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春秋下

關燈
人物,亦描寫不尋常,如《遊俠》、《滑稽》、《貨殖列傳》是也。

    陳壽辭旨雅澹,極不尋常人物,而能描寫其尋常,如袁紹、公孫瓒、諸葛亮等傳是也。

    而明人歸有光《震川文集》中之《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項脊軒志[44]》,隻以尋常筆墨,寫尋常細碎,卻自風神疏澹,别饒意趣。

    姚惜抱每謂:“歸震川之文,于不要緊之題,說不要緊之話。

    ”餘謂史公能于不要緊之題,說要緊之話;陳壽乃于要緊之題,說不要緊之話,各具一付本領。

    而震川隻于不要緊之題,說不要緊之話,後來人窮老盡氣,盡自趕不上也。

     三兒鐘英問四史文章,孰為優劣?餘告之曰:“馬、遷短長相生,而出以雄肆。

    班、範奇偶錯綜,而求為雅練。

    陳壽《三國》,雄肆不如太史公,雅練又遜《前》、《後漢》,而清微淡遠,妙造自然。

    柳子厚得其清簡,而化以奧峭,其品峻。

    歐陽永叔似其淡遠,而出以蕩逸,其神暇。

    此中低昂,非汝鈍根人所能會。

    ” 唐太宗以何法盛等前後晉史十有八家,制作雖多,未能盡善,命房喬等重加撰次,分類纂輯,以成《晉書》,借功衆手,指歸不一,詳略失當。

    加之半出詞臣,言多骈俪,不合史裁,诃譏者衆。

    劉知幾《史通·雜說》則诋之曰:“近者宋臨川王義慶著《世所新語》,上叙兩漢三國及晉中朝江左事。

    劉峻注釋,摘其瑕疵。

    僞迹昭然,理難文飾。

    而皇家撰《晉史》,多取此書,遂取康王之妄言,違孝标之正說。

    以此書事,奚其厚顔。

    ”而清修《四庫全書總目》尤相譏切,以為:“其所褒貶,略實行而獎浮華;其所采擇,忽正典而取小說。

    宏獎風流,以資談柄,是直裨官之體,安得目曰史傳?”至道光間,荊溪周濟止庵撰《晉略》一書,舉《晉書》中之繁蕪浮誕,及義所未安,言之不順者,悉汰之,文省而事增,什七折衷,依于司馬光《通鑒》;事以類附,例以義起,為本紀六,表五,列傳三,十六國傳十一,彙傳七,宗室、笃行、清談、任達、良吏、文學、隐逸。

