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篇
關燈
小
中
大
後,有最顯著、最普遍之三詞,到處揭著,即自由、平等、友愛是也。
夫是三者,是否能盡道德之全,固難遽定,然即證以中國意義,要亦不失為道德之重要綱領。
所謂自由,非放恣自便之謂,乃謂正路既定,矢志弗渝,不為外界勢力所征服。
孟子所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者,此也。
準之吾華,當曰“義”。
所謂平等,非均齊不相系屬之謂,乃謂如分而與,易地皆然,不以片面方便害大公。
孔子所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者,此也。
準之吾華,當曰“恕”。
所謂友愛,義斯無歧,即孔子所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張子所稱“民胞物與者”,是也。
準之吾華,當曰“仁”。
仁也、恕也、義也,均即吾中國古先哲舊所旌表之人道信條,即征西方之心同理同,亦當宗仰服膺者也。
是以鄙人言人事,則必以道德為根本;言道德,則又必以是三者為根本。
蓋人生心理,雖曰智、情、意三者平列,而語其量,則意最廣,征共其序則意又最先。
此固近代學者所已定之斷案。
就一人之身而考三性發達之遲早,就礦植動三物之倫而考三性包含之多寡,與夫就吾人日常之識一物立一義而考三性應用之疾徐,皆有其不可掩者。
故近世心理學,皆以意志為人生之主體,惟意志之所以能不背道德而向道德,則有賴乎知識與感情之翼助。
此科學、美術所以為陶鑄道德之要具,而凡百學校皆據以為編制課程之标準也。
自鄙人之見,亦得以三德證成之。
二五之為十,雖帝王不能易其得數,重墜之趨下,雖兵甲不能劫之反行,此科學之自由性也。
利用普乎齊民,不以優于貴;立術超乎攻取,無所黨于私。
此科學之平等性及友愛性也。
若美術者,最貴自然,毋意毋必,則自由之至者矣。
萬象并包,不遺貧賤,則平等之至者矣。
并世相師,不問籍域,又友愛之至者矣。
故世之重道德者,無不有賴乎美術及科學,如車之有兩輪,鳥之有兩翼也。
今聞貴校學風,頗緻力于勤、儉二字。
勤則自身之本能大,無需于他;儉則生活之本位廉,無人不得,是含自由義。
且勤者自了己事,不役人以為工;儉者自享己分,不奪人以為食,是含平等義。
勤者輸吾供以易天下之供,儉者省吾求以裕天下之求,實有燭于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之真谛,而不忍有一不克緻社會有一不獲之夫,是含友愛義。
諸君其慎毋以此二字為庸為小。
天下蓋盡有幾多之惡潮,其極也,足以傾覆邦命,荼毒生靈,而其發源,乃僅由于一二少數人自恣之心所鼓蕩者。
如往者籌安會之已事,設其領袖俱習于勤儉,肯為尋常生活,又何至有此。
然則此二字者,造端雖微,而潛力則巨。
鄙人對于貴校之學風,實極端贊成矣。
惟祝貴校以後法文傳習日廣,能赴法留學者日多,俾中國之義、恕、仁與法國之自由、平等、友愛融化,而日進于光大。
是非黨法,法實有特宜于國人旅學之點:旅用廉也,風習新也,前驅衆也,學說之純正,不雜以君制或宗教之匿瑕也,國民之浸淫于自由、平等、友愛者久,而鮮侮外人也,皆其著也。
(孫松齡記錄) (據1918年2月20日《北京大學日刊》) 中國古代哲學史大綱序 (1918年8月3日) 我們今日要編中國古代哲學史,有兩層難處。
第一是材料問題:周秦的書,真的同僞的混在一處。
就是真的,其中錯簡字又是很多。
若沒有作過清朝人叫做“漢學”的一步工夫,所搜的材料必多錯誤。
第二是形式問題:中國古代學術,從沒有編成系統的記載。
