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本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湘鄉曾國藩滌生《記聖哲畫像》以為:“書籍之浩浩,著述者之衆,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盡飲也,要在慎擇焉而已。
”南皮張之洞芗濤督學四川時,篹《書目答問》,其略例稱:“讀書不知要領,勞而無功;知某書宜讀,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然讀書而必曰宋本,匪徒不能;曰能,亦徒豪舉耳!海甯陳其元子莊《庸閑齋筆記》稱:“好古者重宋版書,不惜以千金、數百金購得一部,則什襲藏之,不輕示人,即自己亦不忍數閱也。
每笑其癡。
王鼎臣觀察定安酷有是癖,宰昆山時,得宋椠《孟子》,舉以誇。
餘請一觀,則先令人負一椟出,椟啟,中藏楠木匣,開匣,乃見書。
書之紙墨亦古,所刊筆畫,亦無異于今之監本。
餘問之曰:‘讀此可增長智慧乎?’曰:‘不能。
’‘可較别本多記數行乎?’曰‘不能。
’餘笑曰:‘然則不如仍讀今監本之為愈耳,奚必費百倍之錢以購此耶!’王恚曰:‘君非解人,不可共君賞鑒。
’急收弆之,餘大笑。
”然則宋椠不易得,得亦珍罕,以骨董視之,非讀本也。
今為慎擇約舉經史子集,分别條流,取版本之易得者,要令初學者易買易讀,不緻迷罔眩惑而已。
(甲)經部 北宋各經注疏,皆單行;其合并為一,阮元刻南昌學《注疏》後作《校勘記》,據日本山井鼎《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左傳》一引《禮記》三山黃唐跋雲:“本司舊刊《易》、《書》、《周禮》正經注疏,萃見一書,便于披繹,它經獨阙,紹興辛亥,遂取《毛詩》、《禮記疏義》,如前三經編彙,精加雠正。
乃若《春秋》一經,顧力未暇,姑以贻同志。
”以其題年紹興辛亥,遂謂合注于疏,在南北宋之間。
宋椠經籍,有白文,有單注;而合疏于注,其後起者也。
世所行者:白文以無錫秦镤刻巾箱本《九經》為佳,單注以《相台五經》為佳;而注疏合一,則以阮元南昌學刻《十三經注疏》為佳,《秦本》白文亦摹宋刻。
巾箱本不分卷,簡端有音,世稱為澄江本,實臨江府刻本也。
無錫秦镤以清康熙間訂正重刊(康熙,聖祖年号)。
王士禛祯《分甘餘話》雲:“近無錫秦氏摹宋刻小本《九經》,剞劂最精,點畫不苟,聞其闆已為大力者負之而趨。
餘曾見宋刻于倪檢讨雁園燦許,與秦刻方幅正同,然青出于藍而青于藍矣。
”海昌吳骞兔床《拜經樓藏書題跋》載:“宋刻《九經》白文,每葉四十行,行二十七字,蓋即漁洋先生《居易錄》所載倪雁園尚書家小本《九經》,乃宋麻沙本之佳者,蓋明錫山秦氏刊本之所祖也。
其經文字句,較時本間多不同,如《曾子問》‘殷人既葬而緻事’,下有‘周人卒哭而緻事’句,殆宋人因皇氏之說而增之,與日本《七經考文》所引古本相符;其餘字句不及備載。
又《左氏春秋》前不列惠公元妃傳文一段,蓋古經與傳本不相聯屬,後人取便,合傳以附經。
此本首厥傳文,豈先儒不敢以傳前經之意欤?”然王士禛祯以為秦刻勝宋,而餘姚盧文弨抱經則謂不如。
嘗見意于跋《白虎通》曰:“書貴舊刻,如《九經》小字本,吾見南宋本,已不如北宋本。
明之錫山秦氏本,又不如南宋本。
今之翻秦本者,更不及焉!”秦本原刻不分卷,凡《易》二十一葉,《書》二十六葉,《詩》四十七葉,《左傳》一百九十八葉,《禮記》十三葉,《周禮》五十五葉,《孝經》三葉,《論語》十六葉,《孟子》三十四葉,每葉四十行,行二十七字,行密如樯,字纖如發,幾可亂真,上格标載音義(見丁丙《善本室藏書志》)。
