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第五附

關燈
子行禮,不以人之親痁患。

    ’吾聞諸老聃雲。

    ”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墓遠。

    召公謂之曰:何以不棺斂于宮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

    周公曰:豈不可!史佚行之。

    下殇用棺衣棺,自史佚始也。

    ’”子夏問曰:“三年之喪卒哭,金革之事無辟也者,禮欤?”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昔者魯公伯禽有為為之也。

    ’今以三年之喪從其利者,吾弗知也。

    ”(據《禮記·曾子問》。

    )初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适周。

    ”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适周;蓋問禮于老子雲。

    (據《史記·孔子世家》及本傳。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禮為忠信之薄;然處不違俗而為周史,守其藏室;以故明于禮而能對孔子之問也!(以上孔子問禮于老子。

    )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

    (據《史記》本傳。

    以上著書上下篇。

    )其問道從遊之可考見者:有陽子居,有崔瞿,有士成绮,有庚桑楚,有柏矩,而庚桑楚為著,莊子特紀其事而因以題篇者也。

    陽子居南之沛;老聃西遊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

    老子中道,仰天而歎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也!”陽子居不答,至舍,進盥漱巾栉脫屦戶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弟子欲請夫子;夫子行不閑,是以不敢。

    今閑矣,請問其故?”老子曰:“而睢睢盱盱!而誰與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陽子居蹴然變容曰:“敬聞命矣!”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執席,妻執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竈。

    其反也,舍者與之争席矣!(據《莊子·寓言篇》。

    )陽子居見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強梁,物徹疏明,學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于聖人也,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來田;猨狙之便,執斄之狗來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陽子居蹴然曰:“敢問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已;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遊于無有者也。

    ”(據《莊子·應帝王篇》。

    )崔瞿問于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臧人心?”老聃曰:“汝慎,無撄人心!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強;廉刿雕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靜;其勤也縣而天;偾驕而不可系者,其惟人心乎!昔者黃帝始以仁義撄人之心,堯、舜于是乎股無胈,胫無毛,以養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為仁義;矜其血氣以規法度;然猶有不勝也!堯于是放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峗,流共工于幽都,此不勝天下也。

    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駭矣!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畢起;于是乎喜怒相疑,愚智相欺,善否相非,誕信相譏,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爛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于是乎釿鋸制焉,繩墨殺焉,椎鑿決焉!天下脊脊大亂,罪在撄人心;故賢者伏處大山嵁岩之下,而萬乘之居,憂栗乎廟堂之上!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離跂攘臂乎桎梏之間!噫!甚矣哉!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矣!吾未知聖知之不為桁楊椄槢也?仁義之不為桎梏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為桀、跖嚆矢也?故曰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

    ”(據《莊子·在宥篇》。

    )士成绮見老子而問曰:“吾聞夫子聖人也,吾固不辭遠道而來願見,百舍重趼而不敢息!今吾觀子非聖人也!鼠壤有餘蔬,而棄妹,不仁也!生熟不盡于前,而積斂無崖!”老子漠然不應。

    士成绮明日複見,曰“昔者吾有刺于子!今吾心正郤矣!何故也?”老子曰:“夫巧知神聖之人,吾自以為脫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苟有其實,人與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

    ”士成绮雁行避影,履行遂進,而問修身若何?老子曰:“而容崖然!而目沖然!而颡然!而口阚然!而狀義然!似系馬而止也!動而持,發也機,察而審,知巧而睹于泰,凡以為不信。

    邊竟有人焉,其名為竊!”(據《莊子·天道篇》。

    )柏矩學于老聃,曰:“請之天下遊。

    ”老聃曰:“已矣!天下猶是也!”又請之。

    老聃曰:“汝将何始?”曰:“始于齊。

    ”至齊,見辜人焉,推而強之,解朝服而幕之,号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災,子獨先離之!曰‘莫為盜!莫為殺人!’榮辱立,然後睹所病;貨财聚,然後睹所争。

    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争;窮困人之身,使無休時,欲無至此,得乎?古之君人者,以得為在民,以失為在己;以正為在民,以枉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責。

    今則不然!匿為物而愚不識,大為難而罪不敢,重為任而罰不勝,遠其途而誅不至。

    民知力竭,則以僞繼之!日出多僞,士民安取不僞!夫力不足則僞;知不足則欺;财不足則盜。

    盜竊之行,于誰責而可乎?”(據《莊子·則陽篇》。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壘之山;其臣之畫然知者去之;其妾之絜然仁者遠之;擁腫之與居,鞅掌之為使。

    居三年,畏壘大壤。

    畏壘之民相與言曰:“庚桑子之始來,吾灑然異之!今吾日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餘;庶幾其聖人乎!子胡不相與屍而祝之,社而稷之乎?”庚桑之聞之,南面而不釋然。

    弟子異之,庚桑子曰:“弟子何異于予!夫春氣發而草木生;正得秋而萬寶成;夫春與秋,豈無得而然哉?大道已行矣!吾聞至人屍居環堵之室,而百姓倡狂,不知所如往。

    今以畏壘之細民而竊竊焉欲俎豆予于賢人之間,我其杓之人耶!吾是以不釋于老聃之言!”弟子曰:“不然!夫尋常之溝,巨魚無所還其體;而鲵為之制。

    步仞之丘陵,巨獸無所隐其軀,而蘖狐為之祥。

    且夫尊賢授能,先善與利,自古堯、舜以然;而況畏壘之民乎!夫子亦聽矣!”庚桑楚曰:“小子來!夫函車之獸,介而離山,則不免于罔罟之患。

    吞舟之魚,砀而失水,則蟻能苦之。

    故鳥獸不厭高,魚鼈不厭深。

    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厭深眇而已矣!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稱揚哉!是其于辯也,将妄鑿垣牆而殖蓬蒿也!簡發而栉,數米而炊,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舉賢則民相軋,任知則民相盜。

