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篇

關燈
而且非淺嘗者之所能卒爾而迻譯也。

    且佛氏之學,其托于語言文字者已有太涉迹象之嫌,而歐洲學術則所資以傳習者乃全恃乎實物。

    最近趨勢,即精神科學,亦莫不日傾于實驗。

    儀器之應用,不特理化學也,心理、教育諸科亦用之。

    實物之示教,不特博物學也,曆史、人類諸科亦尚之。

    實物不足,濟以标本;标本不具,濟以圖畫;圖畫不周,濟以表目。

    内革羅人之歌,以蓄音器傳之;羅馬之壁畫,以幻燈攝之;莎士比亞所演之舞台,以模型表示之。

    其以具體者補抽象之語言如此。

    其他陳列所、博物院、圖書館種種參考之所,又複不勝枚舉。

    是皆非我國所有也。

    吾人即及此時而設備之,亦不知經幾何年而始幾于同等之完備,又非吾人所敢懸揣也。

    然則,吾人即欲憑多數之譯本以窺歐洲學術,較之遊學歐洲者,事倍而功半,固已了然。

    而況純粹學術之譯本,且求之而不可得耶?然則,吾人而無志于歐洲之學術則已,苟其有志,舍遊學以外,無他道也。

     且吾人固非不勇于遊學者也。

    十年以前,留學日本者達三萬餘人。

    近雖驟減,其數聞尚逾三千人。

    若留歐之同學,則合各國而計之,尚不及此數三分之一也。

    豈吾人勇于東渡而怯于西遊哉?毋亦學界之通閡,旅費之豐啬,有以緻之。

    日本與我同種同文,兩國學者常相與結文字之因緣,而彼國書報之輸入,所謂遊學指南、旅行案内之屬,不知不識之間,早留印象于腦海,一得機會,則乘興而赴之矣。

    于歐洲則否。

    歐人之來吾國而與吾人相習熟者,外交家耳,教士耳,商人耳,學者甚少。

    即有績學之士旅行于吾國者,亦非吾人之所注意。

    故吾人對于歐人之觀察,恒以粗鄙近利為口實,以為彼之所長者槍炮耳;繼則曰工藝耳,其最高者則曰政治耳。

    至于道德文章,則殆吾東方之專利品,非西人之所知也。

    其或不囿于此類之成見,而願一窮其底蘊,則又以費绌為言。

    以為歐人生活程度之高,與日本大異,一年旅費非三倍于東遊者不可,則又廢然而返矣。

     方吾等之未來歐洲也,所聞亦猶是耳。

    至于今日,則對于學海之闳深,不能不為望洋向若之歎。

    而生活程度,準儉學會之所計畫,亦無以大過于日本,未聞不歎息于百聞不如一見之良言也。

    夫吾人今日之所見,既大殊于曩昔之所聞,則吾國同胞之所聞,其有殊于吾人之所見,可推而知。

    鹿得萍草,以為美食,則呦呦然相呼而共食之。

    田父負日之暄而暖,以為人莫知者,則願舉而獻之于其君。

    吾侪既有所見,不能不有以報告于吾國之同胞,吾侪之良心所命令也。

    以吾侪涉學之淺,更事之不多,歐洲學界之真相,為吾侪所窺見者殆不逮萬之一。

    以日力财力之有限,舉吾侪之所窺見,所能報告于同胞者,又殆不逮百之一。

    然則吾侪之所報告者,不能有幾何之價值,吾侪固稔知之。

    然而吾侪之情決不容以自己。

    是則吾侪之所以不自慚其弇陋,而有此《學風》雜志之發刊者也。

     (據1916年世界社編印的《旅歐教育運動》) 在清華學校高等科演說詞 (1917年3月29日) 兩種感想 鄙人今日參觀貴校,有兩種感想:一為愛國心,一為人道主義。

    溯貴校之成立,遠源于庚子之禍變。

    吾人對于往時國際交涉之失敗,人民排外之蠢動,不禁愧恥,而油然生愛國之心,一也。

    美國以正義為天下倡,特别退還賠款,為教育人才之用,吾人因感其誠而益信人道主義之終可實現,二也。

    此二感想,同時湧現于吾心中。

    夫國家主義與人道主義,初若不相容者,如國家自衛,則不能不有常設之軍隊。

    而社會之事業,若交通,若商業,本以緻人生之樂利。

    乃因國界之分,遂反生種種障礙,種種壟斷。

    且以圖謀國家生存、國力發展之故,往往不恤以人道為犧牲。

    歐洲戰争,是其著例。

    吾人對于現在國家之組織,斷不能雲滿意,于是學者倡無政府主義,欲破壞政府之組織,以個人為單位,以人道為指歸。

    國家主義與世界主義之不相容,蓋如此矣。

    而何以在貴校所得之二感想,同時盤旋于吾心中?豈非以今日為兩主義過渡之時代,吾人固同具此愛國心與人道觀念欤?國家主義與世界主義之過渡,求之事實而可征。

    今日世界慈善事業,若紅十字會等組織,已全泯國界。

    各國工會之集合,亦以人類為一體。

    至思想學術,則世界所公,本無國别。

    凡此皆日趨大同之明證。

    将來理想之世界,不難推測而知矣。

    蓋道德本有三級:(一)自他兩利;(二)雖不利己而不可不利他;(三)絕對利他,且損己亦所不恤。

    人與人之道德,有主張絕對利他,而今之國際道德,止于自他兩利,故吾人不能不同時抱愛國心與人道主義。

    惟其為兩主義過渡之時代,故不能不調劑之,使不相沖突也。

     對于清華學生之希望 吾人之教育,亦為适應此時代之預備。

    清華學生,皆欲求高深之學問于國外,對于此将來之學者,尤不能無特别之希望,故更貢數言如下: 一曰發展個性。

    分工之理,在以己之所長,補人之所短,而人之所長,亦還以補我之所短。

    故人類分子,決不當盡歸于同化,而貴在各能發達其特性。

    吾國學生遊學他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