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篇
關燈
小
中
大
1931年為《北大二十年級同學錄》題詞
對于學生的希望
(1921年2月25日)
我于貴省學生界情形不甚熟悉,我所知者為北京學生界情形,各地想也大同小異。
今天到此和諸君說話,便以所知之情形,加以推想,貢獻諸君。
五四運動以來,全國學生界空氣為之一變。
許多新現象、新覺悟,都于五四以後發生,舉其大者,共得四端。
一、自己尊重自己 吾國辦學二十年,猶是從前的科舉思想,熬上幾個年頭,得到文憑一紙,實是從前學生的普通目的。
自己的成績好不好,畢業後中用不中用,一概不問。
平日荒嬉既多,一臨考試,或抄襲課本,或打聽題目,或請劃範圍,目的隻圖敷衍,騙到一張證書而已,全不打算自己要做一個什麼樣人,自己和人類社會有何關系。
“五四”以前之學生情形,恐怕有大多數是這樣的。
“五四”以後不同了。
原來五四運動也是社會的各方面醞釀出來的。
政治太腐敗,社會太龌龊,學生天良未泯,便忍耐不住了。
蓄之已久,迸發一朝,于是乎有五四運動。
從前的社會很看不起學生,自有此運動,社會便重視學生了。
學生亦頓然了解自己的責任,知道自己在人類社會占何種位置,因而覺得自身應該尊重,于現在及将來應如何打算,一變前此荒嬉暴棄的習慣,而發生一種向前進取、開拓自己運命的心。
二、化孤獨為共同 “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是中國古人的座右銘,也就是從前學生界的座右銘。
從前的好學生,于自己以外,大半是一概不管,純守一種獨善其身的主義。
五四運動而後,自己與社會發生了交涉,同學彼此間也常須互助,知道單是自己好,單是自己有學問有思想不行,如想做事真要成功,目的真要達到,非将學問思想推及于自己以外的人不可。
于是同志之連絡,平民之講演,社會各方面之誘掖指導,均為最切要的事,化孤獨的生活為共同的生活,實是“五四”以後學生界的一個新覺悟。
三、對自己學問能力的切實了解 從前學生,對于自己的學問有用無用,自己的能力那處是長、那處是短,簡直不甚了解,不及自覺。
“五四”以後,自己經過了種種困難,于組織上、協同上、應付上,以自己的學問和能力向新舊社會做了一番試驗,頓然覺悟到自己學問不夠,能力有限。
于是一改從前滞鈍昏沉的習慣,變為随時留心、遇事注意的習慣了,家庭啦,社會啦,國家啦,世界啦,都變為充實自己學問、發展自己能力的材料。
這種新覺悟,也是“五四”以後才有的。
四、有計劃的運動 從前的學生,大半是沒有主義的,也沒有什麼運動。
五四以後,又經過各種失敗,乃知集合多數人做事,是很不容易的,如何才可以不至失敗,如何才可以得到各方面的同情,如何組織,如何計劃,均非事先籌度不行。
又知群衆運動在某種時候雖屬必要,但決不可輕動,不合時機,不經組織,沒有計劃的運動,必然做不成功。
這種覺悟,也是到五四以後才有的。
于此分五端的進行: (一)自動的求學在學校不能單靠教科書和教習,講堂功課固然要緊,自動自習,随時注意自己發見求學的門徑和學問的興趣,更為要緊。
(二)自己管理自己的行為學生對于社會,已經處于指導的地位。
故自己的行為,必應好生管理。
有些學生不喜教職員管理,自己卻一意放縱,做出種種壞行。
我意不要人家管理,能夠自治,是好的。
不要管理,自便放縱,是不好的。
管理規則、教室規則等,可以不要,但要能夠自守秩序。
總要辦到不要規則而其收效仍如有規則時或且過之才好,平民主義不是不守秩序,羅素是主張自由最力的人,也說自由與秩序并不相妨。
我意最好由學生自定規則,自己遵守。
(三)平等及勞動觀念朋友某君和我說:“學生倡言要與教職員平等,但其使令工役,橫眼厲色,又俨然以主人自居,以奴隸待人”。
我友之言,系指從前的學生,我意學生先要與工役及其他知識低于自己的人講求平等,然後遇教職員之以不平等待己者,可以不答應他。
近人盛倡勤工儉學,主張一邊讀書,一邊做工。
我意校中工作,可以學生自為。
終日讀書,于衛生上也有妨礙。
凡吃飯不做事專門暴殄天物的人,是吾們所最反對的。
脫爾斯太主張泛勞動主義。
他自制衣履,自作農工,反對太嚴格的分工,吾願學生于此加以注意。
(四)注意美的享樂近來學生多有為麻雀、撲克或閱惡劣小說等不正當之消遣,此固原因于其人之不悅學。
尤以社會及學校無正當之消遣,為主要原因。
甚有生趣索然,意興無聊,因而自殺者。
所以吾人急應提倡美育,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靈寄托于美,而将憂患忘卻。