    之數物者,不足以厚民。

    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吾語汝!大亂之本,必生于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

    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南榮趎蹴然正坐曰:“若趎之年者已長矣!将惡乎托業以及此言耶?”庚桑子曰:“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若此三年,則可以及此言也!”南榮趎曰:“目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盲者不能自見。

    耳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聾者不能自聞。

    心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狂者不能自得。

    形之與形亦辟矣,而物或間之邪?欲相求而不能相得。

    今謂趎曰:‘全汝形,抱汝生,勿使汝思慮營營。

    ’趎勉聞道達耳矣。

    ”庚桑子曰:“辭盡矣!”曰:“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雞不能伏鹄卵;魯雞固能矣。

    雞之與雞,其德非不同也,有能與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

    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見老子?”南榮趎赢糧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

    老子曰:“子自楚之所來乎?”南榮趎曰:“惟!”老子曰:“子何與人偕來之衆也?”南榮趎懼然顧其後。

    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謂乎?”南榮趎俯而慚,仰而歎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問。

    ”老子曰:“何謂也?”南榮趎曰:“不知乎?人謂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軀!不仁?則害人!仁則反愁我身!不義?則傷彼!義則反愁我已!我安逃此而可?此三害者趎之所患也,願因楚而問之。

    ”老子曰:“向吾見若眉睫之間,吾因以得汝矣!今汝又言而信之,若規規然,若喪父母,揭竿而求諸海也!汝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情性而無由入,可憐哉!”南榮趎請入就舍,召其所好,去其所惡,十日自愁,複見老子。

    老子曰:“汝自灑濯!孰哉!郁郁乎!然而其中津津乎猶有惡也!夫外韄者,不可繁而促,将内揵。

    内韄者,不可缪而捉,将外揵。

    外内韄者,道德不能持;而況放道而行者乎!”南榮趎曰:“裡人有病,裡人問之。

    病者能言其病,然其病病者,猶未病也。

    若趎之聞大道,譬猶飲藥以加病也,趎願聞衛生之經而已矣。

    ”老子曰:“衛生之經,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無蔔筮而知吉兇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諸人而求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兒子乎?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終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終日視而自不瞚,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與物委蛇而同其波;是衛生之經已!”南榮趎曰:“然則是至人之德已乎?”曰:“非也,是乃所謂冰解凍釋者能乎!夫至人者,相與交食乎地而交樂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撄;不相與為怪,不相與為謀,不相與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來,是謂衛生之經已。

    ”曰:“然則是至乎?”曰:“未也!吾固告汝曰:‘能兒子乎?’兒子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有人災也!宇泰定者,發乎天光。

    發乎天光者,人見其人。

    人有修者,乃今有恒。

    有恒者,人舍之;天助之;人之所舍;謂之天民;天之所助,謂之天子。

    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

    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

    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

    知止乎其所不能知,止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

    備物以将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達彼,若是而萬惡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不可内于靈台。

    靈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

    不見其誠已而發;每發而不當,業入而不舍,每更為失。

    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

    為不善乎幽閑之中者,鬼得而誅之。

    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後能獨行。

    券内者,行乎無名,券外者,志乎期費。

    行乎無名者,惟庸有光;志乎期費者,惟賈人也;人見其跂,猶之魁然。

    與物窮者,物入焉。

    與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不能容人者無親;無親者盡人!兵莫憯于志,镆铘為下!寇莫大于陰陽,無所逃于天地之間!非陰陽賊之,心則使之也。

    ”(據《莊子·庚桑楚篇》。

    )故曰:“老聃無為自化,清淨自正。

    ”(據《史記》本傳。

    )非化正于人也。

    “相與交食乎地而交樂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撄,不相與為怪,不相與為謀,不相與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來”;夫是之謂至人已!莊生贊之曰:“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據《莊子·天下篇》。

    以上老聃問學諸人之可考見者。

    )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

    适來,夫子時也。

    适去,夫子順也。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據《莊子·養生主篇》。

    以上老聃死。

    ) 餘觀古之稱老聃者,莫詳于莊生。

    莊生寓言著書十餘萬言,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而于老子論議所從遊及其死,鑿鑿言之,有始有卒,不類無端崖之辭;疑出古道者之傳說,而莊生聞見所逮以著諸篇者也。

    其言“周之征藏史有老聃”,孔子往見,退而謂弟子,喻以“見龍”;又稱“老聃西遊于秦”,俱與太史公書合。

    而太史公書兩叙孔子問禮老子,或者疑其不類,然可征信于《禮·曾子問》之篇者也。

    雖行年不可核考,而其人其事,要非無征不信者矣!然莊生書,特會老子之指。

    謹撰生書所紀,旁參史公之書,次其行事,以備讀《老子》書者考覽焉。

     二、老子《道德經》 《論語·述而》載: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莊子·逍遙遊》:“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

