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钿青牙軸,缥帶,綠牙簽。
子庫,雕紫檀軸,紫帶,碧牙簽。
集庫,綠牙軸,朱帶,白牙簽。
”蓋隋唐間,簡冊已亡,存者止卷軸。
故一書又謂之幾軸。
《韓愈詩》:“邺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
一一懸牙簽,新若手未觸。
”三萬軸,即三萬卷也。
此古卷軸之制。
夫筆行而刀刻廢,紙行而缣帛廢。
日趣便易,造述愈滋。
故向、歆著錄,見于《漢書·藝文志》者,才萬三千。
至唐修《隋書·經籍志》,則幾六七倍焉。
開元時,兩京書庫所儲,則幾十倍之焉。
唐以前書皆寫本;而唐人寫本之僅存者,有《說文·木部》,獨山莫友芝子偲蓋得而張焉。
世傳唐籍版書,當以英國印度政府之匈牙利人斯坦因一千九百零七年(清德宗光緒三十三年)在敦煌千佛洞莫高窟石室所發見之唐懿宗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印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藏諸倫敦之不列颠博物院者為最可傳信。
宋版書之佳者,字體每帶歐、虞神味。
元人所刻,與宋版書較,已帶匠氣,而以鹹通本《金剛經》與宋版書比,又顯然有雅俗之分:一則古拙錯綜,一則整齊呆闆。
是故古版書之可貴,就藝術而論,即在其能保持率真之氣而不流于匠俗爾。
敦煌石室印版書,又有《加句靈驗本一切如來尊勝陀羅尼》;上虞羅振玉叔蘊曾為之景印于《宸翰樓叢書》中,其字畫純樸,視鹹通《金剛經》更為率真。
雖無紀年可考信,而羅氏則斷之為唐刻,其根據為第二行“國師三藏大廣智不空譯”之“國”字上空一格,可謂現存版刻之最古者。
夫唐書版刻,始于佛典;而其漸推及儒書。
據唐柳玭《家訓序》雲:“中和三年癸卯夏(中和,唐僖宗年号),銮輿在蜀之三年也。
餘為中書舍人,旬休,閱書于重城之東南;其書多陰陽雜記、占夢相宅九宮五緯之流,又有字書小學,率雕版印紙,浸染不可曉。
”則是字書小學有版刻矣。
薛居正《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長興三年二月辛未,中書奏:“請依石經文字,刻《九經》印闆。
”從之。
《漢書·隐帝紀》:乾祐元年五月己酉朔,國子監奏:“《周禮》、《儀禮》、《公羊》、《穀梁》四經,未有印闆,欲集學官考校雕造。
”從之。
宋王溥《五代會要》卷八(經籍)載:周太祖廣順六年六月,尚書左丞兼刊國子監事田敏進印闆《九經書》、《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各二部一百三十冊。
世宗顯德二年二月,中書門下奏:“國子監祭酒尹拙狀稱:準敕校勘《經典釋文》三十卷,雕造印闆,欲請兵部尚書張昭、太常卿田敏同校勘。
”敕其《經典釋文》,已經本監官員校勘外,宜差張昭、田敏詳校。
于是《經典》有版刻矣。
又《舊五代史·和凝傳》雲:“平生為文章,長于短歌豔曲,又好聲譽,有集百卷,自篆于版,模印數百帙,分惠于人焉。
”又貫休《禅月集》有王衍乾德五年,昙域後序稱:“檢尋藁草及暗記憶者約一千首,雕刻成部。
”于是集部有版刻矣。
若其時諸書刻本,自來未聞藏書家收藏,獨敦煌石室出《唐韻》、《切韻》二種,為五代細書小闆刊本,法人伯希和所取而儲入巴黎圖書館者是也。
此五代版刻之廑存者。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稱:“世言雕闆印書始馮道。
此不然,但監本《五經》闆,道為之爾。
柳玭《訓序》言其在蜀時,嘗閱書肆,雲:‘字書小學,率雕闆印紙。
’則唐固有之矣,但恐不如今之工。
”朱益《猗覺寮雜記》雲:“雕印文字,唐以前無之。
唐末,益州始有墨闆,後唐方镂《九經》,悉收人間所有經史,以镂版為正,見兩朝國史。
”據葉、朱兩家論之,則謂刻闆實始于唐末矣。
比得敦煌石室唐經刻本,乃知版刻不始唐末,而遠在鹹通以前也。
