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本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紹興眉山之複刻(淳化,太宗年号;景祐,仁宗年号;紹興,高宗年号),尚存天壤,何以不亟探求,任其散佚?是則檢稽之略也。
《後漢續志》别于《範書》,殿本既信為司馬彪所撰,而卷首又稱劉昭補志;且并為百二十卷,廁《八志》于紀傳之間。
《國志》鼎立,分卷各殊,殿本既綜為六十五卷,而三志卷數,又仍各為起訖。
其他大題、小題之盡廢舊式者,更無論矣,是則修訂之歧也。
薛氏《五代史》,輯自《永樂大典》及其他各書,卷數具載原稿,乃锓闆之時,悉予刊落;後人欲考其由來,辄苦無從循溯。
又諸史均附考證,而《明史》獨否;雖乾隆四十二年,有考核添修之诏;而進呈正本,迄未刊布。
且紀、志、表之百十六卷,猶從蓋阙。
是則纂輯之疏也。
蜀臣關羽,傳自陳壽,忽于千數百年後,強代秉筆,追谥“忠義”。
《薛史》指斥契丹,如戎主、戎首、狁、賊寇、僞命、犯阙、編發、犬羊等語,何嫌何疑,概為改避?又明修《元史》,洪武二年(洪武,太祖年号),先成《本紀》三十七,《志》五十三,《表》六,《傳》六十三,《目錄》二。
翌年,續成《紀》十,《志》五,《表》二,《傳》三十又六,厘分附麗,共成二百一十卷;一見于李善長之表,再見于宋濂之記。
殿本則取先後成書之數,并為一談,李《表》既非原文,宋《記》複失存錄,是則删竄之誤也。
《南齊》巴州之志,桂陽、始興二王之傳,蜀刻大字,曾無阙文,果肯訪求,何難拾補?然此猶可曰“孤本罕見”也。
宋孝宗之紀,田況之傳,至正初刊,均未殘佚(至正,元順帝年号),而何以一則竄合二字,充以他葉;一則脫去全葉,文理不貫?然此猶可曰“初版難求”也。
《金史·禮儀志》、《太宗諸子傳》,初印凡阙二葉,嗣已出内府藏本校補矣,而後出之本,一乃補自他書,一仍空留素紙;其他少則一二句,多至數行、數十行,脫簡遺文,指不勝屈。
猶不止此,阙文之外,更有複葉,如《宋史》卷三十五之《孝宗紀》,《元史》卷三十六之《文宗紀》是。
複葉之外,更有錯簡,如《元史》卷五十三之《曆志》是。
此則當日校刻諸臣,不能辭其粗忽者也!海鹽張元濟菊生每有慨乎言之,乃從事搜輯精刻。
如宋慶元建安黃善夫刊本《史記》,宋景祐刊本《漢書》,宋紹興刊本《後漢書》,宋紹熙刊本《三國志》,宋紹興重刊北宋本《晉書》,宋蜀大字本配元明遞修本《宋書》、《梁書》、《魏書》、《北齊書》,宋蜀大字本《南齊書》、《陳書》、《周書》,元大德刊本《隋書》、《南史》、《北史》,宋紹興刊本,配明嘉靖本《舊唐書》,宋嘉祐刊本《唐書》,吳興劉氏刊原輯《大典》本,《舊五代史》,宋慶元刊本《五代史記》,元至正刊本《宋史》、《遼史》、《金史》,明洪武刊本《元史》,而配之于清乾隆殿本《明史》,為《百衲本二十四史》,付涵芬樓用攝影複印行世,縮損版式,冀便巾箱。
其中所得宋本十有五種,元本六種,明本一種,以校殿本,有正文多出數葉者,有史注多出數十條者,其馀訂訛補阙不勝枚舉,洵足以補殿本之罅漏,而為乙部空前之秘笈矣。
名之曰“百衲本”者,始見嘉定王鳴盛西莊《十七史商榷》載:“有某氏者,自誇集諸宋版《史記》,共成一書,凡一百三十卷,小大長短鹹備,因李沂公取桐絲精者雜綴為一琴,名‘百衲琴’,故亦戲名此為《百衲史記》。
”涵芬樓蓋有影宋《百衲本史記》,影宋《百衲本資治通鑒》雲。
司馬光《資治通鑒》,以嘉慶間鄱陽胡克家果泉刻胡三省注為通行。
而胡克家刻,則元興文署刊本。
