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藏明萬曆刊後漢趙晔撰《吳越春秋》十卷,末題“大德十年歲在丙午三月音注,越六月書成刊闆,十二月畢工”兩行,“前文林郎國子監書庫徐天祐音注”一行,及紹興路儒學校刊銜名四行,蓋重開大德本也。
其大部書合數處為之者:大德丙午,建康道廉訪使徇太平路之請,分行十路儒學合刻《十七史》,為元代路學最善之本。
其可征見者:《兩漢書》則太平路,《三國志》則池州路,《隋書》則瑞州路,《北史》則信州路,《唐書》則平江路。
或于版心刊明,或于卷首刊明,或于卷末刊明。
南京圖書館藏有明重刊元大德太平路學本《漢書》一百卷,元大德丙午池州路學刊明修本《三國志》六十五卷,元大德瑞州路學刊本《隋書》八十五卷,元大德信州路學刊本《北史》一百卷,諸本具見名家藏書著錄,其可征見者也。
涵芬樓景《百衲本二十四史》,其中《隋書》、《南史》、《北史》,皆雲“大德路學刊本”。
《隋書》,饒州路。
《北史》,信州路。
獨《南史》不記刊刻地名,不知屬于何路?出桐學儒生趙良楶書,字迹圓密,寫刻雅近南宋。
元季路學刊本數見,他刻僞字,此本皆不訛,蓋尤珍罕者已。
《日知錄》稱:“洪武初,悉收上國學。
今南監《十七史》諸書,地理歲月,勘校工役并存,可識也。
今學既無田,不複刻書;而有司間或刻之,然隻以供饋赆之用,其不工反出坊本下,工者不數見也。
昔時入觐之官,其饋遺,一書一帕而已,謂之‘書帕’。
自萬曆以後,改用白金。
”王士禛《居易錄》雲:“明時,翰林官初上,或奉使回,例以書籍送署中書庫,後無複此制矣。
又如禦史巡鹽茶、學政、部郎權關等差,率出俸錢刊書,今亦罕見。
”此實出于宋漕司、郡齋刻書之習,沿為故事;然校勘不善,顧炎武謂:“其不工反出坊本下。
”至今藏書家,均視當時書帕本,比之經廠坊肆,名低價賤,殆有過之。
清同光間,湖北官書局刻《百子全書》中《孔叢子》,即出明書帕本;《爾雅》、《孔臧賦》、《連叢》皆删去。
然其中亦自有佳者。
南京圖書館藏有正德十年(正德,武宗年号)吉府重刻陸相本漢賈誼撰《新書》十卷。
先是正德九年,長沙守陸相,得宋淳熙辛醜提學漕使程公舊版于故椟中,補刻成書,蓋以備書帕之用者也。
《四部叢刊》有吉府重刻之景印本焉。
《四部叢刊》又景印江安傅氏雙鑒樓藏明刊漢徐幹撰《中論》二卷;蓋嘉靖乙醜,青州知府四明杜思重刻弘治本(嘉靖,世宗年号);烏程劉氏嘉業堂藏明刊宋陳傅良撰《止齋先生文集》五十三卷;蓋明弘治間,編修王瓒錄自秘閣,授溫州守莆田林長蘩,乙醜刻本,皆書帕本也。
至所景印涵芬樓藏明刊唐韋應物撰《韋江州集》十一卷,有嘉靖戊申晉陵華雲序,謂榷事江州,曆覽序傳,知韋公曾刺是邦,爰刻是編,則亦書帕本也。
然雕刻極精,經廠不如矣。
明司禮監有經廠庫以藏書闆,其印本或稱為經廠本。
北平圖書館藏有經廠本宋朱熹撰《孟子集注》十四卷,經廠大字本唐吳競撰《貞觀政要》殘冊,經廠本宋真德秀撰《大學衍義》殘冊。
南京圖書館藏有正統司禮監刊宋朱熹撰《詩集傳》二十卷,正統經廠本宋陳澔撰《禮部集說》十六卷,吉府正統經廠本《四書》二十六卷,附《大學中庸或問》二卷(正統,英宗年号)。
此經廠本之可征見者。
藩府刻本,亦稱名貴,而吉府其一。