    序目一,計六十六篇。

    事即前史,言成一家。

    其諸論贊中,于攻取防守地勢,必反複曲折,确有指歸,俾覽者得所依據。

    自言“此書為一生精力所萃,實亦一生志略所寓也。

    ”則以寓平生經世之學,借史事發揮之,遐識渺慮,非徒考訂筆力過人。

     南朝四書,《宋》、《齊》、《梁》、《陳》,其文章當以《梁書》稱首,而為八家古文之前茅。

    趙翼《廿二史劄記》每極稱之,以為:“行文自出爐錘,直欲遠追馬、班。

    蓋以時争尚骈俪,即叙事之文,亦多四字為句,罕有用散文單行者。

    《梁書》則多以古文行之。

    如《韋睿傳》叙合肥等處之功,《昌義之傳》叙鐘離之戰,《康絢傳》叙淮堰之作,皆勁氣銳筆,曲折明暢,一洗六朝蕪冗之習。

    《南史》雖稱簡淨,然不能增損一字也。

    至諸傳論,亦皆以散文行之。

    魏鄭公《梁書總論》猶用骈偶,此獨卓然傑出于骈四俪六之上,則姚察父子為不可及也。

    世但知六朝之後,古文自唐韓昌黎始,而豈知姚察父子已振于陳末唐初也哉?”所論精卓不磨。

     北朝四書,《魏》、《齊》、《周》、《隋》,獨《魏書》最被謗議,号稱穢史,《北齊書》收本傳具著其迹。

    獨《四庫全書總目》為之辨正,互考諸書,證其所著亦不甚遠于是非,其辭甚備。

    而餘讀《北齊書》收本傳曰“修史諸人,祖宗姻戚,多被書錄,飾以美言”,尋所雲“修史諸人”,收實總其成。

    而仁和譚獻《複堂日記》則雲:“閱《魏書·恩幸傳》首列王睿,其子椿即收之姑夫,而傳稱:‘魏撫兄子收,情同己子。

    ’乃不以舊恩曲回史筆。

    直道如此,猶蒙穢稱。

    ”此一事為《總目》所未及,足為古人雪謗。

    然魏收仕于北齊,修史正在齊宣文時,故凡涉齊神武在魏朝事,必曲為回護。

    而欲以齊繼魏為正統,故自孝武後,即以東魏孝敬帝繼之,而孝武西遷後諸帝,不複作紀。

    按齊神武起兵讨爾朱氏,廢節闵,會朝臣議,佥謂孝文不可無後,故立孝武,天下共以為主已三年,尋與神武不協,乃走關中,依宇文泰。

    神武别立清河王亶子善見為帝,是為東魏。

    而孝武為西魏,是則魏統之所系。

    孝武崩,文帝立。

    文帝崩,廢帝、恭帝繼之,皆魏之正統也。

    魏澹作《魏書》,以西魏為正統,自是正論,惜其書不傳。

    故西魏文帝等紀年紀事,轉見于《周書·文帝即宇文泰紀》内,在《周書》為贅懸,在《魏書》為阙漏。

    讓清嘉慶間,南康謝啟昆蘊山乃撰《西魏書》,以續《魏書》,為紀一,表三,考四,傳十二,載記一,凡二十四卷。

    著其興衰治亂,詳于因革損益。

    卷帙不廣,條目悉具。

    編年紀月以經之,旁行斜上以緯之。

    輯北朝之遺聞,補《魏書》所未逮。

    其考紀象也,兼正光之推步,較《天象》而益精焉。

    其考疆域也,訂大統之版圖,較《地形》而更密焉。

    其考氏族也,厘代都之門望,較《官氏[45]》而尤詳焉。

    其為《封爵》、《大事》諸表也,則于魏收所未備者,取法于遷、固而加核焉。

    特以周、隋兩朝人物之曾仕西魏者凡三百餘人,《周書》列傳,非西魏臣者十無一二,勢難廢《周書》而改為西魏,其為列傳,以宇文受禅為斷,而下仕周、隋者,即不為立傳,雖尉遲迥、獨孤信之倫,勳業爛然,亦嚴立限斷,聽其入于《周書》。