《莊子》的“天下”篇,《漢書·藝文志》的“六藝略”“諸子略”,均是平行的記述。
我們要編成系統,古人的著作沒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學史。
所以非研究過西洋哲學史的人,不能構成适當的形式。
現在治過“漢學”的人雖還不少,但總是沒有治過西洋哲學史的。
留學西洋的學生,治哲學的本沒有幾人,這幾人中能兼治“漢學”的更少了。
适之先生生于世傳“漢學”的績溪胡氏,禀有“漢學”遺傳性;雖自幼進新式的學校,還能自修“漢學”,至今不辍;又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兼治文學、哲學,于西洋哲學史是很有心得的。
所以編中國古代哲學史的難處,一到先生手裡,就比較的容易多了。
先生到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才滿一年。
此一年的短時期中,成了這一編《中國古代哲學史大綱》,可算是心靈手敏了。
我曾細細讀了一遍,看出其中幾處特長: 第一是證明的方法。
我們對于一個哲學家,若是不能考實他生存的時代,便不能知道他思想的來源;若不能辨别他遺著的真僞,便不能揭出他實在的主義;若不能知道他所用辯證的方法,便不能發現他有無矛盾的議論。
适之先生這《大綱》中,此三部分的研究,差不多占了全書三分之一,不但可以表示個人的苦心,并且為後來的學者開無數法門。
第二是扼要的手段。
中國民族的哲學思想遠在老子、孔子之前,是無可疑的。
但要從此等一半神話、一半政史的記載中,抽出純粹的哲學思想,編成系統,不是窮年累月不能成功的。
适之先生認定所講的是中國古代哲學家的思想發達史,不是中國民族的哲學思想發達史,所以截斷衆流,從老子、孔子講起。
這是何等手段! 第三是平等的眼光。
古代評判哲學的,不是墨非儒,就是儒非墨。
且同是儒家,荀子非孟子;崇拜孟子的人,又非荀子。
漢宋儒者,崇拜孔子,排斥諸子;近人替諸子抱不平,又有意嘲弄孔子。
這都是鬧意氣罷了!适之先生此編,對于老子以後的諸子,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短處,都還他一個本來面目,是很平等的。
第四是系統的研究。
古人記學術的,都用平行法,我已說過了。
适之先生此編,不但孔墨兩家有師承可考的,一一顯出變遷的痕迹,便是從老子到韓非,古人畫分做道家和儒墨名法等家的,一經排比時代,比較論旨,都有遞次演進的脈絡可以表示。
此真是古人所見不到的。
以上四種特長,是較大的,其他較小的長處,讀的人自能領會,我不必贅說了。
我隻盼望适之先生努力進行,由上古而中古、而近世,編成一部完全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把我們三千年來一半斷爛、一半龐雜的哲學界,理出一個頭緒來,給我們一種研究本國哲學史的門徑,那真是我們的幸福了。
中華民國七年八月三日 蔡元培 (據胡适著《中國哲學史大綱》,191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科學之修養 ——在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修養會之演說 (1919年4月24日) 鄙人前承貴校德育部之召,曾來校演講;今又蒙修養會見召,敢略述修養與科學之關系。
查修養之目的,在使人平日有一種操練,俾臨事不緻措置失宜。
蓋吾人平日遇事,常有計較之餘暇,故能反複審慮,權其利害是非之輕重而定取舍。
