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諸子

關燈
ddot詩教上》。

    而古之賦家者流,原本《詩》教,出入戰國諸子。

    假設問對,莊、列寓言之遺也。

    恢廓聲勢,蘇、張縱橫之體也。

    排比諧隐,《韓非·儲說》之屬也。

    征材聚事,《呂覽》類輯之義也。

    雖其文逐聲韻,旨存比興,而深探本原,實能自成一子之學,與夫專門之書,初無差别。

    《漢書·藝文志》詩賦一略著錄《屈原賦》二十五篇以下共二十家為一種,《陸賈賦》三篇以下二十一家為一種,《孫卿賦》十篇以下共二十五家為一種,名類相同,而區種攸别,亦如諸子之各别為家。

    《校雠通義·漢志詩賦第十五》。

    至唐宋詩文之集,則浩如煙海矣。

    今即世俗所謂唐宋大家之集論之,如韓愈之儒家,柳宗元之名家,蘇洵之兵家,蘇轼之縱橫家,王安石之法家,皆以生平所得,見于文字,旨無旁出,即古人之所以自成一子者也。

    其體既謂之集,自不得強列以諸子部次矣。

    因集部之目錄而推論其要旨,以見古人所謂言有物而行有恒者,編于叙錄之下。

    《校雠通義·宗劉第二》。

    子有雜家,雜于衆,不雜于己,雜而猶成其家者也。

    文有别集,集亦雜也。

    雜于體,不雜于指,集亦不異于諸子也。

    《文史通義·外篇·立言有本》。

    厥後仁和譚獻複堂好持其論,而未有闡發。

    獨儀征劉師培申叔《論文雜記》益推而衍之,以為:“古人學術,各有專門,故發為文章,亦複旨無旁出,成一家言,與諸子同。

    試即唐宋之文言之。

    韓愈李翺之文,正誼明道,排斥異端。

    如韓愈《原道》、《原性》及《答李生書》等篇,而韓文之中,無一篇不言儒術者。

    歐歐陽修曾鞏繼之,以文載道。

    儒家之文也。

    南宋諸儒文集多闡發心性、讨論性天之作,亦儒家之文。

    子厚柳宗元之文,善言事物之情,出以形容之詞;如永州、柳州諸遊記,鹹能類萬物之情,窮形盡相,而形容宛肖,無異寫真。

    而知人論世,複能探原立論,核核刻深。

    如《桐葉封弟辨》、《晉趙盾許世子義》、《晉命趙衰守原論》諸作,皆翻案之文也。

    宋儒論史多誅心之論,皆原于此。

    名家之文也。

    明允蘇洵之文,最喜論兵,如《上韓樞密書》等篇皆是,而論古人之用兵者尤多。

    謀深慮遠,排兀雄奇。

    兵家之文也。

    子瞻蘇轼之文,理多未确,惟工于博辯,層出不窮。

    運捭阖之詞,而往複[57]卷舒,翻空易奇。

    縱橫家之文也。

    陳同甫亮之文,亦以兵家兼縱橫家者也。

    王介甫安石之文,侈言法制,因時制宜,而文辭奇峭,推闡入深。

    法家之文也。

    若夫邵雍之徒為陰陽家,王伯厚應麟之徒為雜家,而葉水心适之徒,則以法家而兼兵家。

    近代以還,文儒輩出。

    望溪方苞姬傳姚鼐,文祖韓、歐,闡明義理,趨步宋儒。

    此儒家之支派也。

    慎修江永輔之金榜,綜核禮制,章疑别微。

    近儒治《三禮》者,如秦蕙田、淩廷堪、程瑤田之流,鹹有文集,集中亦多論禮之作。

    考《漢志》[58]言名家出于禮官,則言禮學者必名家之支派也。

    若膺段玉裁伯申王引之,考訂六書,正名辨物,近儒喜治考據,分惠、戴兩大派,皆從《爾雅》、《說文》入手,而諸家文集亦以說經考字之作為多。

    古人以字為名,名家綜合名實,必以正名析詞為首,故考據之文亦出名家。

    皆名家之支派也。

    叔子魏禧昆繩王源,洞明兵法,推論古今之成敗,疊陳九土之險夷,落筆千言,縱橫奔肆,與老蘇同。

    此兵家之支派也。

    子居恽敬之文,奇峭崚悍,取法半山,亦喜論法制。

    安吳包世臣之文,洞陳時弊,兵農刑政,酌古準今,不諱功利之談,爰立後王之法。

    此法家之支派也。

    朝宗侯方域之文,詞源橫溢。

    明末陳卧子等之文皆然。

    簡齋袁枚之作,逞博矜奇,若決江河,一瀉千裡。

    俞長城諸家之文亦然。

    此縱橫家之支派也。

    若夫詞章之家,亦侈陳事物[59],娴于文詞,亦當溯源于縱橫家,所以仲瞿王昙稚威胡天遊,雖多偶文,亦屬縱橫家也。

    雍齋沈濤于庭宋翔鳳之文,雜糅谶緯,靡麗瑰奇。

    凡治常州學派者,其文必雜以谶緯之詞,故工于骈文,且以聲色相矜。

    此陰陽家之支派也。

    若夫王錫闡、梅文鼎之集,亦多論天文曆譜之文,然皆實用之學,與陰陽家不同。

    古人治曆,所以授時也。