莫友芝《宋元舊本書經眼錄》載:“元興文署刊本《資治通鑒》胡三省注二百九十四卷,裝九十六冊;刻字體多波折,四邊線極粗。
嘉慶間,鄱陽仿刻,亦稱善本,而未能畢似也。
明正嘉以來,是版歸南監,遞有修補。
此本則元末版未漫漶時印。
”蓋明以來刻《通鑒》祖本也。
明南監本出于此,胡克家刻出于此。
而胡克家之刻,其校雠屬之元和顧千裡澗。
千裡《思适齋集》有《通鑒刊誤補正序》,有《書元版胡三省注通鑒第八十卷後》,于興文署刊亦有微詞。
其《通鑒刊誤補正序》曰:“前鄱陽胡果泉中丞雕梅磵注《通鑒》(胡三省字梅磵)。
史家此書空前絕後,然有三誤:溫公就長編筆削,不複一一對勘元文,遂或失于檢照。
是其一也。
梅磵雖熟乙部,間有望文生義,乃違本事。
是其二也。
今所據興文署本,并非梅磵親所開刊,故于正文,有未審溫公之指而錯者;于注,有未識梅磵之意而舛者。
是其三也。
當各纂為一書,博擇衆說,且下己意。
夫知前之二誤,非遍究《十七史》而兼以旁通不辦。
知後之一誤,必又資于興文以上舊本。
”而《書元版胡三省注通鑒第八十卷後》,則舉《通鑒》晉鹹甯五年“禹分九州”一事,以證興文署刊之有脫訛,胡三省《注》之當辨正。
而興文以上舊本之無胡三省注者,則有涵芬樓《四部叢刊》景宋紹興重刊元祐杭州本焉(元祐,哲宗年号)。
(丙)子部 周秦諸子自名家學,彙刊始盛明之嘉靖、萬曆。
而校雠極盛清之乾隆、嘉慶,有如餘姚盧文弨抱經之校刻《荀子》二十卷,賈誼《新書》十卷,董子《繁露》十七卷,蔡邕《獨斷》二卷,《顔氏家訓》注七卷;鎮洋畢沅秋帆之校刻《山海經》十八卷,《墨子》十五卷,目錄一卷,《呂氏春秋》高誘注二十六卷;陽湖孫星衍淵如之校刻《六韬》六卷,《晏子春秋》七卷,《孔子集語》十七卷,《孫子》魏武帝注二卷,《孫子十家注》十三卷,《吳子》一卷,《燕丹子》三卷,《鹽鐵論》十卷,《抱樸子内外篇》八卷;全椒吳鼒山尊之校刻《韓非子》附顧廣圻《識誤》二十卷;江都秦恩複敦夫之校刻《列子》盧重元注八卷,《鬼谷子》陶弘景注一卷,《法言》李軌注十三卷;嘉善謝墉金圃之校刻《荀子》楊倞注二十卷;武進莊逵吉伯鴻之校刻《淮南子》高誘注二十一卷;西吳嚴萬裡叔卿之校刻《商君書》五卷;蕭山汪繼培之輯注《屍子》二卷,箋《潛夫論》十卷,鹹稱善本。
其彙刻行于世者,則有刻明嘉靖癸巳顧春世德堂大字本之《六子全書》(《老子》二卷,河上公章句;《莊子》十卷,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義;《列子》八卷,晉張湛注;《荀子》二十卷,唐楊倞注;《揚子法言》十卷,宋司馬光集注;《文中子》十卷,宋阮逸注)。
有明萬曆戊午常熟趙用賢之《管韓合刻》。
有清嘉慶丁卯蘇州書坊彙刻之《十子全書》。
有同治間湖北崇文書局彙刻之《百子全書》。
有浙江書局彙刻之《二十二子》。
世德堂素稱佳刻,然未若浙江書局彙刻《二十二子》之出清儒雠校本。
先是同治十三年甲戌之秋,浙江書局欲刻諸子,購得《十子全書》一部,而德清俞樾曲園在蘇州從坊間假得觀之,乃嘉慶甲子重镌本也。
《十子》者,《老》、《莊》、《荀》、《列》、《管》、《韓》、《淮南》、《揚子》、《文中》、《鹖冠》也;首刻康熙十六年張芳序,則為《莊子》而作,不知何以取冠全書?又刻嘉慶丁卯黃丕烈序,則為王子興刻《九子》而作;《九子》者,《荀》、《揚》、《文中》、《老》、《列》、《莊》、《鹖冠》、《管子》、《淮南》也;視《十子》少《韓非子》,不知何以并為一談也?《十子全書》,本非佳刻;其中惟《荀子》用謝墉本,《淮南子》用莊逵吉本,尚不乖大雅。