然若至倉促之間,事變橫來,不容有審慮之餘地,此時而欲使誘惑困難不能隳其操守,非平日修養有素不可,此修養之所以不可緩也。
修養之道,在平日必有種種信條:無論其為宗教的,或社會的,要不外使服膺者儲蓄一種抵抗之力,遇事即可憑之以定決擇。
如心所欲作而禁其不作,或心所不欲而強其必行,皆依于信條之力。
此種信條,無論文明野蠻民族均有之。
然信條之起,乃由數千萬年習慣所養成;及行之既久,必有不适之處,則懷疑之念漸興,而信條之效力遂失。
此猶就其天然者言也。
乃若古聖先賢之格言嘉訓,雖屬人造,要亦不外由時代經驗歸納所得之公律,不能不随時代之變遷而易其内容。
吾人今日所見為嘉言懿行者,在日後或成故紙;欲求其能常系人之信仰,實不可能。
由是觀之,則吾人之于修養,不可不研究其方法。
在昔吾國哲人,如孔孟老莊之屬,均曾緻力于修養,而宋明儒者尤專力于此。
然學者提倡雖力,卒不能使天下之人盡變有良善之士,可知修養亦無一定之必可恃者也。
至于吾人居今日而言修養,則尤不能如往古道家之蟄影深山,不聞世事。
蓋今日社會愈進,世務愈繁。
已入社會者,固不能舍此而他從;即未入社會之學校青年,亦必從事于種種學問,為将來入世之準備。
其責任之繁重如是,故往往易為外務所縛,無精神休假之餘地,常易使人生觀陷于悲觀厭世之域,而在不得志之人為尤甚。
其故即在現今社會與從前不同。
欲補救此弊,須使人之精神,有張有弛。
如作事之後,必繼之以睡眠,而精神之疲勞,亦必使有機會得以修養。
此種團體之結合,尤為可喜之事。
但鄙人以為修養之緻力,不必專限于集會之時,即在平時課業中亦可利用其修養。
故特标此題曰“科學的修養”。
今即就貴會之修養法逐條說明,以證科學的修養法之可行。
如貴會簡章有“力行校訓”一條。
貴校校訓為“誠勤勇愛”四字。
此均可于科學中行之。
如“誠”字之義,不但不欺人而已,亦必不可為他人所欺。
蓋受人之欺而不自知,轉以此說複诏他人,其害與欺人者等也。
是故吾人讀古人之書,其中所言苟非親身實驗證明者,不可輕信;乃至極簡單之事實,如一加二為三之數,亦必以實驗證明之。
夫實驗之用最大者,莫如科學。
譬如報紙記事,臧否不一,每使人茫無适從。
科學則不然。
真是真非,絲毫不能移易。
蓋一能實驗,而一不能實驗故也。
由此觀之,科學之價值即在實驗。
是故欲力行“誠”字,非用科學的方法不可。
其次“勤”。
凡實驗之事,非一次所可了。
蓋吾人讀古人之書而不慊于心,乃出之實驗。
然一次實驗之結果,不能即斷其必是,故必繼之以再以三,使有數次實驗之結果。
如不誤,則可以證古人之是否;如與古人之說相剌謬,則尤必詳考其所以緻誤之因,而後可以下斷案。
凡此者反複推尋,不憚周詳,可以養成勤勞之習慣。
故“勤”之力行亦必依賴夫科學。
再次“勇”。
勇敢之意義,固不僅限于為國捐軀慷慨赴義之士,凡作一事,能排萬難而達其目的者,皆可謂之勇。
科學之事,困難最多。
如古來科學家,往往因試驗科學緻喪其性命,如南北極及海底探險之類。
又如新發明之學理,有與舊傳之說不相容者,往往遭社會之迫害,如哥白尼、賈利來之慘禍。
可見研究學問,亦非有勇敢性質不可;而勇敢性質,即可于科學中養成之。
大抵勇敢性質有二:其一,發明新理之時,排去種種之困難阻礙;其二,既發明之後,敢于持論,不懼世俗之非笑。
凡此二端,均由科學所養成。
再次“愛”。
愛之範圍有大小。
在野蠻時代,僅知愛自己及與己最接近者,如家庭之類。
此外稍遠者,辄生嫌忌之心。
故食人之舉,往往有焉。
其後人智稍進,愛之範圍漸擴,然猶不能舉人我之見而悉除之。
如今日歐洲大戰,無論協約方面,或德奧方面,均是己非人,互相仇視,欲求其愛之溥及甚難。
獨至于學術方面則不然:一視同仁,無分畛域;平日雖屬敵國,及至論學之時,苟所言中理,無有不降心相從者。