    ”陸德明《釋文》:“彭祖,《世本》雲:‘姓篯,名铿,在商為守藏史,在周為柱下史,年八百歲。

    ’篯,音翦,一雲即老子也。

    ”《漢博陵太守孔彪碑》雲:“述而不作,彭祖賦詩。

    ”(錢大昕雲:“作”與“古”音諧韻。

    )則是“述而不作”兩言,老聃之賦詩也。

    今按《五千文》中“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言,僞《列子》引為黃帝書。

    黃帝雖無書,而古來傳有此說,後人仰錄為書,則亦有之;《呂氏春秋》、賈誼《新書》皆有引也。

    又“将欲取之,必姑與之”;此《周書》之辭也。

    “強梁者不得其死”,此周廟《金人銘》之辭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東漢郎上《便宜七事》,引以為《易》之辭。

    則《老子》書,蓋張前人之義而說之,“述而不作”也。

    書中言“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又屢稱“古之善為士者”,“古之所以貴此道者”,“古之善為道者”,而著書又多采古說:則是“信而好古”也。

    然《史記·老莊申韓列傳》曰:“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

    ”《儒林傳》曰:“窦太後好老子書。

    ”《漢書·景十三王傳》曰:“獻王得古文《孟子》、《老子》之屬。

    ”皆直曰《老子》,無“經”名。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道家有《老子鄰氏經傳》四篇,《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經說》六篇,劉向《說老子》四篇,鄰氏、徐氏不知何時人?班固以次劉向《說老子》前,蓋元成以先人也。

    劉向《說老子》不稱“經”,而鄰氏、傅氏、徐氏皆稱“經”者,殆班固所謂“傳其學者尊其師”,故然。

    然尚不曰《道德經》也。

    《太平禦覽》一九一引揚雄《蜀王本紀》曰“老子為關尹喜著《道德經》”,當為《道德經》一名之權輿。

     晁以道《記王弼注老子後》曰:“弼題是書曰《道德經》,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

    ”董逌《藏書志》曰:“唐玄宗既注《老子》,始改定章句為《道德經》,凡言道者類之上卷,言德者類之下卷。

    ”然陸德明生于隋、唐之際,所撰《釋文》,正用王弼注本,而題雲:“《道經》卷上,《德經》卷下。

    ”賈公彥《周禮師氏疏》引《老子·道經》雲“道可道”;《德經》雲“上德不德”。

    顔師古《漢書注》:《魏豹傳》引《老子·道經》雲:“國家昏亂,有忠臣。

    ”《田橫傳》引《老子·德經》雲:“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王侯自謂孤、寡、不穀。

    ”《楚元王傳》引《老子·德經》雲:“知足不辱。

    ”《西域傳》注引《老子·德經》雲:“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又《嚴助傳》:“老子所謂‘師之所處,荊棘生之’者也。

    ”師古注:“《老子·道經》之言。

    ”《酷吏傳》:“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師古注:“《老子·德經》之言。

    ”又雲:“下士聞道大笑之。

    ”師古注:“《老子·道經》之言也。

    ”章懷太子《後漢書·翟酺傳》注引《老子·道經》雲:“魚不可以脫于淵。

    ”是古人引《老子》皆以道德分經,蓋不始于唐玄宗矣!然後人析《老子》書上卷說道,下卷說德,今以書考,道德混說,無分上下。

    如上卷說“玄德”,說“孔德之容”,說“常德”,言“德”者不一,甯可以道經限之乎?下篇雲:“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道隐無名”,“道生一”,言“道”者亦不一,甯可以德經限之乎?故知以道德分經為無據也。

    何謂“道”?何謂“德”?按《韓非子·解老》曰:“德者内也,得者外也。

    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則身全,身全之謂德。

    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為之欲之,則德無舍,德無舍則不全。

    用之思之,則不固;不固則無功,無功則生于德,德則無德。

    不德則在有德。

    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

    故曰:‘道,理之者也。

    ’物有理,不可以相薄。

    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為物之制,萬物各異理。

    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無常操;無常操,是以死生氣禀焉,萬智斟酌焉,萬事廢興焉。

    ”此“道”與“德”之别也。

    然則“道”無方體,“德”有成虧,陸德明《釋文》曰:“道,生天地之先。

    ”“德,道之用也。

    ”“德者得也,道生萬物,有得有獲。

    ”此其義也。

    《莊子·徐無鬼》曰:“故德總乎道之所一。

    ”“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

    ”郭象注:“道之所容者雖無方,然總其大歸,莫過于自得,故一也。

    各自得耳,非相同也;而道一也。

    ”此“德”與“道”之樞也,然則無乎不在之謂道,自其所得之謂德。

    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莊子·天下篇》曰:“古之所謂道術者,無乎不在。

    ”“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然“道”非有餘于“德”也,“道”散而“德”彰。

    “德”非不足于“道”也,“德”成而“道”隐。

    老子著書言道德之意,後人尊之為經,遂題之曰《道德經》雲爾。

    太史公曰:“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形品萬殊而性同得。

    《莊子·齊物論》曰:“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道通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

    凡物無成與毀,複通為一。

    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幾矣。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

    ”此道德之意也。

     孔子之孫子思,作《中庸》,亦言道言性,言無聲無臭:其旨略同于老子。

    《論語》得老子之文;而《中庸》得老子之意。

    其大指以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其諸老子所謂“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者耶?此亦道德之意也。