其它見著錄者,曰蜀府、代府、崇府、肅府、唐府、晉府(寶賢堂亦稱志道堂,亦稱虛益堂,又稱養德書院)、益府、秦府、伊府、魯府(敏學書院亦稱承訓書院)、趙府(居敬堂亦稱味經堂)、楚府、甯藩、周藩、沈藩、德藩(最樂軒)、潞藩。
吉府刻多諸子,晉府刻多總集,益府刻多茶書。
而北平圖書館藏有嘉靖秦藩刊《史記》一百三十卷。
南京圖書館藏有嘉靖魯藩刊晉葛洪撰《抱樸子》七十卷,嘉靖秦藩刊鮑龍雲撰《天原發微》五卷,嘉靖益府刊明張九韶編《理學類編》八卷,萬曆益藩《新刊增修大廣益會玉篇》三十卷,《篇韻指南》一卷,《總目》一卷。
《四部叢刊》景印者,則有南京圖書館藏魯藩刊《抱樸子》,及涵芬樓藏趙府居敬堂刊《靈樞經》十二卷焉。
明代坊肆,亦以建安為盛。
可征見者,有建安務本堂,有建安書市鼎新,有書林劉宗器安正堂,有書戶劉氏慎獨齋,而慎獨齋所刻為夥、為著。
北平圖書館藏有慎獨齋刊《西漢文鑒》二十一卷,《東漢文鑒》二十卷,首行石壁野人陳鑒編,次行建陽京兆劉弘毅刊印。
而南京圖書館藏有正德劉洪慎獨齋刊宋章如愚撰《群書考索前集》六十六卷,《後集》六十五卷,《續集》五十六卷,《别集》二十五卷;呂祖謙撰《十史詳節》二百七十三卷(正德,武宗年号),務本堂鼎新,不如慎獨齋之著,而時頗早。
北平圖書館藏有洪武戊辰建安務本堂重刊元董真卿撰《周易會通》十四卷(洪武,太祖年号),洪武二十一年孟春建安書市鼎新刊行元尹起莘撰《資治通鑒綱目發明》五十九卷。
自宋至明,六百年間,建安書市擅天下之富,而慎獨齋刊則為明本之珍。
高濂《燕閑清賞箋》稱:“國初慎獨齋刻書,似亦精美。
”而徐康《前塵夢影錄》謂:“正德時,慎獨齋本《文獻通考》細字本,遠勝元人舊刻,大字巨冊,僅壯觀耳。
”此坊肆之罕品也。
明人家刻之著聞者:經部則有吳郡沈辨之野竹齋刻《韓詩外傳》十卷,吳郡袁褧嘉趣堂嘉靖癸巳仿宋刻《大戴禮記》十三卷。
史部則有震澤王延喆恩褒四世之堂嘉靖丁亥刻《史記集解索隐正義》一百三十卷。
子部則有顧春世德堂嘉靖癸巳刻老、莊、列、荀、揚及《中說》六子全書,袁褧嘉趣堂嘉靖乙未仿宋刻《世說新語》三卷。
集部則有東吳徐時泰東雅堂刻宋廖瑩中世彩堂《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吳郡沈辨之野竹齋校雕《韓詩外傳》(沈辨之,名與文,嘉靖間人),北平圖書館有藏本,《四部叢刊》有景印本。
袁褧嘉趣堂重雕《大戴禮記》,《四部叢刊》亦有景印本。
震澤王延喆刻《史記》,(王士禛《池北偶談》雲:“明尚寶少卿王延喆,文恪少子也,其母張氏,壽甯侯鶴齡之妹昭聖皇後同産。
延喆少以椒房入宮中,性豪侈,一日有持宋椠《史記》求鬻者,索價三百金,延喆绐其人曰:‘姑留此,一月後可來取直。
’乃鸠集善工,就宋版本摹刻,甫一月而畢工。
其人如期至索值,故绐之曰:‘以原書還汝。
’其人不辨真赝持去,既而複來曰:‘此亦宋椠,而紙不如吾書,豈誤耶?’延喆大笑,告以故,因取新雕本散置堂上,示之曰:‘君意在獲三百金耳。
今如數予君,且為君書幻千萬億化身矣。
’其人大喜過望。
今所傳有震澤王氏摹刻印,即此本也。
”)南京圖書館有藏本,清同光間湖北官書局有仿雕本。
顧春世德堂刻《六子》,北平圖書館藏有《莊子》、《文中子中說》,南京圖書館藏有《莊子》、《荀子》、《揚子》、《文中子》,袁褧嘉趣堂刻《世說新語》,《四部叢刊》有景印本。
