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昔仲尼微言,門人追記,故仰其經目,稱為《論語》;蓋群論立名,始于此矣。
(劉勰《文心雕龍·論說》第十八)夫大道無名,聖人不稱。
聖人豈不欲廢去應問,體道以自冥哉!道無問,問無應,不發一言,下與萬物同患,此特畸人耳!匪聖人之所尚!然則孔子雖欲忘言,豈可得哉!不得已而言理以答學者之問而已!(陳祥道《論語全解》序)粗述睹記以篹為篇。
【解題】《論語》雲者,孔子門人論篹夫子之語而因題耑也。
《漢書·藝文志》曰:“《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
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篹,故謂之論語。
”則是門人論篹夫子之語而因題耑也。
《論衡·正說篇》:“初孔子孫安國以教魯人扶卿,官至荊州刺史,始曰《論語》。
”若以《論語》之名,為安國所題者。
然按《論語》名見《禮記》,《坊記》引《論語》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
”而《禮記》百三十一篇,《漢書·藝文志》著錄以為“七十子後學者所記”。
然則《論語》之題,當不始于安國也。
《詩·大雅》毛傳曰:“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說文·言部》:“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語,論也。
”“一論,議也。
”“議,語也。
”“語”“論”“議”三字展轉互訓,是“論”“語”二字異名同诂,為與人言之稱也。
今按其書所記,有孔子答弟子問者,有弟子自相答問者,又有時人相言者,有臣對君問者,有師弟子對大夫之問者,亡慮多論難之語。
《論語》題耑,或亦以此?然其中直言之言,亦自不少;如“子曰”“有子曰”“曾子曰”“子夏曰”之屬,是也。
或說:“名書之法,必據體以立稱。
猶如以孝為體者,則謂之《孝經》;以莊敬為體者,則謂之《禮記》。
然此書之體,适會多途;皆夫子平生應機立教,事無常準,或與時君抗厲,或共弟子抑揚,或自顯示物,或混迹齊凡,問同答異,言近意深,《詩書》互錯綜,典诰相紛纭,義既不定于一方,名故難求乎諸類,因題《論語》二字,以為此書之名。
論者綸也,輪也。
言此書經綸今古,而義旨周備,圓轉無窮,如車之輪也。
”(見皇侃《義疏》序,疑皇疏非真,故或之。
)此疑後起之新義,而非本來如此也。
特以深得聖人“應機立教”之旨,故著焉。
【《論語》之記者】說者不一:《論語谶》稱:“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
”則撰者不一人;何晏《集解叙》雲:“漢中壘校尉劉向言:‘《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
’”此最古說,東漢班固本之而著入《漢書·藝文志》者也。
趙岐《孟子題辭》曰“七十子之俦,會集夫子所言以為《論語》”,亦與劉向說同。
獨鄭玄《論語序》謂“仲弓、子遊、子夏等撰。
”(見劉寶楠《論語正義》附錄《鄭文論語序》佚文。
)子夏出《論語谶》;然又指出仲弓、子遊,不知何本?魏朝王肅亦同其說。
(陸九淵《象山語錄》曰:“鄭康成、王肅謂《論語》為子遊、子夏所編。
”)此第二說也。
然謂之曰“等”,則所該者廣,猶是“孔子弟子記”之意爾。
獨唐柳宗元駁難“孔子弟子記”之古說,而以為“曾子弟子之為之”也。
曰:“孔子弟子,曾參最少,少孔子四十六歲。
曾子老而死,是書記曾子之死,則去孔子也遠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無存者已!吾意曾子弟子之為之也。
是書載弟子必以字,獨曾子有子不然。
由是言之,弟子之号之也。
有子稱子者,孔子之殁,諸弟子以有子為似夫子而師之也。
今所記獨曾子最後死,餘是以樂正子春子思之徒與為之爾。
”(見《論語辨》。
)此後起之新說也。
宋儒程頤曰:“《論語》之書,成于有子曾子之門人,故是書獨二子以子稱。
”蓋仍柳宗元之說,而稍有不同者,蓋柳氏以為“曾子弟子之為之”;而程子以為“有子之門人與為之”也。
朱熹載其說于《集注》之前,近儒康有為梁啟超皆以其說為不可易者也。
特康氏用柳說,(見《論語注序》。
)而啟超采程子耳!(見《要籍解題》。
)然宋之楊時、陸九淵,清之姚鼐、劉寶楠,皆疑程子之說為未必然。
時之說曰“《論語》首記孔子之言而以二子(有子、曾子)之言次之,蓋其尊亞于夫子”;(見《論語解》。
)不主師說出其門人。
而九淵以為“《學而篇》子曰次章便載有若一章,又子曰而下載曾子一章,皆不名,而以子稱之;蓋子夏輩平昔所尊者此二人耳!”(見《象山語錄》。
)特出揣測之辭,尚未有佐證也!姚鼐則引《檀弓》為佐證,謂:“《檀弓》最推子遊,似子遊之徒所為;而于子遊稱字,曾子有子稱子,似聖門相沿稱皆如此,非以字與子為重輕也!”(見《古辭篹論語辨》注中。
)餘按《檀弓》之記有子曾子皆有貶辭;而于曾子特甚!然不敚其子之稱也,知姚氏“聖門于二人相沿稱子”之說為信。
顧亦有以闵子骞稱字,征為闵子骞撰者。
宋永亨謂:“《論語》所記孔子與人語及門弟子問答,皆斥其名,未有稱子者;雖顔、冉高弟,亦曰回曰雍。
