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篇

關燈
:“吾當為君籌之。

    ”其後告以湯、張、劉、徐等,均每月貸款若幹,可以成行。

    于是探行程于陳敬如君,則謂:“是時啟行,将以夏季抵紅海,熱不可耐,盍以秋季行,且盍不先赴青島習德語?”于是有青島之行。

     當孑民任南洋公學教員時,曾于暑假中遊曆日本。

    到東京未久,适吳稚晖君以陸軍學生事,與駐日公使蔡鈞沖突,由日警強迫上船。

    是時,陸仲芬君等将伴送至長崎。

    相與議曰:“萬一所乘船直赴天津,則甚危,誰可偕去?”孑民以在日本無甚要事,且津、京均舊遊地,則曰:“我偕去。

    ”于是偕吳君歸國。

    或疑孑民曾在日本留學者,誤也。

     張園之演說會,本合革命與排滿為一談。

    而是時鄒蔚丹君作《革命軍》一書,尤持“殺盡胡人”之見解。

    孑民不甚贊同,曾于《蘇報》中揭《釋仇滿》一文,謂“滿人之血統,久已與漢族混合。

    其語言及文字,亦已為漢語漢文所淘汰。

    所可為滿人标識者,惟其世襲爵位,及不營實業而坐食之特權耳。

    苟滿人自覺,能放棄其特權,則漢人決無殺盡滿人之必要”雲雲(其文惟從前坊間所印之《黃帝魂》曾選之)。

    當時注意者甚鮮。

    及辛亥革命,則成為輿論矣。

     孑民到青島不及一月,而上海《蘇報》案起,不涉孑民。

    案既定,孑民之戚友,以為遊學之說,不過誘孑民離上海耳。

    今上海已無事,無遊學之必要,遂取消每月貸款之議。

    而由孑民之兄,以上海有要事之電,促孑民回。

    既回,遂不能再赴青島,而為外交、報館譯日文以自給。

     孑民在青島,不及三月,由日文譯德國科培氏《哲學要領》一冊,售稿于商務印書館。

    其時無參考書,又心緒不甚甯,所譯人名多诘屈。

    而一時筆誤,竟以空間為宙,時間為宇。

    常欲于再版時修正之。

     運動革命時代 孑民既自青島回,中國教育會新得一會員,為甘肅陳競全君。

    自山東某縣知縣卸任來滬,小有積蓄,必欲辦一日報。

    乃由孑民與王小徐君、汪允宗君等組織之。

    陳君任印刷費及房費,而辦報者皆盡義務,推王君為編輯。

    以是時俄事方亟,故名曰《俄事警聞》。

    不直接談革命,而常譯述俄國虛無黨曆史以間接鼓吹之。

    每日有論說兩篇,一文言,一白話,其題均曰告某某,如告學生、告軍人之類。

    此報于日俄戰争後,改名《警鐘》。

    其編輯,由王君而嬗于孑民,又嬗于汪允宗、林少泉、劉申叔諸君。

    自王君去後,均不免直接談革命,曆數年之久,卒被封禁雲。

     是時西洋社會主義家,廢财産、廢婚姻之說,已流入中國。

    孑民亦深信之。

    曾于《警鐘》中揭《新年夢》小說以見意。

    惟其意,以為此等主義,非世界大多數人承認後,決難實行,故傳播此等主義者,萬不可自失信用。

    爾時中國人持此主義者,已既不名一錢,亦不肯作工,而惟攫他人之财以供其揮霍,曰:“此本公物也。

    ”或常作狹邪遊,且誘惑良家女子,而有時且與人妒争,自相矛盾。

    以是益為人所姗笑。

    孑民嘗慨然曰:“必有一介不苛取之義,而後可以言共産;必有坐懷不亂之操,而後可以言廢婚姻。

    ”對于此輩而發也。

     自東京同盟會成立後,楊笃生君、何海樵君、蘇鳳初君等,立志從暗殺下手。

    乃集同志六人,學制造炸彈法于某日人,立互相鑒察之例,甚嚴。

    何君到上海訪孑民,密談數次。

    先介紹入同盟會,次介紹入暗殺團。

    并告以蘇君将來上海轉授所學于其他同志。

    其後蘇君偕同志數人至,投孑民。

    孑民為賃屋,并介紹鐘憲鬯君入會,以鐘君精化學,且可于科學儀器館購儀器、藥品也。

    開會時,設黃帝位,寫誓言若幹紙,如人數,各簽名每紙上,宰一雞,灑血于紙,跪而宣誓,并和雞血于酒而飲之。

    其誓言,則每人各藏一紙。

    乃教授制炸藥法,若幹日而畢。

    然能造藥矣,而苦無彈殼。

    未幾,黃克強、蒯若木、段囗書b諸君,先後自東京來,攜彈殼十餘枚。

    是時王小徐君、孫少侯君已介紹入會,乃由孫君攜彈藥至南京隐僻處,試之,不适用。

    其後楊笃生君來,于此事尤極熱心,乃又别賃屋作機關,日與王、鐘諸君研究彈殼之改良。

    其時費用,多由孫君擔任,而經營機關,則孑民與其弟元康任之。

    元康既由孑民介紹入會,則更介紹其同鄉王子餘、俞英厓、王叔枚、裘吉生及徐伯荪諸君。

    徐君是時已聯絡嵊、天台諸會黨,而金、衢、嚴、處諸府會黨,則為陶煥卿君所運動。

    孑民既介紹陶君入會,則乘徐、陶二君同到上海之機會,由孑民與元康介紹陶君于徐君,而浙江會黨始聯合焉。

    制彈久不成,楊君奮然北行。

    抵保定,識吳樾君及其他同志三人,介紹入會。

    并為吳君介紹于孑民,言吳君将送其妹來上海,進愛國女學校。

    吳君後來函,言有事不能即來。

