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中庸》之書,所以開大原,立大本;(王柏古《中庸》跋)蓋聖學之淵源,入德之大方也!(楊時《中庸解·自[3]序》)卒為是篇,以原聖學。
【解題及隸《四書》始末】《中庸》,本《禮記》四十九篇之第三十一;然單篇别出,由來已久。
《漢書·藝文志》有《中庸說》二篇。
《隋書·經籍志》有宋散騎常侍戴颙《禮記中庸傳》二卷,梁武帝《中庸講疏》一卷,《私記制旨中庸義》五卷。
宋仁宗書《中庸》賜王堯臣。
張載以無所不學,當康定用兵時,上書谒範仲淹言兵事,仲淹曰:“名教中自有樂地。
”因勸讀《中庸》。
則表章不始二程。
朱熹得二程之學,乃以配《大學》并《論語》、《孟子》稱為《四書》,語詳《大學》篇。
而謂之《中庸》者,誼訓不一。
鄭玄《目錄》雲:“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
”(《禮記正義》引)此一說也。
程頤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楊時《中庸解·自序》)此又一說也。
頤為《中庸》作解,自以不滿其意而焚稿焉;遂以屬門人郭忠孝,忠孝《中庸說》:謂“中為人道之大,以之用于天下國家。
”又雲“極天下至正謂之中,通天下至變謂之庸。
”(朱彜尊《經義考》引黎立武說。
)蓋中之訓,本諸師說;而庸之誼,兼采鄭玄,折衷二家之間。
此又一說也。
朱熹曰“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中庸章句》)此又一說也。
其中程頤之解,宋學所宗;雖異鄭玄,而古訓是式,于誼為長,朱熹本之而加精密。
“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所以為“天下之正道”;(《書·洪範》疏“凡行不迂僻則謂之中”《儀禮·聘禮》“每門每曲揖”注“門中門之正也”《論語·子張》“允執厥中”皇疏“中謂中正之道也”《孟子·離婁》下《章指》“履其正者乃可為中”《後漢書·陳寵傳》注“中正也”,則是中古訓正也。
)平平常常,無易攸常,所以為“天下之定理”。
《爾雅·釋诂》:“庸,常也。
”(《易文言傳》庸言庸行九家注、《孟子·告子上》“庸敬在兄”注、《荀子·不苟篇》“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注皆曰“庸,常也。
”《周禮·大司樂》“中和隻庸”孝友注“庸,有常也。
”《莊子·德充符》“其與庸亦遠矣”《釋文》“庸,常人也”則是庸古訓常也。
)《韓非·解老》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後衰者,不可謂常;唯夫與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謂常,而常者無攸易”,故曰“不易之謂庸”。
然則中庸者,至正而不可逾,尋常而無攸易。
至正而不可逾,故不違道以幹譽;尋常而無攸易,甯用嘩衆以取寵。
學者所以進德之要,本末俱備矣! 【《中庸》之作者】按《史記·孔子世家》曰:“子思作《中庸》。
”鄭玄《目錄》雲:“孔子之孫子思伋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德。
”(《禮記正義》引)《孔叢子》雲出依托,然見《隋書·經籍志》著錄,多存漢魏舊說,亦稱《中庸》為子思所撰。
則“子思作《中庸》”,乃漢以前相傳舊說;疑可信也?惟孔鲋謂“子思年十六作《中庸》”。
而宋翔鳳《過庭錄》,乃據《孔子世家》以辨之曰“《孔子世家》雲:‘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
伯魚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嘗困于宋,作《中庸》。
’鄭康成說:‘顔淵死,伯魚尚未葬。
’則亦卒于魯哀十三年,蓋遺腹生子思,在十四年,年甚幼,不及事孔子;故孔子之喪,皆門人所治,以子思在襁葆也。
知子思年六十二,當威烈王六年,是年困于宋,作《中庸》。