至闵子獨雲子骞,終此書無指
(劉勰《文心雕龍·論說》第十八)夫大道無名,聖人不稱。
聖人豈不欲廢去應問,體道以自冥哉!道無問,問無應,不發一言,下與萬物同患,此特畸人耳!匪聖人之所尚!然則孔子雖欲忘言,豈可得哉!不得已而言理以答學者之問而已!(陳祥道《論語全解》序)粗述睹記以篹為篇。
【解題】《論語》雲者,孔子門人論篹夫子之語而因題耑也。
《漢書·藝文志》曰:“《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
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篹,故謂之論語。
”則是門人論篹夫子之語而因題耑也。
《論衡·正說篇》:“初孔子孫安國以教魯人扶卿,官至荊州刺史,始曰《論語》。
”若以《論語》之名,為安國所題者。
然按《論語》名見《禮記》,《坊記》引《論語》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
”而《禮記》百三十一篇,《漢書·藝文志》著錄以為“七十子後學者所記”。
然則《論語》之題,當不始于安國也。
《詩·大雅》毛傳曰:“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說文·言部》:“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語,論也。
”“一論,議也。
”“議,語也。
”“語”“論”“議”三字展轉互訓,是“論”“語”二字異名同诂,為與人言之稱也。
今按其書所記,有孔子答弟子問者,有弟子自相答問者,又有時人相言者,有臣對君問者,有師弟子對大夫之問者,亡慮多論難之語。
《論語》題耑,或亦以此?然其中直言之言,亦自不少;如“子曰”“有子曰”“曾子曰”“子夏曰”之屬,是也。
或說:“名書之法,必據體以立稱。
猶如以孝為體者,則謂之《孝經》;以莊敬為體者,則謂之《禮記》。
然此書之體,适會多途;皆夫子平生應機立教,事無常準,或與時君抗厲,或共弟子抑揚,或自顯示物,或混迹齊凡,問同答異,言近意深,《詩書》互錯綜,典诰相紛纭,義既不定于一方,名故難求乎諸類,因題《論語》二字,以為此書之名。
論者綸也,輪也。
言此書經綸今古,而義旨周備,圓轉無窮,如車之輪也。
”(見皇侃《義疏》序,疑皇疏非真,故或之。
)此疑後起之新義,而非本來如此也。
特以深得聖人“應機立教”之旨,故著焉。
【《論語》之記者】說者不一:《論語谶》稱:“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
”則撰者不一人;何晏《集解叙》雲:“漢中壘校尉劉向言:‘《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
’”此最古說,東漢班固本之而著入《漢書·藝文志》者也。
趙岐《孟子題辭》曰“七十子之俦,會集夫子所言以為《論語》”,亦與劉向說同。
獨鄭玄《論語序》謂“仲弓、子遊、子夏等撰。
”(見劉寶楠《論語正義》附錄《鄭文論語序》佚文。
)子夏出《論語谶》;然又指出仲弓、子遊,不知何本?魏朝王肅亦同其說。
(陸九淵《象山語錄》曰:“鄭康成、王肅謂《論語》為子遊、子夏所編。
”)此第二說也。
然謂之曰“等”,則所該者廣,猶是“孔子弟子記”之意爾。
獨唐柳宗元駁難“孔子弟子記”之古說,而以為“曾子弟子之為之”也。
曰:“孔子弟子,曾參最少,少孔子四十六歲。
曾子老而死,是書記曾子之死,則去孔子也遠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無存者已!吾意曾子弟子之為之也。
是書載弟子必以字,獨曾子有子不然。
由是言之,弟子之号之也。
有子稱子者,孔子之殁,諸弟子以有子為似夫子而師之也。
今所記獨曾子最後死,餘是以樂正子春子思之徒與為之爾。
”(見《論語辨》。
)此後起之新說也。
宋儒程頤曰:“《論語》之書,成于有子曾子之門人,故是書獨二子以子稱。
”蓋仍柳宗元之說,而稍有不同者,蓋柳氏以為“曾子弟子之為之”;而程子以為“有子之門人與為之”也。
朱熹載其說于《集注》之前,近儒康有為梁啟超皆以其說為不可易者也。
特康氏用柳說,(見《論語注序》。
)而啟超采程子耳!(見《要籍解題》。
)然宋之楊時、陸九淵,清之姚鼐、劉寶楠,皆疑程子之說為未必然。
時之說曰“《論語》首記孔子之言而以二子(有子、曾子)之言次之,蓋其尊亞于夫子”;(見《論語解》。
)不主師說出其門人。
而九淵以為“《學而篇》子曰次章便載有若一章,又子曰而下載曾子一章,皆不名,而以子稱之;蓋子夏輩平昔所尊者此二人耳!”(見《象山語錄》。
)特出揣測之辭,尚未有佐證也!姚鼐則引《檀弓》為佐證,謂:“《檀弓》最推子遊,似子遊之徒所為;而于子遊稱字,曾子有子稱子,似聖門相沿稱皆如此,非以字與子為重輕也!”(見《古辭篹論語辨》注中。
)餘按《檀弓》之記有子曾子皆有貶辭;而于曾子特甚!然不敚其子之稱也,知姚氏“聖門于二人相沿稱子”之說為信。
顧亦有以闵子骞稱字,征為闵子骞撰者。
宋永亨謂:“《論語》所記孔子與人語及門弟子問答,皆斥其名,未有稱子者;雖顔、冉高弟,亦曰回曰雍。
至闵子獨雲子骞,終此書無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