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改革篇
關燈
小
中
大
定期截止”雲雲。
旋即二十三日奉教育部指令曰:“該校請将現有商科改為商業學門,隸于法科一節,尚屬可行,應即照準”雲雲。
(四)工科之截止 北京大學之工科,僅設土木工門及采礦冶金門。
北洋大學亦國立大學也,設在天津,去北京甚近,其工科所設之門,與北京大學同,且皆用英語教授,設備儀器,延聘教員,彼此重複,而受教之學生,合兩校之工科計之,不及千人,納之一校,猶病其寡,徒糜國家之款,以為增設他門之障礙而已。
故與教育部及北洋大學商議,以本校預科畢業生之願入工科者,送入北洋大學,而本校則俟已有之工科兩班畢業後,即停辦工科。
(其北洋大學之法科,亦以畢業之預科生送入本校法科,俟其原有之法科生畢業後,即停辦法科,而以其費供擴張工科之用。
) (五)預科之改革 大學預科由舊制之高等學堂嬗蛻而來。
所以停辦高等學堂,而于大學中自設預科者,因各省所立高等學堂程度不齊,咨送大學後,種種困難也。
不意以五年來經驗,預科一部、二部等編制及年限,亦尚未盡善。
舉一部為例,既兼為文法商三科預備,于是文科所必須預備,而為法商科所不必設者,或法商科所必須預備,而為文科所不必設者,不得不一切課之。
多費學生之時間及心力于非要之課,而重要之課,反為所妨。
此一弊也。
預科既不直隸各科,含有半獨立性質;一切課程,并不與本科銜接,而與本科競勝:取本科第一年應授之課,而于預科之第三年授之,使學生入本科後,以第一年之課程為無聊,遂挫折其對于學問上之興趣。
且以六年之久,而所受之課,實不過五年有奇,甯不可惜。
此二弊也。
此亦促進大學改制之一原因。
改制以後,預科既減為二年,而又分隸于各科,則前舉二弊可去。
或有以外國語程度太低為言者,不知新章預科,止用一種外國語,即中學所已習者。
習外國語積六年之久,而尚不能讀參考書,有是理乎? 大學改制,有種種不得已之原因,如上所述,惟未經宣布。
又新舊兩章,同時并行,易滋回惑。
故外間頗多誤會,如前數日《北京日報》之法律、冶金并入北洋大學之說,其實毫無影響,又八月三日、四日之《晨鐘報》揭載餘以智君之《北京大學改制商榷》,其對于本校之熱誠,深可感佩,惟所舉事實,均有傳聞之誤。
即如引蔡元培氏之言,謂“文科一科,可以包法商等科而言也,理科一科,可以包醫工等科而言也”。
詢之蔡君,并不如是。
蔡君不過謂法商各科之學理,必原于文科;醫、農、工各科之學理,必原于理科耳。
若如餘君所引之言,則蔡君第主張設文理二科足矣,何必再為法、醫、農、工、商各為獨立大學之提議乎?其他類此者尚多,故述大學改制之事實及理由,以告研究大學制者。
如承據此等正榷之事實,而加以針砭,則固本校同人之所歡迎也。
八月五日 北京大學啟 (據1917年8月1日《新青年》第3卷第6号) 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成立之演說 (1918年10月14日) 凡事皆有術而後有學。
外國之新聞學,起于新聞發展以後。
我國自有新聞以來,不過數十年,則至今日而始從事于新聞學,固無足怪。
我國第一新聞,是為《申報》。
蓋以前雖有所謂邸抄若京報,是不過輯錄成文,非如新聞之有采訪、有評論也。
故言新聞自《申報》始。
《申報》為西人所創設,實以外國之新聞為模範。
其後乃有《滬報》《新聞報》等。
戊戌以後,始有《中外日報》《時報》《蘇報》等。
十五年前,鄙人在愛國學社辦事時,與《蘇報》頗有關系。
其後亦嘗從事于《俄事警聞》《警鐘日報》等。
其時于新聞術實毫無所研究,不過藉此以鼓吹一種主義耳。
即其他《新聞報》《申報》等,雖專營新聞業,而其規模亦尚小。
民國元年以後,新聞驟增,僅北京一隅,聞有八十餘種。
自然淘汰之結果,其能持續至今者,較十餘年前之規模大不同矣。
惟其發展之道,全恃經驗,如舊官僚之辦事然。
苟不濟之以學理,則進步殆亦有限。
此吾人所以提出新聞學之意也。
新聞之内容,幾與各種科學無不相關。
