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春秋上
關燈
小
中
大
公羊》。
夫《王制》乃漢文集博士所作,盧侍中植明言之,侍中漢代大儒,出入禁闼,豈有本朝大掌故懵然不知之理?近人深斥其說。
乃托《王制》以穿鑿《公》、《穀》,傎倒五經。
不知孝文時,今學萌芽,老師猶在,博采四代典禮,以成是篇,乃《王制》摭及《公羊》,非《公羊》本于《王制》。
《王制》果為《公羊》而作,則師說具存,《繁露》何以不引其文,漢儒何以不述其例?直待千餘年後,始煩諸儒[39]為之鑿空乎?乃近人因《王制》未足征信,複援孟子以為助,孟子明雲周室班爵祿,周制也,非殷制也。
《孟子》言天子一位至子、男同一位,凡五等,《王制》言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公羊》言伯、子、男同位凡三等。
三書說各不同,烏可強為溝合?《孟子》:‘公侯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與《武成》分土惟三義同。
近人黜為僞古文《尚書》,棄置弗道。
然《漢書·地理志》已言周爵五等,而士三等,豈班《志》亦僞乎?殷制既以公、侯、伯為三等,則公、侯不能同為百裡。
書阙有間,但當阙疑,烏可鑿空?近儒置疑于《孟子》者,徒以爵祿之說與《周官》不合。
夫《周官》不合群經者多矣,何獨執此而定百裡為素王之制?《孟子》‘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即《國語》引夏令十月成梁之制。
周十二月,夏之十月。
孟子所用周正也,非夏正也。
近人謂孟、荀皆用孔子改制之說。
按《荀子》有《王制篇》,所言序官之大法,大緻與《周禮》同。
又雲:‘田野什一,關市譏而不征,澤梁以時禁,發而不稅。
’說亦同于孟子。
孟子明雲文王治岐之制,豈得以為殷制?《荀子》言:‘王者之制,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
過三代謂之蕩法,貳後王謂之不雅。
’荀子意在法後王,乃後人反誣以改制之說,此正荀子所斥為不雅者也。
夫子修《春秋》,以垂教萬世,托始于文,托王于魯,定、哀多微辭,上以諱尊隆恩,下以避害容身,慎之至也。
聖人憲章文、武,方以生今反古戒人,豈有躬自蹈之理?《公羊》家言變周文,從殷質。
文王,殷人,其所用者殷制。
夫子用此,與從先進義同,豈敢緣隙奮筆,俨以王者自居?《春秋》即為聖人制作之書,度亦不過一二微文以見意,豈有昌言于衆以自取大戾者?且亦惟《公羊》為然,于《二傳》何與,與《詩》、《書》、《禮》、《易》、《論語》又何與?今以六經之言,一切歸之改制,其巨綱細目散見于六經者,轉以為粗迹而略置之。
夫日以制作為事,而不顧天理民彜之大,以塗飾天下人耳目,惟王莽之愚則然耳。
至以《春秋》為漢赤制,此尤緯說之無理者。
蓋自處士橫議,秦人焚書,漢高溺儒冠,文、景喜黃、老,儒術久遏而不行。
自武帝罷黜百家,諸儒乃亟欲興其學,篡附緯說,以冀歆動時君,猶《左傳》之增‘其處者為劉氏’也。
《後漢書·賈逵傳》:“五經家皆無以證圖谶明劉氏為堯後者,而《左氏》獨有明文。
”章懷太子注:“《春秋》晉大夫蔡墨曰:‘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事孔甲。
範氏其後也。
’範會自秦還晉,其處者為劉氏。
明漢承堯後也。
”此在立學之初,諸儒具有苦心,後人若複沿襲其說,則愚甚矣。
”其辭辨以核。
江都淩曙曉樓初治鄭玄《禮》,嗣聞武進劉逢祿申受論何氏《春秋》而好之,轉而治《公羊》,撰《公羊禮疏》十一卷、《公羊禮說》一卷。
句容陳立卓人最稱高第弟子,承其緒衍,成《公羊義疏》七十六卷、《白虎通疏證》十二卷。
其學由《白虎通》以通《王制》,遂旁開以《公羊》言禮一派。
近世湘潭王闿運壬秋、善化皮錫瑞鹿門之學,皆由此衍。
言禮明,然後治《春秋》,别開湘學,又旁轶而為蜀學,集其成于井研廖平季平,繼别為宗,而淵源所自,不得不推淩氏為别子之祖也。
南海康有為之言《公羊》,得之廖平。
惟廖平以《公羊》言禮制,由《白虎通》以通《王制》,為湘學王闿運之嗣法。
而康氏以《公羊》稱大同,由《禮運》以明《春秋》,則宋儒胡安國之餘論。
呂祖謙與朱子書曰:“胡文定《春秋傳》多拈出《禮運》天下為公意思。
蠟賓之歎,自昔前輩共疑之,以為非孔子語,蓋不獨親其