    未久而中國第一炸彈,發于考察憲政五大臣車上。

    孑民等既知發者為吳君,則彈必出楊君手,恐其不能出京。

    孫少侯君乃借捐官事北上,訪楊君于譯學館。

    知已被嫌疑,有監察者。

    其後楊君卒以計,得充李木齋君随員而南下。

     孑民既卻《警鐘》編輯之任,則又為愛國女學校校長。

    其時并不取賢母良妻主義,乃欲造成虛無黨一派之女子,除年幼者照通例授普通知識外,年長一班,則為講法國革命史、俄國虛無黨主義等,且尤注重化學。

    然此等教授法,其成效亦未易速就。

    其後,遂由中國教育會中他會員主持,漸改為普通中學校矣。

     遊學時代 孑民在上海所圖皆不成,意頗倦。

    适紹興新設學務公所,延為總理。

    丙午春,遂回裡任事。

    未久,以所延幹事受人反對,後又以籌款設師範班,受人反對,遂辭職。

     是時清政府議派編檢出洋留學,孑民遂進京銷假,請留學歐洲。

    無何,願赴歐美者人數太少,而政府又拙于經費,悉改派赴日本。

    孑民不願。

    而譯學館自楊笃生君出京後,尚未得适當之國文教員,章一山君延孑民任之,兼授西洋史。

    教授數月,頗受學生歡迎。

     丁未,孫慕韓君任駐德公使,允每月助孑民以學費三十兩。

    又商務印書館亦訂定,每月送編譯費百元。

    孑民于是偕孫君赴柏林。

     在柏林一年,習德語外,并編書。

    又由孫君介紹,以國文授唐氏子弟四人。

    (每月得脩德币百馬克。

    )第二年,遷居來比錫,進大學聽講,凡三年。

    于哲學、文學、文明史、人類學之講義,凡時間不沖突者,皆聽之。

    尤注重于實驗心理學及美學,曾進實驗心理學研究所,于教員指導之下,試驗各官能感覺之遲速、視後遺象、發音顫動狀比較表等。

    進世界文明史研究所,研究比較文明史。

    又于課餘,别延講師,到寓所,講授德國文學。

    此四年中,編《中學修身教科書》五冊,《中國倫理學史》一冊,譯包爾生《倫理學原理》一冊。

     《中國倫理學史》謂:“《孟子》之楊朱即莊周,為我即全己之義,《莊子》中說此義者甚多;至《列子·楊朱篇》乃魏晉間頹廢心理之産物,必非周季人所作。

    ”又清儒中特揭黃梨洲、戴東原、俞理初三氏學說,以為合于民權、女權之新說。

    黃、戴二氏,前人已所注意,俞氏說則孑民始拈出之。

     孑民在來比錫時,聞其友李石曾言肉食之害。

    又讀俄國托爾斯泰氏著作,描寫田獵慘狀,遂不食肉。

    嘗函告其友壽孝天君,謂:“蔬食有三義:(一)衛生,(二)戒殺,(三)節用,然我之蔬食,實偏重戒殺一義。

    因人之好生惡死,是否迷惑,現尚未能斷定。

    故衛生家最忌煙酒,而我尚未斷之。

    至節用,則在外國飯莊,肉食者有長票可購,改為蔬食而特饪,未見便宜。

    (是時尚未覓得蔬食飯館,故雲爾。

    )故可謂專是戒殺主義也。

    ”壽君複函,述杜亞泉君說:“植物未嘗無生命,戒殺義不能成立。

    ”孑民複緻函,謂:“戒殺者,非論理學問題,而感情問題。

    感情及于動物,故不食動物。

    他日,若感情又及于植物,則自然不食植物矣。

    且蔬食者亦非絕對不殺動物,一葉之蔬、一勺之水,安知不附有多數動物,既非人目所能見,而為感情所未及,則姑聽之而已。

    不能以論理學繩之也。

    ” 教育總長時代 辛亥武昌起義,孑民受柏林同學之招,赴柏林助為鼓吹。

    未幾,回國,于同盟、光複兩會間,頗盡調停之力。

    南京政府成立,任教育總長。

    是時,陸費伯鴻君方主任商務印書館之《教育雜志》,曾語孑民,謂:“近時教育界,或提倡軍國民主義,或提倡實利主義,此兩者實不可偏廢。

    ”然孑民意以為未足,故宣布《蔡孑民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謂:“教育界所提倡之軍國民主義及實利主義,固為救時之必要,而不可不以公民道德教育為中堅。

    欲養成公民道德,不可不使有一種哲學上之世界觀與人生觀,而涵養此等觀念,不可不注重美育。

    ”美育者,孑民在德國受有極深之印象,而願出全力以提倡之者也。

     孑民所謂公民道德,以法國革命時代所揭著之自由、平等、友愛為綱,而以古義證明之,謂:“自由者,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也,古者蓋謂之義。

    平等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也,古者蓋謂之恕。

    友愛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也。

    古者蓋謂之仁。

    ” 孫中山既辭總統職,欲派員迎袁項城來南京就職,其資格須同盟會會員而又現任閣員者,以孑民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