外國新聞,多有特辟科學、美術、音樂、戲曲等欄者,固非專家不能下筆。
即普通紀事,如旅行、探險、營業、犯罪、政聞、戰報等,無不與地理、曆史、經濟、法律、政治、社會等學有關。
而采訪編輯之務,尤與心理學有密切之關系。
至于記述辯論,則論理學及文學亦所兼資者也。
根據是等科學,而應用于新聞界特别之經驗,是以有新聞學。
歐美各國,科學發達,新聞界之經驗又豐富,故新聞學早已成立。
而我國則尚為斯學萌芽之期,不能不仿《申報》之例,先介紹歐美新聞學。
是為吾人第一目的。
我國社會,與外國社會有特别不同之點。
因而我國新聞界之經驗,亦與外國有特别不同之點。
吾人本特别之經驗而歸納之,以印證學理,或可使新聞學有特别之發展。
是為吾人第二目的,想到會諸君均所贊成也。
抑鄙人對于我國新聞界尚有一種特别之感想。
乘今日集會之機會,報告于諸君,即新聞中常有猥亵之紀聞若廣告是也。
聞英國新聞,雖治療黴毒之廣告,亦所絕無。
其他各國,雖疾病之名詞,無所謂忌諱,而春藥之揭貼,冶遊之指南,則絕對無之。
新聞自有品格也。
吾國新聞,于正張中無不提倡道德;而廣告中,則誨淫之藥品與小說,觸目皆是;或且附印小報,特辟花國新聞等欄;且廣收妓寮之廣告。
此不特新聞家自毀其品格,而其贻害于社會之罪,尤不可恕。
諸君既研究新聞學,必皆與新聞界有直接或間接之關系,幸有以糾正之。
(據1918年10月16日《北京大學日刊》) 在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緻辭 (1918年10月22日) 今日為畫法研究會第二次始業式,人數視前增加,是極好的現象。
此後對于習畫,餘有二種希望,即多作實物的寫生,及持之以恒二者是也。
中國畫與西洋畫,其入手方法不同。
中國畫始自臨模,外國畫始自寫實。
《芥子園畫譜》,逐步分析,乃示人以臨模之階。
此其故,與文學、哲學、道德有同樣之關系。
吾國人重文學,文學起初之造句,必倚傍前人,入後方可變化,不必拘拟。
吾國人重哲學,哲學亦因曆史之關系,其初以前賢之思想為思想,往往為其成見所囿,日後漸次發展,始于已有之思想,加入特别感觸,方成新思想。
吾國人重道德,而道德自模範人物入手。
三者如是,美術上遂亦不能獨異。
西洋則自然科學昌明,培根曰:人不必讀有字書,當讀自然書。
希臘哲學家言物類原始,皆托于自然科學。
亞裡斯多德随亞力山大王東征,即留心博物學。
德國著名文學家鞠台喜研究動植物,發見植物千變萬殊,皆從葉發生。
西人之重視自然科學如此,故美術亦從描寫實物入手。
今世為東西文化融和時代。
西洋之所長,吾國自當采用。
抑有人謂西洋昔時已采用中國畫法者,意大利文學複古時代,人物畫後加以山水,識者謂之中國派;即法國路易十世時,有羅科科派,金碧輝煌,說者謂參用我國畫法。
又法國畫家有摩耐者,其名畫寫白黑二人,惟取二色映帶,他畫亦多此類,近于吾國畫派。
彼西方美術家,能采用我人之長,我人獨不能采用西人之長乎?故甚望學中國畫者,亦須采西洋畫布景實寫之佳,描寫石膏物象及田野風景,今後諸君均宜注意。
此予之希望者一也。
又昔人學畫,非文人名士任意塗寫,即工匠技師刻畫模仿。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
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拘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美雖由于天才,術則必資練習。
故入會後當認定主意,誓以終身不舍。
興到即來,時過情遷,皆當痛戒。
諸吾持之以恒,始不負自己入斯會之本意。
此予之希望者二也。
除此以外,餘欲報告者三事:(一)花卉畫導師陳師曾先生辭職,本會今後拟别請導師,俟決定後再行發表。
(二)畫會會所急求擴充,俟覓得相當地點,再行遷徙,與各會聯絡一起。
(三)上學年所拟向收藏家借畫辦法,本年拟實行,拟請馮漢叔先生籌之。
(據1918年10月25日《北京大學日刊》) 《北京大學月刊》發刊詞 (1918年11月10日) 北京大學之設立,既二十年于茲,向者自規程而外,别無何等印刷品流布于人間。