    明乎此,而後群異各安其所安,衆人不失其所是。

    老子曰:“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

    ”不強人以同我,亦不喪我以逐物,夫是之謂達者。

    莊生所謂:“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用也者通,通也者得。

    ”郭象注:“達者無滞于一方,故忽然自忘而寄當于自用;自用者莫不條暢而自得。

    ”夫是之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也。

    不知此者,不足以發道德之意,而讀老子之書。

     三、《道德經》之本子 考《道德經》之最古者,當推戰國時河上丈人注本。

    《史記·樂毅列傳》載:樂氏之族有樂瑕公、樂臣公,善修黃帝、老子之言,顯聞于齊,稱賢師。

    太史公曰:“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

    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

    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于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

    ”《隋書·經籍志·道家》載:“梁有戰國時《河上丈人注老子經》二卷亡。

    ”今古文不可考。

    然考《漢書·景十三王傳》稱:“河間獻王修學好古,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籍,《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

    ”則是漢世《老子》傳寫,有《古文本》矣。

    其書亦不傳世。

    所傳者,獨推《河上公注本》為最古。

     據葛洪《神仙傳》謂:“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漢孝文帝時,居河之濱。

    侍郎裴楷言其通《老子》。

    孝文詣問之,即授《素書道經》。

    ”《隋書·經籍志·道家》載“老子《道德經》二卷,漢文帝時河上公注。

    ”則是漢文帝問道之河上公,非樂臣公所師之河上丈人也。

    然太史公習道論于黃子,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藝”,尊其所學。

    于《曹相國世家》叙:“師蓋公,其治要用黃、老術。

    ”《留侯世家》言:“從赤松子遊,學辟谷道引輕身。

    ”《陳丞相世家》稱:“陰謀道家所禁。

    ”《外戚世家》雲:“窦太後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窦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

    ”《儒林列傳》又叙:“窦太後好《老子》書,召轅固生問《老子》書。

    ”《汲鄭列傳》言:“黯學黃、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靜。

    ”莫不備著其事。

    使漢文帝有問道之河上公,焉容不紀?然按其書言河上丈人,而不及河上公,其不可信者一也。

    且劉向父德,少修黃、老術,向亦有《說老子》四篇,世傳老子之學,然而奉诏校諸子,條其篇目,道家有《老子鄰氏經傳》四篇、《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經說》六篇,亦不及《河上公注》。

    倘有其書,豈有不見之理!其不可信者二也。

    又按孔穎達《禮記正義》稱:“馬融為《周禮注》,欲省學者兩讀,故具載本文。

    ”則是後漢以來,始就經為注;何以是書作于西漢,注已散入各句之下!其不可信者三也。

    蓋本流俗人所為,托于神仙之說。

    其分章均有标題,如第一章曰“體道第一”,第二章曰“養身第二”,得八十一章。

    以《上經》法天,天數奇,故有三十七章;《下經》法地,地數偶,故有四十四章;遂為後世言老子章句者之祖。

    此一本也。

     漢成帝時,蜀人嚴遵乃以陰道八,陽道九,以八行九,故七十二章,上四十章,下三十二章,全與河上公不合;然其書不傳,僅吳澄《道德經注跋》中連稱及之耳。

    此又一本也。

     至魏正始之世,山陽王弼,幼而察惠,年十餘,好老氏,通辯能言,以為書中“佳兵者不祥之器”,至于“戰勝以喪禮處之”,非老子之言。

    注《老子》,為之指略,題其書曰《道德經》,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

    此又一本也。

    然隋陸德明《老子音義》,自稱“依王本”,而析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則王弼本有分經、不分經之兩本矣。

    德明又屢言“河上公為章句四卷”,“河上公授漢文以《老子章句》四篇”,與《隋書·經籍志》載“老子《道德經》二卷,漢文帝時河上公注”者又不同,則河上公本亦有二卷、四卷之兩本矣。

    是王弼本與河上公并行。

     唐貞觀初邺人傅奕考核衆本,勘數其字雲:“王弼本有五千六百八十三字,或五千六百一十字。

    河上公本有五千三百五十五字,或五千五百九十字。

    ”則是河上公、王弼兩家之書,各有二本;歧之中又有歧焉。

    又言:“項羽妾本,齊武平五年,彭城人開項羽妾冢得之。

    安丘望之本,魏太和中,道士寇謙之得之。

    河上丈人本,齊處士仇嶽傳之。

    三家本有五千七百二十二字。

    ”(見彭耜《道德經集注》引老子實錄,據此則河上丈人本,唐傅奕尚及見之,《隋志》雲亡者,非也,而以為“聖人常養教人,故無棄人,常養教物,故無棄物”四語,獨得諸河上公,而古本無有。

    )别校定古本,清人鎮洋畢沅刻入《經訓堂叢書》者是也。

    此則于河上、王弼兩本之外,别出一本者也。

     然世所行者,非河上,則王弼。

    據所知者,王弼注有武英殿校刊華亭張之象本,有浙江官書局重刊張本,有遵義黎氏《古逸叢書》集唐字本,而《河上公章句》,則有易州景龍刻石本、吳雲刊廣明元年經幢殘本,績語堂碑錄廣明元年經幢殘本,劉承幹刊《道藏》成玄瑛道德經義疏本,常熟虞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涵芬樓《四部叢刊》影宋本,世德堂本。

