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第二

關燈
,蜀大字本《宋書》、《魏書》殘冊(以上史部);《錦繡萬花谷前後集》殘冊(以上子部);南京圖書館藏有監本《附音春秋公羊注疏》二十八卷,監本《附音春秋穀梁注疏》二十卷,皆細黑口單邊。

    而《四部叢刊》景印宋刊細黑口本,則有《資治通鑒考異》三十卷,明翻宋淳祐本《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十卷焉。

    然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載有《嚴州新定續志》一書,稱:“《四庫全書總目》于《景定嚴州續志》條下,載有‘紹興《舊志》今佚’之語,而所收者為《新定續志》。

    餘既得之,見版口闊而黑,疑非宋刻,因思餘所藏《中興館閣錄》、《續錄》有鹹淳時補版,皆似此紙墨款式,間有闊墨口者。

    可知宋刻書非必定白口或細黑口也。

    古籍甚富,人所見未必能盡;欲執一二種以定之,何能無誤耶?”則是宋刻書間有闊墨口者,而以白口或細黑口為多。

    對細黑口而言,闊墨口亦稱粗黑口。

    或曰大黑口,則對小黑口而稱。

    曰黑口者,則大黑口之簡稱。

    北平圖書館藏有宋刊《王狀元集諸家注分類東坡先生》殘冊,即單邊之黑口本也。

    至蘇州張應文茂實《清秘藏》則謂:“格用單邊。

    ”雖辨證之一端,然非考據要訣。

    《四部叢刊》景印玉田蔣氏藏宋刊巾箱本《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江安傅氏雙鑒樓藏宋刊本《方言》十三卷,皆雙邊白口也。

    北平圖書館藏有明宋阮仲猷種德堂刊《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又宋刊蜀大字本《北齊書》殘冊,則雙邊黑口也。

    孫從添《藏書紀要》稱:“元刻黑口,一見便知。

    ”以為元刻無白口也,然而元刻亦見有白口者。

    北平圖書館藏有元刊宋蔡沈撰《書集傳》六卷,朱子撰《詩集傳》殘冊,輔廣撰《詩童子問》殘冊,元劉瑾撰《詩傳通釋》二十卷,《春秋胡氏傳》殘冊,元汪克寬撰《春秋胡傳纂疏》殘冊,元王侗撰《四書集注批點》殘冊,《四聲篇》殘冊(以上經部);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殘冊,王幼學撰《資治通鑒綱目集覽》殘冊,建安陳氏馀慶堂刊《宋史》、《全文資治通鑒》,李焘撰《前集》十八卷,劉時舉撰《後集》十五卷,《續資治通鑒》殘冊,《故唐律疏議》(以上史部);《列子》十卷,宋《朱子成書》殘冊,呂大防撰《考古圖》十卷,《翻譯名義集》十四卷(以上子部);《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集》殘冊,《杜工部詩千家注》六卷,《增刊校正王狀元集諸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冊,黃溍撰《黃文獻集》殘冊(以上集部);皆黑口雙邊也。

    元刊元梁寅撰《周易參義》殘冊,《增修互注禮部韻略》殘冊(以上經部);元刻明補本《史記》殘冊,元刊《遼史》殘冊,大字本元潘仁撰《陸宣公奏議纂注》殘冊,張铉撰《至正金陵新志》殘冊(以上史部);元賈亨類編《算法全能集》二卷,唐劉谥撰《三教平心論》一卷(以上子部);《集千家注批點杜工部詩》殘冊(以上集部);皆黑口單邊也。

    細黑口雙邊,則有元刊宋蔡沈《書集傳》六卷,(元刊宋蔡沈《書集傳》有黑口雙邊本,有細黑口雙邊本,凡複出者,皆一書數本也。

    )元林泉生撰《明經題斷詩義矜式》五卷(以上經部);太平路學新刊《漢書》殘冊,元刊明補本《晉書》殘冊,《宋史》殘冊,元尹起莘撰《資治通鑒綱目發明》五十九卷(以上史部)。

