣!戰國之世,秦昭王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将軍,伐趙,而王自之河内,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大破趙軍于長平;趙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

    武安君計曰:“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趙人大震!其後秦複發兵攻趙邯鄲,少利,秦王欲使武安君将。

    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内空,遠絕河山,而争人國都;趙應其内,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遂稱病。

    秦王怒,賜之劍自裁。

    武安君引劍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其後何晏論之曰:“白起之降趙卒,詐而阬其四十萬,豈特酷暴之謂乎!後亦難以重得志矣!向使衆人皆豫知降之必死,則張虛拳猶可畏也!況于四十萬披堅執銳哉!天下見降秦之将,頭顱似山;歸秦之衆,骸積似丘;則後日之戰,死當死耳;何衆肯服,何城肯下乎!是為雖能裁四十萬之命而适足以強天下之戰;欲以要一朝之功,而乃更堅諸侯之守;故兵進而自伐其勢,軍勝而還喪其計!何者?設使趙衆複合,馬服更生,則後日之戰,必非前日之對也;況今皆使天下為後日乎!其所以終不敢複加兵于邯鄲者,非但憂平原之補袒;患諸侯之救至也;徒諱之而不言耳!可謂善戰而拙勝!長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趙矣;秦王又親自賜民爵于河内。

    夫以秦強而十五以上者死傷過半;此為破趙之功小,傷秦之敗大;又何以稱奇哉!若趙之降卒,善而養之者,則秦衆多矣;降者可緻也;必不可緻者,本自當戰殺,不當受降詐也!戰殺雖難,降殺雖易;然降殺之為害,禍大于劇戰也!”語見《史記集解》引。

    《孫子》言“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今武安君不善而阬之,所以勝敵而轉弱;可不熟圖而審處之乎!一九四四年一月,美國陸、海軍兩部聯合公布,稱:“日軍虐殺在菲律賓所俘之美國将士五千二百人。

    ”全美人士無不震憤以矢必報!古之阬降,今之虐待敵俘,皆無裨于耗敵之力,而适以增敵之怒!敵知降與俘之無幸,則必之死靡他以緻怒于我,人懷必死,我甯有幸乎! 是謂勝敵而益強。

     (訓義)杜牧曰:“因敵之資,益己之強。

    ”張預曰:“勝其敵而獲其車與卒,既為我用。

    則是增己之強。

    ” 右第三節論勝敵益強,則可免鈍兵挫銳之禍。

     故兵貴勝不貴久。

     (訓義)梅堯臣曰:“上所言皆貴速也;速,則省财用,息民力也。

    ”張預曰:“久,則師老财竭,易以生變。

    ” 基博按:戰無常法,兵無定勢,“貴勝不貴久”,固理之自然;能久乃能勝,亦勢有相因。

    大抵小國而暴強,可以乘人于猝,而憑借不厚者,貴勝不貴久,久則師老而财竭;如德國、義國、日本,是也。

    大國而積弛,未虞受人之攻,而倉猝以應者,能久乃能勝,久乃力厚而氣足;如中國、蘇聯、英、美,是也。

    貴勝不貴久,于是乎有殲滅戰;而希特勒所呼之閃電戰,乃殲滅戰之極詣也。

    能久乃能勝,于是乎有消耗戰,而委員長所倡之磁鐵戰,亦消耗戰之大成也。

    殲滅戰者,在厚蓄其力,乘人之不虞,而用之于最初之一擊,及鋒而試,速決戰速勝。

    消耗戰者,則厚蓄其力,待敵之既衰,而用之于最後之一擊,相機以動,不決勝不戰。

    殲滅戰者,電發霆震,開戰之初,亟求敵之主力以快心于一決。

    消耗戰者,好整以暇,開戰之初,強而避之,不與決戰,使不得逞志于我,以保我之主力,而徐起以承其弊。

    《兵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此殲滅戰之旨也。

    揭暄曰:“我處其縮,以盡彼盈;既舒吾盈,還乘彼縮”;此消耗戰之意也。

    惟勝負之分,必以決戰;而決戰之法,隻有攻擊。

    殲滅戰以進攻為決戰。

    消耗戰以反攻為決戰。

    而所以為決戰者有三:曰備戰,曰集團,曰突擊。

    所謂備戰者,未戰之前,明恥教戰,整軍經武,繕完器械,鼓勵士氣,而精神之振奮,物質之充裕,皆屬焉。

    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