自去年有《日刊》,而全校同人始有聯絡感情、交換意見之機關,且亦藉以報告吾校現狀于全國教育界。
顧《日刊》篇幅無多,且半為本校通告所占,不能載長篇學說,于是有《月刊》之計劃。
以吾校設備之不完全,教員之忙于授課,而且或于授課以外兼任别種機關之職務,則夫《月刊》取材之難,可以想見。
然而吾校必發行《月刊》者,有三要點焉: 一曰盡吾校同人力所能盡之責任。
所謂大學者,非僅為多數學生按時授課,造成一畢業生資格而已也,實以是為共同研究學術之機關。
研究也者,非徒輸入歐化,而必于歐化之中為更進之發明;非徒保存國粹,而必以科學方法,揭國粹之真相。
雖曰吾校實驗室、圖書館等缺略不具,而外界學會、工場之屬,無可取資,求有所新發明,其難固倍蓰于歐美學者。
然十六七世紀以前,歐洲學者,其所憑藉,有以逾于吾人乎?即吾國周秦學者,其所憑藉,有以逾于吾人乎?苟吾人不以此自餒,利用此簡單之設備,短少之時間,以從事于研究,要必有幾許之新義,可以貢獻于吾國之學者,若世界之學者。
使無月刊以發表之,則将并此少許之貢獻而靳而不與,吾人之愧歉當何如耶? 二曰破學生專己守殘之陋見。
吾國學子,承舉子、文人之舊習,雖有少數高才生知以科學為單純之目的,而大多數或以學校為科舉,但能教室聽講,年考及格,有取得畢業證書之資格,則他無所求;或以學校為書院,媛媛〔暖暖〕姝姝,守一先生之言,而排斥其他。
于是治文學者,恒蔑視科學,而不知近世文學,全以科學為基礎;治一國文學者,恒不肯兼涉他國,不知文學之進步,亦有資于比較;治自然科學者,局守一門,而不肯稍涉哲學,而不知哲學即科學之歸宿,其中如《自然哲學》一部,尤為科學家所需要;治哲學者,以能讀古書為足用,不耐煩于科學之實驗,而不知哲學之基礎不外科學,即最超然之玄學,亦不能與科學全無關系。
有《月刊》以網羅各方面之學說,庶學者讀之,而于專精之餘,旁涉種種有關系之學理,庶有以祛其褊狹之意見,而且對于同校之教員及學生,皆有交換知識之機會,而不
旋即二十三日奉教育部指令曰:“該校請将現有商科改為商業學門,隸于法科一節,尚屬可行,應即照準”雲雲。
(四)工科之截止 北京大學之工科,僅設土木工門及采礦冶金門。
北洋大學亦國立大學也,設在天津,去北京甚近,其工科所設之門,與北京大學同,且皆用英語教授,設備儀器,延聘教員,彼此重複,而受教之學生,合兩校之工科計之,不及千人,納之一校,猶病其寡,徒糜國家之款,以為增設他門之障礙而已。
故與教育部及北洋大學商議,以本校預科畢業生之願入工科者,送入北洋大學,而本校則俟已有之工科兩班畢業後,即停辦工科。
(其北洋大學之法科,亦以畢業之預科生送入本校法科,俟其原有之法科生畢業後,即停辦法科,而以其費供擴張工科之用。
) (五)預科之改革 大學預科由舊制之高等學堂嬗蛻而來。
所以停辦高等學堂,而于大學中自設預科者,因各省所立高等學堂程度不齊,咨送大學後,種種困難也。
不意以五年來經驗,預科一部、二部等編制及年限,亦尚未盡善。
舉一部為例,既兼為文法商三科預備,于是文科所必須預備,而為法商科所不必設者,或法商科所必須預備,而為文科所不必設者,不得不一切課之。
多費學生之時間及心力于非要之課,而重要之課,反為所妨。
此一弊也。
預科既不直隸各科,含有半獨立性質;一切課程,并不與本科銜接,而與本科競勝:取本科第一年應授之課,而于預科之第三年授之,使學生入本科後,以第一年之課程為無聊,遂挫折其對于學問上之興趣。
且以六年之久,而所受之課,實不過五年有奇,甯不可惜。
此二弊也。
此亦促進大學改制之一原因。
改制以後,預科既減為二年,而又分隸于各科,則前舉二弊可去。
或有以外國語程度太低為言者,不知新章預科,止用一種外國語,即中學所已習者。
習外國語積六年之久,而尚不能讀參考書,有是理乎? 大學改制,有種種不得已之原因,如上所述,惟未經宣布。
又新舊兩章,同時并行,易滋回惑。
故外間頗多誤會,如前數日《北京日報》之法律、冶金并入北洋大學之說,其實毫無影響,又八月三日、四日之《晨鐘報》揭載餘以智君之《北京大學改制商榷》,其對于本校之熱誠,深可感佩,惟所舉事實,均有傳聞之誤。