述《原始》第一。
子庫,雕紫檀軸,紫帶,碧牙簽。
集庫,綠牙軸,朱帶,白牙簽。
”蓋隋唐間,簡冊已亡,存者止卷軸。
故一書又謂之幾軸。
《韓愈詩》:“邺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
一一懸牙簽,新若手未觸。
”三萬軸,即三萬卷也。
此古卷軸之制。
夫筆行而刀刻廢,紙行而缣帛廢。
日趣便易,造述愈滋。
故向、歆著錄,見于《漢書·藝文志》者,才萬三千。
至唐修《隋書·經籍志》,則幾六七倍焉。
開元時,兩京書庫所儲,則幾十倍之焉。
唐以前書皆寫本;而唐人寫本之僅存者,有《說文·木部》,獨山莫友芝子偲蓋得而張焉。
世傳唐籍版書,當以英國印度政府之匈牙利人斯坦因一千九百零七年(清德宗光緒三十三年)在敦煌千佛洞莫高窟石室所發見之唐懿宗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印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藏諸倫敦之不列颠博物院者為最可傳信。
宋版書之佳者,字體每帶歐、虞神味。
元人所刻,與宋版書較,已帶匠氣,而以鹹通本《金剛經》與宋版書比,又顯然有雅俗之分:一則古拙錯綜,一則整齊呆闆。
是故古版書之可貴,就藝術而論,即在其能保持率真之氣而不流于匠俗爾。
敦煌石室印版書,又有《加句靈驗本一切如來尊勝陀羅尼》;上虞羅振玉叔蘊曾為之景印于《宸翰樓叢書》中,其字畫純樸,視鹹通《金剛經》更為率真。
雖無紀年可考信,而羅氏則斷之為唐刻,其根據為第二行“國師三藏大廣智不空譯”之“國”字上空一格,可謂現存版刻之最古者。
夫唐書版刻,始于佛典;而其漸推及儒書。
據唐柳玭《家訓序》雲:“中和三年癸卯夏(中和,唐僖宗年号),銮輿在蜀之三年也。
餘為中書舍人,旬休,閱書于重城之東南;其書多陰陽雜記、占夢相宅九宮五緯之流,又有字書小學,率雕版印紙,浸染不可曉。
”則是字書小學有版刻矣。
薛居正《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長興三年二月辛未,中書奏:“請依石經文字,刻《九經》印闆。
”從之。
《漢書·隐帝紀》:乾祐元年五月己酉朔,國子監奏:“《周禮》、《儀禮》、《公羊》、《穀梁》四經,未有印闆,欲集學官考校雕造。
”從之。
宋王溥《五代會要》卷八(經籍)載:周太祖廣順六年六月,尚書左丞兼刊國子監事田敏進印闆《九經書》、《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各二部一百三十冊。
世宗顯德二年二月,中書門下奏:“國子監祭酒尹拙狀稱:準敕校勘《經典釋文》三十卷,雕造印闆,欲請兵部尚書張昭、太常卿田敏同校勘。
”敕其《經典釋文》,已經本監官員校勘外,宜差張昭、田敏詳校。
于是《經典》有版刻矣。
又《舊五代史·和凝傳》雲:“平生為文章,長于短歌豔曲,又好聲譽,有集百卷,自篆于版,模印數百帙,分惠于人焉。
”又貫休《禅月集》有王衍乾德五年,昙域後序稱:“檢尋藁草及暗記憶者約一千首,雕刻成部。
”于是集部有版刻矣。
若其時諸書刻本,自來未聞藏書家收藏,獨敦煌石室出《唐韻》、《切韻》二種,為五代細書小闆刊本,法人伯希和所取而儲入巴黎圖書館者是也。
此五代版刻之廑存者。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稱:“世言雕闆印書始馮道。
此不然,但監本《五經》闆,道為之爾。
柳玭《訓序》言其在蜀時,嘗閱書肆,雲:‘字書小學,率雕闆印紙。
’則唐固有之矣,但恐不如今之工。
”朱益《猗覺寮雜記》雲:“雕印文字,唐以前無之。
唐末,益州始有墨闆,後唐方镂《九經》,悉收人間所有經史,以镂版為正,見兩朝國史。
”據葉、朱兩家論之,則謂刻闆實始于唐末矣。
比得敦煌石室唐經刻本,乃知版刻不始唐末,而遠在鹹通以前也。
述《原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