夫《王制》乃漢文集博士所作,盧侍中植明言之,侍中漢代大儒,出入禁闼,豈有本朝大掌故懵然不知之理?近人深斥其說。
乃托《王制》以穿鑿《公》、《穀》,傎倒五經。
不知孝文時,今學萌芽,老師猶在,博采四代典禮,以成是篇,乃《王制》摭及《公羊》,非《公羊》本于《王制》。
《王制》果為《公羊》而作,則師說具存,《繁露》何以不引其文,漢儒何以不述其例?直待千餘年後,始煩諸儒[39]為之鑿空乎?乃近人因《王制》未足征信,複援孟子以為助,孟子明雲周室班爵祿,周制也,非殷制也。
《孟子》言天子一位至子、男同一位,凡五等,《王制》言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公羊》言伯、子、男同位凡三等。
三書說各不同,烏可強為溝合?《孟子》:‘公侯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與《武成》分土惟三義同。
近人黜為僞古文《尚書》,棄置弗道。
然《漢書·地理志》已言周爵五等,而士三等,豈班《志》亦僞乎?殷制既以公、侯、伯為三等,則公、侯不能同為百裡。
書阙有間,但當阙疑,烏可鑿空?近儒置疑于《孟子》者,徒以爵祿之說與《周官》不合。
夫《周官》不合群經者多矣,何獨執此而定百裡為素王之制?《孟子》‘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即《國語》引夏令十月成梁之制。
周十二月,夏之十月。
孟子所用周正也,非夏正也。
近人謂孟、荀皆用孔子改制之說。
按《荀子》有《王制篇》,所言序官之大法,大緻與《周禮》同。
又雲:‘田野什一,關市譏而不征,澤梁以時禁,發而不稅。
’說亦同于孟子。
孟子明雲文王治岐之制,豈得以為殷制?《荀子》言:‘王者之制,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
過三代謂之蕩法,貳後王謂之不雅。
’荀子意在法後王,乃後人反誣以改制之說,此正荀子所斥為不雅者也。
夫子修《春秋》,以垂教萬世,托始于文,托王于魯,定、哀多微辭,上以諱尊隆恩,下以避害容身,慎之至也。
聖人憲章文、武,方以生今反古戒人,豈有躬自蹈之理?《公羊》家言變周文,從殷質。
文王,殷人,其所用者殷制。
夫子用此,與從先進義同,豈敢緣隙奮筆,俨以王者自居?《春秋》即為聖人制作之書,度亦不過一二微文以見意,豈有昌言于衆以自取大戾者?且亦惟《公羊》為然,于《二傳》何與,與《詩》、《書》、《禮》、《易》、《論語》又何與?今以六經之言,一切歸之改制,其巨綱細目散見于六經者,轉以為粗迹而略置之。
夫日以制作為事,而不顧天理民彜之大,以塗飾天下人耳目,惟王莽之愚則然耳。
至以《春秋》為漢赤制,此尤緯說之無理者。
蓋自處士橫議,秦人焚書,漢高溺儒冠,文、景喜黃、老,儒術久遏而不行。
自武帝罷黜百家,諸儒乃亟欲興其學,篡附緯說,以冀歆動時君,猶《左傳》之增‘其處者為劉氏’也。
《後漢書·賈逵傳》:“五經家皆無以證圖谶明劉氏為堯後者,而《左氏》獨有明文。
”章懷太子注:“《春秋》晉大夫蔡墨曰:‘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事孔甲。
範氏其後也。
’範會自秦還晉,其處者為劉氏。
明漢承堯後也。
”此在立學之初,諸儒具有苦心,後人若複沿襲其說,則愚甚矣。
”其辭辨以核。
江都淩曙曉樓初治鄭玄《禮》,嗣聞武進劉逢祿申受論何氏《春秋》而好之,轉而治《公羊》,撰《公羊禮疏》十一卷、《公羊禮說》一卷。
句容陳立卓人最稱高第弟子,承其緒衍,成《公羊義疏》七十六卷、《白虎通疏證》十二卷。
其學由《白虎通》以通《王制》,遂旁開以《公羊》言禮一派。
近世湘潭王闿運壬秋、善化皮錫瑞鹿門之學,皆由此衍。
言禮明,然後治《春秋》,别開湘學,又旁轶而為蜀學,集其成于井研廖平季平,繼别為宗,而淵源所自,不得不推淩氏為别子之祖也。
南海康有為之言《公羊》,得之廖平。
惟廖平以《公羊》言禮制,由《白虎通》以通《王制》,為湘學王闿運之嗣法。
而康氏以《公羊》稱大同,由《禮運》以明《春秋》,則宋儒胡安國之餘論。
呂祖謙與朱子書曰:“胡文定《春秋傳》多拈出《禮運》天下為公意思。
蠟賓之歎,自昔前輩共疑之,以為非孔子語,蓋不獨親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