徐氏東雅堂刻《韓昌黎集》,南京圖書館有藏本,清同光間蘇州官書局有仿雕本,皆明本之精好者。
明以來,活字版盛行;出于吾無錫安國家者,流傳最廣,為世珍秘;其次華氏,而華氏印本,有曰“蘭雪堂”,有曰“會通館”。
蘭雪堂為華堅,會通館始華燧,同縣邵文莊公寶《容春堂集·會通君傳》雲:“會通君,姓華氏,諱燧,字文輝,無錫人。
少于經史多涉獵,中歲好校閱同異,辄為辨證,手錄成帙,遇老儒先生,即持以質焉。
既而為銅字闆以繼之曰:‘吾能會而通矣!’乃名其所曰‘會通館’,人遂以會通稱,或丈之,或君之,或伯仲之,皆曰‘會通’雲。
”會通館本見著錄者:宋洪邁撰《容齋随筆》十六卷,《三筆》十六卷,《四筆》十六卷,《五筆》十卷(瞿镛《鐵琴銅劍樓書目》、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宋趙汝愚撰《諸臣奏議》一百五十卷(見瞿镛《鐵琴銅劍樓書目》),宋不知何人撰《錦繡萬花谷前集》四十卷,《後集》四十卷(見缪荃孫《藝風堂藏書續記》)。
而南京圖書館藏有明會通館活字本《容齋随筆》至《五筆》。
華堅字允剛,無可考,然燧三子曰埙、奎、壁,五行之次,火生土,皆取土旁為名;則堅從土旁,殆燧之猶子欤?(葉昌熾《藏書紀事詩》)所刻書有錫山蘭雪堂華堅允剛活字銅版圖記一條;可考見者,有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十七卷,蔡邕《蔡中郎文集》十卷(見瞿镛《鐵琴銅劍樓書目》、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唐歐陽詢等撰《藝文類聚》一百卷,元稹《元氏長慶集》六十卷,白居易《白氏長慶集》七十卷(見瞿镛《鐵琴銅劍樓書目》)。
而《四部叢刊》景印涵芬樓藏《蔡中郎文集》,即華堅蘭雪堂活字本也。
又有華珵者,亦以活字版著名。
珵字汝德,以貢授大官署丞,善鑒别古奇器、法書、名畫,築尚古齋,實諸玩好其中,又多聚書,所制活闆甚精密,每得秘書,不數日而印本出矣。
其見著錄者,則有宋陸遊撰《渭南文集》五十卷(見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左圭撰《百川學海》(見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
而華珵刻《渭南文集》,南京圖書館有藏本,《四部叢刊》有景印本。
然華氏所刻書,不如安國之精。
國字民泰,居積諸貨,人棄我取,贍宗黨,惠鄉裡,乃至平海島,浚白茆河,皆有力焉。
父喪會葬者五千人。
嘗以活字銅版印諸書,可征見者,則有唐顔真卿《顔魯公文集》十五卷(見烏程嚴可均景文《鐵橋漫稿》、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宋魏了翁《鶴山大全文集》一百十卷(見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明沈周《石田詩選》十卷(在上海四馬路博古齋書店見之)。
而《顔魯公文集》,北平圖書館、南京圖書館鹹有藏本,《四部叢刊》有景印本,每葉魚尾上有“錫山安氏館”五字。
而《魏鶴山集》,南京圖書館藏,阙一卷(卷第一百八),蓋世尤稱珍秘也。
