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困學紀聞》則謂孔子曰:“國家有道,其言足以治;國家無道,其默足以容。
”(原注《大戴禮·家語》。
)曾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易以俟命,不興險行以僥幸。
”(按見《大戴記·曾子曰孝篇》。
)《中庸》之言本此,然後知朱熹序《章句》,謂“子思推本堯舜以來相傳之意,質以平日所聞父師之言,更互演繹,作為此書”;其言為信而有征也!或謂“《中庸》是漢儒所撰,非子思作也。
其隙罅有無心而發露者!孔孟皆山東人,故論事就眼前指點。
孔子曰‘曾謂泰山不如林放’,曰:‘泰山其頹’;孟子曰:‘登泰山而小天下’,‘挾泰山以超北海’;就所居之地,指所有之山,人之情也!漢都長安,華山在焉。
《中庸》引山稱‘華嶽而不重’;明明是長安之人,引長安之山,此僞托子思之明驗。
”(葉酉《再與袁随園書》)或又謂:“《中庸釋文》一本‘載山嶽而不重’;今雲:‘載華嶽而不重。
’《爾雅·釋山》雲:‘河南華,河西嶽’;不是子思之文,當是西漢博士所改也。
”(俞正燮《癸巳存稿二》)此亦足以備異聞,資考論焉。
【《中庸》之本子】按《漢書·藝文志》,《中庸說》二篇;《隋書·經籍志》有宋散騎常侍戴颙《禮記·中庸傳》二卷,疑古《中庸》有二篇本而傳說者遂依分篇卷?猶《漢書·藝文志》著錄《易·上下經》,遂有《易傳周氏》、《服氏》、《楊氏》、《蔡公》、《韓氏》、《王氏》皆二篇;《論語》魯二十篇,遂有魯《王駿說》亦二十篇。
今雲《中庸說》二篇,知必有一本《中庸》二篇也。
戴颙為傳二卷,疑尚見二篇本矣!今按《禮記·中庸》第三十一,而注疏分兩卷,為卷第五十二,為卷第五十三;豈即古二篇之舊耶!《孔叢》稱《中庸》之書四十九篇,則是《中庸》有四十九篇本也。
而在《禮記》中者一篇;不知其四十九篇之要删欤?抑合并四十九篇而為一篇欤?朱熹為《章句》,因其一篇者,分為三十二章,遂大行于世;其後王柏因朱熹《章句》訂《古中庸》二卷,以第一章至第二十章為上篇,以第二十一章至三十三章為下篇,重析為二:自以為複《中庸》二篇之古;而《章句》不改朱熹也。
然朱熹訂《大學》錯簡,而《中庸》不言,其後亦有訂《中庸》錯簡,而别為定本者:就所睹記,則有明楊守陳撰《中庸私抄》一卷,管志道撰《中庸訂釋》二卷,周從龍撰《中庸發覆編》一卷,凡三家四卷,書轶不見,緒論僅存!(見朱彜尊《經義考》。
)楊氏謂“《中庸》之言,若散而無統,亂而無倫,但由簡之有錯耳!既移正其簡,又欲更定其章,則文義皆已連屬,更無少斷;然後知《大學》之章可分,而《中庸》難以章分也。
”(楊守陳《中庸私抄·自序》)遂以意之所欲正,别寫為本而取朱熹《章句》分抄其下焉。
此訂其錯簡而以為不可分章者,楊氏之書也。
管氏自幼讀朱熹《章句》,即疑《哀公問政》章“禮所生也”之下,有“在下位”三句而遺全文;據朱熹述鄭氏之解曰“此句在下誤重在此”;夫何以辯下文之非錯簡;而此處之非阙文也?又考《家語》:子曰三近之上有僞撰“寡人實固不足以成之”三語,則又疑《章句》中豈無誤混孔氏祖孫言語,而強為分章之處?因先訂此章;其他《章句》,亦有分其合而合其分者,(管志道《中庸訂釋·自序》)凡為三十五章。
此訂其錯簡,而别自分章與朱熹不同者,管氏之書也。
周氏之書,則以武周達孝繼述二條,次于作述之下,缵緒之上;“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一條,次于在下位一條之下,天道人道之上。
雖其中與傳注不同者什九,而自謂以《中庸》解《中庸》;其稱《發覆》者,從前所覆者,自今發之,周氏所自命也。
(陳懿典《中庸發覆編序》)此亦别出于朱熹之章句,而自成一書者也。
惟是朱熹《章句》,不從鄭玄;而精密遠勝,涵詠義理,舍之何求焉! 【《中庸》之讀法】昔程頤稱:《中庸》之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
