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三代方策,遐哉貌矣!炎漢初興,書皆竹帛。
其後劉氏父子向、歆總群書而奏其《七略》;班固删其要,成《漢書·藝文志》以備篇籍。
大凡書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稱篇稱卷,不一其辭。
所謂篇,竹書也;卷,則帛書也。
後世書不用竹帛,冒篇卷之名,失其指矣。
古書止有竹簡,曰“汗簡”,曰“殺青”。
汗者,去其竹汁;殺青者,去其青皮。
漢劉向《别錄》雲:“殺青者,直治竹作簡書之耳。
新竹有汗,善朽蠹。
凡作簡者,皆于火上炙幹之。
陳楚間謂之汗。
汗者,去其汁也。
”而書竹簡必以刀刻,故《史記》稱蕭何為秦之刀筆吏。
《風俗通義》:“劉向典校書籍,先書竹,改易寫定,可繕寫者以上素。
”蓋西京之末,猶用竹為多。
故劉向以《中古文尚書》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多脫簡。
而《漢書·藝文志》所載,亦篇多于卷也。
後漢宦者蔡倫,因缣貴簡重,不便于人,以意造為紙;史稱:“莫不從用。
”然考獻帝西遷,圖書缣帛,軍人取為帷囊。
而吳恢為南海太守,欲殺青以寫經書。
是東京之世,猶盛竹帛,而紙未大行矣。
《書序正義》引顧氏曰:“策長二尺四寸,簡長一尺二寸。
”《春秋左傳·杜預序疏》引鄭氏《論語序·鈎命決》雲:“《春秋》二尺四寸書之,《孝經》一尺二寸書之。
”《聘禮疏》引鄭氏《論語序》:“《易》、《詩》、《書》、《禮》、《樂》、《春秋》皆尺二寸,(當依《左傳疏》引作二尺四寸。
)《孝經》謙半之,《論語》八寸,策者三分居一,又謙焉。
”而稱書為一冊,必由簡策之冊而來。
《說文解字》:“冊,符命也,諸侯進受于王也。
象其劄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
笧,古文冊,從竹。
”又《竹部》:“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從竹付聲。
”蓋一長一短相比謂之冊;六寸分合謂之符。
故冊可推稱于符命,而符不可轉稱為書冊。
凡竹簡,必編以繩,亦護以革。
《史記·孔子世家》稱其“晚喜《易》,韋編三絕”。
虞世南《北堂書鈔》引劉向《别錄》,“《孫子》以(同已)殺青,簡編以缥系繩。
”《南史·王僧虔傳》:“楚王冢書青絲編。
”然則今人言編輯,固猶沿其舊稱矣。
冊本通作策。
《說文解字》:“策,馬箠也。
”别為一義。
然漢人通借策作冊。
《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周禮·内史》:“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命之。
”《左傳》僖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
”昭三年:“鄭伯如晉。
晉侯嘉焉,授之以策。
”是冊即策之證。
至漢末,則通行以策為冊。
蔡邕《獨斷》雲:“策者,簡也。
《禮》曰:‘不滿百文,不書于策。
’其制長二尺,短者半之,(王充《論衡》雲:“短書俗記,即策之短者。
”)其次一長一短,兩編書,下附篆書起年月日稱‘皇帝曰’以命諸侯王。
”劉熙《釋名》:“策,書教令于上,所以驅策諸下也。
”《儀禮·聘禮》:“記百名以上書于策。
”《鄭注》:“策,簡也。
”《正義》:“策是衆簡相連之稱。
”然則古書以衆簡相連而成冊,今人則以線裝分釘而成冊,沿其稱而失其義矣。
此古簡冊之制。
至帛之為書,便于舒卷,故一書謂之幾卷。
卷之心,必轉以圓輥,兩頭稍長,出于卷,馀出如車軸然。
《隋書·經籍志》:“宋武入關,收其圖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赤軸青紙,文字古拙。
炀帝即位,秘閣之書,分為三品:上品紅琉璃軸,中品绀琉璃,下品漆軸。
”《舊唐書·經籍志》:“凡四部庫書,皆以益州麻紙寫,其集賢院禦書,經庫,皆钿白牙軸,黃缥帶,紅牙簽。