    而京師圖書館藏有唐人寫卷子殘本,亦與河上本合。

    《唐書·劉知幾傳》稱:“開元初,知幾嘗議老子書無《河上公注》,請存王弼學。

    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論,奏與諸儒質辯。

    博士司馬貞等共黜其言,請兼行二家。

    ”弼學雖兼行,而河上本猶流傳于民間。

    宋則衆本雜出,率祖河上。

    故熊克于乾、道間求王弼本,至謂近世希有,久乃得之。

    今行王弼之張之象本,即熊氏所得,晁說之稱為近古者也。

    此外宋人又有江安傅氏《雙鑒樓藏範應元集注老子道德經古本》,每章均有标題,如第一章曰“道可道章第一”,第二章曰“天下皆知章第二”。

    題曰古本,不知所從出,頗與傅奕本同。

    其舉王弼本與古本同者,核之弼注,皆信;而與今弼本則不合,近刊入《續古逸叢書》者也。

    此又一本也。

    近世杭縣馬叙倫會核衆本,而旁參近代王昶、紀昀、畢沅、嚴可均、王念孫、俞樾、孫诒讓、譚獻以及陶方琦、易順鼎、劉師培諸家之校識,鈎稽,撰《老子核诂》四卷,罔不訂其同異,證其是非,良足以資講誦,備考論者焉! 四、《道德經》之讀法 桐城吳汝綸言:“晚周以來,諸子各自名字,其大要有集錄之書,有自著之言。

    集錄者,篇各為誼,不相統貫;原于《詩》、《書》者也。

    自著者,建立一幹,枝葉扶疏,原于《易》、《春秋》者也。

    ”(見《天演論序》。

    )餘觀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則所謂“一幹而枝葉扶疏”者也。

    凡書之一幹而衆枝者立言有紀,錯事有會。

    途雖殊,其歸則罔。

    慮雖百,其緻不二。

    苟識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貫之,不慮而盡矣!姑以鄙意,拟其讀法: 第一,通其指意 老子言道德,世人之所知也;而老子之所以言道德者,則或世人之所未知。

    其一,老子之觀道,始于“知常”,終于“斠玄”,兩義一貫,斯通道紀。

    而《老子》書開宗明義之第一言,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俞樾《諸子平議》謂:“常與尚,古通。

    尚者,上也。

    常道,猶之言上道也。

    ”不知“常”者,絕對不變之稱:(《韓非子·解老》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後衰者,不可謂常。

    惟夫與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謂之常,而常者無攸易。

    )而五千言之所反複闡明者,“知常”之第一義谛也。

    夫“知常”要于“觀複”;而“觀複”必先“守靜”。

    故曰:“緻虛極,守靜笃,萬物并作,吾以觀複。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道常無名”。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一編之中,三緻意于斯。

    使循“常”、“尚”之通假,而讀“常道”為“上道”;則“知常”、“習常”、“道常無名”、“道常無為”,如此之類,更作何解?然則道之“常”何耶?以“有”為“道之常”耶?則“無名天地之始”。

    以“無”為“道之常”耶?則“有名萬物之母”。

    若以“不可道”者謂是“常道”,“不可名”者謂是“常名”;則滞于“常無”,活句翻成死句矣!道德五千言,無一而非活句;老子所謂“正言若反”也,不知此義,何能讀五千言?故曰:“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者,懸也;物理之所通攝而不滞于物者,皆玄也。

    ”(采嚴複《評老子說》。

    )夫建“常無”一義以觀道妙而明“有”之非真“有”;又建“常有”一谛以觀道徼而明“無”之非真“無”;然後通攝有無而無所滞,斯之謂“玄”。

    然則“玄”之一義與佛所稱“涅槃”,同為“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之雲,與雲“不可名言”,“不可言喻”者迥别;亦與雲“不能思議”者大異。

    假如人言見奇境怪物,此謂“不可思議”,又如深喜極悲,如當身所覺,如得心應手之巧;此謂“不可言喻”。

    又如居熱地人,生未見冰,忽聞水上可行。

    如不知通吸力理人,初聞地圓對足底之說,茫然而疑,翻謂世間無此理,實告者妄言;此謂“不能思議”。

    至于“不可思議”之物,則如雲“世間有圓形之方”,“有無生而死”,“有不質之力”,“一物同時能在兩地”諸語,方為“不可思議”。

    此在日用常語中,與所雲謬妄違反者,無以異也。

    然而談理見極時,乃必至“不可思議”之一境;既不可謂謬,而理又難知;此真所謂“不可思議”。

    而“不可思議”一言,乃佛書最為精微之語也。

    佛所稱“涅槃”,即其“不可思議”之一。

    自世尊宣揚正教以來,其中聖賢于“涅槃”,皆不著文字言說,以為不二法門,超諸理解豈曰無辯,辯所不能言也。

    然而津逮之功,非言不顯,苟不得已而有雲,則其體用固可得以微指也:一是“涅槃”為物,無形體,無方相,無一切有為法,舉其大意言之,固與寂滅真無者無以異也。

    二是“涅槃”寂不真寂,滅不真滅。

    假其真無,則無上真偏知之名,烏從起乎?此“釋迦牟尼”所以譯為空寂而兼能仁也。

    三是“涅槃”湛然妙明,永脫苦趣,福慧兩足,萬累都捐,斷非未證斯果者所及知,所得喻;正如方勞苦人,終無由悉息肩時情況,故世人不知,以為佛道若究竟寂滅空無,則亦有何足慕;而智者則知由無常以入長存,由煩惱而歸極樂,所得至為不可言喻;故如渴馬奔泉,久客思返;真人之慕,誠非凡夫所與知也!涅槃可指之義如此。