    細黑口單邊,則有元刊元程端學撰《春秋本義》殘冊(以上經部);《晉書》殘冊,《隋書》殘冊,《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宋劉友益撰《資治通鑒綱目書法》殘冊,元陳撰《通鑒續編》二十四卷,吳師道《戰國策校注》殘冊,宋沈樞撰《通鑒總類》二十卷,《通典詳節》四十二卷,宋馬端臨撰《文獻通考》三百四十八卷(以上史部);《别岸和尚語錄》(以上子部)。

    而以黑口雙邊為最習見,猶之宋刻之多白口單邊也。

    若元刻之白口,則北平圖書館藏有元敖繼公撰《儀禮集說》殘冊,戴侗撰《六書故》殘冊(以上經部);《五代史記》殘冊,宋鄭樵撰《通志》二百卷,元曾先之撰《十八史略》十卷,元明善撰《龍虎山志》三卷,續一卷(以上史部);至大重修宣和《博古圖錄》三十卷,宋洪邁容齋撰《容齋随筆四筆》殘冊(以上子部);元郝天挺注《唐詩鼓吹》十卷(以上集部);此白口單邊也。

    又元刊《三國志》殘冊,《金史》殘冊,宋林虙編《兩漢诏令》殘冊(以上史部);大字本宋真德秀撰《大學衍義》殘冊(以上子部);此白口雙邊也。

    然則宋版白口,元刻黑口,亦風氣大略之雲爾。

    而明版獨以黑口稱珍罕。

    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續錄》謂:“書籍有明刻而可與宋元版埒者,惟明初黑口版為然。

    所藏有《周職方詩文集》,所見有天順《本丹崖集》,皆以黑口稱珍罕也。

    ”就所睹記:北平圖書館藏有明刊元董真卿撰《周易會通》殘冊,大字本《尚書旁訓》(以上經部);元王幼學撰《資治通鑒綱目集覽》殘冊(以上三種皆黑口雙邊);洪武丁醜刊《鄭氏旌義編》三卷,弘治刊《三輔黃圖》六卷,《大事記》殘冊(以上史部);大字本《說苑》二十卷,小字本《大學衍義》殘冊(黑口單邊。

    以上子部);漢賈誼撰《賈長沙集》十卷,宋歐陽修《廬陵歐陽文忠集》殘冊,陳傅良《止齋先生文集》五十三卷,明慶王撰《文章類選》四十卷(以上集部)。

    南京圖書館藏有明刊宋陸佃重刊《埤雅》二十卷(以上經部);明太祖敕撰《大明律》三十卷(以上史部);金李杲撰《蘭室秘藏》三卷,明陳會撰《神應經》一卷,宋濂撰《龍門子凝道記》三卷(以上子部);弘治刊唐陳子昂《陳伯玉文集》十一卷,正德刊唐岑參《岑嘉州詩》四卷及宋陸九淵《象山外集》四卷,《語錄》四卷,附《行狀》一卷,成化刊宋邵雍撰《伊川擊壤集》二十一卷,張栻《南軒文集》四十四卷,洪武刊明貝瓊《貝清江詩集》十卷(以上集部);皆黑口也。

    《四部叢刊》景印明黑口本,則有南京圖書館藏唐岑參撰《岑嘉州詩》四卷,宋邵雍撰《伊川擊壤集》二十卷;及江安傅氏雙鑒樓藏宋林逋撰《林和靖先生詩集》四卷,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正統刊元戴良撰《九靈山房集》三十卷,秀水沈氏藏元倪瓒《雲林集》七卷,及涵芬樓藏成化刊元歐陽玄撰《圭齋集》十六卷,弘治刊元薩都剌撰《薩天錫前後集》二冊焉。

     高濂《燕閑清賞箋》論藏書,以為:“宋人之書,雕镂不苟,紙堅刻軟,字畫如寫;格用單邊;間多諱字;用墨稀薄,雖着水經燥,無湮迹;開卷一種書香,自生異味。

    元刻仿宋單邊,字畫不分粗細,較宋邊條闊多一線;紙松刻硬,用墨穢濁;中無諱字,開卷了無臭味。

    ”所謂“中無諱字”者,元刻仿宋,遇宋諱不缺筆。

    而宋版則缺筆,視其缺筆之某字,可以觇刊本之先後。

    如《四部叢刊》景印日本岩崎氏靜嘉堂藏北宋刊本《說文解字》三十一卷,“恒”、“貞”等字皆不缺筆;蓋北宋真宗時镂版,大徐本第一刻也。

    間有南宋補葉,版心标出“重刊”二字,“慎”字亦缺末筆。

    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載北宋刊《爾雅單疏》十卷,宋太祖、太宗、真宗廟諱缺末筆,馀皆不缺。