    然《封爵表》載其爵秩大事,《異域表》載其勳略,《百官表》載其所為柱國大将軍之官,以與列傳互為補苴,但錄其事,不載其人,以為方紐效績于荊襄,究非魏之勳舊。

    而如尉遲建功于庸蜀,自屬周之臣子也。

    他如孝武謀去彊臣,非為失德,而《周書》攸紀,橫謂斛斯椿為群小,王思政為谄佞,皆是曲筆,豈為谠言?今一洗之,概從其實,斯尤明直道之公而以征良史之筆焉。

     《新唐書》本紀、志、表題歐陽修撰,列傳題宋祁撰。

    論者無不右歐陽而議宋氏,其實皆一孔之士,不足與論古。

    獨譚獻《複堂日記》謂:“《唐書》文體宏遠,亦雲史才。

    好用新字,更改舊文,多可笑吲。

    如‘師老’為‘師耄’,‘不可忍’為‘叵可忍’,‘不敢動’為‘不可搖’,直兒童語。

    宋祁亦雅才,何以有此弊?究其師法,殆退之作傭耳。

    宋與歐陽,皆崇信退之,乃學焉而各得其性之所近。

    ”其弟子餘杭章炳麟太炎遂申其意曰:“退之石刻,轉益瑰怒。

    而宋世效韓氏為文章者,宋子京得其辭,歐陽永叔得其勢。

    ”《天放樓文言序》。

    辭尤明析。

    而朱一新《無邪堂答問》則尤力為子京張目,以為:“《新唐書》實遠過《舊唐書》。

    子京之文,雖未追蹤班、馬,亦足陵跨六代。

    宋人多譏之,貴遠忽近之見耳。

    範、陳而後,自歐《五代》、李《北史》與《隋書》外,未有及《新唐書》者。

    然歐《五代》過求簡嚴,多所刊略。

    《新唐書》則無此失,雖用字間有生竄,此學古而未純熟,然亦不至軋茁以為古。

    劉劉昫撰《舊唐書》。

    薛薛居正撰《舊五代史》。

    以下諸史,文詞冗沓,正當以此救之。

    未有不簡奧而可為古文者。

    歐《五代史》疏漏誠有之,而近人吹垢索瘢,殊多苛論。

    即如錢大昕《養新錄》譏‘契丹立晉’之文,謂襲《春秋》‘衛人立晉’而誤。

    不知歐意,謂晉恃契丹以立國,甚其辭以醜敬瑭耳。

    《晉紀》徐徐無黨注甚明。

    曾謂歐公不悟《春秋》之晉為人名乎?昔人言以字字有來曆求杜詩,而杜詩反晦,漢學家亦往往有此。

    陳壽《三國志》以上,作史者莫不有微旨存焉。

    史之蕪,自沈約、魏收始。

    故《新五代史》為足貴。

    特其詞旨甚明,而無微顯志晦之意,故去三史尚遠,要亦時代為之。

    至近世之史,乃長編耳。

    ”此為得實之論。

    其後馬令、陸遊《南唐書》,皆有意仿歐《五代》,而馬令雅贍,陸遊簡潔,又以不同。

    然陸《書》後出,說者多以為馬所不及。

    而譚獻《複堂日記》獨以為:“陸遊《南唐書》簡而失之略,不如馬令書詳贍雅令,獨持正統之說為陋。

    徐氏于中原,豈有君臣之義哉?此則不如陸《書》,而有類族辨物之義,亦遠勝陸之合傳不倫。

    惟其前後序贊,辄冠以嗚呼。

    歐《五代》創為此體,已有譏議,顧乃揚其波呼?”其論頗極核也。

     元修《宋》、《遼》、《金》三史,論者所不貴,然餘謂文章放筆為直幹,贍而得老,約而能肆,得太史公之意者,二十四史中,當以《金史》為最。

    不為宋子京之軋茁為古,亦異歐《五代》之搖曳弄姿,其宣、哀以後諸将列傳尤佳,以取材元好問手筆者為多也。

    自宋而後,由退之而學史公者,得二人焉:曰歐陽修,曰元好問。

    歐陽南士力薄,故為蕭閑,摹退之之韻,以得史公之逸。

    元氏北人氣厚,力能健舉,學退之之肆,以得史公之勁。

    降而讓清姚姬傳摹史公,取徑歐陽,故纾徐為妍,而多弱筆。

    曾湘鄉學退之,不由遺山,斯矯怒作勢,而有冗詞。

    亦文章得失之林也。

     《金史》簡老,《明史》贍該,于近代史皆稱良筆。

    而《明史》即以王鴻緒《明史稿》為藍本,乾隆四年,大學士[46]張廷玉等成書表進,中有雲“惟舊臣王鴻緒之史稿,經名人三十載之用心,首尾略具,事實頗詳,爰即成編,用為初稿”者也。

    鴻緒《明史列傳稿》二百八十卷,别出為書,實出鄞縣萬斯同季野手筆。

    斯同世娴明故,萃畢生精力為之,世有博綜之目,而論者謂館臣輕于改竄,不免點鐵之譏,然餘讀汪由敦《松泉文集》中有《答明史館某論史事書》曰:“王本列傳,聚數十輩之精華,費數十年之精力,後來何能追躅萬一?若存诋诽之見,非愚則妄。

    但就其中如韓林兒四人為一傳,張士誠四人為一傳,似耑以卷帙[47]多寡而定,非别有義例也。

    去冬高安先生朱轼謂韓林兒、郭子興不應同傳。

    退而思之,太祖曾用龍鳳年号,似不必為諱。

    且用龍鳳年号,稱宋後,亦何損于太祖得天下之正。

    今議其不當用,可也;以為不足存而删之,則事之非義者當概删耶?似非所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