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第一

關燈
《大學》之書,古之太學所以為學之道也。

    于今可見古人為學規模者,賴有此耳!爰撰為篇,以诏學者。

     【解題及隸《四書》始末】《大學》為《禮記》四十九篇之一,次第四十二。

    自宋以前,無别行之本。

    司馬光有《中庸大學廣義》一卷,見陳振孫《書錄解題》;而《大學》一書,始與《中庸》骈稱别出。

    程颢及弟頤世稱二程夫子,為道學開山之祖;教人自緻知至于知止,誠意至于平天下,灑掃至于窮理盡性,表章《大學》、《中庸》二篇,與《論語》、《孟子》并行,以為标指,而達于六經。

    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傳,(《宋史·道學傳》)在孝宗淳熙之世,乃撰《大學章句》與《中庸章句》、《論語孟子集注》并行。

    甯宗朝,開僞學禁,稱《朱熹四書》。

    自是有《四書》之目,而《大學》遂為《四書》之一。

    謂之大學者,厥誼有三:一曰大學者,太學之道。

    《禮記》鄭玄注“大,舊音泰”,程子改讀如字。

    按大小太少,古籍通用,如大宰一曰太宰,小宰一曰少宰之類,不以老稚巨細分也。

    大學之對小學而得名,雖程朱未之易也!(王夫之《四書稗疏》一)朱熹之序《大學章句》曰:“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禦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衆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

    ”則是小學為童子之學,大學為成人之學。

    是小學為少學,而大學為太學矣!大學之書,古之太學所以為學之道也。

    此一誼也。

    一曰大學者,大人之學。

    (《朱子章句》)大人以對小人而得名。

    樊遲請學稼,子曰:“小人哉樊須!”(《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

    子又斥之曰:“硁硁然小人哉!”(同上)孟子稱“體有小大,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

    ”(《孟子·告子上》)小人者,私其我于一己者也;大人者,擴其我以善群者也。

    大學之道,本之修身,達于天下,明德匪徒自明,親民期于至善;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一貫以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之學;既不同于孟子之所譏“養其小者”,亦非如獨善其身、言信行果之為硁硁然小人。

    此其所以為大人之學也!又一誼也。

    抑餘重有進焉:學之為言覺也。

    (《白虎通·辟雍》)大學者,大覺之誼也。

    儒者之稱大學,懸為治學者至高之鹄的;猶之釋氏标佛為最高境詣,以樹進修之鹄的[1]。

    佛,正音佛陀,漢言覺也。

    覺具三義:一者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虛妄;二者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界;三者覺行圓滿,窮原極底,行滿果圓。

    (《翻譯名義集·十種通号》第一)此之謂佛,亦此之謂“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者,自覺也。

    在“親民”者,覺他也。

    “在止于至善”者,覺行圓滿也。

    佛之教人也,則曰“唯行菩薩行者,得成佛;其修獨覺禅者,永不得成佛”。

    何謂菩薩行?菩薩,正音菩提薩埵。

    菩提,此謂之覺;薩埵,此曰衆生。

    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衆生,(《翻譯名義集·三乘通号篇第五》)故曰菩提薩埵。

    傥證之于大學:由格物,而緻知,而誠意,而正心,而修身;以智上求菩提也;“在明明德”之事也。

    由齊家,而治國,而平天下;用悲下救衆生也;“在親民”之事也。

    如是者為菩薩行;而成佛者舍是莫由!伊尹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将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孟子·萬章上》)是謂菩薩發心。

    而獨覺禅者,以自證自果為滿足者也;譬之吾儒,則言必信、行必果之硁硁然小人矣。

    獨覺禅之所以永不得成佛者,以自覺而未能覺他也。

    言必信、行必果之所以為小人之硁硁者,以獨善而未能兼善也。

    必明德、親民而止于至善,斯為大學之究竟義。

     【《大學》之作者】按鄭玄《目錄》曰:“名曰《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此于《别錄》屬通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