于學校中可實現者,如音樂、圖畫、旅行、遊戲、演劇等,均可去做,以之代替
今天到此和諸君說話,便以所知之情形,加以推想,貢獻諸君。
五四運動以來,全國學生界空氣為之一變。
許多新現象、新覺悟,都于五四以後發生,舉其大者,共得四端。
一、自己尊重自己 吾國辦學二十年,猶是從前的科舉思想,熬上幾個年頭,得到文憑一紙,實是從前學生的普通目的。
自己的成績好不好,畢業後中用不中用,一概不問。
平日荒嬉既多,一臨考試,或抄襲課本,或打聽題目,或請劃範圍,目的隻圖敷衍,騙到一張證書而已,全不打算自己要做一個什麼樣人,自己和人類社會有何關系。
“五四”以前之學生情形,恐怕有大多數是這樣的。
“五四”以後不同了。
原來五四運動也是社會的各方面醞釀出來的。
政治太腐敗,社會太龌龊,學生天良未泯,便忍耐不住了。
蓄之已久,迸發一朝,于是乎有五四運動。
從前的社會很看不起學生,自有此運動,社會便重視學生了。
學生亦頓然了解自己的責任,知道自己在人類社會占何種位置,因而覺得自身應該尊重,于現在及将來應如何打算,一變前此荒嬉暴棄的習慣,而發生一種向前進取、開拓自己運命的心。
二、化孤獨為共同 “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是中國古人的座右銘,也就是從前學生界的座右銘。
從前的好學生,于自己以外,大半是一概不管,純守一種獨善其身的主義。
五四運動而後,自己與社會發生了交涉,同學彼此間也常須互助,知道單是自己好,單是自己有學問有思想不行,如想做事真要成功,目的真要達到,非将學問思想推及于自己以外的人不可。
于是同志之連絡,平民之講演,社會各方面之誘掖指導,均為最切要的事,化孤獨的生活為共同的生活,實是“五四”以後學生界的一個新覺悟。
三、對自己學問能力的切實了解 從前學生,對于自己的學問有用無用,自己的能力那處是長、那處是短,簡直不甚了解,不及自覺。
“五四”以後,自己經過了種種困難,于組織上、協同上、應付上,以自己的學問和能力向新舊社會做了一番試驗,頓然覺悟到自己學問不夠,能力有限。
于是一改從前滞鈍昏沉的習慣,變為随時留心、遇事注意的習慣了,家庭啦,社會啦,國家啦,世界啦,都變為充實自己學問、發展自己能力的材料。
這種新覺悟,也是“五四”以後才有的。
四、有計劃的運動 從前的學生,大半是沒有主義的,也沒有什麼運動。
五四以後,又經過各種失敗,乃知集合多數人做事,是很不容易的,如何才可以不至失敗,如何才可以得到各方面的同情,如何組織,如何計劃,均非事先籌度不行。
又知群衆運動在某種時候雖屬必要,但決不可輕動,不合時機,不經組織,沒有計劃的運動,必然做不成功。
這種覺悟,也是到五四以後才有的。
于此分五端的進行: (一)自動的求學在學校不能單靠教科書和教習,講堂功課固然要緊,自動自習,随時注意自己發見求學的門徑和學問的興趣,更為要緊。
(二)自己管理自己的行為學生對于社會,已經處于指導的地位。
故自己的行為,必應好生管理。
有些學生不喜教職員管理,自己卻一意放縱,做出種種壞行。
我意不要人家管理,能夠自治,是好的。
不要管理,自便放縱,是不好的。
管理規則、教室規則等,可以不要,但要能夠自守秩序。
總要辦到不要規則而其收效仍如有規則時或且過之才好,平民主義不是不守秩序,羅素是主張自由最力的人,也說自由與秩序并不相妨。
我意最好由學生自定規則,自己遵守。
(三)平等及勞動觀念朋友某君和我說:“學生倡言要與教職員平等,但其使令工役,橫眼厲色,又俨然以主人自居,以奴隸待人”。
我友之言,系指從前的學生,我意學生先要與工役及其他知識低于自己的人講求平等,然後遇教職員之以不平等待己者,可以不答應他。
近人盛倡勤工儉學,主張一邊讀書,一邊做工。
我意校中工作,可以學生自為。
終日讀書,于衛生上也有妨礙。
凡吃飯不做事專門暴殄天物的人,是吾們所最反對的。
脫爾斯太主張泛勞動主義。
他自制衣履,自作農工,反對太嚴格的分工,吾願學生于此加以注意。
(四)注意美的享樂近來學生多有為麻雀、撲克或閱惡劣小說等不正當之消遣,此固原因于其人之不悅學。
尤以社會及學校無正當之消遣,為主要原因。
甚有生趣索然,意興無聊,因而自殺者。
所以吾人急應提倡美育,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靈寄托于美,而将憂患忘卻。
于學校中可實現者,如音樂、圖畫、旅行、遊戲、演劇等,均可去做,以之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