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禮記正義》引)而不言作者何人。
(毛奇齡《四書改錯》雲鄭氏《禮注》、孔鲋《孔叢子》并雲《大學》、《中庸》皆子思所作,此或可據今檢兩書不得未識何本。
)蓋東漢時,已不得作者姓名。
朱熹撰《大學章句》分經一章,傳十章;以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其《答林擇之書》雲“《傳》中引‘曾子曰’,知曾氏門人成之”;此則信矣!然孔門記夫子之言,必稱“子曰”、“子言之”、“孔子曰”、“夫子之言曰”以顯之;今《大學》不著何人之言,以為孔子,義無所據。
(汪中《述學·大學平義》)休甯戴震東原幼而就傅,授《大學章句》,至右經一章以下,問師:“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師應之曰:“此朱文公所說。
”即問:“朱文公何時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時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曰:“幾二千年矣。
”“然則朱文公何以知然?”師無以應。
(段玉裁《戴東原先生年譜》)按朱熹以前,實未有以《大學》為曾子作者;然考訂聖賢之言,亦以其義理辭氣得之,非必全藉佐證。
且如張揖以《爾雅·釋诂》為周公作,揖亦生周公千載之後,何以知其然?而諸儒不疑也。
又如《缁衣》為公孫尼子作,此出于劉之言,而論者無異議;又何獨可信乎?朱熹以為《大學》曾子作,亦此類也。
(方東樹《漢學商兌》卷中之上)惟《大學》之書,理極宏博;而曾子所作,語出臆測。
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阙如也;既無佐證,不如阙疑。
特玩誦其文,平正無疵,與《坊記》、《表記》、《缁衣》伯仲;為七十子後學者所記,于孔氏為支流餘裔,師師相傳,(汪中《述學·大學平義》)要可斷言雲! 【《大學》之本子】昔蕭山毛奇齡大可撰《大學證文》四卷,備述諸家《大學》改本之異同,首列《禮記》注疏本,《大學》之真古本也。
次列漢《熹平石經》本,有錄無書;以原本不傳,且考驗舊文,知即今注疏之本,故不複列。
次為魏《正始石經》本,明鄞人豐坊道生所依托者;仍列于前,從其所僞之時代也。
次為明道程子改本,次為伊川程子改本,次為朱子改本,皆錄全文;次為王柏改本,次為季本改本,次為高攀龍改本,即崔銑改本,次為葛寅亮改本,皆僅列其異同之處,而不錄全文,凡十本。
而漢《熹平石經》本,即注疏本,實九本。
宋以前,皆用注疏本;宋以後,改本不一,而朱熹為大宗。
熹撰《章句》,蓋折衷于注疏本與程颢本之間者。
颢以“《康诰》曰克明德”以後,釋“明”字、“新”字、“止”字者,聯于首章“明德”、“親民”、“止至善”三語之下;然後及“古之欲明明德”一章;又然後以“所謂誠其意”以後節節釋焉。
而頤則自“大學之道”,至“未之有也”下,接“子曰聽訟吾猶人也”至“此謂知本”;下接“此謂知之至也”;下接“《康诰》曰克明德”,至“止于信”;下接“所謂誠其意者”,至“辟則為天下僇矣”;下接“《詩》雲瞻彼淇澳”,至“此以沒世不忘也”;下接“《康诰》曰惟命不于常”,至“驕泰以失之”;下接“《詩》雲殷之未喪師”,至“亦悖而出”;下接“生财有大道”,至“以義為利也”。
惟首尾三段,仍其舊貫;而移易倒錯,漫及全篇矣!熹則用颢而不用頤;自《記大學後》曰:“《大學》一篇,《經》二百有五字,《傳》十章,今見于戴氏《禮》書;而簡編散脫,傳文頗失其次,子程子蓋嘗正之;熹不自揆,竊因其說,複定此本。
蓋《傳》之一章,釋明明德;二章,釋新民;三章,釋止于至善;(以上并從程本而增“《詩》雲瞻彼淇澳”以下)四章,釋本末;五章,釋緻知;(并今定)六章釋誠意;(從程本)七章,釋正心修身;八章,釋修身齊家;九章,釋齊家治國平天下;(并從舊本)序次有倫,義理通貫,似得其真,謹第錄如上。
”(《朱子文集》卷八十一)雲舊本者,注疏本也,自是熹本行而注疏廢;後儒不慊
