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改革篇
關燈
小
中
大
要之大家須彼此愛護。
有從國外來,不能說國語的,國内來的同學,可以幫助他們。
互相親愛,互相原諒。
這也是很禱祝的一件事。
(于世秀記) (據1921年8月10日《北京大學日刊》) 在北京大學平民夜校開學日的演說 (1920年1月18日) 今日為北京大學學生會平民夜校開學日,此事不惟關系重大,也是北京大學準許平民進去的第一日。
從前這個地方,是不許旁人進去的;現在這個地方,人人都可以進去。
從前馬神廟北京大學挂着一塊牌,寫著“學堂重地,閑人免入”,以為全國最高的學府,隻有大學學生同教員可以進去,旁人都是不能進去的。
這種思想,在北京大學附近的人,尤其如此。
現在這塊牌已竟取去了。
北京大學第一步的改變,便是校役夜班之開辦。
于是二十多年的京師大學堂裡面,聽差的也可以求學。
從前京師大學堂裡面的聽差,不過賺幾個錢,喊幾聲大人老爺;現在北京大學替聽差的開個校役夜班,他們晚上不當差的時候,也可以随便的求點學問。
于是大學中無論何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權利。
不過單是大學中人有受教育的權利,還不夠,還要全國人都能享受這種權利才好。
所以先從一部分做起,開辦這個平民夜校。
“平民”的意思是“人人都是平等的”。
從前隻有大學生可受大學的教育,旁人都不能夠,這便算不得平等。
現在大學生分其權利,開辦這個平民夜校,于是平民也能到大學去受教育了。
大學生為什麼要辦這個平民夜校呢?因為他們自己已經有了學問,看見旁的兄弟還沒有學問,自己心中很難過。
好像自己飽了,看見許多的兄弟姊妹都還餓着,自己心中就很難過一樣。
“一個人不但愁着肚子餓,而且怕腦子餓。
”大學生看見許多弟弟妹妹的肚子餓,固然難過,他們看見你們的腦子餓,也是很難過的。
因為人沒有學問,不認識字,是很苦的一件事,甚至有寫封信還要請人去寫。
要是自己會寫,還受這種苦嗎?我們有手而不能用,有目而不能見,我們心中一定很難過;我們的腦子餓了,看個電影也不能懂得,又何嘗不是一樣的苦呢?譬如大學生從小學到中學,現在又到大學,仿佛已經吃的很多。
要是看見旁人沒有學問,沒有知識,常常受“腦餓”的痛苦,他們自己一定很難過,很不爽快——因為不平,所以願為大家盡力,開辦這個平民夜校。
大學生一方面既有這種好意思,住在大學附近的人家,也把他的子弟送去求學,現在竟有四百多人,仿佛肚子餓了要去求食一樣。
這種意思,實在好極,也算不負了辦平民夜校的熱心。
辦平民夜校的,固然要熱心;我對于夜校的學生同家長,還有兩層希望: 一、教職員既然拿出全副的精神教我們,我們進去一兩天後,覺得沒有什麼新奇,于是就不去了。
要是這樣,仿佛也對不起教員的一番熱心。
二、住在大學附近的,才有這種特别權利,那些住得較遠的,不能享着這種權利的,你們應該覺得很難過,把你們所已知的傳達給他們——你們的親戚或朋友——使他們的子弟也入他們附近的平民夜校去求學。
這都是很要緊的。
這也是我所望于辦平民夜校的,與你們的。
(據1920年1月24日《北京大學日刊》) 北京大學民國十四年哲學系級友會紀念刊題詞 (1925年)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哲學在我國古書本名為道學。
今日哲學者,希臘語斐羅梭斐之譯文。
其原義為愛智。
故哲學家不忌懷疑而忌武斷,不妨有所不知,而切不可強不知以為知。
願以孔子之言,與哲學系諸同學共勉之。
因題諸民國十四年哲學系級友會紀念刊。
蔡元培 (據影印手迹) 《北京大學卅一周年紀念刊》序 (1929年11月20日) 北京大學,到現在有三十一年的曆史了。
這三十一年内,名稱改了幾次;内容與外延的廣狹,改了幾次;學風改了幾次。
到了第三十一年,在黨治之下,值教育部新改大學條例,又值北大的名稱與關系屢次改變,而終于恢複。
自此以後,又将有一時期可以專心緻志于按部就班的進展,而不緻輕易搖動。