《中庸》為繼聖明道之書,故以年著之,與上文叙孔子大事,必著年若幹同例。
六十二,非卒年也。
子思卒年不書,史失之。
又十三年,當威烈王十九年,為魯穆公元年,子思年七十五,穆公亟見子思,尊禮之。
果子思年六十二,安得至穆公時,孟子之言,反為失實矣!”其言甚辯以核!然宋氏引孟子以證史公紀年之或有誤則可;而遷就依違則不可!今按《世家》上下文讀之,曰“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曰“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曰“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則“年六十二”者,史公自叙子思卒年,非作《中庸》之年也。
至謂《中庸》為子思困于宋而作,亦采《孔叢》而非史公之意,史公書曰:“嘗困于宋,子思作《中庸》。
”特提子思,玩語氣别是一事,非如《過庭錄》所引“嘗困于宋,作《中庸》”,脫去“子思”二字。
獨《孔叢》叙:“子思年十六,适宋,宋大夫樂朔與之言學焉。
朔曰:‘《尚書》虞夏數四篇,善!下此以訖秦費,效堯舜之言耳;殊不如也!’子思答曰:‘事變有極,正自當耳!假令周公堯舜不更時異處,其書同矣!’樂朔曰:‘凡書之作,欲以喻民也,簡易為上;而乃故作難知之辭,不亦繁乎!’子思曰:‘書之意兼複深奧,訓诂成義,古人所以為典雅也!’曰:‘昔魯委巷,亦有似君之言者!’伋答之曰:‘道為知者傳,苟非其人,道不傳矣!今君何似之甚也!’樂朔不說而退;曰:‘孺子辱吾!’其徒曰:‘魯雖以宋為舊,然世有雠焉;請攻之!’遂圍子思。
宋君聞之,不待駕而救子思。
子思既免,曰:‘文王困于羑裡;作《周易》。
祖君屈于陳蔡,作《春秋》。
吾困于宋,可無作乎!’于是撰《中庸》之書四十九篇。
”此宋氏說之所本也,獨不采其“年十六”之說耳。
而史公書則于“困于宋”曰“嘗”,于“作《中庸》”曰“子思”,而以補叙于“年六十二”之後,則不知其為“年十六”欤?為非“年十六”欤?叙其事而不系之年,信以傳信,疑以傳疑,《春秋》之志也!昔堯之命舜曰“允執厥中”,舜用中于民而亦以命禹,蓋《中庸》之義所由本。
而王應麟
【解題及隸《四書》始末】《中庸》,本《禮記》四十九篇之第三十一;然單篇别出,由來已久。
《漢書·藝文志》有《中庸說》二篇。
《隋書·經籍志》有宋散騎常侍戴颙《禮記中庸傳》二卷,梁武帝《中庸講疏》一卷,《私記制旨中庸義》五卷。
宋仁宗書《中庸》賜王堯臣。
張載以無所不學,當康定用兵時,上書谒範仲淹言兵事,仲淹曰:“名教中自有樂地。
”因勸讀《中庸》。
則表章不始二程。
朱熹得二程之學,乃以配《大學》并《論語》、《孟子》稱為《四書》,語詳《大學》篇。
而謂之《中庸》者,誼訓不一。
鄭玄《目錄》雲:“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
”(《禮記正義》引)此一說也。
程頤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楊時《中庸解·自序》)此又一說也。
頤為《中庸》作解,自以不滿其意而焚稿焉;遂以屬門人郭忠孝,忠孝《中庸說》:謂“中為人道之大,以之用于天下國家。
”又雲“極天下至正謂之中,通天下至變謂之庸。
”(朱彜尊《經義考》引黎立武說。
)蓋中之訓,本諸師說;而庸之誼,兼采鄭玄,折衷二家之間。
此又一說也。
朱熹曰“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中庸章句》)此又一說也。
其中程頤之解,宋學所宗;雖異鄭玄,而古訓是式,于誼為長,朱熹本之而加精密。
“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所以為“天下之正道”;(《書·洪範》疏“凡行不迂僻則謂之中”《儀禮·聘禮》“每門每曲揖”注“門中門之正也”《論語·子張》“允執厥中”皇疏“中謂中正之道也”《孟子·離婁》下《章指》“履其正者乃可為中”《後漢書·陳寵傳》注“中正也”,則是中古訓正也。
)平平常常,無易攸常,所以為“天下之定理”。
《爾雅·釋诂》:“庸,常也。