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
其味無窮,而望善讀者之玩索而有得焉!(朱熹《中庸章句》引)粗拟讀法,以當啟蒙。
第一,明其宗旨 《中庸》者,盡性之書也。
(王漸逵《中庸義略·自序》)其書始言一理者,天命之性也。
中散為萬事者,率性之道也。
末複合為一理者,修道之教也。
(張洪《中庸講義·自序》)首之以天命,性之原也。
自天而推之人,則曰“率性之謂道”;自人而複乎天,則曰“修道之謂教”。
(湛若水《中庸測·自序》)教者,所以複其性而已。
故于篇末,又從下學立心之始言之,推而至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則人未始不為天,天未始不為人;天人相與之故,《中庸》之道極矣!(張洪《中庸講義·自序》。
) 第二,核其篇章 《中庸》篇章,各家不同。
就所睹記,《禮記正義》分全篇為兩卷三十六節;其後宋儒晁說之撰《中庸傳》一卷,支分節解,凡八十二節:天命之謂性(節)率性之謂道(節)修道之謂教(節)。
道也者(至)非道也(節)。
是故君子(至)不聞(節)。
莫見乎隐(至)慎其獨也(節)。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節)。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節)。
中也者(至)達道也(節)。
緻中和(至)育焉(節)。
仲尼曰(至)忌憚也(節)。
子曰《中庸》(至)久矣(節)。
子曰道之(至)行矣夫(節)。
子曰舜其(至)舜乎(節)。
子曰人皆(至)守也(節)。
子曰回之(至)失之矣(節)。
子曰天下(至)能也(節)。
子路問強(至)強哉矯(節)。
子曰素隐(至)費而隐(節)。
夫婦之愚(至)不能焉(節)。
天地之大(至)破焉(節)。
詩雲鸢飛(至)察乎天地(節)。
子曰道不(至)勿施于人(節)。
君子之道四(至)先施之未能
”(原注《大戴禮·家語》。
)曾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易以俟命,不興險行以僥幸。
”(按見《大戴記·曾子曰孝篇》。
)《中庸》之言本此,然後知朱熹序《章句》,謂“子思推本堯舜以來相傳之意,質以平日所聞父師之言,更互演繹,作為此書”;其言為信而有征也!或謂“《中庸》是漢儒所撰,非子思作也。
其隙罅有無心而發露者!孔孟皆山東人,故論事就眼前指點。
孔子曰‘曾謂泰山不如林放’,曰:‘泰山其頹’;孟子曰:‘登泰山而小天下’,‘挾泰山以超北海’;就所居之地,指所有之山,人之情也!漢都長安,華山在焉。
《中庸》引山稱‘華嶽而不重’;明明是長安之人,引長安之山,此僞托子思之明驗。
”(葉酉《再與袁随園書》)或又謂:“《中庸釋文》一本‘載山嶽而不重’;今雲:‘載華嶽而不重。
’《爾雅·釋山》雲:‘河南華,河西嶽’;不是子思之文,當是西漢博士所改也。
”(俞正燮《癸巳存稿二》)此亦足以備異聞,資考論焉。
【《中庸》之本子】按《漢書·藝文志》,《中庸說》二篇;《隋書·經籍志》有宋散騎常侍戴颙《禮記·中庸傳》二卷,疑古《中庸》有二篇本而傳說者遂依分篇卷?猶《漢書·藝文志》著錄《易·上下經》,遂有《易傳周氏》、《服氏》、《楊氏》、《蔡公》、《韓氏》、《王氏》皆二篇;《論語》魯二十篇,遂有魯《王駿說》亦二十篇。
今雲《中庸說》二篇,知必有一本《中庸》二篇也。
戴颙為傳二卷,疑尚見二篇本矣!今按《禮記·中庸》第三十一,而注疏分兩卷,為卷第五十二,為卷第五十三;豈即古二篇之舊耶!《孔叢》稱《中庸》之書四十九篇,則是《中庸》有四十九篇本也。
而在《禮記》中者一篇;不知其四十九篇之要删欤?抑合并四十九篇而為一篇欤?朱熹為《章句》,因其一篇者,分為三十二章,遂大行于世;其後王柏因朱熹《章句》訂《古中庸》二卷,以第一章至第二十章為上篇,以第二十一章至三十三章為下篇,重析為二:自以為複《中庸》二篇之古;而《章句》不改朱熹也。