但我以為北大同人,若要維持不易動搖的狀态,至少應注意兩點: (一)要去盡虛榮心,而發起自信心有一部分的人,好引過去的曆史北大的光榮,尤以五四一役為口頭禅;不知北大過去中差強人意之舉,半由于人才之集中,半亦由于地位之特别。
蓋當時首都僅有此惟一之國立大學,故于不知不覺中當艱難之沖,而隐隐然取得領袖之資格,而所謂貪天功以為己力之嫌疑,亦即由此而起。
今則首都既已南遷。
一市之中,大學林立,一國之中,大學更林立。
北大不過許多大學中的一校,決不宜狃于已往的光榮,妄自尊大。
要有日進無疆的自信心,不憑借何等地位,而自能嶄然露頭角。
(二)要以學術為惟一之目的,而不要想包辦一切從前,在腐敗政府之下,服務社會者又不可多得,自命為知識階級的大學,不得不事事引為己任。
若就求學的目的說起來,犧牲未免太多,然在責無旁貸的時期,即亦無可如何。
今則政府均屬同志,勉為其難;宣傳黨義、運動民衆等事,又已有黨部負了專責。
我們正好乘黨政重任尚未加肩的時候,多做點預備的工夫,就是多做點學術上的預備。
若此刻早已分心他事,荒棄學業,他日重任加身,始發不學無術的悔恨,就無及了。
所以應守分工的例,不想包辦一切,而專治學術。
若全校同人均能了解這兩點,則北大的進步,将無限量。
否則抱萬能之願,而無一得之擅,前途就可想而知。
願這次參與北大三十一周年紀念諸君,要深切的注意。
中華民國十八年十一月二十日 蔡元培 (據1929年《國立北京大學卅一周年紀念刊》) 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曆 (1934年1月1日) 北京大學的名稱,是從民國元年起的。
民元以前,名為京師大學堂,包有師範館、仕學館等,而譯學館亦為其一部。
我在民元前六年,曾任譯學館教員,講授國文及西洋史,是為我在北大服務之第一次。
民國元年,我長教育部,對于大學有特别注意的幾點:一、大學設法、商等科的,必設文科;設醫、農、工等科的,必設理科。
二、大學應設大學院(即今研究院),為教授、留校的畢業生與高級學生研究的機關。
三、暫定國立大學五所,于北京大學外,再籌辦大學各一所于南京、漢口、四川、廣州等處。
(爾時想不到後來各省均有辦大學的能力。
)四、因各省的高等學堂,本仿日本制,為大學預備科,但程度不齊,于入大學時發生困難,乃廢止高等學堂,于大學中設預科。
(此點後來為胡适之先生等所非難,因各省既不設高等學堂,就沒有一個荟萃較高學者的機關,文化不免落後;但自各省競設大學後,就不必顧慮了。
) 是年,政府任嚴幼陵君為北京大學校長。
兩年後,嚴君辭職,改任馬相伯君。
不久,馬君又辭,改任何錫侯君,不久又辭,乃以工科學長胡次珊君代理。
民國五年冬,我在法國,接教育部電,促回國,任北大校長。
我回來,初到上海,友人中勸不必就職的頗多,說北大太腐敗,進去了,若不能整頓,反于自己的聲名有礙。
這當然是出于愛我的意思。
但也有少數的說,既然知道他腐敗,更應進去整頓,就是失敗,也算盡了心。
這也是愛人以德的說法。
我到底服從後說,進北京。
我到京後,先訪醫專校長湯爾和君,問北大情形。
他說:“文科預科的情形,可問沈尹默君;理工科的情形,可問夏浮筠君。
”湯君又說:“文科學長如未定,可請陳仲甫君。
陳君現改名獨秀,主編《新青年》雜志,确可為青年的指導者。
”因取《新青年》十餘本示我。
我對于陳君,本來有一種不忘的印象,就是我與劉申叔君同在《警鐘日報》服務時,劉君語我:“有一種在蕪湖發行之白話報,發起的若幹人,都因困苦及危險而散去了,陳仲甫一個人又支持了好幾個月。
”現在聽湯君的話,又翻閱了《新青年》,決意聘他。
從湯君處探知陳君寓在前門外一旅館,我即往訪,與之訂定。
于是陳君來北大任文科學長,而夏君原任理科學長,沈君亦原任教授,一仍舊貫;乃相與商定整頓北大的辦法,次第執行。
我們第一要改革的,是學生的觀念。
我在譯學館的時候,就知道北京學生的習慣。
他們平日對于學問上并沒有什麼興會,隻要年限滿後,可以得到一張畢業文憑。