    第其所以稱不可思議者,非必謂其理之幽妙難知也;其“不可思議”,即在“寂不真寂”、“滅不真滅”二語,世果何物乃為非有非非有耶?譬如有人,真死矣而不可謂死;此非天下之違反而最難著思者耶?故曰:“不可思議”也。

    此不徒佛道為然,理見極時,莫不如是!蓋天下事理,如本之分條,水之分派,求解則追溯本源,故理之可解者,在通衆異為一同;更進,則此所謂同,又成為異,而與它異通于大同。

    當其可通,皆為可解;如是漸進,至于諸理會歸,最上之一理,孤立無對,既無不冒,自無無通;無無通,則不可解;不可解者,“不可思議”也。

    此所以毗耶一會,文殊師利菩薩唱不二法門之旨;一時三十二說皆非,獨淨名居士不答一言,斯為真喻!何以故?不二法門,與思議解說二義相滅,不可同稱也。

    此為“不可思議”之真實理解;(自不可思議之雲以下,采嚴複譯《天演論》案。

    )亦“玄”之真實理解。

    此“同”之所以“謂之玄”;“可道”之所以為“非常道”;而老子所為稱“不言之教”者也。

    然老之稱“玄”于“不言”,與佛之證“涅槃”于“不可思議”同;而所以證之者則大異。

    蓋一修般若以證涅槃;一棄知以求玄同;一明心見性;一歸真返樸;故有異也。

    此老子之觀道也。

    其二,老子之體道。

    道之常曰“玄”;而得道之常以體諸身者曰“玄德”。

    德之證玄,極于緻虛,竺于守靜;而欲守靜,必先為雌。

    觀于老子著書,好以陰性為喻;如雲“萬物之母”,雲“玄牝”,雲“為雌”、“守雌”,與《周易》之扶陽抑陰者不同;疑出《易歸藏》義也。

    《周禮·太蔔三易》雲:“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杜子春雲:“《連山》,伏羲。

    《歸藏》,黃帝。

    ”鄭玄《易贊》及《易論》雲:“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

    ”賈公彥雲:“《歸藏易》以純坤為首,坤為地,故萬物莫不歸而藏于其中;故名《易》為《歸藏》也。

    ”道家言多本黃帝;如僞《列子》稱引“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數語為出黃帝書;而黃帝之《易》為《歸藏》,以純坤為首,與老子“為雌”、“守雌”之旨合。

    《周易·系辭傳》曰:“阖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

    一阖一辟謂之變。

    ”先言坤而後言乾,正合《禮·禮運》所稱“坤乾之義”。

    謂《歸藏》商《易》,首坤次乾;與他處之言乾坤者不同;疑亦襲《歸藏》語。

    老子曰:“天門開,阖能為雌乎?”而《易·乾坤鑿度》稱“乾為天門”,則是“天門”者“乾”;“辟戶謂之乾”,故曰“天門開”。

    《萬形經》曰:“天門辟,元氣易,始于乾也。

    ”而老子之道出《歸藏》,貴于阖能為雌;故以此緻問,蓋惟“雌”,虛而能受。

    惟“雌”,伏而無為。

    故曰:“緻虛極;守靜竺;萬物并作,吾以觀複。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複命。

    複命曰常,知常曰明。

    ”此老之與《易》所為不可相提并論也。

    夫《易》觀變,《老》知常。

    《易》見天下之動,故首乾。

    《老》守歸根之靜,故為雌。

    而魏、晉士大夫之好譚玄者,乃以《老》與《易》聯稱,并《莊子》為“三玄”,甯必為知其類也乎! 第二,審其篇章 《老子》分章,世率依河上公《八十一章》本,然支離膠擾,多不可通。

    元大德間臨川吳澄以翰林告疾歸,自京南下,留清都觀,與門人論《老子》書,因正厥訛而撰《道德真經注》;後自跋雲:“莊君平所傳章七十二;諸家所傳章八十一;然有不當分而分者,定為六十八章:上篇三十二章,二千三百六十六字;下篇三十六章,二千九百六十二字。

    凡五千二百九十二字。

    ”雖以意為之,而不必于古有所考。

    然揆其意,固不以《河上公章句》為是者也。

    至于有清,桐城姚鼐曰:“《老子》書,六朝以前多為之注者,而其本不傳。

    有所謂《河上公章句》者,蓋流俗妄人作之而托于神仙之說;其于《老子》書,宜合而分,宜分而合者,謬合易見,而行之既久。

    洎宋蘇子由之倫,博學深思,《老子》書尤其所用意,乃守其分章之失,于文義甚不可通者,乃穿鑿附會,繳繞其詞以就之。

    (見《老子章義·自題》。

    )夫著書者,欲人達其義,故言之首尾曲折,未嘗不明貫;必不故為深晦也。

    然而使之深晦,迂而難通者,人好以己意亂之也。

    ”(見《老子章義》序。

    )因撰《老子章義》,頗欲有所正;少者斷四字(報怨以報),七字(治大國若烹小鮮),八字(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九字(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為章;多則連字數百為章;其間以意易置前後,仍得八十一章,上篇三十一,下篇五十,顧第勿深考,有有違,未可以一概定也。

    其後德清俞樾撰《古書疑義舉例》,中論《分章錯誤》,言:“《老子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數句,當屬上章。

    如二十二章曰:“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五十四章曰:“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并用“以此”二字為章末結句是也。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乃别為一章。