即如引蔡元培氏之言,謂“文科一科,可以包法商等科而言也,理科一科,可以包醫工等科而言也”。
詢之蔡君,并不如是。
蔡君不過謂法商各科之學理,必原于文科;醫、農、工各科之學理,必原于理科耳。
若如餘君所引之言,則蔡君第主張設文理二科足矣,何必再為法、醫、農、工、商各為獨立大學之提議乎?其他類此者尚多,故述大學改制之事實及理由,以告研究大學制者。
如承據此等正榷之事實,而加以針砭,則固本校同人之所歡迎也。
八月五日 北京大學啟 (據1917年8月1日《新青年》第3卷第6号) 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成立之演說 (1918年10月14日) 凡事皆有術而後有學。
外國之新聞學,起于新聞發展以後。
我國自有新聞以來,不過數十年,則至今日而始從事于新聞學,固無足怪。
我國第一新聞,是為《申報》。
蓋以前雖有所謂邸抄若京報,是不過輯錄成文,非如新聞之有采訪、有評論也。
故言新聞自《申報》始。
《申報》為西人所創設,實以外國之新聞為模範。
其後乃有《滬報》《新聞報》等。
戊戌以後,始有《中外日報》《時報》《蘇報》等。
十五年前,鄙人在愛國學社辦事時,與《蘇報》頗有關系。
其後亦嘗從事于《俄事警聞》《警鐘日報》等。
其時于新聞術實毫無所研究,不過藉此以鼓吹一種主義耳。
即其他《新聞報》《申報》等,雖專營新聞業,而其規模亦尚小。
民國元年以後,新聞驟增,僅北京一隅,聞有八十餘種。
自然淘汰之結果,其能持續至今者,較十餘年前之規模大不同矣。
惟其發展之道,全恃經驗,如舊官僚之辦事然。
苟不濟之以學理,則進步殆亦有限。
此吾人所以提出新聞學之意也。
新聞之内容,幾與各種科學無不相關。
外國新聞,多有特辟科學、美術、音樂、戲曲等欄者,固非專家不能下筆。
即普通紀事,如旅行、探險、營業、犯罪、政聞、戰報等,無不與地理、曆史、經濟、法律、政治、社會等學有關。
而采訪編輯之務,尤與心理學有密切之關系。
至于記述辯論,則論理學及文學亦所兼資者也。
根據是等科學,而應用于新聞界特别之經驗,是以有新聞學。
歐美各國,科學發達,新聞界之經驗又豐富,故新聞學早已成立。
而我國則尚為斯學萌芽之期,不能不仿《申報》之例,先介紹歐美新聞學。
是為吾人第一目的。
我國社會,與外國社會有特别不同之點。
因而我國新聞界之經驗,亦與外國有特别不同之點。
吾人本特别之經驗而歸納之,以印證學理,或可使新聞學有特别之發展。
是為吾人第二目的,想到會諸君均所贊成也。
抑鄙人對于我國新聞界尚有一種特别之感想。
乘今日集會之機會,報告于諸君,即新聞中常有猥亵之紀聞若廣告是也。
聞英國新聞,雖治療黴毒之廣告,亦所絕無。
其他各國,雖疾病之名詞,無所謂忌諱,而春藥之揭貼,冶遊之指南,則絕對無之。
新聞自有品格也。
吾國新聞,于正張中無不提倡道德;而廣告中,則誨淫之藥品與小說,觸目皆是;或且附印小報,特辟花國新聞等欄;且廣收妓寮之廣告。
此不特新聞家自毀其品格,而其贻害于社會之罪,尤不可恕。
諸君既研究新聞學,必皆與新聞界有直接或間接之關系,幸有以糾正之。
(據1918年10月16日《北京大學日刊》) 在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緻辭 (1918年10月22日) 今日為畫法研究會第二次始業式,人數視前增加,是極好的現象。
此後對于習畫,餘有二種希望,即多作實物的寫生,及持之以恒二者是也。
中國畫與西洋畫,其入手方法不同。
中國畫始自臨模,外國畫始自寫實。
《芥子園畫譜》,逐步分析,乃示人以臨模之階。
此其故,與文學、哲學、道德有同樣之關系。
吾國人重文學,文學起初之造句,必倚傍前人,入後方可變化,不必拘拟。
吾國人重哲學,哲學亦因曆史之關系,其初以前賢之思想為思想,往往為其成見所囿,日後漸次發展,始于已有之思想,加入特别感觸,方成新思想。
吾國人重道德,而道德自模範人物入手。