其刻者,則每半葉十四行,行二十八字,其書為《易》三卷,《書》四卷,《詩》四卷,《周禮》六卷,《禮記》六卷,《春秋左傳》十七卷,《孝經》一卷,《論語》二卷,《孟子》七卷,合五十卷,附《大學中庸章句》一卷,《小學》二卷。
其所自出之宋刊,南京圖書館有藏本,蓋吳骞故物也。
而無錫縣圖書館則藏有秦本之刻雲。
至嶽珂《相台五經》,本不一,凡《易》九卷,王、韓注附《略例》一卷;《書》十三卷,孔傳;《詩》二十卷,毛傳鄭箋;《春秋左傳》三十卷,杜集解;《禮記》二十卷,鄭注。
其校刻之總例所傳九經三傳沿革例者稱:以家塾所藏唐石刻本,晉天福銅版本,京師大字舊本,紹興初監本,監中見行本,蜀大字舊本,蜀學重刊大字本,中字本,又中字有句讀附音本,潭州舊本,撫州舊本,建大字本(俗謂“無比九經”),俞韶卿家本,又中字凡四本,婺州舊本,并興國于氏、建餘仁仲,凡二十本,又以越中舊本。
注疏,建本有音釋注疏,蜀注疏,合二十三本。
專屬本經名士,反複參訂,始命良工入梓。
可謂宋本之總彙矣!特是有注而無疏,未若黃唐所雲“正經注疏,萃見一書”之便于披繹也。
有宋十行本注疏者,即嶽珂《九經三傳沿革例》所載建本有音釋注疏者也。
其書刻于宋南渡之後,由元入明,遞有修補。
至明正德中,其闆猶存,是以十行本為注疏合本最古之冊。
此後有閩闆,乃明嘉靖中(嘉靖,世宗年号)用十行本重刻者。
有明監版,乃明萬曆中(萬曆,神宗年号)用閩本重刻者。
有汲古閣毛氏版,乃明崇祯中(崇祯,思宗年号)用明監本重刻者。
而究其朔,則輾轉出十行宋本。
阮元家所藏十行宋本,有十一經,但無《儀禮》、《爾雅》,而有蘇州北宋所刻之單疏版本,為賈公彥、邢昺之原書。
此二經更在十行本之前。
元舊作《十三經注疏校勘記》,雖不專主十行本、單疏本,而大端實在此二本,嘉慶末(嘉慶仁宗年号),巡撫江西,因以二本模刻為南昌學官本。
《易》則校以唐《開成石經》本(開成,文宗年号),嶽珂刻單注本,錢曾校單注單疏兩本,盧文弨傳錄明錢孫保求赤校影宋注疏本,十行九卷本,閩監本(即南監),監本(即北監),毛晉汲古閣本,日本山井鼎、物茂卿《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引古本,足利本,宋本。
《書》則校以唐《石經》本,宋《臨安石經》本,嶽珂單注本,宋十行本,閩監本,監本,明葛鼒永懷堂刻單注本,《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引宋版本。
《詩》則校以唐《石經》本,南宋《石經》殘本,孟蜀《石經》殘本,南宋刻十三行、行二十四字、小字本,武英殿重刻嶽珂單注本,明十行行十八字本(小注行二十三字),七十卷注疏本,閩監本,監本,汲古閣本,《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引古本。
《周禮》則校以唐《石經》本,錢孫保舊藏宋刻單注本,(宋椠小字本附載音義,春官、夏官、秋官、冬官,餘仁仲本天地二官,别一宋本,秋官以俗本抄補,非佳者,以臧庸據宋刻大字本秋官二卷校補。
)明嘉靖刻單注本,(八行十七字,不附音義。
)惠棟校宋注疏本,(附釋音十行十七字,注雙行二十三字。
)閩監本,監本,汲古閣本。
《儀禮》則校以唐《石經》本,宋嚴州刻單注本,明嘉靖徐氏翻宋刻單注本,明鐘人傑刻單注本,明葛鼒永懷堂刻單注本,北宋鹹平刻單疏本(十五行三十字。
鹹平,真宗年号),閩監本,監本,汲古閣本。
《禮記》則校以唐《石經》本,南宋《石經》本,嶽珂單注本,明嘉靖刻單注本,(此與《周禮》、《儀禮》同為徐氏刻本。
)正德修補南宋附刻釋音注疏十行本(正德,武宗年号)。
閩監本,監本,汲古閣本,惠棟據不附釋音宋刻正義校汲古閣本,盧文弨、孫志祖校汲古閣本,《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引宋闆本釋文,葉林宗影宋抄本,宋淳熙撫州公使庫刻本(淳熙,孝宗年号)。