”(《易文言傳》庸言庸行九家注、《孟子·告子上》“庸敬在兄”注、《荀子·不苟篇》“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注皆曰“庸,常也。
”《周禮·大司樂》“中和隻庸”孝友注“庸,有常也。
”《莊子·德充符》“其與庸亦遠矣”《釋文》“庸,常人也”則是庸古訓常也。
)《韓非·解老》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後衰者,不可謂常;唯夫與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謂常,而常者無攸易”,故曰“不易之謂庸”。
然則中庸者,至正而不可逾,尋常而無攸易。
至正而不可逾,故不違道以幹譽;尋常而無攸易,甯用嘩衆以取寵。
學者所以進德之要,本末俱備矣! 【《中庸》之作者】按《史記·孔子世家》曰:“子思作《中庸》。
”鄭玄《目錄》雲:“孔子之孫子思伋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德。
”(《禮記正義》引)《孔叢子》雲出依托,然見《隋書·經籍志》著錄,多存漢魏舊說,亦稱《中庸》為子思所撰。
則“子思作《中庸》”,乃漢以前相傳舊說;疑可信也?惟孔鲋謂“子思年十六作《中庸》”。
而宋翔鳳《過庭錄》,乃據《孔子世家》以辨之曰“《孔子世家》雲:‘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
伯魚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嘗困于宋,作《中庸》。
’鄭康成說:‘顔淵死,伯魚尚未葬。
’則亦卒于魯哀十三年,蓋遺腹生子思,在十四年,年甚幼,不及事孔子;故孔子之喪,皆門人所治,以子思在襁葆也。
知子思年六十二,當威烈王六年,是年困于宋,作《中庸》。
《中庸》為繼聖明道之書,故以年著之,與上文叙孔子大事,必著年若幹同例。
六十二,非卒年也。
子思卒年不書,史失之。
又十三年,當威烈王十九年,為魯穆公元年,子思年七十五,穆公亟見子思,尊禮之。
果子思年六十二,安得至穆公時,孟子之言,反為失實矣!”其言甚辯以核!然宋氏引孟子以證史公紀年之或有誤則可;而遷就依違則不可!今按《世家》上下文讀之,曰“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曰“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曰“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則“年六十二”者,史公自叙子思卒年,非作《中庸》之年也。
至謂《中庸》為子思困于宋而作,亦采《孔叢》而非史公之意,史公書曰:“嘗困于宋,子思作《中庸》。
”特提子思,玩語氣别是一事,非如《過庭錄》所引“嘗困于宋,作《中庸》”,脫去“子思”二字。
獨《孔叢》叙:“子思年十六,适宋,宋大夫樂朔與之言學焉。
朔曰:‘《尚書》虞夏數四篇,善!下此以訖秦費,效堯舜之言耳;殊不如也!’子思答曰:‘事變有極,正自當耳!假令周公堯舜不更時異處,其書同矣!’樂朔曰:‘凡書之作,欲以喻民也,簡易為上;而乃故作難知之辭,不亦繁乎!’子思曰:‘書之意兼複深奧,訓诂成義,古人所以為典雅也!’曰:‘昔魯委巷,亦有似君之言者!’伋答之曰:‘道為知者傳,苟非其人,道不傳矣!今君何似之甚也!’樂朔不說而退;曰:‘孺子辱吾!’其徒曰:‘魯雖以宋為舊,然世有雠焉;請攻之!’遂圍子思。
宋君聞之,不待駕而救子思。
子思既免,曰:‘文王困于羑裡;作《周易》。
祖君屈于陳蔡,作《春秋》。
吾困于宋,可無作乎!’于是撰《中庸》之書四十九篇。
”此宋氏說之所本也,獨不采其“年十六”之說耳。
而史公書則于“困于宋”曰“嘗”,于“作《中庸》”曰“子思”,而以補叙于“年六十二”之後,則不知其為“年十六”欤?為非“年十六”欤?叙其事而不系之年,信以傳信,疑以傳疑,《春秋》之志也!昔堯之命舜曰“允執厥中”,舜用中于民而亦以命禹,蓋《中庸》之義所由本。
而王應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