    又白氏《六帖類聚》三十卷,“匡”、“敬”、“恒”皆缺筆,“貞”字不缺,蓋皆真宗時刊本也。

    《皕宋樓藏書志》又載北宋刊《唐書》二百五十卷,“朗”、“匡”、“徹”、“炅”、“恒”、“桓”、“鏡”、“竟”、“敬”、“貞”皆避缺;宋司馬光《資治通鑒考異》三十卷,“朗”、“匡”、“”、“敬”、“貞”、“恒”皆缺避,“桓”字不避;宋仁宗時刊本也。

    涵芬樓景印《百衲本二十四史》中《唐書》,前有嘉祐五年六月曾公亮進書表,宋諱避至“祯”字止,而不及英宗以下,故昔人定為嘉祐進書後第一刊本。

    《四部叢刊》景印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北宋刊晉張湛注《沖虛至德真經》八卷,“殷”、“敬”、“恒”、“貞”字有缺筆,而“顼”、“桓”不缺,亦仁宗時刊也。

    又景印涵芬樓藏明萬玉堂翻宋本漢揚雄撰《太玄經》十二卷,遇“貞”字皆缺末筆;影鈔北宋本漢許慎注《淮南子》二十一卷,阙筆至“貞”字;影宋精鈔本蜀釋貫休撰《禅月集》二十五卷,阙筆至“貞”字,而不避南宋諱,皆知其從仁宗時刊本出。

    《皕宋樓藏書志》載北宋刊《史載之方》二卷,徽宗以前諱皆缺避;“丸”不改“圓”,不避欽宗嫌名,其為徽宗時刊本無疑。

    蜀大字本《三蘇文粹》七十卷,“桓”字以下諱不缺避,蓋北宋刊也。

    《四部叢刊》景印涵芬樓藏北宋刊司馬光撰《資治通鑒目錄》三十卷,宋帝諱如“殷”、“敬”、“鏡”、“玄”、“弘”、“貞”、“徵”、“讓”、“顼”、“樹”、“桓”、“完”等字皆缺筆,字畫挺秀,北宋本之至精者。

    明翻北宋本《黃帝内經》二十四卷,“玄”、“匡”、“鏡”、“貞”、“徵”、“恒”、“炅”等字皆阙筆,嘉靖庚戌顧從德重刊北宋本也。

    南京圖書館藏唐杜牧撰《樊川文集》二十二卷,宋諱避“桓”、“鏡”等字,是從北宋本出。

    《皕宋樓藏書志》載蜀大字本《漢書》殘本八卷,“匡”、“殷”、“貞”、“敬”、“境”、“桓”、“竟”、“完”、“源”、“貆”、“彀”、“讓”、“構”、“購”皆缺末筆;宋刊配元覆本《隋書》八十五卷,“敬”、“慎”、“貞”、“恒”、“桓”、“構”皆缺避;宋刊中字本《唐書》二百五十五卷,“匡”、“”、“殷”、“敬”、“炅”、“恒”、“貞”、“顼”、“桓”、“構”皆缺避;陸狀元集百家注《資治通鑒詳節》一百二十卷,“朗”、“殷”、“匡”、“貞”、“恒”、“桓”、“慎”、“構”皆缺避,而知其為高宗時刊本。

    而涵芬樓景印《百衲本二十四史》中《後漢書》,“桓”字作“淵聖禦名”,而“構”字則作“今上禦名”,知為高宗時刊本。

    《晉書》“構”字缺筆,而“祯”字仍作“禦名”,知為紹興中翻雕北宋監本。

    《四部叢刊》景印涵芬樓藏宋刊《六臣注文選》六十卷,“玄”、“匡”、“貞”、“徵”、“恒”、“桓”、“觏”、“彀”諸字皆缺筆。

    紹興二年下紹興府馀姚縣刊《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書中缺筆至“構”字止。

    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紹興三年刊《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八十卷,書中“桓”字注“淵聖禦名”,“構”字注“禦名”;烏程蔣氏密韻樓藏明翻宋本梁《江文通集》十卷,“敬”、“鏡”、“匡”、“恒”、“樹”、“殷”、“貞”、“構”等字,有缺筆,蓋正嘉間宋高宗時本也。