又宋版大字本,唐徐堅等撰《初學記》三十卷,則刻本而非活字本矣。
其馀叢刻書,以陽山顧元慶《四十家文房小說》為最精,而以新安程榮《漢魏叢書》為尤著焉。
清有天下,文教蔚興。
有内府刊欽定各書(見禮親王《嘯亭雜錄續錄》),有武英殿刊版《十三經》、《二十四史》、《聚珍版叢書》(通行者一百三十八種,福州重刻杭州重刻三十九種),有各省局刻、書院刻各書。
而私家刻書當以常熟毛晉子晉之汲古閣,長白納蘭性德容若之通志堂,鎮洋畢沅秋帆之經訓堂,餘姚盧文弨抱經之抱經堂,陽湖孫星衍淵如之平津館,歙縣鮑廷博渌欽之知不足齋,江都秦恩複敦夫之石硯齋,海甯吳骞兔床之拜經樓,揚州馬曰璐半查之小玲珑山館,吳縣黃丕烈荛圃之士禮居,儀征阮元芸台之文選樓,石門顧修菉崖之讀畫齋,三原李錫齡孟熙之惜陰軒,昭文張海鵬若雲之借月山房,金山錢熙祚雪枝之守山閣,南海伍崇曜紫垣之粵雅堂,海甯蔣光煦生沐之别下齋,南海潘仕誠德畬之海山仙館,金山錢名培夢花之小萬卷樓,吳縣潘祖蔭伯寅之滂喜齋、功順堂,歸安姚觐元彥侍之咫進齋,陸心源存齋之十萬卷樓,會稽章壽康碩卿之式訓堂,遵義黎庶昌莼齋之古佚叢書,江陰缪荃孫筱珊之雲自在龛,蘭陵徐乃昌積餘之積學齋,南浔劉承幹翰怡之嘉業堂,多者千卷,少亦數十。
其刻書多倩名手工楷書者寫樣上版,焯焯可考見者:毛晉汲古閣刻書,則江陰周硯農榮起刊正。
硯農精六書之學,王士禛《居易錄》、缪荃孫《雲自在龛筆記》皆著稱之。
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集部有王士禛池北書庫舊藏江陰王逢原吉《梧溪集》七卷,周硯農手鈔本,後有士祯一跋,稱:“壬申歲,門人楊庶常名時所贻,江陰老儒周榮起硯農氏手錄本也。
書學鐘太傅,稍雜八分,終卷如一。
硯農壽八十有七,乃卒。
”尾署漁洋山人,士祯别号也。
士祯《漁洋山人精華錄》十卷,侯官林佶吉人手寫上版,莫友芝《舊本書經眼錄》極稱之。
汪琬《堯峰文鈔》四十卷,陳廷敬《午亭文編》五十卷,亦佶寫刻也。
然按王士禛《香祖筆記》載:“黃子鴻,名儀,常熟人。
隐居博學,工書法。
予刻《漁洋續集》将仿宋椠,苦無解書者。
門人昆山盛誠齋侍禦符升聞子鴻多見宋刻,獨工此體,因禮緻之,子鴻欣然而來,都無厭倦。
今《續集》自首迄尾,皆其手書也。
”儀于江藩《漢學師承記》及近人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皆著其行實。
《江記》附胡渭,《支傳》附顧祖禹,而《支傳》較詳,亦隻叙其博通群籍,尤長輿地,而不知其工仿宋體書也。
徐康《前塵夢影錄》雲:“嘉慶中年,許翰屏以書法擅名。
當時刻書之家,均延其寫樣;如士禮居黃氏,享帚樓秦氏,(按:秦恩複敦夫有享帚精舍,不名樓也,此即石硯齋。
)平津館孫氏,藝芸書舍汪氏(士鐘),以及張古餘(敦仁),吳山尊鼐諸君所刻影宋本秘籍,皆為翰屏手書。
享帚樓刻呂衡州、李翺等集,顧澗翁(廣圻)更覓得足本沈亞之等集七家,皆用昌皮紙,浼翰屏精寫,不加裝釘,但用夾闆平鋪,以便付梓。
一技足以名世,洵然。
”則于周榮起、林佶、黃儀之外,又得一人矣。
亦有著書自寫刻版者,則興化鄭燮克柔自寫《闆橋集》,錢唐金農壽門自寫《冬心集》,而尤以吳縣江聲艮庭自寫篆字《尚書集注音疏》十二卷,《經師系表》一卷,《釋名疏證》八卷,《補遺》一卷,張敦仁自書草體《通鑒補識誤》三卷,可謂刻版之異軍突起者也。