可知學術之域内,其愛最溥。
又人類嫉妒之心最盛,入主出奴,互為門戶。
然此亦僅限于文學耳;若科學,則均由實驗及推理所得惟一真理,不容以私見變易一切。
是故嫉妒之技無所施,而愛心容易養成焉。
以上所述,僅就力行校訓一條引申其義。
再閱簡章,有“靜坐”一項。
此法本自道家傳來。
佛氏之坐禅,亦屬此類。
然曆年既久,卒未普及社會;至今日日本之提倡此道者,純以科學之理解釋之。
吾國如蔣竹莊先生亦然,所以信從者多,不移時而遍于各地。
此一修養之有賴于科學者也。
又如“不飲酒、不吸煙”二項,亦非得科學之助力不易使人服行。
蓋煙酒之嗜好,本由人無正當之娛樂,不得已用之以為消遣之具,積久遂成痼疾。
至今日科學發達,娛樂之具日多,自不事此無益之消遣。
如科學之問題,往往使人興味加增,故不感疲勞而煙酒自無用矣。
今日所述,僅感想所及,約略陳之。
惟宜注意者,鄙人非謂學生于正課科學之外,不必有特别之修養,不過正課之中,亦不妨兼事修養,俾修養之功,随時随地均能用力,久久純熟,則遇事自不緻措置失宜矣。
(據1919年4月24日《北京大學日刊》) 在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育與社會》雜志社講演詞 (1920年4月15日) 前幾天看到貴校辦的圖書閱覽所和通俗講演所,我就覺到這是受杜威先生學說的影響。
今天開成立會的《教育與社會》雜志社,想必亦是受着杜威先生的影響,因為他的教育主義即在學校和社會打成一片。
方才杜先生所講的,本他平日所主張的實驗主義,事事從腳踏實地做去,很可以供諸君的參考。
我是無話可說,隻有把老生常談再談一回。
貴雜志的宗旨,是改造社會,先改造教育。
照此看來,定是現在教育不行,才去改造的。
但是現在教育不行之點是什麼呢?依我看來,現在教育不脫科舉時代之精神。
科舉時代的教育,不過得一個便利機會,養成一己的才具,此外都不管了
夫是三者,是否能盡道德之全,固難遽定,然即證以中國意義,要亦不失為道德之重要綱領。
所謂自由,非放恣自便之謂,乃謂正路既定,矢志弗渝,不為外界勢力所征服。
孟子所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者,此也。
準之吾華,當曰“義”。
所謂平等,非均齊不相系屬之謂,乃謂如分而與,易地皆然,不以片面方便害大公。
孔子所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者,此也。
準之吾華,當曰“恕”。
所謂友愛,義斯無歧,即孔子所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張子所稱“民胞物與者”,是也。
準之吾華,當曰“仁”。
仁也、恕也、義也,均即吾中國古先哲舊所旌表之人道信條,即征西方之心同理同,亦當宗仰服膺者也。
是以鄙人言人事,則必以道德為根本;言道德,則又必以是三者為根本。
蓋人生心理,雖曰智、情、意三者平列,而語其量,則意最廣,征共其序則意又最先。
此固近代學者所已定之斷案。
就一人之身而考三性發達之遲早,就礦植動三物之倫而考三性包含之多寡,與夫就吾人日常之識一物立一義而考三性應用之疾徐,皆有其不可掩者。
故近世心理學,皆以意志為人生之主體,惟意志之所以能不背道德而向道德,則有賴乎知識與感情之翼助。
此科學、美術所以為陶鑄道德之要具,而凡百學校皆據以為編制課程之标準也。
自鄙人之見,亦得以三德證成之。
二五之為十,雖帝王不能易其得數,重墜之趨下,雖兵甲不能劫之反行,此科學之自由性也。
利用普乎齊民,不以優于貴;立術超乎攻取,無所黨于私。
此科學之平等性及友愛性也。
若美術者,最貴自然,毋意毋必,則自由之至者矣。
