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春秋上
關燈
小
中
大
親,子其子,而以堯、舜、禹、湯為小康,是老聃、墨子之論。
胡氏乃屢言《春秋》有意于天下為公之世。
”其間尤有同而不同者焉。
《左氏》浮誇,文章之士所喜誦說。
鄉人龔伯偉先生敬钊問《左傳》文章評點孰為佳?應之曰:《左繡》為佳。
而于文章之奇偶相生,《左氏》之錯偶于奇,一編之中,尤三緻意。
每聞老輩诋《左繡》論文,不脫評點八股文習氣。
不過承桐城文學方張之焰,崇八家以排俪體。
《左繡》獨被惡名,猶之方望溪之不喜班孟堅書爾。
班孟堅之于《左氏》,一脈相傳,其文章之妙,在能運偶以奇,尤在凝奇于偶。
運偶以奇,故舉重若輕;凝奇于偶,斯積健為雄。
而自命古文家者,乃必以偶為諱。
阮文達《研經堂三集·書昭明太子文選序後》曰:“如必以比偶非文之古者而卑之,則孔子系《易》,自命其言曰文者,一篇之中,偶句凡四十有八。
而班孟堅《兩都賦》序及諸漢文,其體皆奇偶相生。
齊梁以後,溺于聲律,彥和《雕龍》,漸開四六之體。
至唐而四六更卑,然文體不可謂之不卑,而文統不可謂之不正。
班孟堅《兩都賦》序,白麟神雀二比,言語公卿二比,即開明人八比之先路。
八比之文,真乃上接唐宋四六為一脈,為文之正統也。
”斯其論文章之奇偶相生,真乃上接《左繡》為一脈。
世論不敢難文達,而獨緻譏《左繡》,多見其不知類也。
其書出錢唐馮李骅天閑、定海陸浩大瀛之手,前有高安朱端公轼序,稱:“統括全書,指其精神脈絡,以盡行文之态,亦論文之至。
”豈曰借譽之論。
唐劉知幾《史通·六家篇》曰:“《左傳》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孔子既著《春秋》,而丘明受經作傳。
蓋傳者,轉也,轉受經旨以授後人。
或曰:‘傳者,傳也,所以傳示來世。
’《國語》家者,其先亦出于左丘明。
既為《春秋内傳》,又稽其逸文,纂其别說,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事,起自周穆王,終于魯悼公,别為《春秋外傳國語》,合為二十一篇。
其文以方《内傳》,或重出小異。
然自古名儒賈逵、王肅、虞翻、韋曜之徒,并申以注釋,治其章句。
此亦六經之流,《三傳》之亞也。
”昔劉勰《文心雕龍》有《史傳篇》,亦雲:“傳者,轉也,轉受經旨以授于後。
”而經有今文、古文之别,傳有内傳、外傳之别,不僅《春秋》有之。
内傳者,一經之本訓;外傳者,經外之别義。
世傳《十三經》,其中有經有傳,而今古文确可識别者:《書孔安國傳》十三卷,《詩毛公古訓傳》三十卷,《春秋左氏傳》三十卷,古文也。
《儀禮子夏喪服傳》一篇,《春秋公羊傳》十一卷,《穀梁傳》十一卷,今文也。
此内傳也。
若論外傳,則今文獨多。
《易京房易傳》三卷,《書伏生大傳》四卷。
亦有三卷本。
《詩韓嬰外傳》十卷。
劉向《列女傳》每事引《詩》作贊,略同韓嬰,疑亦《詩外傳》之一種也。
《禮大戴記》十三卷,《小戴記》四十九卷,《春秋董子繁露》十七卷,而劉向受《穀梁春秋》,則采春秋至漢初轶事,以為《新序》、《說苑》,都五十篇。
《新序》今存十卷,《說苑》存二十卷。
而春秋時事尤多,大抵采百家傳記可為法戒者,以類相從,故頗與《春秋左氏内外傳》相出入,疑為《穀梁外傳》。
《繁露》則《公羊外傳》也。
皆今文也。
古文,獨《左氏春秋》有外傳耳。
如此之類,事摭别出,義多旁支,取與内傳相經緯,而非一經之本訓,故曰外傳。
然則先師傳經,内傳古文多,外傳今文多,此其較也。
然今古文之稱,在今日直為不詞。
漢人所以稱今古文者,以文字有漢篆與蒼籀之異,而在今日,則一體今隸,孰為古文,特事義而有不同者,當正名曰今學古學。
欲明今學、古學事義之不同,漢儒許慎撰有《五經異義》,鄭玄為駁。
《隋書》、《唐書·經籍志》著錄十卷,宋時已佚,近人所輯,有秀水王複本、陽湖莊葆琛本、嘉定錢大昭本、曲阜孔廣森本、閩縣陳壽祺本。
而陳本上中下三卷,稱有條理,并為疏證,極精核也。
井研廖平季平本《五經異義》,以考兩漢學說,成《今古學考》上下二卷,而昔人說經異同之故,紛纭而不決者,至是平分江河,了如指掌焉。