謹為審其流别,詳其沿革,述《曆史》第二。
其大部書合數處為之者:大德丙午,建康道廉訪使徇太平路之請,分行十路儒學合刻《十七史》,為元代路學最善之本。
其可征見者:《兩漢書》則太平路,《三國志》則池州路,《隋書》則瑞州路,《北史》則信州路,《唐書》則平江路。
或于版心刊明,或于卷首刊明,或于卷末刊明。
南京圖書館藏有明重刊元大德太平路學本《漢書》一百卷,元大德丙午池州路學刊明修本《三國志》六十五卷,元大德瑞州路學刊本《隋書》八十五卷,元大德信州路學刊本《北史》一百卷,諸本具見名家藏書著錄,其可征見者也。
涵芬樓景《百衲本二十四史》,其中《隋書》、《南史》、《北史》,皆雲“大德路學刊本”。
《隋書》,饒州路。
《北史》,信州路。
獨《南史》不記刊刻地名,不知屬于何路?出桐學儒生趙良楶書,字迹圓密,寫刻雅近南宋。
元季路學刊本數見,他刻僞字,此本皆不訛,蓋尤珍罕者已。
《日知錄》稱:“洪武初,悉收上國學。
今南監《十七史》諸書,地理歲月,勘校工役并存,可識也。
今學既無田,不複刻書;而有司間或刻之,然隻以供饋赆之用,其不工反出坊本下,工者不數見也。
昔時入觐之官,其饋遺,一書一帕而已,謂之‘書帕’。
自萬曆以後,改用白金。
”王士禛《居易錄》雲:“明時,翰林官初上,或奉使回,例以書籍送署中書庫,後無複此制矣。
又如禦史巡鹽茶、學政、部郎權關等差,率出俸錢刊書,今亦罕見。
”此實出于宋漕司、郡齋刻書之習,沿為故事;然校勘不善,顧炎武謂:“其不工反出坊本下。
”至今藏書家,均視當時書帕本,比之經廠坊肆,名低價賤,殆有過之。
清同光間,湖北官書局刻《百子全書》中《孔叢子》,即出明書帕本;《爾雅》、《孔臧賦》、《連叢》皆删去。
然其中亦自有佳者。
南京圖書館藏有正德十年(正德,武宗年号)吉府重刻陸相本漢賈誼撰《新書》十卷。
先是正德九年,長沙守陸相,得宋淳熙辛醜提學漕使程公舊版于故椟中,補刻成書,蓋以備書帕之用者也。
《四部叢刊》有吉府重刻之景印本焉。
《四部叢刊》又景印江安傅氏雙鑒樓藏明刊漢徐幹撰《中論》二卷;蓋嘉靖乙醜,青州知府四明杜思重刻弘治本(嘉靖,世宗年号);烏程劉氏嘉業堂藏明刊宋陳傅良撰《止齋先生文集》五十三卷;蓋明弘治間,編修王瓒錄自秘閣,授溫州守莆田林長蘩,乙醜刻本,皆書帕本也。
至所景印涵芬樓藏明刊唐韋應物撰《韋江州集》十一卷,有嘉靖戊申晉陵華雲序,謂榷事江州,曆覽序傳,知韋公曾刺是邦,爰刻是編,則亦書帕本也。
然雕刻極精,經廠不如矣。
明司禮監有經廠庫以藏書闆,其印本或稱為經廠本。
北平圖書館藏有經廠本宋朱熹撰《孟子集注》十四卷,經廠大字本唐吳競撰《貞觀政要》殘冊,經廠本宋真德秀撰《大學衍義》殘冊。
南京圖書館藏有正統司禮監刊宋朱熹撰《詩集傳》二十卷,正統經廠本宋陳澔撰《禮部集說》十六卷,吉府正統經廠本《四書》二十六卷,附《大學中庸或問》二卷(正統,英宗年号)。
此經廠本之可征見者。
藩府刻本,亦稱名貴,而吉府其一。
其它見著錄者,曰蜀府、代府、崇府、肅府、唐府、晉府(寶賢堂亦稱志道堂,亦稱虛益堂,又稱養德書院)、益府、秦府、伊府、魯府(敏學書院亦稱承訓書院)、趙府(居敬堂亦稱味經堂)、楚府、甯藩、周藩、沈藩、德藩(最樂軒)、潞藩。
吉府刻多諸子,晉府刻多總集,益府刻多茶書。
