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西漢
關燈
小
中
大
書》所載賢妃貞婦興國顯家可法則,及孽嬖亂亡者,序次為《列女傳》,凡八篇,以戒天子。
及采傳記行事,著《新序》、《說苑》凡五十篇,奏之。
”都向所序《新序》、《說苑》凡五十篇,合《世說》八篇,《列女傳》八篇,凡六十六篇,視《志》稱所序六十七篇尚少一篇,不知為何?“所序”雲者,明其述而不作,如傳所雲“依興古事”,“采取《詩》、《書》所載”及“采傳記行事”是也。
《世說》今亡,《新序》、《說苑》亦殘。
《隋書·經籍志》載《新序》三十卷,《說苑》二十卷,合五十卷。
卷即是篇,與《漢書》五十篇之數合。
今傳《新序》十卷,《說苑》二十卷,皆每卷一篇,則《新序》亡二十篇。
然據烏程嚴可均景文《鐵橋漫稿·書說苑後》稱:“宋本《說苑》有劉向序,言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
今本《說苑》計六百六十三章,視向序少一百二十一章。
”是《說苑》亦非完書。
餘姚盧文弨抱經《群書拾補》中有《新序校補》、《說苑校補》。
所錄皆春秋至漢初轶事,而春秋時事尤多,大抵采百家傳記可為法戒者,以類相從,故頗與《春秋内外傳》、《戰國策》、《太史公書》相出入。
兩書體例相同,大指亦複相類,其所以分為兩書之故,莫之能詳。
有一事而兩書異辭者,蓋采摭群書,各據所見,既莫定其孰是,甯傳疑而兩存,蓋其慎也。
高似孫《子略》謂:“先秦古書,甫脫燼劫,一入向筆,采撷不遺。
至其正紀綱,迪教化,辨邪正,黜異端,以為漢歸監者,盡在此書。
”固未免推崇已甚。
至其推明古訓,以衷之于道德仁義,庶幾“遊文六藝,留意仁義”,不失儒者之旨已。
《列女傳》存而亡其圖。
《别錄》曰:“臣向與黃門侍郎歆所校《列女傳》,種類相從,為七篇。
”《初學記》卷二十五引。
而《漢書》本傳稱“《列女傳》凡八篇”者,據王回序雲:“此書有《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義》、《辨通》、《嬖孽》等目,而各頌其義,圖其狀,總為卒篇。
傳如太史公記,頌如《詩》之四言,而圖為屏風。
”圖今亡,獨儀征阮福喜齋仿宋刻《列女傳》,有晉大司馬參軍顧恺之圖畫,郝懿行妻王圓照,汪遠孫妻梁瑞,陳衍妻蕭管道,俱有《列女傳》注本。
然向所序,依興故事,不同諸子之立意為宗。
章學誠《校雠通義》曰:“《說苑》、《新序》雜舉春秋時事,當互見《春秋》之篇。
《世說》今不可詳,本傳所謂《疾讒》、《摘要》、《救危》及《世頌》諸篇,依興古事,悼己及同類也,似亦可以互見《春秋》。
惟《列女傳》本采《詩》、《書》所載婦德可垂法戒之事,以之諷谏宮闱,則是史家傳記之書。
而《漢志》未有傳記專門,亦當附次《春秋》之後,可矣。
至其引風綴雅,托興六義,又與《韓詩外傳》相為出入,則互注于《詩經》部次,庶幾相合。
總非諸子儒家書也。
”《漢志諸子篇》。
《列女傳》蓋自《隋書·經籍志》即入雜傳類雲。
劉向述而不作,以依興古事。
揚雄獨抒己見,以橅笵經文。
《太玄》橅《易》,《法言》橅《論語》,《方言》橅《爾雅》。
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劉向以之。
鈎深索隐,《易》學也,揚雄以之。
然《易》剛柔無常,兼權進退,而揚雄為《太玄》,則偏主于柔退,其指一本老氏。
《朱子語錄》曰:“揚子為人思沈,會去思索,其學本似老氏,如清淨淵默等語,皆是老氏意思。
”此宗旨之不同也。
又《太玄》雖準《易》而作,然托始高辛、太初二曆而為之,故《玄》有方州部家,凡四重而為一首九贊,首名以節氣起止,贊義以五行勝克,通七百二十九贊有奇,分主晝夜,以應三百六旬有六日之度。