《左傳》則校以唐《石經》本,南宋刻《春秋集解》殘本(十行,字數不一),北宋刻小字集解殘本(十一行,二十三、四
”南皮張之洞芗濤督學四川時,篹《書目答問》,其略例稱:“讀書不知要領,勞而無功;知某書宜讀,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然讀書而必曰宋本,匪徒不能;曰能,亦徒豪舉耳!海甯陳其元子莊《庸閑齋筆記》稱:“好古者重宋版書,不惜以千金、數百金購得一部,則什襲藏之,不輕示人,即自己亦不忍數閱也。
每笑其癡。
王鼎臣觀察定安酷有是癖,宰昆山時,得宋椠《孟子》,舉以誇。
餘請一觀,則先令人負一椟出,椟啟,中藏楠木匣,開匣,乃見書。
書之紙墨亦古,所刊筆畫,亦無異于今之監本。
餘問之曰:‘讀此可增長智慧乎?’曰:‘不能。
’‘可較别本多記數行乎?’曰‘不能。
’餘笑曰:‘然則不如仍讀今監本之為愈耳,奚必費百倍之錢以購此耶!’王恚曰:‘君非解人,不可共君賞鑒。
’急收弆之,餘大笑。
”然則宋椠不易得,得亦珍罕,以骨董視之,非讀本也。
今為慎擇約舉經史子集,分别條流,取版本之易得者,要令初學者易買易讀,不緻迷罔眩惑而已。
(甲)經部 北宋各經注疏,皆單行;其合并為一,阮元刻南昌學《注疏》後作《校勘記》,據日本山井鼎《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左傳》一引《禮記》三山黃唐跋雲:“本司舊刊《易》、《書》、《周禮》正經注疏,萃見一書,便于披繹,它經獨阙,紹興辛亥,遂取《毛詩》、《禮記疏義》,如前三經編彙,精加雠正。
乃若《春秋》一經,顧力未暇,姑以贻同志。
”以其題年紹興辛亥,遂謂合注于疏,在南北宋之間。
宋椠經籍,有白文,有單注;而合疏于注,其後起者也。
世所行者:白文以無錫秦镤刻巾箱本《九經》為佳,單注以《相台五經》為佳;而注疏合一,則以阮元南昌學刻《十三經注疏》為佳,《秦本》白文亦摹宋刻。
巾箱本不分卷,簡端有音,世稱為澄江本,實臨江府刻本也。
無錫秦镤以清康熙間訂正重刊(康熙,聖祖年号)。
王士禛祯《分甘餘話》雲:“近無錫秦氏摹宋刻小本《九經》,剞劂最精,點畫不苟,聞其闆已為大力者負之而趨。
餘曾見宋刻于倪檢讨雁園燦許,與秦刻方幅正同,然青出于藍而青于藍矣。
”海昌吳骞兔床《拜經樓藏書題跋》載:“宋刻《九經》白文,每葉四十行,行二十七字,蓋即漁洋先生《居易錄》所載倪雁園尚書家小本《九經》,乃宋麻沙本之佳者,蓋明錫山秦氏刊本之所祖也。
其經文字句,較時本間多不同,如《曾子問》‘殷人既葬而緻事’,下有‘周人卒哭而緻事’句,殆宋人因皇氏之說而增之,與日本《七經考文》所引古本相符;其餘字句不及備載。
又《左氏春秋》前不列惠公元妃傳文一段,蓋古經與傳本不相聯屬,後人取便,合傳以附經。
此本首厥傳文,豈先儒不敢以傳前經之意欤?”然王士禛祯以為秦刻勝宋,而餘姚盧文弨抱經則謂不如。
嘗見意于跋《白虎通》曰:“書貴舊刻,如《九經》小字本,吾見南宋本,已不如北宋本。
明之錫山秦氏本,又不如南宋本。
今之翻秦本者,更不及焉!”秦本原刻不分卷,凡《易》二十一葉,《書》二十六葉,《詩》四十七葉,《左傳》一百九十八葉,《禮記》十三葉,《周禮》五十五葉,《孝經》三葉,《論語》十六葉,《孟子》三十四葉,每葉四十行,行二十七字,行密如樯,字纖如發,幾可亂真,上格标載音義(見丁丙《善本室藏書志》)。
其刻者,則每半葉十四行,行二十八字,其書為《易》三卷,《書》四卷,《詩》四卷,《周禮》六卷,《禮記》六卷,《春秋左傳》十七卷,《孝經》一卷,《論語》二卷,《孟子》七卷,合五十卷,附《大學中庸章句》一卷,《小學》二卷。
其所自出之宋刊,南京圖書館有藏本,蓋吳骞故物也。
而無錫縣圖書館則藏有秦本之刻雲。
