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也(節)。
庸德之行(至)慥慥爾(節)。
君子素(至)自得焉(節)。
在上位(至)徼幸(節)。
子曰射有(至)自卑(節)。
子曰妻子(至)順矣乎(節)。
子曰鬼神(至)如此夫(節)。
子曰舜其(至)其壽(節)。
故天之(至)覆之(節)。
詩曰嘉樂(至)必受命(節)。
子曰無憂(至)子述之(節)。
武王缵(至)保之(節)。
武王末(至)一也(節)。
子曰武王(至)至也(節)。
郊社(至)掌乎(節)。
哀公問政(至)禮所生也(節)。
在下位(至)治矣(節)。
故君子(至)知天(節)。
天下之達(至)一也(節)。
或生而(至)一也(節)。
或安而(至)一也(節)。
子曰好學(至)國家矣(節)。
凡為天下(至)所以懷諸侯也(節)。
凡為天下(至)不窮(節)。
在下位(至)身矣(節)。
誠者天之(至)人之道也(節)。
誠者不勉(至)聖人也(節)。
誠之者(至)必強(節)。
自誠明(至)明則誠矣(節)。
唯天下至誠(至)參天(節)。
其次(至)能化(節)。
至誠(至)如神(節)。
誠者自誠(至)道也(節)。
誠者物之(至)為貴(節)。
誠者非自(至)宜也(節)。
故至誠(至)不測(節)。
天地之道博也(至)純亦不己(節)。
大哉聖人(至)凝焉(節)。
故君子尊(至)崇禮(節)。
是故居上(至)之謂與(節)。
子曰愚而(至)其身者也(節)。
非天子(至)亦不作禮樂焉(節)。
子曰吾說(至)寡過矣乎(節)。
上焉者(至)弗從(節)。
故君子之道(至)知人也(節)。
是故君子(至)天下者也(節)。
仲尼(至)大也(節)。
唯天下至聖(至)配天(節)。
唯天下至誠(至)之化育(節)。
夫焉有(至)能知之(節)。
詩曰衣錦(至)日亡(節)。
君子之道(至)入德矣(節)。
詩雲潛雖(至)于志(節)。
君子之所(至)屋漏(節)。
故君子不動(至)有争(節)。
是故君子不賞(至)刑之(節)。
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節)。
詩雲予懷(至)末也(節)。
詩曰德(至)至矣(節)。
最細瑣矣!朱熹《章句》則分為三十三章,而複截為三大段,以為:“首章,子思推本所傳之意以立言,蓋一篇之體要;其下十章,則引先聖之言以明之也。
至十二章,又子思之言;其下八章複引先聖之言明之。
二十一章以下至于卒章,則又皆子思之言,反複推明以盡所傳之意者也。
”(朱熹《書中庸後》)大抵自第六章至十一章,則連之以知仁勇。
自十二章至二十章,則連之以費隐。
自二十一章至三十二章,則連之以天道人道。
王柏訂《古中庸》因熹章句,析為二篇:上篇自第一章至第二十章,以“《中庸》”為綱領;其下諸章,推言智仁勇,皆以明“《中庸》”之義也。
下篇自第二十一章至卒章,以“誠”“明”為綱領;其後諸章,詳言天道人道,皆以著“誠”“明”之道也。
黎立武撰《中庸分章》一卷,則自“天命之謂性”至“萬物育焉”為第一章。
(《禮記正義》第一節,朱熹《章句》第一章)“仲尼曰”至“惟聖者能之”為第二章。
(《禮記正義》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第五節、第六節、第七節,朱熹《章句》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君子之道費而隐”至“察乎天地”為第三章。
(《禮記正義》第七節,朱熹《章句》第十二章)“子曰道不遠人”至“君子胡不慥慥爾”為第四章。
(《禮記正義》第八節,朱熹《章句》第十三章)“君子素其位而行”至“反求諸其身”為第五章。
(《禮記正義》第八節、第九節,朱熹《章句》第十四章)“君子之道”至“父母其順矣乎”為第六章。
(《禮記正義》第九節、第十節,朱熹《章句》第十五章)“子曰鬼神之為德”至“治國其如示諸掌乎”為第七章。
(《禮記正義》第十一節、第十二節、第十三節、第十四節,朱熹《章句》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哀公問政”至“不誠乎身矣”為第八章。
(《禮記正義》第十五節、第十六節、第十七節、第十八節、第十九節、第二十節、第二十一節,朱熹《章句》第二十章)“誠者天之道也”至“明則誠矣”為第九章。