而北平圖書館藏有嘉靖秦藩刊《史記》一百三十卷。
南京圖書館藏有嘉靖魯藩刊晉葛洪撰《抱樸子》七十卷,嘉靖秦藩刊鮑龍雲撰《天原發微》五卷,嘉靖益府刊明張九韶編《理學類編》八卷,萬曆益藩《新刊增修大廣益會玉篇》三十卷,《篇韻指南》一卷,《總目》一卷。
《四部叢刊》景印者,則有南京圖書館藏魯藩刊《抱樸子》,及涵芬樓藏趙府居敬堂刊《靈樞經》十二卷焉。
明代坊肆,亦以建安為盛。
可征見者,有建安務本堂,有建安書市鼎新,有書林劉宗器安正堂,有書戶劉氏慎獨齋,而慎獨齋所刻為夥、為著。
北平圖書館藏有慎獨齋刊《西漢文鑒》二十一卷,《東漢文鑒》二十卷,首行石壁野人陳鑒編,次行建陽京兆劉弘毅刊印。
而南京圖書館藏有正德劉洪慎獨齋刊宋章如愚撰《群書考索前集》六十六卷,《後集》六十五卷,《續集》五十六卷,《别集》二十五卷;呂祖謙撰《十史詳節》二百七十三卷(正德,武宗年号),務本堂鼎新,不如慎獨齋之著,而時頗早。
北平圖書館藏有洪武戊辰建安務本堂重刊元董真卿撰《周易會通》十四卷(洪武,太祖年号),洪武二十一年孟春建安書市鼎新刊行元尹起莘撰《資治通鑒綱目發明》五十九卷。
自宋至明,六百年間,建安書市擅天下之富,而慎獨齋刊則為明本之珍。
高濂《燕閑清賞箋》稱:“國初慎獨齋刻書,似亦精美。
”而徐康《前塵夢影錄》謂:“正德時,慎獨齋本《文獻通考》細字本,遠勝元人舊刻,大字巨冊,僅壯觀耳。
”此坊肆之罕品也。
明人家刻之著聞者:經部則有吳郡沈辨之野竹齋刻《韓詩外傳》十卷,吳郡袁褧嘉趣堂嘉靖癸巳仿宋刻《大戴禮記》十三卷。
史部則有震澤王延喆恩褒四世之堂嘉靖丁亥刻《史記集解索隐正義》一百三十卷。
子部則有顧春世德堂嘉靖癸巳刻老、莊、列、荀、揚及《中說》六子全書,袁褧嘉趣堂嘉靖乙未仿宋刻《世說新語》三卷。
集部則有東吳徐時泰東雅堂刻宋廖瑩中世彩堂《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吳郡沈辨之野竹齋校雕《韓詩外傳》(沈辨之,名與文,嘉靖間人),北平圖書館有藏本,《四部叢刊》有景印本。
袁褧嘉趣堂重雕《大戴禮記》,《四部叢刊》亦有景印本。
震澤王延喆刻《史記》,(王士禛《池北偶談》雲:“明尚寶少卿王延喆,文恪少子也,其母張氏,壽甯侯鶴齡之妹昭聖皇後同産。
延喆少以椒房入宮中,性豪侈,一日有持宋椠《史記》求鬻者,索價三百金,延喆绐其人曰:‘姑留此,一月後可來取直。
’乃鸠集善工,就宋版本摹刻,甫一月而畢工。
其人如期至索值,故绐之曰:‘以原書還汝。
’其人不辨真赝持去,既而複來曰:‘此亦宋椠,而紙不如吾書,豈誤耶?’延喆大笑,告以故,因取新雕本散置堂上,示之曰:‘君意在獲三百金耳。
今如數予君,且為君書幻千萬億化身矣。
’其人大喜過望。
今所傳有震澤王氏摹刻印,即此本也。
”)南京圖書館有藏本,清同光間湖北官書局有仿雕本。
顧春世德堂刻《六子》,北平圖書館藏有《莊子》、《文中子中說》,南京圖書館藏有《莊子》、《荀子》、《揚子》、《文中子》,袁褧嘉趣堂刻《世說新語》,《四部叢刊》有景印本。
徐氏東雅堂刻《韓昌黎集》,南京圖書館有藏本,清同光間蘇州官書局有仿雕本,皆明本之精好者。
明以來,活字版盛行;出于吾無錫安國家者,流傳最廣,為世珍秘;其次華氏,而華氏印本,有曰“蘭雪堂”,有曰“會通館”。