    王、梅之文,殆亦農家之支派欤?大紳汪缙台山羅有高之文,妙善玄言,析理精微。

    彭尺木紹升亦然。

    凡治佛學者,皆能發揮名理,而言語妙天下。

    此道家之支派也。

    維崧陳維崧瓯北趙翼之文,體雜俳優,涉筆成趣,凡文人之有小慧者類然。

    此小說家之支派也。

    旨歸既别,夫豈強同,即古[60]人所謂文章流别也。

    惟詩亦然。

    子建曹植之詩,溫柔敦厚,近于儒家。

    淵明陶潛之詩,澹雅沖泊,近于道家。

    陶潛雖喜老莊,然其詩則多出于《楚辭》。

    若嵇康之詩,頗得道家之意。

    郭璞之詩,亦有道家之意。

    太沖左思之詩,雄健英奇,近于縱橫家。

    鮑明遠鮑照之詩亦然。

    若楊素之詩,則近于法家。

    蓋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諷詠篇章,可以察前人之志矣。

    隋唐以下,詩家專集,浩如淵海,然詩格既判,詩心亦殊。

    少陵杜甫之詩,惓懷君父,許身稷、契。

    杜句雲:“許身一[61]何愚,竊比稷與契。

    ”是為儒家之詩。

    杜句雲:“法自儒家有。

    ”此少陵詩文出于儒家之證。

    若夫朱紫陽之詩,亦儒家之詩也。

    太白李白之詩,超然飛騰,不愧仙才。

    是為縱橫家之詩。

    後世惟辛棄疾、陳亮之詞慷慨激昂,近于縱橫。

    襄陽孟浩然之詩,逸韻大成。

    出于陶淵明。

    子瞻之詩,清言霏屑。

    蘇詩妙善玄言,得之老佛。

    是為道家之詩。

    儲光羲王維之詩,備陳穑事,寄懷曠佚,是為農家之詩。

    山谷黃庭堅之詩,出語深峻,開派西江。

    是為法家之詩。

    由是言之,辨章學術,詩與文同矣。

    要而論之,西漢之時,治學之士,侈言災異五行,故西漢之文,多陰陽家言。

    東漢之末,法學盛昌,故漢魏之文,多法家言。

    西漢之文無一不言及天象者,三國之文若鐘繇、陳群、諸葛亮之作,鹹多審正名法之言,與西漢殊。

    六朝之士,崇尚老莊,任性自然,其文多道家言。

    隋唐以來,詩賦取士,托物取譬,其文多小說家言。

    宋代之儒,正己正物,講學相矜,其文多儒家言。

    明之亡也,士大夫感慨國變,多言經世,抵掌而談,其文多縱橫家言。

    及于近代,溺于箋注訓诂,正名辨物,其文多名家言。

    雖集部之書,不克與諸子并列,然因集部之目錄以推論其派别源流,知集部出于子部,則後儒有作,必有反集為子者。

    ”發凡起例,推勘盡緻,可謂章學誠之忠臣,斯文之钤轄。

    惟自我論之,誠竊以為章氏、劉氏之明文章流别,有不同于《漢志》劉《略》之《詩賦略》者。

    夫《漢志》劉《略》著錄詩賦之明流别,固已,而明詩文流别之必以諸子為例,此則章氏之義,而非《漢志》劉《略》之例本爾。

    大抵《漢志》劉《略》辨章群言,不名一途。

    諸子九流,以宗旨分。

    詩賦三家,以體氣分。

    其著錄宋玉、賈誼、司馬相如之隸屈原,朱建、嚴助、朱買臣、司馬遷、揚雄之隸陸賈,廣川惠王越賦以下二十二家之隸孫卿,不過如鐘嵘《詩品》之品裁詩人,著其源出于某人,以為體氣文格之近似,而非如諸子九流之論宗旨也。

    試以唐宋人集為例,設文以韓愈為一家,李翺、皇甫湜、張籍(唐)、歐陽修、蘇洵、轼、轍、曾鞏、王安石(宋)、元好問(金)、姚燧(元),文之出韓愈者附焉。

    以張說為一家,蕭穎士、李華、裴度、殷文昌、權德輿、元稹[62]、劉禹錫(唐)、宋庠、祁、胡宿、蘇頌(宋)、張溥(明)、吳偉業、王士祯(清),文之似張說者附焉。

    以歐陽修為一家,虞集、柳貫(元)、宋濂、楊士奇、歸有光(明)、汪琬、方苞、姚鼐(清),文之出歐陽者隸焉。

    以李夢陽為一家,何景明、王世貞、李攀龍、陳子龍(明)、胡天遊(清),文之似何、李者附焉。

    以杜甫為一家,韓愈、孟郊(唐)、黃庭堅、陳師道(宋)、元好問(金),詩之出杜甫者隸焉。

    以白居易為一家,溫庭筠、李商隐(唐)、楊億、劉筠(宋)、楊維桢(元),詩之宗香山者隸焉。

    其他詞曲,胥本《漢志》劉《略》詩賦分家為例,不必如章氏之以子治集,劉氏之反集為子,而于聲色格律之中,自得文章流别之意,使讀之者舉綱張目,窮原竟委,而得以疏通倫類,考鏡家數,并知文章流别之不同于諸子流别。

    硁硁之愚,所為與章、劉有間者也。

    遂以附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