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于熹者,乃反本修古而用注疏本,明王守仁之撰《大學古本旁釋》一卷,(一本四卷)是也。
《大學》古本“其本亂”至“未之有也”,接“此謂知本”至“故君子必誠其意”;(熹《本傳》之第五章、第六章)下接“《詩》雲瞻彼淇澳”至“此以沒世不忘也”;(熹《本傳》之第三章下半)下接“《康诰》曰克明德”至“止于信”;(熹《本傳》之第一章、第二章及第三章上半)下接“子曰聽訟”至“此謂知本”;(熹《本傳》之第四章)此《大學》古本之異于朱熹者也。
遜清一代,漢學極盛。
安溪李光地晉卿一生宗信朱熹,而撰《大學古本說》一卷,獨依注疏而不與同。
而長洲宋翔鳳于庭論學崇西漢,尤以《大學》,《禮記》四十九篇之一,首尾完具,脈絡貫通,無經傳之可分,無缺亡之可補,成《大學古義說》二卷以廢朱熹。
顧亦有用朱熹而删其補傳者,德清胡渭朏明撰《大學翼真》七卷。
其第四卷以下,為渭所考定之本,大指仍以朱熹為主,力辟王守仁改本之誤;以《經》為一章,《傳》為八章。
其《誠意章》以下,與諸本并同;惟以“《康诰》曰”至“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為第一章,統釋三綱領。
以“《詩》雲邦畿千裡”至“此以沒世不忘也”為第二章,謂前三節,釋《經》知止能得之序;後兩節,釋知止之由與能得之序。
以“聽訟吾猶人也”一節為第三章,謂釋本末之意;而移“此謂知本”二句,于前章“止于信”之下,與諸本為異。
其說與朱熹雖小異,然僅謂格緻一章,不必補傳耳。
要之《大學》一書,以注疏本為最古,以朱熹本為最通行,一漢一宋如日月之經行中天!謹為條其原委于此。
【《大學》之讀法】《大學》之書,文章典則,辭趣宏深,擴其量以平天下,引其緒于明明德。
故聖人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六通四辟,運用無乎不在矣!豈容草草,為拟讀法: 第一,明其宗旨 大學者,大人之學,不私其我于一己之學;大覺之道,匪以獨覺為自慊之道;題蘊昭宣,宗旨自明。
格物緻知者,始事也;誠意止至善者,極功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以之修身,謂之明德;以之淑人,謂之親民。
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大學》之以至善知止,猶《易卦》之以《未濟》終篇。
精益求精,人心既無自慊之日;善又有善,吾道甯有息肩之涯。
引之彌長,恢之彌廣。
善之鹄的,既以人群之進化而彌高;學之勵修,又以鹄的之繼高而精進。
此《易》六十四卦之所為終于《未濟》,而止至善所以為《大學》之極詣也! 第二,核其篇章 周秦古書,凡一篇述數事,則必先詳其目而後備言之,首末相應,(汪中《述學·大學平義》)此不僅《大學》為然;獨《大學》一篇,朱熹分為《經》一章,《傳》十章,最為清儒所訾議。
然按注疏本,鄭玄于後諸節,皆一一分注曰“此廣明誠意之事”;“覆明前經正心修身之事”;“重明前經修身齊家之事”;“覆明前經齊家治國之事”;“覆明上文平天下先治其國之事”。
是鄭君亦已核其篇章,分應前經;(方東樹《漢學商兌》卷中之上)非朱熹始分章也。
《毛詩·豳風·七月》首章,鄭箋雲:“此章陳人以衣食為急,餘章廣而成之。
”然則古人之文,有以餘章廣成首章之意者;若朱熹但于首章之下雲“餘章廣而成之”,而不分經傳,(陳澧《東塾讀書記》卷九)此則鄭君家法,而清儒不能加以訾議者也。
特是鄭君注《大學》,既一一分應前經,不應誠意前獨阙格物緻知之事;而又以曾子曰,《淇澳》、《烈文》兩詩,《康诰》、《太甲》、《帝典》三書,《湯盤》、《玄鳥》、《文王》之詩,夫子聽訟之言,總謂皆是誠意之事,殊為混淆不确!(方東樹《漢學商兌》卷中之上)此其中有訛脫,固可懸揣而知。
朱熹移易補傳,固為武斷;而理順文從,特為過之。
此以終古不廢也!或以誠意,正學者切要處,所以成始而成終者,不當退處于後?然《大學》開篇曰“在明明德”;則上一“明”字,自不可忽。
