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三

關燈
《孟子》七篇,序《詩書》,述仲尼。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論語》之言,無所不包;而其所以示人者,莫非操存涵養之要。

    《七篇》之指,無所不究;而其所以示人者,類多體驗擴充之功。

    (朱熹《論孟精義·自序》)揆叙民物,本之性善;所以佐明六藝之文義,崇宣先聖之指務,王制拂邪之隐括,立德立言之程式也!(趙岐《孟子篇》叙)練撰為篇,發其指意。

     【解題及隸經始末】古之賢聖,有所造述,大都系氏以子而為題目;如《漢書·藝文志》載儒家有《晏子》、《曾子》、《孟子》;道家有《鬻子》、《管子》、《莊子》、《列子》;法家有《李子》、《申子》、《慎子》、《韓子》之屬,是也。

    《孟子》者,蓋孟轲所作之書。

    孟,氏也。

    (焦循《孟子正義》曰“孟氏也”,如下雲“出自孟孫”,則與魯同姓。

    後世姓氏不分,氏亦通稱姓。

    )子者,男子之通稱也。

    此書,孟子之所自作也,故總謂之《孟子》。

    《論語》是諸弟子記諸善言而成編集,故曰《論語》,而不号《孔子》;《孟子》是孟轲所自作之書,如《荀子》,故謂之《孟子》。

    (何異孫《十一經問對》)其書列于諸子,遭秦火得不焚滅。

    (趙岐《孟子題辭》曰:“孟子既沒之後,大道遂绌,逮至亡秦焚滅經術、坑戮儒生,孟子徒黨盡矣。

    其書号為諸子,故篇籍得不泯滅。

    ”則是秦人焚書不及諸子也。

    《論衡·書解篇》“秦雖無道不燔諸子”。

    又《正說篇》“秦用李斯之議燔燒五經”,與趙岐說合。

    )《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鹹入儒家。

    唐文宗開成二年,國子學石刻《十二經》,亦有《論語》而無《孟子》,至宋仁宗嘉祐六年,刻《篆正二體石經》,中有《孟子》。

    《孟子》隸經自此始!(按阮元《孟子注疏校勘記》引據各本目錄中有杭州府學宋高宗禦書《石經》殘本,不及《嘉祐石經》,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中有“宋高宗書《孟子》”一條亦不及《嘉祐石經》,葉昌熾《語石》中有“石經”一則稱“宋《嘉祐石經》但有《易》、《詩》、《書》、《周禮》、《禮記》、《春秋》、《左氏傳》合《孝經》為七”然讀何紹基《東洲草堂詩集》中有《寄題丁儉卿新獲嘉祐二體石經冊》七言古一詩題下雲“丁儉卿舍人凡新得宋《嘉祐二體石經》三百七十餘紙,為《易》、《書》、《詩》、《春秋》、《禮記》、《周易》、《孟子》七經,《玉海》等書。

    述汴《石經》,不言有《孟子》。

    表章亞聖,自此刻始,是足補史志之阙”則是孟子之有石經蓋斷自宋嘉祐始矣。

    )然歐陽修撰《唐書·藝文志》,仍以《孟子》入諸子儒家,一仍漢隋《書志》之舊,而不之改也!厥後,高宗南渡,禦書《石經》,繩其祖武,不遺《孟子》,而陳振孫《書錄解題》乃以《論》、《孟》同入經類,其說曰:“自韓文公稱‘孔子傳之轲,轲死不得其傳”;天下學者鹹曰孔孟。

    孟子之書,固非荀、楊以降所可同日語也。

    ”自是《孟子》乃翹然别出于諸子,而與《論語》并崇為經焉! 【《孟子》之作者】說者不一:有以為孟子自作者,漢儒相傳之古說也;有以為弟子共記者,唐人後起然疑之說也。

    按孟子自作之說,由來已久,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孟轲遊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後,作《孟子》七篇。

    ”此先漢古說,明雲“七篇為孟子自作”也。

    其後趙岐《孟子題辭》雲:“孟子以儒道遊于諸侯,莫能聽納其說,于是退而論集所與高弟弟子公孫醜、萬章之徒,難疑答問,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

    ”應劭《風俗通·窮通篇》雲:“孟轲遊于諸侯,所言皆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困殆甚,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仲尼之意,作書中外十一篇,”皆以為孟子所自撰,與《史記》同。

    至宋儒撰《孟子正義》引唐林慎思《續孟子書》二卷,以為:“《孟子》七篇,非轲自著,乃弟子共記其言。

    ”韓愈《答張籍書》亦雲:“孟轲之書,非轲自著;轲既沒,其徒萬章公孫醜相與記轲所言焉。

    ”自是唐人乃有以為“弟子共記”,而不出孟子之自撰者矣!然餘讀林慎思《續孟子·序》稱:“孟子書先自其徒記言而著。

    ”其說亦與趙岐之稱“論集所與高弟弟子難疑答問”者無殊指;蓋弟子先撰記所聞,而孟子因論集其書也。

    《朱子語類》曰:“《論語》多門弟子所集,故言語時有長短不類處。

    《孟子》疑自著之書,故首尾文字一體,無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如此!”然《孟子集注序》說引《史記列傳》,以為《孟子》之書,孟子自作,韓子曰:“轲之書非自著。

    ”謂《史記》近是。

    而《滕文公》首章道性善注,則曰“門人不能盡記其詞”;又第四章“決汝漢”注曰“記者之誤”;又若以為弟子記,與韓愈如出一吻者,弟子以問?朱子答曰:“前說是,後兩處失之!熟讀《七篇》,觀其筆勢,如镕鑄而成,非綴緝所就也!”(王應麟《困學紀聞》)閻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曰:“《七篇》為孟子自作,韓昌黎故亂其說;然莫妙于朱子曰:‘觀《七篇》筆勢如镕鑄而成,非綴緝可說。

    ’餘亦有一證,《論語》成于門人之手,故記聖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記言語或出處耳!”此其駁韓愈之說是矣!顧餘讀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曰:“孟子所見諸侯皆稱谥,如齊宣王、梁惠王、襄王、滕定公、文公、魯平公是也。

    夫死然後有谥。

    轲無恙時,所見諸侯,不應皆前死!且惠王元年至魯平公之卒,凡七十七年。

    轲始見惠王,目之曰叟,必已老矣;決不見平公之卒也!後人追為之,明矣。

    ”而若璩則從而為之解曰“卒後,書為門人所叙定,故諸侯王皆加谥焉”;則有當分别論者,何以言之?蓋書中有王而加谥者,曰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先孟子而卒者也。

    有王而不谥者,事皆系齊,疑曰“湣王”。

    後孟子而亡者也。

    至滕亡于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