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篇

關燈
大學院院長時期的蔡元培先生 文明之消化 (1916年8月15日) 凡生物之異于無生物者,其例證頗多,而最著之端,則為消化作用。

    消化者,吸收外界适當之食料而制煉之,使類化為本身之分子,以助其發達。

    此自微生物以至人類所同具之作用也。

     人類之消化作用,不惟在物質界,亦在精神界。

    一人然,民族亦然。

    希臘民族吸收埃及、腓尼基諸古國之文明而消化之,是以有希臘之文明;高爾、日耳曼諸族吸收希臘、羅馬及阿拉伯之文明而消化之,是以有今日歐洲諸國之文明。

    吾國古代文明,有源出巴比侖之說,迄今尚未證實;漢以後,天方、大秦之文物,稍稍輸入矣,而影響不著;其最著者,為印度之文明。

    漢季,接觸之時代也;自晉至唐,吸收之時代也;宋,消化之時代也。

    吾族之哲學、文學及美術,得此而放一異彩。

    自元以來,與歐洲文明相接觸,逾六百年矣,而未嘗大有所吸收,如球莖之植物、冬蟄之動物,恃素所貯蓄者以自贍。

    日趣羸瘠,亦固其所。

    至于今日,始有吸收歐洲文明之機會,而當其沖者,實為我寓歐之同人。

     吸收者,消化之預備。

    必擇其可以消化者而始吸收之。

    食肉者棄其骨,食果者棄其核,未有渾淪而吞之者也。

    印度文明之輸入也,其滋養果實為哲理,而埋蘊于宗教臭味之中。

    吸收者渾淪而吞之,緻釀成消化不良之疾。

    鈎稽哲理,如有宋諸儒,既不免拘牽門戶之成見;而普通社會,為宗教臭味所熏習,迷信滋彰,至今為梗。

    歐洲文明,以學術為中堅,本視印度為複雜;而附屬品之不可消化者,亦随而多歧。

    政潮之排蕩,金力之劫持,宗教之拘忌,率皆為思想自由之障礙。

    使皆渾淪而吞之,則他日消化不良之弊,将視印度文明為尤甚。

    審慎于吸收之始,毋為消化時代之障礙。

    此吾侪所當注意者也。

     且既有吸收,即有消化,初不必别有所期待。

    例如晉唐之間,雖為吸收印度文明時代,而其時“莊”“易”之演講,建築圖畫之革新,固已顯其消化之能力,否則其吸收作用,必不能如是之博大也。

    今之于歐洲文明,何獨不然?向使吾侪見彼此習俗之殊别,而不能推見其共通之公理,震新舊思想之沖突,而不能預為根本之調和,則臭味差池,即使強飲強食,其亦将出而哇之耳!當吸收之始,即參以消化之作用,俾得減吸收時代之阻力,此亦吾人不可不注意者也。

     (據1917年2月15日《東方雜志》第14卷第2号) 《學風》雜志發刊詞 (1914年夏) 今之時代,其全世界大交通之時代乎?昔者,吾人以我國為天下,而西方人亦以歐洲為世界。

    今也,轸域漸化,吾人既已認有所謂西方之文明,而彼西方人者,雖以吾國勢之弱,習俗之殊特,相與鄙夷之,而不能不承認為世界之一分子。

    有一世界博覽會焉,吾國之制作品必與列焉;有大學焉,苟其力足以包羅世界之學術,則吾國之語文、曆史,恒列為一科焉;有大藏書樓焉,苟其不以本國之文字為限,則吾國之圖籍,恒有存焉;有博物院焉,苟其宗旨在于集殊方之珍異,揭人類之真相,則吾國之美術品或非美術品,必在所搜羅焉。

    此全世界大交通之證也。

     雖然,全世界之交通,非徒以國為單位,為國際間之交涉而已。

    在一方面,吾人不失其為家庭或民族或國家之一分子;而他方面則又将不為此等種種關系所囿域,與一切人類各立于世界一分子之地位,通力合作,增進世界之文化。

    此今日稍稍有知識者所公認也。

    夫全世界之各各分子,所謂通力合作以增進世界之文化者,為何事乎?其事固不勝枚舉,而其最完全不受他種社會之囿域,而合于世界主義者,其惟科學與美術乎(科學兼哲學言之)!法與德,世仇也,哲學、文學之書,互相傳譯,音樂、圖畫之屬,互相推重焉。

    猶太人,基督教國民所賤視也,遠之若斯賓諾莎之哲學、哈納之詩篇,近之若愛裡希之醫學、布格遜之玄學,群焉推之,其他猶太人之積學而主講座于各國大學者,指不勝屈焉。

    波蘭人,亡國之民也,遠之若哥白尼之天文學、米開維之文學,近之若居梅禮之化學,推服者無異詞焉。

    而近今之以文學著者尚多,未聞有外視之者。

    東方各國,歐洲人素所歧視也,然而法國羅科科時代之美術,參中國風,評鑒者公認之。

    意大利十六世紀之名畫,多襯遠景于人物之後,有參用中國宋元之筆意者,孟德堡言之。

    二十年來歐洲之國畫受影響于日本,而抒情詩則受影響于中國,尤以李太白之詩為甚,野該述之。

    歐洲十八世紀之惟物哲學,受中國自然教之影響也,十九世紀之厭世哲學,受印度宗教之影響也,柏魯孫言之。

    歐洲也,印度也,中國也,其哲學思想之與真理也,以算學喻之,猶三座标之同系于一中心點也,加察林演說之。

    其平心言之如此,故曰:科學、美術,完全世界主義也。

     方今全世界之人口,号千五百兆而弱,而中國人口号四百兆而強,占四分之一有奇。

    其所居之地,則于全球陸地五千五百萬方裡中占有四百餘萬方裡,占十四分之一。

    其地産之豐腴,氣候之調适,風景之優秀而雄奇,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