格物緻知,正明之之實事
《大學》古本“其本亂”至“未之有也”,接“此謂知本”至“故君子必誠其意”;(熹《本傳》之第五章、第六章)下接“《詩》雲瞻彼淇澳”至“此以沒世不忘也”;(熹《本傳》之第三章下半)下接“《康诰》曰克明德”至“止于信”;(熹《本傳》之第一章、第二章及第三章上半)下接“子曰聽訟”至“此謂知本”;(熹《本傳》之第四章)此《大學》古本之異于朱熹者也。
遜清一代,漢學極盛。
安溪李光地晉卿一生宗信朱熹,而撰《大學古本說》一卷,獨依注疏而不與同。
而長洲宋翔鳳于庭論學崇西漢,尤以《大學》,《禮記》四十九篇之一,首尾完具,脈絡貫通,無經傳之可分,無缺亡之可補,成《大學古義說》二卷以廢朱熹。
顧亦有用朱熹而删其補傳者,德清胡渭朏明撰《大學翼真》七卷。
其第四卷以下,為渭所考定之本,大指仍以朱熹為主,力辟王守仁改本之誤;以《經》為一章,《傳》為八章。
其《誠意章》以下,與諸本并同;惟以“《康诰》曰”至“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為第一章,統釋三綱領。
以“《詩》雲邦畿千裡”至“此以沒世不忘也”為第二章,謂前三節,釋《經》知止能得之序;後兩節,釋知止之由與能得之序。
以“聽訟吾猶人也”一節為第三章,謂釋本末之意;而移“此謂知本”二句,于前章“止于信”之下,與諸本為異。
其說與朱熹雖小異,然僅謂格緻一章,不必補傳耳。
要之《大學》一書,以注疏本為最古,以朱熹本為最通行,一漢一宋如日月之經行中天!謹為條其原委于此。
【《大學》之讀法】《大學》之書,文章典則,辭趣宏深,擴其量以平天下,引其緒于明明德。
故聖人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六通四辟,運用無乎不在矣!豈容草草,為拟讀法: 第一,明其宗旨 大學者,大人之學,不私其我于一己之學;大覺之道,匪以獨覺為自慊之道;題蘊昭宣,宗旨自明。
格物緻知者,始事也;誠意止至善者,極功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以之修身,謂之明德;以之淑人,謂之親民。
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大學》之以至善知止,猶《易卦》之以《未濟》終篇。
精益求精,人心既無自慊之日;善又有善,吾道甯有息肩之涯。
引之彌長,恢之彌廣。
善之鹄的,既以人群之進化而彌高;學之勵修,又以鹄的之繼高而精進。
此《易》六十四卦之所為終于《未濟》,而止至善所以為《大學》之極詣也! 第二,核其篇章 周秦古書,凡一篇述數事,則必先詳其目而後備言之,首末相應,(汪中《述學·大學平義》)此不僅《大學》為然;獨《大學》一篇,朱熹分為《經》一章,《傳》十章,最為清儒所訾議。
然按注疏本,鄭玄于後諸節,皆一一分注曰“此廣明誠意之事”;“覆明前經正心修身之事”;“重明前經修身齊家之事”;“覆明前經齊家治國之事”;“覆明上文平天下先治其國之事”。
是鄭君亦已核其篇章,分應前經;(方東樹《漢學商兌》卷中之上)非朱熹始分章也。
《毛詩·豳風·七月》首章,鄭箋雲:“此章陳人以衣食為急,餘章廣而成之。
”然則古人之文,有以餘章廣成首章之意者;若朱熹但于首章之下雲“餘章廣而成之”,而不分經傳,(陳澧《東塾讀書記》卷九)此則鄭君家法,而清儒不能加以訾議者也。
特是鄭君注《大學》,既一一分應前經,不應誠意前獨阙格物緻知之事;而又以曾子曰,《淇澳》、《烈文》兩詩,《康诰》、《太甲》、《帝典》三書,《湯盤》、《玄鳥》、《文王》之詩,夫子聽訟之言,總謂皆是誠意之事,殊為混淆不确!(方東樹《漢學商兌》卷中之上)此其中有訛脫,固可懸揣而知。
朱熹移易補傳,固為武斷;而理順文從,特為過之。
此以終古不廢也!或以誠意,正學者切要處,所以成始而成終者,不當退處于後?然《大學》開篇曰“在明明德”;則上一“明”字,自不可忽。
格物緻知,正明之之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