    而姚鼐《章義》則去“以此”二字,而移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兩語,于“然哉”之下,接“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之上;言:“有道不以兵為正,則走馬以供糞田事矣!無道以兵為正,則戎馬生郊,天下多怨惡而民貧矣。

    ‘糞’、‘貧’與下‘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之‘昏’合韻。

    ”與俞樾說又不合也。

    杭縣馬叙倫謂:“姚鼐頗欲正,又率爾不擇事據。

    鈎稽,俞氏為勝!”然俞氏零章偶舉,未逮全書!馬氏會勘衆家,重有核定,寫附《老子核诂》之後,不分上下篇,得一百一十四章,少者斷六字乃至十字為章,(“多言速窮,不如守中”,八字為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十字為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七字為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九字為章。

    “言有宗,事有君”,六字為章。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八字為章。

    )多者不過百餘字。

    (“大國者下流,至則大者宜為下”,百四字為一章最長。

    )然馬氏徒核于字句,而疏于篇章;分章太碎,義未融貫,視諸家伯仲之間耳!《老子》原分章次蓋不可知,或據《韓非子·解老篇》以為分五十五章者,亦未可信也。

    太史公曰:“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仆所為不能無望于善讀書者焉! 第三,旁籀諸子 今按道家如《文子》、《莊子》、《列子》,法家如《慎子》、《韓非子》,名家如《尹文子》,雜家如《呂氏春秋》、《淮南子》諸書,于《老子》書鹹有籀明,其中《文子》、《列子》出僞托;然造自魏晉人手,要是漢以前古說。

    餘生也晚,漢以前說《老》之書,如鄰氏《經傳》、傅氏《經說》、徐氏《經說》,以及劉向《說老子》諸篇,著錄于《漢書·藝文志》者,既逸不可睹。

    《河上公注》依托,又益膚淺。

    古義湮墜!吾侪生老子之後,亦既數千年于茲;而欲籀明其指,要必藉乎《莊》、《列》諸子說《老》之書。

    何者?以其近古而俗變類,聞見親而知真也。

    然餘讀諸子書之說《老》者,籀誦厥文,蓋有二體:一說解之以意,而結以“故曰”,引老子之言,《韓非子·解老》是也。

    一曉譬之以事,而結以“故曰”,引《老子》之言,《韓非子·喻老》是也。

    其他如《莊子》外篇《胠箧》引《老子》“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引《老子》“大巧若拙”;《在宥》引《老子》“絕聖棄知”;《知北遊》引《老子》“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引《老子》“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

    ”《淮南子·原道訓》引《老子》“天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出于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引《老子》“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得失之”。

    皆《韓非子·解老》之屬。

    說解之以意,而結以“故曰”者也。

    至《莊子·知北遊》引《老子》“行不言之教”;及《淮南子·道應訓》引“《老子》曰”;則《韓非子·喻老》之體,曉譬之以事,而結以“故曰”者也。

    二者意為周、秦諸子說《老》之通行文體耶?獨《尹文子·大道上》說《老子》“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寶”;《大道下》說《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皆先引《老子》曰,而後敷暢其義。

    《文子》亦然;而所引《老子》,蓋益非五千言語,要于諸子為說《老子》别體矣! 第四,會核衆注 《老子》書,唐朝以前,解者甚衆,後蜀道士杜光庭箋注六十餘家,姓名見明人焦竑撰《老子翼·附錄》,而系以衡論曰:“河上公,(見《河上公老子章句》二卷,今存。