而重镌本又坊間逐利雜湊而成,體例不一。
樾謂未可據依,因诒書力争于浙江巡撫楊昌濬。
《春在堂
《後漢續志》别于《範書》,殿本既信為司馬彪所撰,而卷首又稱劉昭補志;且并為百二十卷,廁《八志》于紀傳之間。
《國志》鼎立,分卷各殊,殿本既綜為六十五卷,而三志卷數,又仍各為起訖。
其他大題、小題之盡廢舊式者,更無論矣,是則修訂之歧也。
薛氏《五代史》,輯自《永樂大典》及其他各書,卷數具載原稿,乃锓闆之時,悉予刊落;後人欲考其由來,辄苦無從循溯。
又諸史均附考證,而《明史》獨否;雖乾隆四十二年,有考核添修之诏;而進呈正本,迄未刊布。
且紀、志、表之百十六卷,猶從蓋阙。
是則纂輯之疏也。
蜀臣關羽,傳自陳壽,忽于千數百年後,強代秉筆,追谥“忠義”。
《薛史》指斥契丹,如戎主、戎首、狁、賊寇、僞命、犯阙、編發、犬羊等語,何嫌何疑,概為改避?又明修《元史》,洪武二年(洪武,太祖年号),先成《本紀》三十七,《志》五十三,《表》六,《傳》六十三,《目錄》二。
翌年,續成《紀》十,《志》五,《表》二,《傳》三十又六,厘分附麗,共成二百一十卷;一見于李善長之表,再見于宋濂之記。
殿本則取先後成書之數,并為一談,李《表》既非原文,宋《記》複失存錄,是則删竄之誤也。
《南齊》巴州之志,桂陽、始興二王之傳,蜀刻大字,曾無阙文,果肯訪求,何難拾補?然此猶可曰“孤本罕見”也。
宋孝宗之紀,田況之傳,至正初刊,均未殘佚(至正,元順帝年号),而何以一則竄合二字,充以他葉;一則脫去全葉,文理不貫?然此猶可曰“初版難求”也。
《金史·禮儀志》、《太宗諸子傳》,初印凡阙二葉,嗣已出内府藏本校補矣,而後出之本,一乃補自他書,一仍空留素紙;其他少則一二句,多至數行、數十行,脫簡遺文,指不勝屈。
猶不止此,阙文之外,更有複葉,如《宋史》卷三十五之《孝宗紀》,《元史》卷三十六之《文宗紀》是。
複葉之外,更有錯簡,如《元史》卷五十三之《曆志》是。
此則當日校刻諸臣,不能辭其粗忽者也!海鹽張元濟菊生每有慨乎言之,乃從事搜輯精刻。
如宋慶元建安黃善夫刊本《史記》,宋景祐刊本《漢書》,宋紹興刊本《後漢書》,宋紹熙刊本《三國志》,宋紹興重刊北宋本《晉書》,宋蜀大字本配元明遞修本《宋書》、《梁書》、《魏書》、《北齊書》,宋蜀大字本《南齊書》、《陳書》、《周書》,元大德刊本《隋書》、《南史》、《北史》,宋紹興刊本,配明嘉靖本《舊唐書》,宋嘉祐刊本《唐書》,吳興劉氏刊原輯《大典》本,《舊五代史》,宋慶元刊本《五代史記》,元至正刊本《宋史》、《遼史》、《金史》,明洪武刊本《元史》,而配之于清乾隆殿本《明史》,為《百衲本二十四史》,付涵芬樓用攝影複印行世,縮損版式,冀便巾箱。
其中所得宋本十有五種,元本六種,明本一種,以校殿本,有正文多出數葉者,有史注多出數十條者,其馀訂訛補阙不勝枚舉,洵足以補殿本之罅漏,而為乙部空前之秘笈矣。
名之曰“百衲本”者,始見嘉定王鳴盛西莊《十七史商榷》載:“有某氏者,自誇集諸宋版《史記》,共成一書,凡一百三十卷,小大長短鹹備,因李沂公取桐絲精者雜綴為一琴,名‘百衲琴’,故亦戲名此為《百衲史記》。
”涵芬樓蓋有影宋《百衲本史記》,影宋《百衲本資治通鑒》雲。
司馬光《資治通鑒》,以嘉慶間鄱陽胡克家果泉刻胡三省注為通行。
而胡克家刻,則元興文署刊本。
莫友芝《宋元舊本書經眼錄》載:“元興文署刊本《資治通鑒》胡三省注二百九十四卷,裝九十六冊;刻字體多波折,四邊線極粗。
嘉慶間,鄱陽仿刻,亦稱善本,而未能畢似也。
明正嘉以來,是版歸南監,遞有修補。