萬象并包,不遺貧賤,則平等之至者矣。
并世相師,不問籍域,又友愛之至者矣。
故世之重道德者,無不有賴乎美術及科學,如車之有兩輪,鳥之有兩翼也。
今聞貴校學風,頗緻力于勤、儉二字。
勤則自身之本能大,無需于他;儉則生活之本位廉,無人不得,是含自由義。
且勤者自了己事,不役人以為工;儉者自享己分,不奪人以為食,是含平等義。
勤者輸吾供以易天下之供,儉者省吾求以裕天下之求,實有燭于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之真谛,而不忍有一不克緻社會有一不獲之夫,是含友愛義。
諸君其慎毋以此二字為庸為小。
天下蓋盡有幾多之惡潮,其極也,足以傾覆邦命,荼毒生靈,而其發源,乃僅由于一二少數人自恣之心所鼓蕩者。
如往者籌安會之已事,設其領袖俱習于勤儉,肯為尋常生活,又何至有此。
然則此二字者,造端雖微,而潛力則巨。
鄙人對于貴校之學風,實極端贊成矣。
惟祝貴校以後法文傳習日廣,能赴法留學者日多,俾中國之義、恕、仁與法國之自由、平等、友愛融化,而日進于光大。
是非黨法,法實有特宜于國人旅學之點:旅用廉也,風習新也,前驅衆也,學說之純正,不雜以君制或宗教之匿瑕也,國民之浸淫于自由、平等、友愛者久,而鮮侮外人也,皆其著也。
(孫松齡記錄) (據1918年2月20日《北京大學日刊》) 中國古代哲學史大綱序 (1918年8月3日) 我們今日要編中國古代哲學史,有兩層難處。
第一是材料問題:周秦的書,真的同僞的混在一處。
就是真的,其中錯簡字又是很多。
若沒有作過清朝人叫做“漢學”的一步工夫,所搜的材料必多錯誤。
第二是形式問題:中國古代學術,從沒有編成系統的記載。
《莊子》的“天下”篇,《漢書·藝文志》的“六藝略”“諸子略”,均是平行的記述。
我們要編成系統,古人的著作沒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學史。
所以非研究過西洋哲學史的人,不能構成适當的形式。
現在治過“漢學”的人雖還不少,但總是沒有治過西洋哲學史的。
留學西洋的學生,治哲學的本沒有幾人,這幾人中能兼治“漢學”的更少了。
适之先生生于世傳“漢學”的績溪胡氏,禀有“漢學”遺傳性;雖自幼進新式的學校,還能自修“漢學”,至今不辍;又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兼治文學、哲學,于西洋哲學史是很有心得的。
所以編中國古代哲學史的難處,一到先生手裡,就比較的容易多了。
先生到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才滿一年。
此一年的短時期中,成了這一編《中國古代哲學史大綱》,可算是心靈手敏了。
我曾細細讀了一遍,看出其中幾處特長: 第一是證明的方法。
我們對于一個哲學家,若是不能考實他生存的時代,便不能知道他思想的來源;若不能辨别他遺著的真僞,便不能揭出他實在的主義;若不能知道他所用辯證的方法,便不能發現他有無矛盾的議論。
适之先生這《大綱》中,此三部分的研究,差不多占了全書三分之一,不但可以表示個人的苦心,并且為後來的學者開無數法門。
第二是扼要的手段。
中國民族的哲學思想遠在老子、孔子之前,是無可疑的。
但要從此等一半神話、一半政史的記載中,抽出純粹的哲學思想,編成系統,不是窮年累月不能成功的。
适之先生認定所講的是中國古代哲學家的思想發達史,不是中國民族的哲學思想發達史,所以截斷衆流,從老子、孔子講起。
這是何等手段! 第三是平等的眼光。
古代評判哲學的,不是墨非儒,就是儒非墨。
且同是儒家,荀子非孟子;崇拜孟子的人,又非荀子。
