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西漢

關燈
采于《詩》、《書》。

    ”《十二諸侯年表》:“太史公讀《春秋曆譜諜》。

    ”《吳太伯世家》:“餘讀《春秋》古文。

    ”《伯夷列傳》:“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于六藝。

    ”此所謂“厥協《六經》異傳”也。

    又《五帝本紀》:“《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擇其言尤雅者。

    ”《孝武本紀》:“餘究觀方士祠官之言。

    ”《管晏列傳》:“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

    ”《司馬穰苴列傳》:“餘讀《司馬兵法》。

    ”《孫吳列傳》:“《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

    ”《仲尼弟子列傳》:“悉取《論語·弟子問》,并次為篇。

    ”《孟子荀卿列傳》:“餘讀《孟子》書。

    ”“自如孟子至于籲子,世多有其書。

    ”《商鞅列傳》:“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

    ”《屈原賈生列傳》:“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

    ”《郦生陸賈列傳》:“餘讀陸生《新語》書。

    ”此所謂“整齊百家雜語”也。

    曰“厥協”,曰“整齊”,而觀其會通,一以六經為衡。

    《伯夷列傳》所謂“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于六藝”者也。

    《漢書·司馬遷傳贊》乃謂:“遷論大道,先黃老而後六經。

    ”此自述其父談論六家要指耳,于遷何與。

    但不便斥老,斥老,則形父指短耳。

     《揚子法言·問神篇》雲:“或曰:‘淮南其多知欤?曷其雜也?’曰:‘人病以多知為雜。

    ’”而上元梅曾亮伯言《柏枧山房集·淮南子書後》曰:“《淮南子》剽竊曼衍,與安所為文不類。

    ”此實似是而非之論。

    按《漢書·藝文志》雜家《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

    師古曰:“《内篇》論道,《外篇》雜說。

    ”今所存者二十一篇,蓋内篇也。

    後漢高誘為之注解而序其書,稱:“其旨近老子,淡泊無為,蹈虛守靜,出入經道,及古今治亂,存亡禍福,世間詭異瑰奇之事,無所不載。

    然其大較歸之于道。

    号曰《鴻烈》。

    鴻,大也;烈,明也;以為大明道之言也。

    ”則是立言有宗,其大較歸之于道。

    善有元,事有會,則亦何病以多知為雜也。

    本二十篇,《要略》一篇,則叙目也。

    自來無言《淮南子》僞者,然自來亦無言劉安作者。

    而梅氏乃稱其“剽竊曼衍,與安所為文不類”,不知《漢書·淮南王傳》稱:“安招緻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為《内書》二十一篇”,本不言安作,而出衆人手筆,如《呂氏春秋》二十六篇之“出秦相呂不韋輯智略士作”也。

    《史記·呂不韋傳》、《漢書·藝文志》。

    何必以“與安所為文不類”為嫌乎?高誘序亦言:“天下方術之士多往歸焉,于是遂與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等八人,及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講論道德,總統仁義而著此書。

    ”正合《漢書·藝文志》序雜家者流稱“出議官,兼儒墨,合名法”,蓋出于當日衆人之雜議,各抒所見而作,以故列入雜家。

    而雜家之所以異于儒、道、名、墨諸家者,蓋所由來者不同。

    諸家本師說傳授,雜家出衆議駁雜也。

    雜家者言,無不“剽竊曼衍”者,蓋與議者不專一家、尊其所聞故也。

    尊其所聞,故不嫌“剽竊”,不專一家,故旁涉“曼衍”,勢所必至,何必以此緻譏于《淮南》乎?然《淮南》不以集衆為諱,而以裁定之權,自命一家言,故其宗旨,未嘗不約于一律,斯又出于賓客之所不與,雜而猶成其家者也。

     《鹽鐵論》者,漢始元六年,公卿賢良文學所與共議者也。

    桓寬輯而論纂,本末具見《漢書·公孫劉車王楊蔡陳鄭列傳》贊。

    所論皆食貨之事,而遊文六藝,言必稱先王,自《隋書·經籍志》皆依《漢書·藝文志》列儒家。

    然宋高似孫《子略》曰:“漢世近古,莫古乎議。

    國有大事,诏公卿、列侯、二千石、博士、議郎雜議,是以廟祀議,伐匈奴議,捐珠厓議,而右渠論經亦有議,皆所以謂詢謀佥同。

    ”此蓋雜家之支與流裔,而與《漢志》序稱“雜家者流,蓋出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其意有合者也。

    而增廣條目,極其論難,著數萬言,成一家之法者,則西漢有《鹽鐵論》,東漢有班固《白虎通德論》。

    倘以《呂氏春秋》、《淮南鴻烈》為例,當入雜家。

    如以《鹽鐵論》、《白虎通德論》遊文六藝,當入儒家。

    則《淮南鴻烈》,其大較歸之于道,何不入道家乎?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儒家》著錄劉向所序六十七篇,注“《新序》、《說苑》、《世說》、《列女傳》、《頌圖》也。

    ”按《漢書·楚元王傳》曰:“向本名更生。

    元帝初即位,中書宦官弘恭、石顯弄權。

    前将軍蕭望之、光祿勳周堪、光祿大夫給事中張猛相繼谮死,更生傷之,乃著《疾讒》、《摘要》、《救危》及《世頌》凡八篇,依興古事,悼己及同類。

    ”疑《疾讒》、《摘要》、《救危》及《世頌》,蓋皆《世說》中篇目,即《世說》也。

    傳又曰:“成帝即位,向睹俗彌奢淫,而趙、衛之屬起微賤,逾禮制。

    向以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采《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