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篇
關燈
小
中
大
獨擔其任。
現在學生方面最要緊的是專心研究學問。
試問現在一切政治社會的大問題,沒有學問,怎樣解決?有了學問,還恐怕解決不了嗎?所以我希望自這周年紀念日起,前程遠大的學生,要徹底覺悟:以前的成效萬不要引以為功,以前的損失,也不必再作無益的愧悔。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打定主意,無論何等問題,決不再用“自殺”的罷課政策。
專心增進學識,修養道德,鍛煉身體。
如有餘暇,可以服務社會,擔負指導平民的責任,預備将來解決中國的——現在不能解決的——大問題,這就是我對于今年五月四日以後學生界的希望了。
(據1920年5月《新教育》第2卷第5期) 讀書與救國 ——在杭州之江大學演說詞 (1927年3月12日) 今天承貴校校長費博士介紹,得來此參觀,引為非常的榮幸!貴校的創設,有數十年的悠久曆史,内中一切規模設備,甚是完美。
不用說,這個學校是我們浙江惟一的最高學府。
青年學子不必遠離家鄉,負笈千裡,即可求得高深學問,這可不是我們浙江青年的幸福嗎! 我看貴校的編制,分文、理二科,這正合西洋各大學以文、理為學校基本學科的本旨。
我們大家曉得,攻文學的人,不獨要在書本子裡探讨,還當受大自然的陶熔。
是以求學的環境,非常重要。
請看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他們都設在城外風景佳絕之地。
因此,這兩個學校裡産出的文學巨子,亦較别校為多。
貴校的校址,負山帶河,面江背湖,空氣固是新鮮,風景更屬美麗。
諸位求學于如此山明水秀之處所,自必興趣叢生,收事半功倍之效。
所以我很希望你們當中學文科的人,能多多造成幾位東方之文學泰鬥。
印度文明,太偏重于理想,不适合于二十世紀的國家。
現在是科學競争時代,物質萬能時代,世界上的強國,無不是工業興隆,對于聲光化電的學問,研究得至微至細的。
什麼電燈啦、電報啦、輪船啦、火車啦,這些有利人類的一切發明,皆外人貢獻的。
我們中國就是本着古禮“來而不往,非禮也”的公式,也該有點發明,與世界各國相交換才是。
這個責任,我希望貴校學理科的諸位,能自告奮勇地去擔負起來。
現在國内一般人們,對于收回教育權的聲浪,皆呼得非常之高,而我則以為這個時期還沒到。
試問國立的幾所少數學校,是否能完全容納中國的學生,而使之無向隅之憾呢?中國目下的情形,是需要人才的時候,不應該拘執于微末之争。
至于教會學校的學生,對于愛國運動很少參加,便是無愛國的熱忱,這個見解更是錯了。
學生在求學時期,自應惟學是務,朝朝暮暮,自宜在書本子裡用功夫。
但大家不用誤會,我并不是說學生應完全的不參加愛國運動,總要能愛國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愛國,如此方謂得其要旨。
至若現在有一班學生,借着愛國的美名,今日罷課,明天遊行,完全把讀書忘記了,像這樣的愛國運動,是我所不敢贊同的。
我在外國已有多年,并未多見罷課的事情。
隻有法國一個高等學堂裡,因換一教員,同時有二人欲謀此缺,一新派,一舊派,舊派為保守黨,腦筋舊,所以政府主用新人物,因此相争,舊派乃聯絡全城的高等學校罷課。
當時西人認為很驚奇的一回事。
而我國則不然,自“五四”以後,學潮澎湃,日勝一日,罷課遊行,成為司空見慣,不以為異。
不知學人之長,惟知采人之短,以緻江河日下,不可收拾,言之實堪痛心啊! 總之,救國問題,談何容易,決非一朝一夕空言愛國所可生效的。
從前勾踐雪恥,也曾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工夫,而後方克遂志。
所以我很希望諸位如今在學校裡,能努力研究學術,格外窮理。
因為能在學校裡多用一點工夫,即為國家将來能多辦一件事體。
外務少管些,應酬以适環境為是,勿虛擲光陰。
宜多多組織研究會,常常在試驗室裡下工夫。
他日學成出校,為國效力,胸有成竹,臨事自能措置裕如。
一校之學生如是,全國各學校之學生亦如是,那末中國的前途,便自然一天光明一天了。
(據1927年3月12日《知難周刊》第2期) 怎樣才配稱做現代學生 (1930年10月) 一般似乎很可愛的青年男女,住着男女同學的學校,就可以算做現代學生麼?或者能讀點外國文的書,說幾句外國語;或者能夠“信口開河”的談什麼什麼主義和什麼什麼文學,也就配稱做批現代學生麼?我看,這些都是表面的或次要的問題。
我以為至少要具備下列三個基本條件,才配稱做現代學生: (一)獅子樣的體力我國自來把讀書的人叫做文人,本是因為他們所習的為文事的緣故,不料積久這“文人”兩個字和“文弱的人”四個字竟發生了連帶的關系。