史庫,
其後劉氏父子向、歆總群書而奏其《七略》;班固删其要,成《漢書·藝文志》以備篇籍。
大凡書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稱篇稱卷,不一其辭。
所謂篇,竹書也;卷,則帛書也。
後世書不用竹帛,冒篇卷之名,失其指矣。
古書止有竹簡,曰“汗簡”,曰“殺青”。
汗者,去其竹汁;殺青者,去其青皮。
漢劉向《别錄》雲:“殺青者,直治竹作簡書之耳。
新竹有汗,善朽蠹。
凡作簡者,皆于火上炙幹之。
陳楚間謂之汗。
汗者,去其汁也。
”而書竹簡必以刀刻,故《史記》稱蕭何為秦之刀筆吏。
《風俗通義》:“劉向典校書籍,先書竹,改易寫定,可繕寫者以上素。
”蓋西京之末,猶用竹為多。
故劉向以《中古文尚書》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多脫簡。
而《漢書·藝文志》所載,亦篇多于卷也。
後漢宦者蔡倫,因缣貴簡重,不便于人,以意造為紙;史稱:“莫不從用。
”然考獻帝西遷,圖書缣帛,軍人取為帷囊。
而吳恢為南海太守,欲殺青以寫經書。
是東京之世,猶盛竹帛,而紙未大行矣。
《書序正義》引顧氏曰:“策長二尺四寸,簡長一尺二寸。
”《春秋左傳·杜預序疏》引鄭氏《論語序·鈎命決》雲:“《春秋》二尺四寸書之,《孝經》一尺二寸書之。
”《聘禮疏》引鄭氏《論語序》:“《易》、《詩》、《書》、《禮》、《樂》、《春秋》皆尺二寸,(當依《左傳疏》引作二尺四寸。
)《孝經》謙半之,《論語》八寸,策者三分居一,又謙焉。
”而稱書為一冊,必由簡策之冊而來。
《說文解字》:“冊,符命也,諸侯進受于王也。
象其劄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
笧,古文冊,從竹。
”又《竹部》:“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從竹付聲。
”蓋一長一短相比謂之冊;六寸分合謂之符。
故冊可推稱于符命,而符不可轉稱為書冊。
凡竹簡,必編以繩,亦護以革。
《史記·孔子世家》稱其“晚喜《易》,韋編三絕”。
虞世南《北堂書鈔》引劉向《别錄》,“《孫子》以(同已)殺青,簡編以缥系繩。
”《南史·王僧虔傳》:“楚王冢書青絲編。
”然則今人言編輯,固猶沿其舊稱矣。
冊本通作策。
《說文解字》:“策,馬箠也。
”别為一義。
然漢人通借策作冊。
《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周禮·内史》:“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命之。
”《左傳》僖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
”昭三年:“鄭伯如晉。
晉侯嘉焉,授之以策。
”是冊即策之證。
至漢末,則通行以策為冊。
蔡邕《獨斷》雲:“策者,簡也。
《禮》曰:‘不滿百文,不書于策。
’其制長二尺,短者半之,(王充《論衡》雲:“短書俗記,即策之短者。
”)其次一長一短,兩編書,下附篆書起年月日稱‘皇帝曰’以命諸侯王。
”劉熙《釋名》:“策,書教令于上,所以驅策諸下也。
”《儀禮·聘禮》:“記百名以上書于策。
”《鄭注》:“策,簡也。
”《正義》:“策是衆簡相連之稱。
”然則古書以衆簡相連而成冊,今人則以線裝分釘而成冊,沿其稱而失其義矣。
此古簡冊之制。
至帛之為書,便于舒卷,故一書謂之幾卷。
卷之心,必轉以圓輥,兩頭稍長,出于卷,馀出如車軸然。
《隋書·經籍志》:“宋武入關,收其圖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赤軸青紙,文字古拙。
炀帝即位,秘閣之書,分為三品:上品紅琉璃軸,中品绀琉璃,下品漆軸。
”《舊唐書·經籍志》:“凡四部庫書,皆以益州麻紙寫,其集賢院禦書,經庫,皆钿白牙軸,黃缥帶,紅牙簽。
史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