教員是自己不用功的,把第一次的講義,照樣印出來,按期分散給學生,在講壇上讀一遍,學生覺得沒有趣味,或瞌睡,或看看雜書,下課時,把講義帶回去,堆在書架上。
等到學期、學年或畢業的考試,教員認真的,學生就拼命的連夜閱讀講義,隻要把考試對付過去,就永遠不再去翻一翻了。
要是教員通融一點,學生就先期要求教員告知他要出的題目,至少要求表示一個出題目的範圍;教員為避免學生的懷恨與顧全自身的體面起見,往往把題目或範圍告知他們了。
于是他們不用功的習慣,得了一種保障了。
尤其北京大學的學生,是從京師大學堂老爺式學生嬗繼下來(初辦時所收學生,都是京官,所以學生都被稱為老爺,而監督及教員都被稱為中堂或大人)。
他們的目的,不但在畢業,而尤注重在畢業以後的出路。
所以專門研究學術的教員,他們不見得歡迎。
要是點名時認真一點,考試時嚴格一點,他們就借個話頭反對他,雖罷課也所不惜。
若是一位在政府有地位的人來兼課,雖時時請假,他們還是歡迎得很,因為畢業後可以有闊老師做靠山。
這種科舉時代遺留下來劣根性,是于求學上很有妨礙的。
所以我到校後第一次演說,就說明:“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财之階梯。
”然而要打破這些習慣,止有從聘請積學而熱心的教員着手。
那時候因《新青年》上文學革命的鼓吹,而我們認識留美的胡适之君,他回國後,即請到北大任教授。
胡君真是“舊學邃密”而且“新知深沉”的一個人,所以一方面與沈尹默、兼士兄弟,錢玄同、馬幼漁、劉半農諸君以新方法整理國故,一方面整理英文系。
因胡君之介紹而請到的好教員,頗不少。
我素信學術上的派别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所以每一種學科的教員,即使主張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讓他們并存,令學生有自由選擇的餘地。
最明白的是胡适之君與錢玄同君等絕對的提倡白話文學,而劉申叔、黃季剛諸
有從國外來,不能說國語的,國内來的同學,可以幫助他們。
互相親愛,互相原諒。
這也是很禱祝的一件事。
(于世秀記) (據1921年8月10日《北京大學日刊》) 在北京大學平民夜校開學日的演說 (1920年1月18日) 今日為北京大學學生會平民夜校開學日,此事不惟關系重大,也是北京大學準許平民進去的第一日。
從前這個地方,是不許旁人進去的;現在這個地方,人人都可以進去。
從前馬神廟北京大學挂着一塊牌,寫著“學堂重地,閑人免入”,以為全國最高的學府,隻有大學學生同教員可以進去,旁人都是不能進去的。
這種思想,在北京大學附近的人,尤其如此。
現在這塊牌已竟取去了。
北京大學第一步的改變,便是校役夜班之開辦。
于是二十多年的京師大學堂裡面,聽差的也可以求學。
從前京師大學堂裡面的聽差,不過賺幾個錢,喊幾聲大人老爺;現在北京大學替聽差的開個校役夜班,他們晚上不當差的時候,也可以随便的求點學問。
于是大學中無論何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權利。
不過單是大學中人有受教育的權利,還不夠,還要全國人都能享受這種權利才好。
所以先從一部分做起,開辦這個平民夜校。
“平民”的意思是“人人都是平等的”。
從前隻有大學生可受大學的教育,旁人都不能夠,這便算不得平等。
現在大學生分其權利,開辦這個平民夜校,于是平民也能到大學去受教育了。
大學生為什麼要辦這個平民夜校呢?因為他們自己已經有了學問,看見旁的兄弟還沒有學問,自己心中很難過。
好像自己飽了,看見許多的兄弟姊妹都還餓着,自己心中就很難過一樣。
“一個人不但愁着肚子餓,而且怕腦子餓。
”大學生看見許多弟弟妹妹的肚子餓,固然難過,他們看見你們的腦子餓,也是很難過的。
因為人沒有學問,不認識字,是很苦的一件事,甚至有寫封信還要請人去寫。
要是自己會寫,還受這種苦嗎?我們有手而不能用,有目而不能見,我們心中一定很難過;我們的腦子餓了,看個電影也不能懂得,又何嘗不是一樣的苦呢?譬如大學生從小學到中學,現在又到大學,仿佛已經吃的很多。