古時文士于禮、樂
現在學生方面最要緊的是專心研究學問。
試問現在一切政治社會的大問題,沒有學問,怎樣解決?有了學問,還恐怕解決不了嗎?所以我希望自這周年紀念日起,前程遠大的學生,要徹底覺悟:以前的成效萬不要引以為功,以前的損失,也不必再作無益的愧悔。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打定主意,無論何等問題,決不再用“自殺”的罷課政策。
專心增進學識,修養道德,鍛煉身體。
如有餘暇,可以服務社會,擔負指導平民的責任,預備将來解決中國的——現在不能解決的——大問題,這就是我對于今年五月四日以後學生界的希望了。
(據1920年5月《新教育》第2卷第5期) 讀書與救國 ——在杭州之江大學演說詞 (1927年3月12日) 今天承貴校校長費博士介紹,得來此參觀,引為非常的榮幸!貴校的創設,有數十年的悠久曆史,内中一切規模設備,甚是完美。
不用說,這個學校是我們浙江惟一的最高學府。
青年學子不必遠離家鄉,負笈千裡,即可求得高深學問,這可不是我們浙江青年的幸福嗎! 我看貴校的編制,分文、理二科,這正合西洋各大學以文、理為學校基本學科的本旨。
我們大家曉得,攻文學的人,不獨要在書本子裡探讨,還當受大自然的陶熔。
是以求學的環境,非常重要。
請看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他們都設在城外風景佳絕之地。
因此,這兩個學校裡産出的文學巨子,亦較别校為多。
貴校的校址,負山帶河,面江背湖,空氣固是新鮮,風景更屬美麗。
諸位求學于如此山明水秀之處所,自必興趣叢生,收事半功倍之效。
所以我很希望你們當中學文科的人,能多多造成幾位東方之文學泰鬥。
印度文明,太偏重于理想,不适合于二十世紀的國家。
現在是科學競争時代,物質萬能時代,世界上的強國,無不是工業興隆,對于聲光化電的學問,研究得至微至細的。
什麼電燈啦、電報啦、輪船啦、火車啦,這些有利人類的一切發明,皆外人貢獻的。
我們中國就是本着古禮“來而不往,非禮也”的公式,也該有點發明,與世界各國相交換才是。
這個責任,我希望貴校學理科的諸位,能自告奮勇地去擔負起來。
現在國内一般人們,對于收回教育權的聲浪,皆呼得非常之高,而我則以為這個時期還沒到。
試問國立的幾所少數學校,是否能完全容納中國的學生,而使之無向隅之憾呢?中國目下的情形,是需要人才的時候,不應該拘執于微末之争。
至于教會學校的學生,對于愛國運動很少參加,便是無愛國的熱忱,這個見解更是錯了。
學生在求學時期,自應惟學是務,朝朝暮暮,自宜在書本子裡用功夫。
但大家不用誤會,我并不是說學生應完全的不參加愛國運動,總要能愛國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愛國,如此方謂得其要旨。
至若現在有一班學生,借着愛國的美名,今日罷課,明天遊行,完全把讀書忘記了,像這樣的愛國運動,是我所不敢贊同的。
我在外國已有多年,并未多見罷課的事情。
隻有法國一個高等學堂裡,因換一教員,同時有二人欲謀此缺,一新派,一舊派,舊派為保守黨,腦筋舊,所以政府主用新人物,因此相争,舊派乃聯絡全城的高等學校罷課。
當時西人認為很驚奇的一回事。
而我國則不然,自“五四”以後,學潮澎湃,日勝一日,罷課遊行,成為司空見慣,不以為異。
不知學人之長,惟知采人之短,以緻江河日下,不可收拾,言之實堪痛心啊! 總之,救國問題,談何容易,決非一朝一夕空言愛國所可生效的。
從前勾踐雪恥,也曾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工夫,而後方克遂志。
所以我很希望諸位如今在學校裡,能努力研究學術,格外窮理。
因為能在學校裡多用一點工夫,即為國家将來能多辦一件事體。
外務少管些,應酬以适環境為是,勿虛擲光陰。
宜多多組織研究會,常常在試驗室裡下工夫。
他日學成出校,為國效力,胸有成竹,臨事自能措置裕如。
一校之學生如是,全國各學校之學生亦如是,那末中國的前途,便自然一天光明一天了。
(據1927年3月12日《知難周刊》第2期) 怎樣才配稱做現代學生 (1930年10月) 一般似乎很可愛的青年男女,住着男女同學的學校,就可以算做現代學生麼?或者能讀點外國文的書,說幾句外國語;或者能夠“信口開河”的談什麼什麼主義和什麼什麼文學,也就配稱做批現代學生麼?我看,這些都是表面的或次要的問題。
我以為至少要具備下列三個基本條件,才配稱做現代學生: (一)獅子樣的體力我國自來把讀書的人叫做文人,本是因為他們所習的為文事的緣故,不料積久這“文人”兩個字和“文弱的人”四個字竟發生了連帶的關系。
古時文士于禮、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