三者如是,美術上遂亦不能獨異。
西洋則自然科學昌明,培根曰:人不必讀有字書,當讀自然書。
希臘哲學家言物類原始,皆托于自然科學。
亞裡斯多德随亞力山大王東征,即留心博物學。
德國著名文學家鞠台喜研究動植物,發見植物千變萬殊,皆從葉發生。
西人之重視自然科學如此,故美術亦從描寫實物入手。
今世為東西文化融和時代。
西洋之所長,吾國自當采用。
抑有人謂西洋昔時已采用中國畫法者,意大利文學複古時代,人物畫後加以山水,識者謂之中國派;即法國路易十世時,有羅科科派,金碧輝煌,說者謂參用我國畫法。
又法國畫家有摩耐者,其名畫寫白黑二人,惟取二色映帶,他畫亦多此類,近于吾國畫派。
彼西方美術家,能采用我人之長,我人獨不能采用西人之長乎?故甚望學中國畫者,亦須采西洋畫布景實寫之佳,描寫石膏物象及田野風景,今後諸君均宜注意。
此予之希望者一也。
又昔人學畫,非文人名士任意塗寫,即工匠技師刻畫模仿。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
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拘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美雖由于天才,術則必資練習。
故入會後當認定主意,誓以終身不舍。
興到即來,時過情遷,皆當痛戒。
諸吾持之以恒,始不負自己入斯會之本意。
此予之希望者二也。
除此以外,餘欲報告者三事:(一)花卉畫導師陳師曾先生辭職,本會今後拟别請導師,俟決定後再行發表。
(二)畫會會所急求擴充,俟覓得相當地點,再行遷徙,與各會聯絡一起。
(三)上學年所拟向收藏家借畫辦法,本年拟實行,拟請馮漢叔先生籌之。
(據1918年10月25日《北京大學日刊》) 《北京大學月刊》發刊詞 (1918年11月10日) 北京大學之設立,既二十年于茲,向者自規程而外,别無何等印刷品流布于人間。
自去年有《日刊》,而全校同人始有聯絡感情、交換意見之機關,且亦藉以報告吾校現狀于全國教育界。
顧《日刊》篇幅無多,且半為本校通告所占,不能載長篇學說,于是有《月刊》之計劃。
以吾校設備之不完全,教員之忙于授課,而且或于授課以外兼任别種機關之職務,則夫《月刊》取材之難,可以想見。
然而吾校必發行《月刊》者,有三要點焉: 一曰盡吾校同人力所能盡之責任。
所謂大學者,非僅為多數學生按時授課,造成一畢業生資格而已也,實以是為共同研究學術之機關。
研究也者,非徒輸入歐化,而必于歐化之中為更進之發明;非徒保存國粹,而必以科學方法,揭國粹之真相。
雖曰吾校實驗室、圖書館等缺略不具,而外界學會、工場之屬,無可取資,求有所新發明,其難固倍蓰于歐美學者。
然十六七世紀以前,歐洲學者,其所憑藉,有以逾于吾人乎?即吾國周秦學者,其所憑藉,有以逾于吾人乎?苟吾人不以此自餒,利用此簡單之設備,短少之時間,以從事于研究,要必有幾許之新義,可以貢獻于吾國之學者,若世界之學者。
使無月刊以發表之,則将并此少許之貢獻而靳而不與,吾人之愧歉當何如耶? 二曰破學生專己守殘之陋見。
吾國學子,承舉子、文人之舊習,雖有少數高才生知以科學為單純之目的,而大多數或以學校為科舉,但能教室聽講,年考及格,有取得畢業證書之資格,則他無所求;或以學校為書院,媛媛〔暖暖〕姝姝,守一先生之言,而排斥其他。
于是治文學者,恒蔑視科學,而不知近世文學,全以科學為基礎;治一國文學者,恒不肯兼涉他國,不知文學之進步,亦有資于比較;治自然科學者,局守一門,而不肯稍涉哲學,而不知哲學即科學之歸宿,其中如《自然哲學》一部,尤為科學家所需要;治哲學者,以能讀古書為足用,不耐煩于科學之實驗,而不知哲學之基礎不外科學,即最超然之玄學,亦不能與科學全無關系。
有《月刊》以網羅各方面之學說,庶學者讀之,而于專精之餘,旁涉種種有關系之學理,庶有以祛其褊狹之意見,而且對于同校之教員及學生,皆有交換知識之機會,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