然朱熹訂《大學》錯簡,而《中庸》不言,其後亦有訂《中庸》錯簡,而别為定本者:就所睹記,則有明楊守陳撰《中庸私抄》一卷,管志道撰《中庸訂釋》二卷,周從龍撰《中庸發覆編》一卷,凡三家四卷,書轶不見,緒論僅存!(見朱彜尊《經義考》。
)楊氏謂“《中庸》之言,若散而無統,亂而無倫,但由簡之有錯耳!既移正其簡,又欲更定其章,則文義皆已連屬,更無少斷;然後知《大學》之章可分,而《中庸》難以章分也。
”(楊守陳《中庸私抄·自序》)遂以意之所欲正,别寫為本而取朱熹《章句》分抄其下焉。
此訂其錯簡而以為不可分章者,楊氏之書也。
管氏自幼讀朱熹《章句》,即疑《哀公問政》章“禮所生也”之下,有“在下位”三句而遺全文;據朱熹述鄭氏之解曰“此句在下誤重在此”;夫何以辯下文之非錯簡;而此處之非阙文也?又考《家語》:子曰三近之上有僞撰“寡人實固不足以成之”三語,則又疑《章句》中豈無誤混孔氏祖孫言語,而強為分章之處?因先訂此章;其他《章句》,亦有分其合而合其分者,(管志道《中庸訂釋·自序》)凡為三十五章。
此訂其錯簡,而别自分章與朱熹不同者,管氏之書也。
周氏之書,則以武周達孝繼述二條,次于作述之下,缵緒之上;“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一條,次于在下位一條之下,天道人道之上。
雖其中與傳注不同者什九,而自謂以《中庸》解《中庸》;其稱《發覆》者,從前所覆者,自今發之,周氏所自命也。
(陳懿典《中庸發覆編序》)此亦别出于朱熹之章句,而自成一書者也。
惟是朱熹《章句》,不從鄭玄;而精密遠勝,涵詠義理,舍之何求焉! 【《中庸》之讀法】昔程頤稱:《中庸》之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
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
其味無窮,而望善讀者之玩索而有得焉!(朱熹《中庸章句》引)粗拟讀法,以當啟蒙。
第一,明其宗旨 《中庸》者,盡性之書也。
(王漸逵《中庸義略·自序》)其書始言一理者,天命之性也。
中散為萬事者,率性之道也。
末複合為一理者,修道之教也。
(張洪《中庸講義·自序》)首之以天命,性之原也。
自天而推之人,則曰“率性之謂道”;自人而複乎天,則曰“修道之謂教”。
(湛若水《中庸測·自序》)教者,所以複其性而已。
故于篇末,又從下學立心之始言之,推而至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則人未始不為天,天未始不為人;天人相與之故,《中庸》之道極矣!(張洪《中庸講義·自序》。
) 第二,核其篇章 《中庸》篇章,各家不同。
就所睹記,《禮記正義》分全篇為兩卷三十六節;其後宋儒晁說之撰《中庸傳》一卷,支分節解,凡八十二節:天命之謂性(節)率性之謂道(節)修道之謂教(節)。
道也者(至)非道也(節)。
是故君子(至)不聞(節)。
莫見乎隐(至)慎其獨也(節)。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節)。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節)。
中也者(至)達道也(節)。
緻中和(至)育焉(節)。
仲尼曰(至)忌憚也(節)。
子曰《中庸》(至)久矣(節)。
子曰道之(至)行矣夫(節)。
子曰舜其(至)舜乎(節)。
子曰人皆(至)守也(節)。
子曰回之(至)失之矣(節)。
子曰天下(至)能也(節)。
子路問強(至)強哉矯(節)。
子曰素隐(至)費而隐(節)。
夫婦之愚(至)不能焉(節)。
天地之大(至)破焉(節)。
詩雲鸢飛(至)察乎天地(節)。
子曰道不(至)勿施于人(節)。
君子之道四(至)先施之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