(毛奇齡《四書改錯》雲鄭氏《禮注》、孔鲋《孔叢子》并雲《大學》、《中庸》皆子思所作,此或可據今檢兩書不得未識何本。
)蓋東漢時,已不得作者姓名。
朱熹撰《大學章句》分經一章,傳十章;以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其《答林擇之書》雲“《傳》中引‘曾子曰’,知曾氏門人成之”;此則信矣!然孔門記夫子之言,必稱“子曰”、“子言之”、“孔子曰”、“夫子之言曰”以顯之;今《大學》不著何人之言,以為孔子,義無所據。
(汪中《述學·大學平義》)休甯戴震東原幼而就傅,授《大學章句》,至右經一章以下,問師:“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師應之曰:“此朱文公所說。
”即問:“朱文公何時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時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曰:“幾二千年矣。
”“然則朱文公何以知然?”師無以應。
(段玉裁《戴東原先生年譜》)按朱熹以前,實未有以《大學》為曾子作者;然考訂聖賢之言,亦以其義理辭氣得之,非必全藉佐證。
且如張揖以《爾雅·釋诂》為周公作,揖亦生周公千載之後,何以知其然?而諸儒不疑也。
又如《缁衣》為公孫尼子作,此出于劉之言,而論者無異議;又何獨可信乎?朱熹以為《大學》曾子作,亦此類也。
(方東樹《漢學商兌》卷中之上)惟《大學》之書,理極宏博;而曾子所作,語出臆測。
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阙如也;既無佐證,不如阙疑。
特玩誦其文,平正無疵,與《坊記》、《表記》、《缁衣》伯仲;為七十子後學者所記,于孔氏為支流餘裔,師師相傳,(汪中《述學·大學平義》)要可斷言雲! 【《大學》之本子】昔蕭山毛奇齡大可撰《大學證文》四卷,備述諸家《大學》改本之異同,首列《禮記》注疏本,《大學》之真古本也。
次列漢《熹平石經》本,有錄無書;以原本不傳,且考驗舊文,知即今注疏之本,故不複列。
次為魏《正始石經》本,明鄞人豐坊道生所依托者;仍列于前,從其所僞之時代也。
次為明道程子改本,次為伊川程子改本,次為朱子改本,皆錄全文;次為王柏改本,次為季本改本,次為高攀龍改本,即崔銑改本,次為葛寅亮改本,皆僅列其異同之處,而不錄全文,凡十本。
而漢《熹平石經》本,即注疏本,實九本。
宋以前,皆用注疏本;宋以後,改本不一,而朱熹為大宗。
熹撰《章句》,蓋折衷于注疏本與程颢本之間者。
颢以“《康诰》曰克明德”以後,釋“明”字、“新”字、“止”字者,聯于首章“明德”、“親民”、“止至善”三語之下;然後及“古之欲明明德”一章;又然後以“所謂誠其意”以後節節釋焉。
而頤則自“大學之道”,至“未之有也”下,接“子曰聽訟吾猶人也”至“此謂知本”;下接“此謂知之至也”;下接“《康诰》曰克明德”,至“止于信”;下接“所謂誠其意者”,至“辟則為天下僇矣”;下接“《詩》雲瞻彼淇澳”,至“此以沒世不忘也”;下接“《康诰》曰惟命不于常”,至“驕泰以失之”;下接“《詩》雲殷之未喪師”,至“亦悖而出”;下接“生财有大道”,至“以義為利也”。
惟首尾三段,仍其舊貫;而移易倒錯,漫及全篇矣!熹則用颢而不用頤;自《記大學後》曰:“《大學》一篇,《經》二百有五字,《傳》十章,今見于戴氏《禮》書;而簡編散脫,傳文頗失其次,子程子蓋嘗正之;熹不自揆,竊因其說,複定此本。
蓋《傳》之一章,釋明明德;二章,釋新民;三章,釋止于至善;(以上并從程本而增“《詩》雲瞻彼淇澳”以下)四章,釋本末;五章,釋緻知;(并今定)六章釋誠意;(從程本)七章,釋正心修身;八章,釋修身齊家;九章,釋齊家治國平天下;(并從舊本)序次有倫,義理通貫,似得其真,謹第錄如上。
”(《朱子文集》卷八十一)雲舊本者,注疏本也,自是熹本行而注疏廢;後儒不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