首準一卦,始于《中》,準《中孚》;而終于《養》,準《頤》。
二十四氣,七十二候,與夫二十八宿錯居其間,先後之序,蓋不可得而少差也。
夫卦氣之說,出于孟喜,而其書不傳,其說不詳。
《漢書·京房傳》曰:“分六十卦,更直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
”注引孟康曰:“分卦直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卦為三百六十日,餘四卦《震》、《離》、《兌》、《坎》,為方伯監司之官。
所以用《震》、《離》、《兌》、《坎》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
”其說亦見于《易緯稽覽圖》、《是類謀》。
所雲卦氣起《中孚》,以一卦主六日七分,六十卦主一歲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大誼略同。
此《玄》所準者也。
然朱一新《無邪堂答問》則論《太玄》雖揚雄拟《易》而作,然自為一書,其數并非《易》數,《易》數自一而二,二而四,四四而八,以逮于六十四,皆偶數;《太玄》自一而三,三而九,以逮于八十一,皆奇數。
老子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算數如是。
積算至三,則可生萬。
《大戴禮·易本命篇》:“天一、地二、人三,三三而九、九九八十一。
”孔顨軒補注以太乙主客算明之,是也。
九九八十一,為變之極,可引之而至于無窮,故黃鐘以八十一分立數,十二律皆由此生。
揚雄精算術,依《太初》以作《太玄》,與老氏之言适合。
其用數則《漢書·律曆志》詳言之,《困學紀聞》引葉石林之言,是也。
三為生物之數,《太玄》用之。
五為天地中數,司馬光《潛
及采傳記行事,著《新序》、《說苑》凡五十篇,奏之。
”都向所序《新序》、《說苑》凡五十篇,合《世說》八篇,《列女傳》八篇,凡六十六篇,視《志》稱所序六十七篇尚少一篇,不知為何?“所序”雲者,明其述而不作,如傳所雲“依興古事”,“采取《詩》、《書》所載”及“采傳記行事”是也。
《世說》今亡,《新序》、《說苑》亦殘。
《隋書·經籍志》載《新序》三十卷,《說苑》二十卷,合五十卷。
卷即是篇,與《漢書》五十篇之數合。
今傳《新序》十卷,《說苑》二十卷,皆每卷一篇,則《新序》亡二十篇。
然據烏程嚴可均景文《鐵橋漫稿·書說苑後》稱:“宋本《說苑》有劉向序,言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
今本《說苑》計六百六十三章,視向序少一百二十一章。
”是《說苑》亦非完書。
餘姚盧文弨抱經《群書拾補》中有《新序校補》、《說苑校補》。
所錄皆春秋至漢初轶事,而春秋時事尤多,大抵采百家傳記可為法戒者,以類相從,故頗與《春秋内外傳》、《戰國策》、《太史公書》相出入。
兩書體例相同,大指亦複相類,其所以分為兩書之故,莫之能詳。
有一事而兩書異辭者,蓋采摭群書,各據所見,既莫定其孰是,甯傳疑而兩存,蓋其慎也。
高似孫《子略》謂:“先秦古書,甫脫燼劫,一入向筆,采撷不遺。
至其正紀綱,迪教化,辨邪正,黜異端,以為漢歸監者,盡在此書。
”固未免推崇已甚。
至其推明古訓,以衷之于道德仁義,庶幾“遊文六藝,留意仁義”,不失儒者之旨已。
《列女傳》存而亡其圖。
《别錄》曰:“臣向與黃門侍郎歆所校《列女傳》,種類相從,為七篇。
”《初學記》卷二十五引。
而《漢書》本傳稱“《列女傳》凡八篇”者,據王回序雲:“此書有《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義》、《辨通》、《嬖孽》等目,而各頌其義,圖其狀,總為卒篇。