(《禮記正義》第二十二節、第二十三節、第二十四節,朱熹《章句》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唯天下至誠”至“故至誠如神”為第十章。
(《禮記正義》第二十五節、第二十六節、第二十七節,朱熹《章句》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誠者自成也”至“純亦不已”為第十一章。
(《禮記正義》第二十八節、第二十九節,朱熹《章句》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大哉聖人之道”至“蚤有譽于天下者也”為第十二章。
(《禮記正義》第三十節、第三十一節、第三十二節、第三十三節、第三十四節,朱熹《章句》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仲尼祖述堯舜”至“天地之所以為大也”為第十三章。
(《禮記正義》第三十五節,朱熹《章句》第三十章)“唯天下至聖”至“其孰能知之”為第十四章。
(《禮記正義》第三十五節,朱熹《章句》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詩曰衣錦尚絅”至“無聲無臭至矣”為第十五章。
(《禮記正義》第三十五節、第三十六節,朱熹《章句》第三十三章)凡十五章。
明管志道《中庸訂釋》,大緻本朱熹《章句》而稍變通之:以“人莫不飲食也”一節合“子曰道其不行矣夫”為一章。
析“子曰無憂者”一節為一章。
自“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緒”至“孝之至也”為一章。
以“郊社之禮”一節自為一章。
自“哀公問政”至“禮所生也”接“在下位”一節,然後接以“故君子不可以修身”一節為一章。
自“天下之達道五”至“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為一章。
自“凡為天下有九經”至“道前定則不窮”為一章。
自“誠者天之道也”至“明則誠矣”為一章。
(黎立武《中庸分章》第九章)自“唯天下至誠”至“唯天下至誠為能化”為一章。
自“誠者自成也”至“無為而成”為一章。
自“天地之道
庸德之行(至)慥慥爾(節)。
君子素(至)自得焉(節)。
在上位(至)徼幸(節)。
子曰射有(至)自卑(節)。
子曰妻子(至)順矣乎(節)。
子曰鬼神(至)如此夫(節)。
子曰舜其(至)其壽(節)。
故天之(至)覆之(節)。
詩曰嘉樂(至)必受命(節)。
子曰無憂(至)子述之(節)。
武王缵(至)保之(節)。
武王末(至)一也(節)。
子曰武王(至)至也(節)。
郊社(至)掌乎(節)。
哀公問政(至)禮所生也(節)。
在下位(至)治矣(節)。
故君子(至)知天(節)。
天下之達(至)一也(節)。
或生而(至)一也(節)。
或安而(至)一也(節)。
子曰好學(至)國家矣(節)。
凡為天下(至)所以懷諸侯也(節)。
凡為天下(至)不窮(節)。
在下位(至)身矣(節)。
誠者天之(至)人之道也(節)。
誠者不勉(至)聖人也(節)。
誠之者(至)必強(節)。
自誠明(至)明則誠矣(節)。
唯天下至誠(至)參天(節)。
其次(至)能化(節)。
至誠(至)如神(節)。
誠者自誠(至)道也(節)。
誠者物之(至)為貴(節)。
誠者非自(至)宜也(節)。
故至誠(至)不測(節)。
天地之道博也(至)純亦不己(節)。
大哉聖人(至)凝焉(節)。
故君子尊(至)崇禮(節)。
是故居上(至)之謂與(節)。
子曰愚而(至)其身者也(節)。
非天子(至)亦不作禮樂焉(節)。
子曰吾說(至)寡過矣乎(節)。
上焉者(至)弗從(節)。
故君子之道(至)知人也(節)。
是故君子(至)天下者也(節)。
仲尼(至)大也(節)。
唯天下至聖(至)配天(節)。
唯天下至誠(至)之化育(節)。
夫焉有(至)能知之(節)。
詩曰衣錦(至)日亡(節)。
君子之道(至)入德矣(節)。
詩雲潛雖(至)于志(節)。
君子之所(至)屋漏(節)。
故君子不動(至)有争(節)。
是故君子不賞(至)刑之(節)。
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節)。
詩雲予懷(至)末也(節)。
詩曰德(至)至矣(節)。
最細瑣矣!朱熹《章句》則分為三十三章,而複截為三大段,以為:“首章,子思推本所傳之意以立言,蓋一篇之體要;其下十章,則引先聖之言以明之也。
