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篇

關燈
曆史之悠久,社會之複雜,古代學藝之足以為根柢,其可以貢獻于世界之科學、美術者何限?吾人試扪心而自問,其果有所貢獻否?彼歐洲人所謂某學某術受中國之影響者,皆中國古代之學術,非吾人所可引以解嘲者也。

    且正惟吾侪之祖先在交通較隘之時期,其所作述尚能影響于今之世界,曆千百年之遺傳以底于吾人,乃僅僅求如千百年以前所盡之責任而尚不可得,吾人之無以對世界,伊于胡底耶?且使吾人姑退一步,不遽責以如彼歐人能擴其學術勢力于生活地盤之外,僅即吾人生活之地盤而核其學術之程度,則吾人益将無地以自容。

    例如中國之地質,吾人未之測繪也,而德人李希和為之;中國之宗教,吾人未之博考也,而荷蘭人格羅為之;中國之古物,吾人未能為有系統之研究也,而法人沙望、英人勞斐為之;中國之美術史,吾人未之試為也,而英人布綏爾愛铿、法人白羅克、德人孟德堡為之;中國古代之飾文,吾人未之疏證也,而德人賀斯曼及瑞士人谟脫為之;中國之地理,吾人未能準科學之律貫以記錄之也,而法人若可侶為之;西藏之地理風俗及古物,吾人未之詳考也,而瑞典人海丁竭二十餘年之力,考察而記錄之;辛亥之革命,吾人尚未有原原本本之紀述也,法人法什乃為之。

    其他若世界地理、通世界史、世界文明史、世界文學史、世界哲學史,莫不有中國一部分焉。

    庖人不治庖,屍祝越俎而代之,使吾人而尚自命為世界之分子者,甯得不自愧乎? 吾人徒自愧,無補也。

    無已,則亟謀所以自盡其責任之道而已。

    人亦有言,先秦時代,吾人之學術,較之歐洲諸國今日之所流行,業已具體而微,老莊之道學,非哲學乎?儒家之言道德,非倫理學乎?荀卿之正名,墨子之《大取》《小取》,以及名家者流,非今之論理學乎?墨子之《經說》,非今之物理學乎?《爾雅》《本草》,非今之博物學、藥物學乎?《樂記》之言音律,《考工記》之言筍??,不猶今之所謂美學乎?宋人刻象為楮葉,三年而後成,亂之楮葉之中而不可辨也,不猶今之雕刻乎?周客畫策築十版之牆,鑿八尺之牖,以日始出時加之其上而觀之,盡成龍蛇禽獸,車馬萬物之狀備具,不猶今之所謂油畫乎?歸而求之有餘師,閉門造車,出門合轍,吾侪其以複古相号召可矣,奚以輕家雞、寶野鹜、行萬裡路而遊學為? 雖然,西人之學術,所以達今日之程度者,自希臘以來,固已積二千餘年之進步而後得之。

    吾先秦之文化,無以遠過于希臘,當亦吾同胞之所認許也。

    吾與彼分道而馳,既二千餘年矣,而始有羨于彼等所達之一境,則循自然公例,取最短之途徑以達之可也。

    乃曰吾必舍此捷徑,以二千餘年前之所詣為發足點,而奔轶絕塵以追之,則無論彼我速率之比較如何,苟使由是而彼我果有同等之一日,我等無益于世界之耗費,已非巧曆所能計矣。

    不觀日本之步趨歐化乎?彼固取最短之徑者也。

    行之且五十年,未敢曰與歐人達同等之地位也。

    然則吾即取最短之徑以往,猶懼不及,其又堪迂道焉!且不觀歐洲諸國之互相師法乎?彼其學術,固不失為對等矣,而學術之交通有加無已。

    一國之學者有新發明焉,他國之學術雜志,競起而介紹之;有一學術之讨論會焉,各國之學者,相聚而讨論之。

    本國之高等教育既有完備之建設,而遊學于各國者實繁有徒。

    檢法國本學期大學生統計,外國留學者:德國二百四十人,英國二百十四人,意大利百五十四人,奧匈百三十五人,瑞士八十六人,俄國三千一百七十六人,北美合衆國五十四人。

    又觀德國本學期大學生統計,外國留學者:法國四十人,英國百五十人,意大利三十六人,奧匈八百八十七人,瑞士三百五十四人,俄國二千二百五十二人,北美合衆國三百四十八人。

    其在他種高等專門學校,及僅在大學旁聽者,尚不計焉。

    其他教員學生乘校假而為研究學術之旅行者,尚多有之。

    法國且設希臘文史學校于雅典,拉丁文史學校于羅馬,以為法國青年博士研究古文之所。

    設美術學校于羅馬,俾巴黎美術學校高才生得于其間為高深之研究。

    學術同等之國,其轉益多師也如此,其他則何如乎?故吾人而不認歐洲之學術為有價值也則已耳,苟其認之,則所以急取而直追之者固有其道矣。

     或曰:吾人之吸收外界文明也,不自今始,昔者印度之哲學,吾人固以至簡易之道得之矣。

    其高僧之渡來者,吾歡迎之,其經典之流入者,吾翻譯之。

    其間關跋涉親至天竺者,蔡愔、蘇物、法顯、玄奘之屬,寥寥數人耳。

    然而漢唐之間,儒家、道家之言,均為佛說所浸入,而建築、雕塑、圖畫之術,皆大行印度之風;書家之所揮寫,詩人之所諷詠,多與佛學為緣。

    至于宋代,則名為辟佛,而其學說受佛氏之影響者益以深遠,蓋佛學之輸入我國也至深博,而得之之道則至簡易。

    今日之于歐化,亦若是則已矣。

     雖然,歐洲之學術,非可以佛學例之。

    佛氏之學,非不闳深,然其範圍以哲學之理論為限。

    而歐洲學術,則科目繁多,一科之中,所謂專門研究者,又别為種種之條目。

    其各條目之所資以研究而參考者,非特不勝其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