蘭雪堂為華堅,會通館始華燧,同縣邵文莊公寶《容春堂集·會通君傳》雲:“會通君,姓華氏,諱燧,字文輝,無錫人。
少于經史多涉獵,中歲好校閱同異,辄為辨證,手錄成帙,遇老儒先生,即持以質焉。
既而為銅字闆以繼之曰:‘吾能會而通矣!’乃名其所曰‘會通館’,人遂以會通稱,或丈之,或君之,或伯仲之,皆曰‘會通’雲。
”會通館本見著錄者:宋洪邁撰《容齋随筆》十六卷,《三筆》十六卷,《四筆》十六卷,《五筆》十卷(瞿镛《鐵琴銅劍樓書目》、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宋趙汝愚撰《諸臣奏議》一百五十卷(見瞿镛《鐵琴銅劍樓書目》),宋不知何人撰《錦繡萬花谷前集》四十卷,《後集》四十卷(見缪荃孫《藝風堂藏書續記》)。
而南京圖書館藏有明會通館活字本《容齋随筆》至《五筆》。
華堅字允剛,無可考,然燧三子曰埙、奎、壁,五行之次,火生土,皆取土旁為名;則堅從土旁,殆燧之猶子欤?(葉昌熾《藏書紀事詩》)所刻書有錫山蘭雪堂華堅允剛活字銅版圖記一條;可考見者,有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十七卷,蔡邕《蔡中郎文集》十卷(見瞿镛《鐵琴銅劍樓書目》、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唐歐陽詢等撰《藝文類聚》一百卷,元稹《元氏長慶集》六十卷,白居易《白氏長慶集》七十卷(見瞿镛《鐵琴銅劍樓書目》)。
而《四部叢刊》景印涵芬樓藏《蔡中郎文集》,即華堅蘭雪堂活字本也。
又有華珵者,亦以活字版著名。
珵字汝德,以貢授大官署丞,善鑒别古奇器、法書、名畫,築尚古齋,實諸玩好其中,又多聚書,所制活闆甚精密,每得秘書,不數日而印本出矣。
其見著錄者,則有宋陸遊撰《渭南文集》五十卷(見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左圭撰《百川學海》(見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
而華珵刻《渭南文集》,南京圖書館有藏本,《四部叢刊》有景印本。
然華氏所刻書,不如安國之精。
國字民泰,居積諸貨,人棄我取,贍宗黨,惠鄉裡,乃至平海島,浚白茆河,皆有力焉。
父喪會葬者五千人。
嘗以活字銅版印諸書,可征見者,則有唐顔真卿《顔魯公文集》十五卷(見烏程嚴可均景文《鐵橋漫稿》、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宋魏了翁《鶴山大全文集》一百十卷(見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明沈周《石田詩選》十卷(在上海四馬路博古齋書店見之)。
而《顔魯公文集》,北平圖書館、南京圖書館鹹有藏本,《四部叢刊》有景印本,每葉魚尾上有“錫山安氏館”五字。
而《魏鶴山集》,南京圖書館藏,阙一卷(卷第一百八),蓋世尤稱珍秘也。
又宋版大字本,唐徐堅等撰《初學記》三十卷,則刻本而非活字本矣。
其馀叢刻書,以陽山顧元慶《四十家文房小說》為最精,而以新安程榮《漢魏叢書》為尤著焉。
清有天下,文教蔚興。