要是看見旁人沒有學問,沒有知識,常常受“腦餓”的痛苦,他們自己一定很難過,很不爽快——因為不平,所以願為大家盡力,開辦這個平民夜校。
大學生一方面既有這種好意思,住在大學附近的人家,也把他的子弟送去求學,現在竟有四百多人,仿佛肚子餓了要去求食一樣。
這種意思,實在好極,也算不負了辦平民夜校的熱心。
辦平民夜校的,固然要熱心;我對于夜校的學生同家長,還有兩層希望: 一、教職員既然拿出全副的精神教我們,我們進去一兩天後,覺得沒有什麼新奇,于是就不去了。
要是這樣,仿佛也對不起教員的一番熱心。
二、住在大學附近的,才有這種特别權利,那些住得較遠的,不能享着這種權利的,你們應該覺得很難過,把你們所已知的傳達給他們——你們的親戚或朋友——使他們的子弟也入他們附近的平民夜校去求學。
這都是很要緊的。
這也是我所望于辦平民夜校的,與你們的。
(據1920年1月24日《北京大學日刊》) 北京大學民國十四年哲學系級友會紀念刊題詞 (1925年)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哲學在我國古書本名為道學。
今日哲學者,希臘語斐羅梭斐之譯文。
其原義為愛智。
故哲學家不忌懷疑而忌武斷,不妨有所不知,而切不可強不知以為知。
願以孔子之言,與哲學系諸同學共勉之。
因題諸民國十四年哲學系級友會紀念刊。
蔡元培 (據影印手迹) 《北京大學卅一周年紀念刊》序 (1929年11月20日) 北京大學,到現在有三十一年的曆史了。
這三十一年内,名稱改了幾次;内容與外延的廣狹,改了幾次;學風改了幾次。
到了第三十一年,在黨治之下,值教育部新改大學條例,又值北大的名稱與關系屢次改變,而終于恢複。
自此以後,又将有一時期可以專心緻志于按部就班的進展,而不緻輕易搖動。
但我以為北大同人,若要維持不易動搖的狀态,至少應注意兩點: (一)要去盡虛榮心,而發起自信心有一部分的人,好引過去的曆史北大的光榮,尤以五四一役為口頭禅;不知北大過去中差強人意之舉,半由于人才之集中,半亦由于地位之特别。
蓋當時首都僅有此惟一之國立大學,故于不知不覺中當艱難之沖,而隐隐然取得領袖之資格,而所謂貪天功以為己力之嫌疑,亦即由此而起。
今則首都既已南遷。
一市之中,大學林立,一國之中,大學更林立。
北大不過許多大學中的一校,決不宜狃于已往的光榮,妄自尊大。
要有日進無疆的自信心,不憑借何等地位,而自能嶄然露頭角。
(二)要以學術為惟一之目的,而不要想包辦一切從前,在腐敗政府之下,服務社會者又不可多得,自命為知識階級的大學,不得不事事引為己任。
若就求學的目的說起來,犧牲未免太多,然在責無旁貸的時期,即亦無可如何。
今則政府均屬同志,勉為其難;宣傳黨義、運動民衆等事,又已有黨部負了專責。
我們正好乘黨政重任尚未加肩的時候,多做點預備的工夫,就是多做點學術上的預備。
若此刻早已分心他事,荒棄學業,他日重任加身,始發不學無術的悔恨,就無及了。
所以應守分工的例,不想包辦一切,而專治學術。
若全校同人均能了解這兩點,則北大的進步,将無限量。
否則抱萬能之願,而無一得之擅,前途就可想而知。
願這次參與北大三十一周年紀念諸君,要深切的注意。
中華民國十八年十一月二十日 蔡元培 (據1929年《國立北京大學卅一周年紀念刊》) 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曆 (1934年1月1日) 北京大學的名稱,是從民國元年起的。
民元以前,名為京師大學堂,包有師範館、仕學館等,而譯學館亦為其一部。
我在民元前六年,曾任譯學館教員,講授國文及西洋史,是為我在北大服務之第一次。
民國元年,我長教育部,對于大學有特别注意的幾點:一、大學設法、商等科的,必設文科;設醫、農、工等科的,必設理科。
二、大學應設大學院(即今研究院),為教授、留校的畢業生與高級學生研究的機關。
三、暫定國立大學五所,于北京大學外,再籌辦大學各一所于南京、漢口、四川、廣州等處。