漢宋儒者,崇拜孔子,排斥諸子;近人替諸子抱不平,又有意嘲弄孔子。
這都是鬧意氣罷了!适之先生此編,對于老子以後的諸子,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短處,都還他一個本來面目,是很平等的。
第四是系統的研究。
古人記學術的,都用平行法,我已說過了。
适之先生此編,不但孔墨兩家有師承可考的,一一顯出變遷的痕迹,便是從老子到韓非,古人畫分做道家和儒墨名法等家的,一經排比時代,比較論旨,都有遞次演進的脈絡可以表示。
此真是古人所見不到的。
以上四種特長,是較大的,其他較小的長處,讀的人自能領會,我不必贅說了。
我隻盼望适之先生努力進行,由上古而中古、而近世,編成一部完全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把我們三千年來一半斷爛、一半龐雜的哲學界,理出一個頭緒來,給我們一種研究本國哲學史的門徑,那真是我們的幸福了。
中華民國七年八月三日 蔡元培 (據胡适著《中國哲學史大綱》,191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科學之修養 ——在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修養會之演說 (1919年4月24日) 鄙人前承貴校德育部之召,曾來校演講;今又蒙修養會見召,敢略述修養與科學之關系。
查修養之目的,在使人平日有一種操練,俾臨事不緻措置失宜。
蓋吾人平日遇事,常有計較之餘暇,故能反複審慮,權其利害是非之輕重而定取舍。
然若至倉促之間,事變橫來,不容有審慮之餘地,此時而欲使誘惑困難不能隳其操守,非平日修養有素不可,此修養之所以不可緩也。
修養之道,在平日必有種種信條:無論其為宗教的,或社會的,要不外使服膺者儲蓄一種抵抗之力,遇事即可憑之以定決擇。
如心所欲作而禁其不作,或心所不欲而強其必行,皆依于信條之力。
此種信條,無論文明野蠻民族均有之。
然信條之起,乃由數千萬年習慣所養成;及行之既久,必有不适之處,則懷疑之念漸興,而信條之效力遂失。
此猶就其天然者言也。
乃若古聖先賢之格言嘉訓,雖屬人造,要亦不外由時代經驗歸納所得之公律,不能不随時代之變遷而易其内容。
吾人今日所見為嘉言懿行者,在日後或成故紙;欲求其能常系人之信仰,實不可能。
由是觀之,則吾人之于修養,不可不研究其方法。
在昔吾國哲人,如孔孟老莊之屬,均曾緻力于修養,而宋明儒者尤專力于此。
然學者提倡雖力,卒不能使天下之人盡變有良善之士,可知修養亦無一定之必可恃者也。
至于吾人居今日而言修養,則尤不能如往古道家之蟄影深山,不聞世事。
蓋今日社會愈進,世務愈繁。
已入社會者,固不能舍此而他從;即未入社會之學校青年,亦必從事于種種學問,為将來入世之準備。
其責任之繁重如是,故往往易為外務所縛,無精神休假之餘地,常易使人生觀陷于悲觀厭世之域,而在不得志之人為尤甚。
其故即在現今社會與從前不同。
欲補救此弊,須使人之精神,有張有弛。
如作事之後,必繼之以睡眠,而精神之疲勞,亦必使有機會得以修養。
此種團體之結合,尤為可喜之事。
但鄙人以為修養之緻力,不必專限于集會之時,即在平時課業中亦可利用其修養。
故特标此題曰“科學的修養”。
今即就貴會之修養法逐條說明,以證科學的修養法之可行。
如貴會簡章有“力行校訓”一條。
貴校校訓為“誠勤勇愛”四字。
此均可于科學中行之。
如“誠”字之義,不但不欺人而已,亦必不可為他人所欺。
蓋受人之欺而不自知,轉以此說複诏他人,其害與欺人者等也。
是故吾人讀古人之書,其中所言苟非親身實驗證明者,不可輕信;乃至極簡單之事實,如一加二為三之數,亦必以實驗證明之。