胡氏乃屢言《春秋》有意于天下為公之世。
”其間尤有同而不同者焉。
《左氏》浮誇,文章之士所喜誦說。
鄉人龔伯偉先生敬钊問《左傳》文章評點孰為佳?應之曰:《左繡》為佳。
而于文章之奇偶相生,《左氏》之錯偶于奇,一編之中,尤三緻意。
每聞老輩诋《左繡》論文,不脫評點八股文習氣。
不過承桐城文學方張之焰,崇八家以排俪體。
《左繡》獨被惡名,猶之方望溪之不喜班孟堅書爾。
班孟堅之于《左氏》,一脈相傳,其文章之妙,在能運偶以奇,尤在凝奇于偶。
運偶以奇,故舉重若輕;凝奇于偶,斯積健為雄。
而自命古文家者,乃必以偶為諱。
阮文達《研經堂三集·書昭明太子文選序後》曰:“如必以比偶非文之古者而卑之,則孔子系《易》,自命其言曰文者,一篇之中,偶句凡四十有八。
而班孟堅《兩都賦》序及諸漢文,其體皆奇偶相生。
齊梁以後,溺于聲律,彥和《雕龍》,漸開四六之體。
至唐而四六更卑,然文體不可謂之不卑,而文統不可謂之不正。
班孟堅《兩都賦》序,白麟神雀二比,言語公卿二比,即開明人八比之先路。
八比之文,真乃上接唐宋四六為一脈,為文之正統也。
”斯其論文章之奇偶相生,真乃上接《左繡》為一脈。
世論不敢難文達,而獨緻譏《左繡》,多見其不知類也。
其書出錢唐馮李骅天閑、定海陸浩大瀛之手,前有高安朱端公轼序,稱:“統括全書,指其精神脈絡,以盡行文之态,亦論文之至。
”豈曰借譽之論。
唐劉知幾《史通·六家篇》曰:“《左傳》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孔子既著《春秋》,而丘明受經作傳。
蓋傳者,轉也,轉受經旨以授後人。
或曰:‘傳者,傳也,所以傳示來世。
’《國語》家者,其先亦出于左丘明。
既為《春秋内傳》,又稽其逸文,纂其别說,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事,起自周穆王,終于魯悼公,别為《春秋外傳國語》,合為二十一篇。
其文以方《内傳》,或重出小異。
然自古名儒賈逵、王肅、虞翻、韋曜之徒,并申以注釋,治其章句。
此亦六經之流,《三傳》之亞也。
”昔劉勰《文心雕龍》有《史傳篇》,亦雲:“傳者,轉也,轉受經旨以授于後。
”而經有今文、古文之别,傳有内傳、外傳之别,不僅《春秋》有之。
内傳者,一經之本訓;外傳者,經外之别義。
世傳《十三經》,其中有經有傳,而今古文确可識别者:《書孔安國傳》十三卷,《詩毛公古訓傳》三十卷,《春秋左氏傳》三十卷,古文也。
《儀禮子夏喪服傳》一篇,《春秋公羊傳》十一卷,《穀梁傳》十一卷,今文也。
此内傳也。
若論外傳,則今文獨多。
《易京房易傳》三卷,《書伏生大傳》四卷。
亦有三卷本。
《詩韓嬰外傳》十卷。
劉向《列女傳》每事引《詩》作贊,略同韓嬰,疑亦《詩外傳》之一種也。
《禮大戴記》十三卷,《小戴記》四十九卷,《春秋董子繁露》十七卷,而劉向受《穀梁春秋》,則采春秋至漢初轶事,以為《新序》、《說苑》,都五十篇。
《新序》今存十卷,《說苑》存二十卷。
而春秋時事尤多,大抵采百家傳記可為法戒者,以類相從,故頗與《春秋左氏内外傳》相出入,疑為《穀梁外傳》。
《繁露》則《公羊外傳》也。
皆今文也。
古文,獨《左氏春秋》有外傳耳。
如此之類,事摭别出,義多旁支,取與内傳相經緯,而非一經之本訓,故曰外傳。
然則先師傳經,内傳古文多,外傳今文多,此其較也。
然今古文之稱,在今日直為不詞。
漢人所以稱今古文者,以文字有漢篆與蒼籀之異,而在今日,則一體今隸,孰為古文,特事義而有不同者,當正名曰今學古學。
欲明今學、古學事義之不同,漢儒許慎撰有《五經異義》,鄭玄為駁。
《隋書》、《唐書·經籍志》著錄十卷,宋時已佚,近人所輯,有秀水王複本、陽湖莊葆琛本、嘉定錢大昭本、曲阜孔廣森本、閩縣陳壽祺本。
而陳本上中下三卷,稱有條理,并為疏證,極精核也。
井研廖平季平本《五經異義》,以考兩漢學說,成《今古學考》上下二卷,而昔人說經異同之故,紛纭而不決者,至是平分江河,了如指掌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