有内府刊欽定各書(見禮親王《嘯亭雜錄續錄》),有武英殿刊版《十三經》、《二十四史》、《聚珍版叢書》(通行者一百三十八種,福州重刻杭州重刻三十九種),有各省局刻、書院刻各書。
而私家刻書當以常熟毛晉子晉之汲古閣,長白納蘭性德容若之通志堂,鎮洋畢沅秋帆之經訓堂,餘姚盧文弨抱經之抱經堂,陽湖孫星衍淵如之平津館,歙縣鮑廷博渌欽之知不足齋,江都秦恩複敦夫之石硯齋,海甯吳骞兔床之拜經樓,揚州馬曰璐半查之小玲珑山館,吳縣黃丕烈荛圃之士禮居,儀征阮元芸台之文選樓,石門顧修菉崖之讀畫齋,三原李錫齡孟熙之惜陰軒,昭文張海鵬若雲之借月山房,金山錢熙祚雪枝之守山閣,南海伍崇曜紫垣之粵雅堂,海甯蔣光煦生沐之别下齋,南海潘仕誠德畬之海山仙館,金山錢名培夢花之小萬卷樓,吳縣潘祖蔭伯寅之滂喜齋、功順堂,歸安姚觐元彥侍之咫進齋,陸心源存齋之十萬卷樓,會稽章壽康碩卿之式訓堂,遵義黎庶昌莼齋之古佚叢書,江陰缪荃孫筱珊之雲自在龛,蘭陵徐乃昌積餘之積學齋,南浔劉承幹翰怡之嘉業堂,多者千卷,少亦數十。
其刻書多倩名手工楷書者寫樣上版,焯焯可考見者:毛晉汲古閣刻書,則江陰周硯農榮起刊正。
硯農精六書之學,王士禛《居易錄》、缪荃孫《雲自在龛筆記》皆著稱之。
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集部有王士禛池北書庫舊藏江陰王逢原吉《梧溪集》七卷,周硯農手鈔本,後有士祯一跋,稱:“壬申歲,門人楊庶常名時所贻,江陰老儒周榮起硯農氏手錄本也。
書學鐘太傅,稍雜八分,終卷如一。
硯農壽八十有七,乃卒。
”尾署漁洋山人,士祯别号也。
士祯《漁洋山人精華錄》十卷,侯官林佶吉人手寫上版,莫友芝《舊本書經眼錄》極稱之。
汪琬《堯峰文鈔》四十卷,陳廷敬《午亭文編》五十卷,亦佶寫刻也。
然按王士禛《香祖筆記》載:“黃子鴻,名儀,常熟人。
隐居博學,工書法。
予刻《漁洋續集》将仿宋椠,苦無解書者。
門人昆山盛誠齋侍禦符升聞子鴻多見宋刻,獨工此體,因禮緻之,子鴻欣然而來,都無厭倦。
今《續集》自首迄尾,皆其手書也。
”儀于江藩《漢學師承記》及近人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皆著其行實。
《江記》附胡渭,《支傳》附顧祖禹,而《支傳》較詳,亦隻叙其博通群籍,尤長輿地,而不知其工仿宋體書也。
徐康《前塵夢影錄》雲:“嘉慶中年,許翰屏以書法擅名。
當時刻書之家,均延其寫樣;如士禮居黃氏,享帚樓秦氏,(按:秦恩複敦夫有享帚精舍,不名樓也,此即石硯齋。
)平津館孫氏,藝芸書舍汪氏(士鐘),以及張古餘(敦仁),吳山尊鼐諸君所刻影宋本秘籍,皆為翰屏手書。
享帚樓刻呂衡州、李翺等集,顧澗翁(廣圻)更覓得足本沈亞之等集七家,皆用昌皮紙,浼翰屏精寫,不加裝釘,但用夾闆平鋪,以便付梓。
一技足以名世,洵然。
”則于周榮起、林佶、黃儀之外,又得一人矣。
亦有著書自寫刻版者,則興化鄭燮克柔自寫《闆橋集》,錢唐金農壽門自寫《冬心集》,而尤以吳縣江聲艮庭自寫篆字《尚書集注音疏》十二卷,《經師系表》一卷,《釋名疏證》八卷,《補遺》一卷,張敦仁自書草體《通鑒補識誤》三卷,可謂刻版之異軍突起者也。
謹為審其流别,詳其沿革,述《曆史》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