此本則元末版未漫漶時印。
”蓋明以來刻《通鑒》祖本也。
明南監本出于此,胡克家刻出于此。
而胡克家之刻,其校雠屬之元和顧千裡澗。
千裡《思适齋集》有《通鑒刊誤補正序》,有《書元版胡三省注通鑒第八十卷後》,于興文署刊亦有微詞。
其《通鑒刊誤補正序》曰:“前鄱陽胡果泉中丞雕梅磵注《通鑒》(胡三省字梅磵)。
史家此書空前絕後,然有三誤:溫公就長編筆削,不複一一對勘元文,遂或失于檢照。
是其一也。
梅磵雖熟乙部,間有望文生義,乃違本事。
是其二也。
今所據興文署本,并非梅磵親所開刊,故于正文,有未審溫公之指而錯者;于注,有未識梅磵之意而舛者。
是其三也。
當各纂為一書,博擇衆說,且下己意。
夫知前之二誤,非遍究《十七史》而兼以旁通不辦。
知後之一誤,必又資于興文以上舊本。
”而《書元版胡三省注通鑒第八十卷後》,則舉《通鑒》晉鹹甯五年“禹分九州”一事,以證興文署刊之有脫訛,胡三省《注》之當辨正。
而興文以上舊本之無胡三省注者,則有涵芬樓《四部叢刊》景宋紹興重刊元祐杭州本焉(元祐,哲宗年号)。
(丙)子部 周秦諸子自名家學,彙刊始盛明之嘉靖、萬曆。
而校雠極盛清之乾隆、嘉慶,有如餘姚盧文弨抱經之校刻《荀子》二十卷,賈誼《新書》十卷,董子《繁露》十七卷,蔡邕《獨斷》二卷,《顔氏家訓》注七卷;鎮洋畢沅秋帆之校刻《山海經》十八卷,《墨子》十五卷,目錄一卷,《呂氏春秋》高誘注二十六卷;陽湖孫星衍淵如之校刻《六韬》六卷,《晏子春秋》七卷,《孔子集語》十七卷,《孫子》魏武帝注二卷,《孫子十家注》十三卷,《吳子》一卷,《燕丹子》三卷,《鹽鐵論》十卷,《抱樸子内外篇》八卷;全椒吳鼒山尊之校刻《韓非子》附顧廣圻《識誤》二十卷;江都秦恩複敦夫之校刻《列子》盧重元注八卷,《鬼谷子》陶弘景注一卷,《法言》李軌注十三卷;嘉善謝墉金圃之校刻《荀子》楊倞注二十卷;武進莊逵吉伯鴻之校刻《淮南子》高誘注二十一卷;西吳嚴萬裡叔卿之校刻《商君書》五卷;蕭山汪繼培之輯注《屍子》二卷,箋《潛夫論》十卷,鹹稱善本。
其彙刻行于世者,則有刻明嘉靖癸巳顧春世德堂大字本之《六子全書》(《老子》二卷,河上公章句;《莊子》十卷,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義;《列子》八卷,晉張湛注;《荀子》二十卷,唐楊倞注;《揚子法言》十卷,宋司馬光集注;《文中子》十卷,宋阮逸注)。
有明萬曆戊午常熟趙用賢之《管韓合刻》。
有清嘉慶丁卯蘇州書坊彙刻之《十子全書》。
有同治間湖北崇文書局彙刻之《百子全書》。
有浙江書局彙刻之《二十二子》。
世德堂素稱佳刻,然未若浙江書局彙刻《二十二子》之出清儒雠校本。
先是同治十三年甲戌之秋,浙江書局欲刻諸子,購得《十子全書》一部,而德清俞樾曲園在蘇州從坊間假得觀之,乃嘉慶甲子重镌本也。
《十子》者,《老》、《莊》、《荀》、《列》、《管》、《韓》、《淮南》、《揚子》、《文中》、《鹖冠》也;首刻康熙十六年張芳序,則為《莊子》而作,不知何以取冠全書?又刻嘉慶丁卯黃丕烈序,則為王子興刻《九子》而作;《九子》者,《荀》、《揚》、《文中》、《老》、《列》、《莊》、《鹖冠》、《管子》、《淮南》也;視《十子》少《韓非子》,不知何以并為一談也?《十子全書》,本非佳刻;其中惟《荀子》用謝墉本,《淮南子》用莊逵吉本,尚不乖大雅。
而重镌本又坊間逐利雜湊而成,體例不一。
樾謂未可據依,因诒書力争于浙江巡撫楊昌濬。
《春在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