    )嚴君平,(漢成帝時蜀人,名遵,有《道德指歸論》十四卷,殘卷一之卷六六卷,刻入毛晉《津逮秘書》,亦疑僞托。

    )皆明理國之道。

    松羅仙人(無考),魏代孫登,(字公和,《隋書·經籍志》雲:老子《道德經》二卷,《音》一卷,晉尚書郎孫登注。

    )梁朝陶隐居(梁隐居陶弘景,武帝人。

    《唐書·藝文志》有陶弘景注四卷。

    )南齊顧歡,(字景怡,南齊隐士。

    《隋書·經籍志》雲:《老子義綱》一卷,顧歡撰。

    《唐書·藝文志》雲:顧歡《道德經義疏》四卷,又《義疏治綱》一卷。

    )皆明理身之道。

    苻堅時羅什,(本西胡人,符堅時自關入中國。

    《唐書·藝文志》有鸠摩羅什注二卷。

    )後趙時圖澄,(原注本西國胡僧注,上下二卷。

    )梁武帝,(《隋書·經籍志》雲:《老子講疏》六卷,梁武帝撰。

    《唐書·藝文志》有梁武帝《講疏》四卷,又《講疏》六卷。

    )梁道士窦略,(原注注四卷,與武帝、羅什所宗不異。

    )皆明事理因果之道。

    梁朝道士孟智周,(号小孟。

    《唐書·藝文志》有孟智周《義疏》五卷。

    )臧玄靜,(原注字道宗,作疏五卷。

    )陳朝道士諸糅(原注作《玄覽》六卷),隋朝道士劉進喜,(原注作疏六卷。

    《唐書·藝文志》有道士劉進喜《老子通諸論》一卷。

    )唐朝道士成玄瑛,(《唐書·藝文志》:道士成玄瑛,注《老子·道德經》二卷。

    又《開題序訣義疏》七卷。

    注:玄瑛字子寶,陝州人,隐居東海。

    貞觀五年,召至京師。

    永徽中,流郁州。

    )蔡子晃、黃玄赜、李榮、車玄弼、張惠超、黎元興(諸人無考),皆明重玄之道。

    何晏,(《唐書·藝文志》有何晏《講疏》四卷;又何晏《道德問》二卷。

    )鐘會,(《隋書·經籍志》雲:老子《道德經》二卷,鐘會注。

    《唐書·藝文志》有鐘會注二卷。

    )杜元凱(其書無考),王輔嗣(注二卷行世),張嗣,(《隋書·經籍志》雲:梁有《道德經》二卷,張嗣注。

    )羊祜,(《隋書·經籍志》雲:梁有老子《道德經》,晉太傅羊祜解釋。

    《唐書·藝文志》有羊注二卷,又解釋四卷。

    )盧氏、劉仁會(兩人無考)皆明虛極無為,理家理國之道。

    此明注解之人意不同也。

    又諸家禀學,立宗不同;嚴君平以虛玄為宗,顧歡以無為為宗,孟智周、臧玄靜以道德為宗,梁武帝以非有非無為宗,孫登以重玄為宗。

    宗旨之中,孫氏為妙矣!”論列唐以前解《老》諸家,明其指意,皎若列眉;亡者什九,僅得見者,獨《河上公章句》、《嚴君平指歸》、《王弼注》、《顧歡注疏》、《成玄瑛義疏》、《李榮注》六種而已!若論宗旨,梁武帝、孫氏為勝;惜其書不傳也!宋賢解《老》,蘇轍為著;其《道德經解》二卷,大旨主于佛、老同源,而又引《中庸》之說以相比附。

    其兄轼跋曰:“使漢初有此書,則孔、老為一;使晉、宋有此書,則佛、老不為二。

    ”朱子謂其援儒入墨,作《雜學辯》以箴之。

    然在儒家為異說,在道家則本旨也。

    臨川吳澄,元之儒者,學出象山,以尊德性為本;所撰《道德真經注》四卷,與蘇轍旨意略同,亦足以自暢其說。

    然一家之見,發義未宏!獨焦竑采韓非以下解《老子》者六十四家,而纂其精要,裒為《老子翼》一書;其首尾完具,自成章段者,仿李鼎祚《周易集解》之例,各标舉姓名,列本章之後,其音義訓诂,但取一字一句者,則仿裴骃《史記集解》之例,聯貫其文,綴本章末句之下,裁擇有法,上下篇各為一卷。

    所采諸說,大抵取諸《道藏》,多非世所常行之本。

    竑之去取,特為精審;其大指主于闡發玄言,而論“老子非言無之無,而明有之無”。

    何以言其然?蓋無之無者,是舍有以适無者也;其名為斷。

    有之無者,是即有以證無者也;其學為歸根苟物之各歸其根也,即芸芸并作,而卒不得名之曰有;此緻虛守靜之極也。

    大抵學者知器而不知道,故《易》明器即道。

    見色而不見空,故釋明色即空。

    得有而不得無,故老明有即無。

    審知有之即無也,則為無為,事無事,而為與事,舉不得以礙之矣!此焦竑著書之意也。

    同時釋德清号憨山道者,參修心宗,精習楞嚴、法華,于《老子》書恍有得,撰《道德經解》,乃以禅證老,以惟心止觀印決五千言;細玩沉思引申,閱十五年,言有會心,即托之筆,必得義以遺言,因言以見義,或經旬而得一語,或經年而得一章,深有得于離言之旨;欲請益于焦竑,不果。

    阒寂三百年以至挽近石埭楊文會出,深歎“竑所輯《老子翼》,阙《憨山》解,誠為憾事!”而文會湛深禅覺,撰《道德經發隐》,乃以禅悟發老學,重申“重玄”之旨,以為“無名天地之始”無而忽有,有即非有,有既非有,始亦無始。

    “有名萬物之母”,有名無體,依無名起;起即無起,誰為其母?天地萬物,當體空寂也,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妙者緣起萬有也!即無以觀于有,則常無而常有矣。

    “常有欲以觀其竅”,竅者空洞無物也,即有以觀于無,則常有而常無矣。

    二者俱常,不壞理而成事;不離事而顯理;名雖異而體則同。

    大抵開章用“有”、“無”二門交互言之,以顯玄旨,為《道德》五千言之綱領;猶之《心經》用“色”、“空”二門,兩相形奪,以顯實相,為般若六百卷之肇端也,“無”亦“玄”,“有”亦“玄”,度世經世,皆無二緻,乃此經之正宗,可謂理事無礙法界矣!更有向上一關,若不透過,猶未造極;直須“玄之又玄”,方稱“衆妙之門”也!此重玄法門,乃神聖所證之道,世人罕能領會!後世參《華嚴》宗旨者,以十玄六相等義發明事事無礙法界,方盡此經重玄之奧也。

    “重玄”為宗,發自孫登,而其言不可得考!如楊文會者,則可謂嗣孫登之絕響,而能發老氏之玄谛者也!爰書其指以殿于末。

     餘耽誦老言,十年于茲,粗寫睹記,以備覽觀,倘有遺旨,待補它日!中華民國十六年十月,寫于光華大學。

     《古文辭類篹》解題及其讀法 十年以來,桐城姚鼐《古文辭類篹》一書,時賢诟病,幾等不足齒之伧!然餘以為《姚篹》之病在取徑太狹,既不如《曾鈔》(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之博涉經子;而擇言偏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