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西漢

關燈
陳澧東塾讀書記之論漢儒 陸賈新語 賈誼新書 董子繁[63]露 司馬遷之史記 淮南子 鹽鐵論 劉向所序六十七篇 揚雄太玄經 揚雄 儒家與儒生 漢儒之理學 唐蔚老诒我番禺陳澧蘭甫《東塾讀書記·西漢》一卷,原十三,坊本未刻,乃新出。

    曆舉西漢之焯然名家者十二人,曰陸賈、河間獻王、賈誼、董仲舒、太史公、司馬相如、賈山、桓次公、著《鹽鐵論》。

    淮南子、王吉、劉子政、揚子雲,而力稱河間獻王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以為楷模。

    謂《淮南子》雲:“有符于中,則貴是而同今。

    古無以聽其說,則所從來者遠而貴之耳。

    ”《修務訓》。

    此說雖亦貴是,而不重好古。

    然《論衡》雲:“俗好高古,而稱前聞。

    前人之業,菜果甘甜。

    後人所造,蜜酪辛苦。

    ”《超奇篇》。

    此即《淮南》所謂“從來者遠而貴之”,拘儒頗有此病,病在好古而不求是也。

    又謂:“好言陰陽災異,實漢儒之病。

    ”則是漢儒之所貴,在“修學好古,實事求是”,而不在“好言陰陽災異”也。

    此亦陳氏論學之眼,猶之其論漢《易》之言訓诂舉大誼,而不喜理納甲卦氣之說也。

    語見卷四。

     閱陸賈《新語》十二篇,開宗明義《道基第一》以為:“君子握道而治,據德而行,席仁而坐,仗義而行,虛無寂寞,通動無量,故制事因短而動益長,以圓制規,以矩立方。

    ”又稱:“道莫大于無為。

    ”《無為》第四。

    而頌舜之無為而治。

    蓋儒而入道,衍子思、孟轲一派,而非荀卿之純儒也。

    子思《坊記》以《春秋》律《禮》,《缁衣》以《詩》、《書》明治。

    趙岐《孟子題辭》稱:“孟子長于《詩》、《書》。

    ”而《史記·賈本傳》稱:“陸生時時前稱說《詩》、《書》。

    ”其著書亦多引《詩》、《書》、《春秋》,固與荀卿之“隆禮義而殺《詩》、《書》”《儒效篇》。

    者不同。

    此其同于思、孟者一也。

    又《論衡·本性篇》引陸賈曰:“天地生人也,以禮義之性。

    人能察己所以受命則順。

    順,謂之道。

    ”是即子思“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孟子“性無有不善”之說也。

    此其同于思、孟者二也。

    然則陸賈者,其思、孟之支與流裔耶?惟按之《史記》、《漢書》,其書有不可信者。

    《史記·賈本傳》稱:“陸賈為高帝言:‘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

    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

    ’”是即賈生著論《過秦》之指。

    而高祖乃謂生:“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陸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

    高帝未嘗不稱善,号其書曰《新語》。

    征者,即征秦、漢之所以存亡也。

    此《新語》之所由作,豈其語有泛設哉?今《新語》泛稱道德,而無一言“著秦所以失天下,漢所以得之者何”,是謂答非所問。

    高祖何由稱善。

    不可信一也。

    又《漢書·司馬遷傳》稱:“遷取《戰國策》、《楚漢春秋》、陸賈《新語》作《史記》。

    ”則是陸賈《新語》與《戰國策》、《楚漢春秋》同為記事之書,如《晏子春秋》、劉向《說苑》之比,其中必有“著秦所以失天下,漢所以得之者”,故史遷采以入《史記》,必其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而非托之空言。

    《楚漢春秋》之采入《史記》者,張守節《正義》猶引之,今佚不可見。

    《戰國策》取九十三事,皆與今本合。

    獨取陸賈《新語》者無征。

    其不可信二也。

    惟馬總《意林》所載,皆與今本合,李善注《文選》,亦有所采,則僞造此書者,當在唐以前耳。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儒家有《賈誼》五十八篇,《新唐書·藝文志》則稱賈誼《新書》,其中《問孝》、《禮容語上》兩篇,有其目而亡其書,僅存五十六篇。

    章學誠《校雠通義》謂賈誼五十八篇收于儒家,然與法家當互見。

    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曰:“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

    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嘗學事焉,乃征為廷尉。

    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

    文帝召以為博士。

    ”則是賈生不以儒征,而廷尉言生頗通諸子百家之書也。

    文帝召以為博士者,召以為諸子百家之博士。

    《漢書·楚元王傳》載劉歆《移書讓[64]太常博士》曰:“天下衆書,往往頗出,皆諸子傳說,猶廣立于學官,為置博士”者是也。

    然考生所著書,《過秦》則著其仁義不施,以為監戒。

    又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餘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

    庶幾于《漢志》叙儒家者流所謂“順陰陽,明教化,遊文六藝之中,留意仁義之際”者,故以隸于儒。

    而歆書亦稱之曰:“在漢朝之儒,賈生而已。

    ”《漢志》之著錄賈誼入儒,《孝文傳》十一篇同,蓋皆取其宗旨,而非論其生平也。

    《史記》、《漢書·儒林傳》稱:“文帝本好刑名之言,不甚好儒術。

    其治尚清淨無為,以故禮樂庠序未修,民俗未能大化。

    ”則是文帝者,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于黃、老,《十一篇》其所著書,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