至嶽珂《相台五經》,本不一,凡《易》九卷,王、韓注附《略例》一卷;《書》十三卷,孔傳;《詩》二十卷,毛傳鄭箋;《春秋左傳》三十卷,杜集解;《禮記》二十卷,鄭注。
其校刻之總例所傳九經三傳沿革例者稱:以家塾所藏唐石刻本,晉天福銅版本,京師大字舊本,紹興初監本,監中見行本,蜀大字舊本,蜀學重刊大字本,中字本,又中字有句讀附音本,潭州舊本,撫州舊本,建大字本(俗謂“無比九經”),俞韶卿家本,又中字凡四本,婺州舊本,并興國于氏、建餘仁仲,凡二十本,又以越中舊本。
注疏,建本有音釋注疏,蜀注疏,合二十三本。
專屬本經名士,反複參訂,始命良工入梓。
可謂宋本之總彙矣!特是有注而無疏,未若黃唐所雲“正經注疏,萃見一書”之便于披繹也。
有宋十行本注疏者,即嶽珂《九經三傳沿革例》所載建本有音釋注疏者也。
其書刻于宋南渡之後,由元入明,遞有修補。
至明正德中,其闆猶存,是以十行本為注疏合本最古之冊。
此後有閩闆,乃明嘉靖中(嘉靖,世宗年号)用十行本重刻者。
有明監版,乃明萬曆中(萬曆,神宗年号)用閩本重刻者。
有汲古閣毛氏版,乃明崇祯中(崇祯,思宗年号)用明監本重刻者。
而究其朔,則輾轉出十行宋本。
阮元家所藏十行宋本,有十一經,但無《儀禮》、《爾雅》,而有蘇州北宋所刻之單疏版本,為賈公彥、邢昺之原書。
此二經更在十行本之前。
元舊作《十三經注疏校勘記》,雖不專主十行本、單疏本,而大端實在此二本,嘉慶末(嘉慶仁宗年号),巡撫江西,因以二本模刻為南昌學官本。
《易》則校以唐《開成石經》本(開成,文宗年号),嶽珂刻單注本,錢曾校單注單疏兩本,盧文弨傳錄明錢孫保求赤校影宋注疏本,十行九卷本,閩監本(即南監),監本(即北監),毛晉汲古閣本,日本山井鼎、物茂卿《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引古本,足利本,宋本。
《書》則校以唐《石經》本,宋《臨安石經》本,嶽珂單注本,宋十行本,閩監本,監本,明葛鼒永懷堂刻單注本,《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引宋版本。
《詩》則校以唐《石經》本,南宋《石經》殘本,孟蜀《石經》殘本,南宋刻十三行、行二十四字、小字本,武英殿重刻嶽珂單注本,明十行行十八字本(小注行二十三字),七十卷注疏本,閩監本,監本,汲古閣本,《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引古本。
《周禮》則校以唐《石經》本,錢孫保舊藏宋刻單注本,(宋椠小字本附載音義,春官、夏官、秋官、冬官,餘仁仲本天地二官,别一宋本,秋官以俗本抄補,非佳者,以臧庸據宋刻大字本秋官二卷校補。
)明嘉靖刻單注本,(八行十七字,不附音義。
)惠棟校宋注疏本,(附釋音十行十七字,注雙行二十三字。
)閩監本,監本,汲古閣本。
《儀禮》則校以唐《石經》本,宋嚴州刻單注本,明嘉靖徐氏翻宋刻單注本,明鐘人傑刻單注本,明葛鼒永懷堂刻單注本,北宋鹹平刻單疏本(十五行三十字。
鹹平,真宗年号),閩監本,監本,汲古閣本。
《禮記》則校以唐《石經》本,南宋《石經》本,嶽珂單注本,明嘉靖刻單注本,(此與《周禮》、《儀禮》同為徐氏刻本。
)正德修補南宋附刻釋音注疏十行本(正德,武宗年号)。
閩監本,監本,汲古閣本,惠棟據不附釋音宋刻正義校汲古閣本,盧文弨、孫志祖校汲古閣本,《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引宋闆本釋文,葉林宗影宋抄本,宋淳熙撫州公使庫刻本(淳熙,孝宗年号)。
《左傳》則校以唐《石經》本,南宋刻《春秋集解》殘本(十行,字數不一),北宋刻小字集解殘本(十一行,二十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