    《皕宋樓藏書志》載宋刊《纂圖互注禮記》二十卷,《禮記舉要圖》一卷,“讓”字缺筆;《晉書》一百三十卷,“匡”、“恒”、“桓”、“慎”、“構”皆缺避;《緻堂先生讀史管見》八十卷,宋孝宗以前,諱皆缺避,蓋孝宗時刊本也。

    《四部叢刊》景印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巾箱本《毛詩》二十卷,宋諱“匡”、“殷”、“桓”、“觏”、“慎”等字有缺筆。

    建安餘氏刊《春秋公羊經傳解诂》十二卷,“殷”、“匡”、“貞”、“桓”、“完”、“慎”等字皆缺末筆。

    陳道人書籍鋪本唐羅隐《甲乙集》十卷,“匡”、“微”、“桓”、“樹”、“構”、“慎”字有缺筆。

    清内府藏宋刊大字本《孟子》十四卷,“玄”、“殷”、“讓”、“恒”、“畜”、“樹”、“豎”、“構”、“慎”等字,皆缺末筆。

    海鹽張氏涉園藏巾箱本《廣韻》五卷,避宋帝諱,至“眘”字止。

    《五朝名臣言行錄》十卷,《三朝名臣言行錄》十四卷,宋帝諱兼避孝宗潛邸賜名“玮”字。

    涵芬樓藏巾箱本宋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十卷,“朗”、“真”、“貞”、“徵”、“桓”、“恒”、“樹”、“觏”、“慎”等字缺筆,而知其為孝宗時刊本。

    江安傅氏《雙鑒樓》藏影宋精鈔本唐《釋皎然集》十卷,“慎”字有缺筆,知從孝宗時刻摹寫。

    《皕宋樓藏書志》載巾箱本《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左傳》“惇”字以上諱皆缺避,“廓”字不缺,疑是宋光宗時婺州刊本。

    而涵芬樓景印《百衲本二十四史》中《三國志》,宋諱避至“敦”字為止;《四部叢刊》景印涵芬樓藏宋刊《周易》十卷,“殷”、“匡”、“貞”、“徵”、“桓”、“媾”、“姤”、“敦”等字,皆為字不成;蜀中刻唐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六卷,宋諱“敦”字缺筆,蓋光宗時刊本也。

    《皕宋樓藏書志》載宋刊《北史》殘冊,“匡”、“恒”、“貞”、“桓”、“構”、“慎”、“徵”、“樹”、“敦”、“廓”皆缺筆;宋季閩中重刊紹興本《山谷黃先生大全詩注》二十卷,宋諱自“惇”、“廓”以上皆缺避,蓋宋甯宗時刊本。

    北平圖書館藏有宋刊朱子《詩集傳》二十卷,于宋諱“玄”、“畜”、“匡”、“樹”、“殷”、“恒”、“徵”、“慎”、“敦”、“鞹”、“觏”等字,皆缺筆,亦甯宗時刊本。

    而《四部叢刊》景印江安傅氏雙鑒樓藏宋刊《方言》十三卷,書中避諱至“廓”字止。

    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呂祖謙撰《皇朝文鑒》一百五十三卷,“讓”、“署”、“桓”、“構”、“玮”、“敦”、“擴”減筆,而理宗諱不減筆,是嘉泰間新安郡齋初印本(嘉泰,甯宗年号),非端平重修本也(端平,理宗年号)。

    至《皕宋樓藏書志》載紹興三十年重刊宋陳襄撰《古靈先生文集》二十七卷,“擴”字缺筆,避甯宗嫌名,當是紹興刻而甯宗時修補者。

    《四部叢刊》景印嘉興沈氏藏宋刊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三十卷,書中“構”字注“太上禦名”者,為孝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