傳如太史公記,頌如《詩》之四言,而圖為屏風。
”圖今亡,獨儀征阮福喜齋仿宋刻《列女傳》,有晉大司馬參軍顧恺之圖畫,郝懿行妻王圓照,汪遠孫妻梁瑞,陳衍妻蕭管道,俱有《列女傳》注本。
然向所序,依興故事,不同諸子之立意為宗。
章學誠《校雠通義》曰:“《說苑》、《新序》雜舉春秋時事,當互見《春秋》之篇。
《世說》今不可詳,本傳所謂《疾讒》、《摘要》、《救危》及《世頌》諸篇,依興古事,悼己及同類也,似亦可以互見《春秋》。
惟《列女傳》本采《詩》、《書》所載婦德可垂法戒之事,以之諷谏宮闱,則是史家傳記之書。
而《漢志》未有傳記專門,亦當附次《春秋》之後,可矣。
至其引風綴雅,托興六義,又與《韓詩外傳》相為出入,則互注于《詩經》部次,庶幾相合。
總非諸子儒家書也。
”《漢志諸子篇》。
《列女傳》蓋自《隋書·經籍志》即入雜傳類雲。
劉向述而不作,以依興古事。
揚雄獨抒己見,以橅笵經文。
《太玄》橅《易》,《法言》橅《論語》,《方言》橅《爾雅》。
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劉向以之。
鈎深索隐,《易》學也,揚雄以之。
然《易》剛柔無常,兼權進退,而揚雄為《太玄》,則偏主于柔退,其指一本老氏。
《朱子語錄》曰:“揚子為人思沈,會去思索,其學本似老氏,如清淨淵默等語,皆是老氏意思。
”此宗旨之不同也。
又《太玄》雖準《易》而作,然托始高辛、太初二曆而為之,故《玄》有方州部家,凡四重而為一首九贊,首名以節氣起止,贊義以五行勝克,通七百二十九贊有奇,分主晝夜,以應三百六旬有六日之度。
首準一卦,始于《中》,準《中孚》;而終于《養》,準《頤》。
二十四氣,七十二候,與夫二十八宿錯居其間,先後之序,蓋不可得而少差也。
夫卦氣之說,出于孟喜,而其書不傳,其說不詳。
《漢書·京房傳》曰:“分六十卦,更直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
”注引孟康曰:“分卦直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卦為三百六十日,餘四卦《震》、《離》、《兌》、《坎》,為方伯監司之官。
所以用《震》、《離》、《兌》、《坎》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
”其說亦見于《易緯稽覽圖》、《是類謀》。
所雲卦氣起《中孚》,以一卦主六日七分,六十卦主一歲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大誼略同。
此《玄》所準者也。
然朱一新《無邪堂答問》則論《太玄》雖揚雄拟《易》而作,然自為一書,其數并非《易》數,《易》數自一而二,二而四,四四而八,以逮于六十四,皆偶數;《太玄》自一而三,三而九,以逮于八十一,皆奇數。
老子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算數如是。
積算至三,則可生萬。
《大戴禮·易本命篇》:“天一、地二、人三,三三而九、九九八十一。
”孔顨軒補注以太乙主客算明之,是也。
九九八十一,為變之極,可引之而至于無窮,故黃鐘以八十一分立數,十二律皆由此生。
揚雄精算術,依《太初》以作《太玄》,與老氏之言适合。
其用數則《漢書·律曆志》詳言之,《困學紀聞》引葉石林之言,是也。
三為生物之數,《太玄》用之。
五為天地中數,司馬光《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