夫實驗之用最大者,莫如科學。
譬如報紙記事,臧否不一,每使人茫無适從。
科學則不然。
真是真非,絲毫不能移易。
蓋一能實驗,而一不能實驗故也。
由此觀之,科學之價值即在實驗。
是故欲力行“誠”字,非用科學的方法不可。
其次“勤”。
凡實驗之事,非一次所可了。
蓋吾人讀古人之書而不慊于心,乃出之實驗。
然一次實驗之結果,不能即斷其必是,故必繼之以再以三,使有數次實驗之結果。
如不誤,則可以證古人之是否;如與古人之說相剌謬,則尤必詳考其所以緻誤之因,而後可以下斷案。
凡此者反複推尋,不憚周詳,可以養成勤勞之習慣。
故“勤”之力行亦必依賴夫科學。
再次“勇”。
勇敢之意義,固不僅限于為國捐軀慷慨赴義之士,凡作一事,能排萬難而達其目的者,皆可謂之勇。
科學之事,困難最多。
如古來科學家,往往因試驗科學緻喪其性命,如南北極及海底探險之類。
又如新發明之學理,有與舊傳之說不相容者,往往遭社會之迫害,如哥白尼、賈利來之慘禍。
可見研究學問,亦非有勇敢性質不可;而勇敢性質,即可于科學中養成之。
大抵勇敢性質有二:其一,發明新理之時,排去種種之困難阻礙;其二,既發明之後,敢于持論,不懼世俗之非笑。
凡此二端,均由科學所養成。
再次“愛”。
愛之範圍有大小。
在野蠻時代,僅知愛自己及與己最接近者,如家庭之類。
此外稍遠者,辄生嫌忌之心。
故食人之舉,往往有焉。
其後人智稍進,愛之範圍漸擴,然猶不能舉人我之見而悉除之。
如今日歐洲大戰,無論協約方面,或德奧方面,均是己非人,互相仇視,欲求其愛之溥及甚難。
獨至于學術方面則不然:一視同仁,無分畛域;平日雖屬敵國,及至論學之時,苟所言中理,無有不降心相從者。
可知學術之域内,其愛最溥。
又人類嫉妒之心最盛,入主出奴,互為門戶。
然此亦僅限于文學耳;若科學,則均由實驗及推理所得惟一真理,不容以私見變易一切。
是故嫉妒之技無所施,而愛心容易養成焉。
以上所述,僅就力行校訓一條引申其義。
再閱簡章,有“靜坐”一項。
此法本自道家傳來。
佛氏之坐禅,亦屬此類。
然曆年既久,卒未普及社會;至今日日本之提倡此道者,純以科學之理解釋之。
吾國如蔣竹莊先生亦然,所以信從者多,不移時而遍于各地。
此一修養之有賴于科學者也。
又如“不飲酒、不吸煙”二項,亦非得科學之助力不易使人服行。
蓋煙酒之嗜好,本由人無正當之娛樂,不得已用之以為消遣之具,積久遂成痼疾。
至今日科學發達,娛樂之具日多,自不事此無益之消遣。
如科學之問題,往往使人興味加增,故不感疲勞而煙酒自無用矣。
今日所述,僅感想所及,約略陳之。
惟宜注意者,鄙人非謂學生于正課科學之外,不必有特别之修養,不過正課之中,亦不妨兼事修養,俾修養之功,随時随地均能用力,久久純熟,則遇事自不緻措置失宜矣。
(據1919年4月24日《北京大學日刊》) 在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育與社會》雜志社講演詞 (1920年4月15日) 前幾天看到貴校辦的圖書閱覽所和通俗講演所,我就覺到這是受杜威先生學說的影響。
今天開成立會的《教育與社會》雜志社,想必亦是受着杜威先生的影響,因為他的教育主義即在學校和社會打成一片。
方才杜先生所講的,本他平日所主張的實驗主義,事事從腳踏實地做去,很可以供諸君的參考。
我是無話可說,隻有把老生常談再談一回。
貴雜志的宗旨,是改造社會,先改造教育。
照此看來,定是現在教育不行,才去改造的。
但是現在教育不行之點是什麼呢?依我看來,現在教育不脫科舉時代之精神。
科舉時代的教育,不過得一個便利機會,養成一己的才具,此外都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