至十二章,又子思之言;其下八章複引先聖之言明之。
二十一章以下至于卒章,則又皆子思之言,反複推明以盡所傳之意者也。
”(朱熹《書中庸後》)大抵自第六章至十一章,則連之以知仁勇。
自十二章至二十章,則連之以費隐。
自二十一章至三十二章,則連之以天道人道。
王柏訂《古中庸》因熹章句,析為二篇:上篇自第一章至第二十章,以“《中庸》”為綱領;其下諸章,推言智仁勇,皆以明“《中庸》”之義也。
下篇自第二十一章至卒章,以“誠”“明”為綱領;其後諸章,詳言天道人道,皆以著“誠”“明”之道也。
黎立武撰《中庸分章》一卷,則自“天命之謂性”至“萬物育焉”為第一章。
(《禮記正義》第一節,朱熹《章句》第一章)“仲尼曰”至“惟聖者能之”為第二章。
(《禮記正義》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第五節、第六節、第七節,朱熹《章句》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君子之道費而隐”至“察乎天地”為第三章。
(《禮記正義》第七節,朱熹《章句》第十二章)“子曰道不遠人”至“君子胡不慥慥爾”為第四章。
(《禮記正義》第八節,朱熹《章句》第十三章)“君子素其位而行”至“反求諸其身”為第五章。
(《禮記正義》第八節、第九節,朱熹《章句》第十四章)“君子之道”至“父母其順矣乎”為第六章。
(《禮記正義》第九節、第十節,朱熹《章句》第十五章)“子曰鬼神之為德”至“治國其如示諸掌乎”為第七章。
(《禮記正義》第十一節、第十二節、第十三節、第十四節,朱熹《章句》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哀公問政”至“不誠乎身矣”為第八章。
(《禮記正義》第十五節、第十六節、第十七節、第十八節、第十九節、第二十節、第二十一節,朱熹《章句》第二十章)“誠者天之道也”至“明則誠矣”為第九章。
(《禮記正義》第二十二節、第二十三節、第二十四節,朱熹《章句》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唯天下至誠”至“故至誠如神”為第十章。
(《禮記正義》第二十五節、第二十六節、第二十七節,朱熹《章句》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誠者自成也”至“純亦不已”為第十一章。
(《禮記正義》第二十八節、第二十九節,朱熹《章句》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大哉聖人之道”至“蚤有譽于天下者也”為第十二章。
(《禮記正義》第三十節、第三十一節、第三十二節、第三十三節、第三十四節,朱熹《章句》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仲尼祖述堯舜”至“天地之所以為大也”為第十三章。
(《禮記正義》第三十五節,朱熹《章句》第三十章)“唯天下至聖”至“其孰能知之”為第十四章。
(《禮記正義》第三十五節,朱熹《章句》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詩曰衣錦尚絅”至“無聲無臭至矣”為第十五章。
(《禮記正義》第三十五節、第三十六節,朱熹《章句》第三十三章)凡十五章。
明管志道《中庸訂釋》,大緻本朱熹《章句》而稍變通之:以“人莫不飲食也”一節合“子曰道其不行矣夫”為一章。
析“子曰無憂者”一節為一章。
自“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緒”至“孝之至也”為一章。
以“郊社之禮”一節自為一章。
自“哀公問政”至“禮所生也”接“在下位”一節,然後接以“故君子不可以修身”一節為一章。
自“天下之達道五”至“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為一章。
自“凡為天下有九經”至“道前定則不窮”為一章。
自“誠者天之道也”至“明則誠矣”為一章。
(黎立武《中庸分章》第九章)自“唯天下至誠”至“唯天下至誠為能化”為一章。
自“誠者自成也”至“無為而成”為一章。
自“天地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