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篇

關燈
落人之後,走路沒有人家快,做事沒有人家快,讀書沒有人家快,在課堂上抄筆記也沒有人家寫得快、記得多,苦不堪言;但在這樣環境中吃得苦頭太多了以後,自然而然的一切行動也就漸漸的會變快了。

    所以留學生回國後一切行動,總比普通一般人要敏捷些。

    等待他們在百事遲鈍的中國環境裡住的時間稍為長久一點,他們的遲緩的老脾氣,或者也會重新發作的。

    就拿與人約會或赴宴會做例子,在歐美住留過幾年的人,初回國的時候,大都是很肯遵守時間,按時而到;後來覺得自己到了,他人遲到,也是于事無益,呆坐着等人,還白白糟蹋了寶貴的時間,不如還是從俗罷。

    但是這種習慣的誤事和不便,是人人所引以為遺憾的。

    尤其是我們的青年人,應當積極糾正的。

     青年們呀!現在已經是二十世紀的新時代了!這個時代的特征就是“快”。

    你看布滿了各國大陸的鐵道,浮遍了各國海洋的船艦,肉眼可見的有線電的電線,不可見的無線電的電浪,可以橫渡大西洋而遠征南、北極的飛機,城市地面上馳騁着的街車與汽車,地面下隧道中通行的火車與電車,以及工廠、農場、公事房、家庭中所有的一切機器,那一件不是為要想達到“快”的目的而設的?況且凡百科學,無不日新月異的在那裡增加發明。

    我們縱不能自己發明,也得要迎頭趕上去、學上去,這都是非快不為功的。

     據進化論的昭示,我們人類由猿猴進化而來。

    卻是人類在這比較安舒的環境中,行動漸次變了遲鈍,反較猴子略遜一籌,而中國人的颟顸程度更特别的高。

    以開化最早的資格,現反遠居人後,這是多麼慚愧的事!現在我們的青年,如要想對于求學、做事兩方面,力振頹風,則非學“猴子樣的敏捷”,急起直追不可! (三)駱駝樣的精神在中國四萬萬同胞中,各人所負責任的重大,恐怕要算青年學生首屈一指了!就中國現時所處的可憐地位和可悲的命運而論,我們幾乎可以說:凡是可擺脫這種地位、挽回這種命運的事情和責任,直接或間接都是要落在學生們的雙肩上。

     第一是對于學術上的責任。

    做學生的第一件事就是讀書。

    讀書從淺近方面說,是要增加個人的知識和能力,預備在社會上做一個有用的人材;從遠大的方面說,是要精研學理,對于社會國家和人類作最有價值的貢獻。

    這種責任是何等的重大!讀者要知道一個民族或國家要在世界上立得住腳——而且要光榮的立住——是要以學術為基礎的。

    尤其是,在這競争劇烈的二十世紀,更要倚靠學術。

    所以學術昌明的國家,沒有不強盛的;反之,學術幼稚和知識蒙昧的民族,沒有不貧弱的。

    德意志便是一個好例證:德人在歐戰時力抗群強,能力固已可驚;大敗以後,曾不十年而又重列于第一等國之林,這豈不是由于他們的科學程度特别優越而建設力強所緻麼?我們中國人在世界上原來很有貢獻的——如發明指南針、印刷術、火藥之類——所以現時國力雖不充足,而仍為談世界文化者所重視。

    不過經過兩千年專制的锢蔽,學術遂緻落伍。

    試問在現代的學術界,我們中國人對于人類幸福有貢獻的究竟有幾個人呢?無怪人家漸漸的看不起我們了。

    我們以後要想雪去被人輕視的恥辱,恢複我們固有的光榮;隻有從學術方面努力,提高我們的科學知識,更進一步對世界為一種新的貢獻,這些都是不能不首先屬望于一般青年學子的。

     第二是對于國家的責任。

    中國今日,外則強鄰四逼,已淪于次殖民地的地位;内則政治紊亂,民窮财匮,國家的前途實在太危險了。

    今後想擺脫列強的羁絆,則非急圖取消不平等條約不可。

    想把國民經濟現狀改良,使一般國能享獨立、自由、富厚的生活,則非使國内政治能上軌道不可。

    昔範仲淹為秀才時,便以天下為己任,果然有志竟成。

    現在的學生們,又安可不以國家為己任。

     第三是對于社會的責任。

    先有好政治而後有好社會,抑先有好社會而後有好政治。

    這個問題用不着什麼争論的,其實二者是相互影響的,所以學生對于社會也是負有對于政治同等的責任。

    我們中國的社會,是一個很老的社會,一切組織形式及風俗習慣,大都陳舊不堪,違反現代精神而應當改良。

    這也是要希望學生們努力實行的。

    因為一般年紀大一點的舊人物,有時縱然看得出,想得到,而以濡染太久的緣故,很少能徹底改革的。

    所以關于改良未來的社會一層,青年所負的責任也是很大的。

     以上所說的各種責任都放在學生們的身上,未免太重一些。

    不過生在這時的中國學生,是無法避免這些責任的。

    若不學着“駱駝樣的精神”來“任重緻遠”,又有什麼辦法呢? 除開上述三種基本條件而外,再加以“崇好美術的素養”和“自愛”“愛人”的美德,便配稱做現代學生而無愧了。

     (據1930年10月《現代學生》月刊創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