(爾時想不到後來各省均有辦大學的能力。
)四、因各省的高等學堂,本仿日本制,為大學預備科,但程度不齊,于入大學時發生困難,乃廢止高等學堂,于大學中設預科。
(此點後來為胡适之先生等所非難,因各省既不設高等學堂,就沒有一個荟萃較高學者的機關,文化不免落後;但自各省競設大學後,就不必顧慮了。
) 是年,政府任嚴幼陵君為北京大學校長。
兩年後,嚴君辭職,改任馬相伯君。
不久,馬君又辭,改任何錫侯君,不久又辭,乃以工科學長胡次珊君代理。
民國五年冬,我在法國,接教育部電,促回國,任北大校長。
我回來,初到上海,友人中勸不必就職的頗多,說北大太腐敗,進去了,若不能整頓,反于自己的聲名有礙。
這當然是出于愛我的意思。
但也有少數的說,既然知道他腐敗,更應進去整頓,就是失敗,也算盡了心。
這也是愛人以德的說法。
我到底服從後說,進北京。
我到京後,先訪醫專校長湯爾和君,問北大情形。
他說:“文科預科的情形,可問沈尹默君;理工科的情形,可問夏浮筠君。
”湯君又說:“文科學長如未定,可請陳仲甫君。
陳君現改名獨秀,主編《新青年》雜志,确可為青年的指導者。
”因取《新青年》十餘本示我。
我對于陳君,本來有一種不忘的印象,就是我與劉申叔君同在《警鐘日報》服務時,劉君語我:“有一種在蕪湖發行之白話報,發起的若幹人,都因困苦及危險而散去了,陳仲甫一個人又支持了好幾個月。
”現在聽湯君的話,又翻閱了《新青年》,決意聘他。
從湯君處探知陳君寓在前門外一旅館,我即往訪,與之訂定。
于是陳君來北大任文科學長,而夏君原任理科學長,沈君亦原任教授,一仍舊貫;乃相與商定整頓北大的辦法,次第執行。
我們第一要改革的,是學生的觀念。
我在譯學館的時候,就知道北京學生的習慣。
他們平日對于學問上并沒有什麼興會,隻要年限滿後,可以得到一張畢業文憑。
教員是自己不用功的,把第一次的講義,照樣印出來,按期分散給學生,在講壇上讀一遍,學生覺得沒有趣味,或瞌睡,或看看雜書,下課時,把講義帶回去,堆在書架上。
等到學期、學年或畢業的考試,教員認真的,學生就拼命的連夜閱讀講義,隻要把考試對付過去,就永遠不再去翻一翻了。
要是教員通融一點,學生就先期要求教員告知他要出的題目,至少要求表示一個出題目的範圍;教員為避免學生的懷恨與顧全自身的體面起見,往往把題目或範圍告知他們了。
于是他們不用功的習慣,得了一種保障了。
尤其北京大學的學生,是從京師大學堂老爺式學生嬗繼下來(初辦時所收學生,都是京官,所以學生都被稱為老爺,而監督及教員都被稱為中堂或大人)。
他們的目的,不但在畢業,而尤注重在畢業以後的出路。
所以專門研究學術的教員,他們不見得歡迎。
要是點名時認真一點,考試時嚴格一點,他們就借個話頭反對他,雖罷課也所不惜。
若是一位在政府有地位的人來兼課,雖時時請假,他們還是歡迎得很,因為畢業後可以有闊老師做靠山。
這種科舉時代遺留下來劣根性,是于求學上很有妨礙的。
所以我到校後第一次演說,就說明:“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财之階梯。
”然而要打破這些習慣,止有從聘請積學而熱心的教員着手。
那時候因《新青年》上文學革命的鼓吹,而我們認識留美的胡适之君,他回國後,即請到北大任教授。
胡君真是“舊學邃密”而且“新知深沉”的一個人,所以一方面與沈尹默、兼士兄弟,錢玄同、馬幼漁、劉半農諸君以新方法整理國故,一方面整理英文系。
因胡君之介紹而請到的好教員,頗不少。
我素信學術上的派别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所以每一種學科的教員,即使主張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讓他們并存,令學生有自由選擇的餘地。
最明白的是胡适之君與錢玄同君等絕對的提倡白話文學,而劉申叔、黃季剛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