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關燈
小
中
大
餘以十四年講學北平,遇梁任公,贻以《要籍解題》一冊;中《論語》、《孟子》,意有異同,别纂為篇,任公不之忤也!十六年在上海,成《中庸解題》;今秋病不能事,養疴杜門,發箧得向時肄誦《大學》本,籀繹其指,條次成文,而後《四書》之篇第備。
伏念《明史·藝文志·經部》始立《四書》一門,前史無是例也!《論語》、《孟子》舊各為書;而《大學》、《中庸》則《禮記》中之二篇,自司馬光始表章之,二程兄弟詳為論說;而編為四書,則自朱子始:原本首《大學》,次《論語》,次《孟子》,次《中庸》。
其教人也,以《大學》、《語》、《孟》、《中庸》為入道之序而後及諸經,以為:不先乎《大學》,則無以提綱絜領,而盡《語》、《孟》之精微;不參之《論》、《孟》,則無以融會貫通,而極《中庸》之指趣。
然不會其極于《中庸》,則又何以建立大本,經綸大經,而讀天下之書,論天下之事哉!學者先讀《大學》以立其規模,次及《語》、《孟》以盡其蘊奧,而後會其歸于《中庸》;蓋以為學之程序,而第其書之先後也。
書肆刊本,以《大學》、《中庸》篇頁無多,并為一冊,遂移《中庸》于《論語》之前;江都汪中好為诋诃,撰《大學平義》一篇,乃居為奇貨,謂“曾子受業于孔門,而子思則其孫也。
今以次于《論語》之前,無乃傎乎”,而不知朱子之舊不如此!今第《四書》,壹複其舊,《中庸》殿四書之末,而《大學》列《論語》之前。
《漢書·藝文志》:“《論語》,弟子各有所記,門人相與輯而論篹。
”而汪氏則謂“《大學》者,七十子後學者所記”,則亦門人相與輯而論篹之書也,何不可以次《論語》之前乎!至《中庸》以次《孟子》之後者,所以立民彜之極則,明至德之會歸;朱子蓋嘗見義于《書臨漳所刊四子後》曰:“《中庸》雖七篇之所自出,然讀者不先于《孟子》而遽及之,則亦非所以為入道之漸!”别識心裁,不同常解;未可繩以一孔之論也!朱子為宋學大宗,而其解經則壹依漢儒家法,嘗謂:“某尋常解經,隻要依訓诂說字。
”(《語類》卷七十二)“漢儒善說經者,不過隻說訓诂。
”(《答張敬甫書》)“如教人亦隻言某字訓某字,自尋義理而已。
”(《語類》卷一百三十七)“程先生經解,理在解語内;某集注《論語》,隻是發明其辭,使人玩味經文,理皆在經文内。
”(《語類》卷十九)一生精力,殚于《四書》。
《大學》古本為一篇,朱子則分别經傳,颠倒其舊次,補綴其阙文,《中庸》亦不從《禮記》鄭玄注分節,用漢儒書《歐陽、大小夏侯章句》、《春秋公羊穀梁章句》之例,謂之《章句》;而《論語》、《孟子》則融會諸家之說,謂之《集注》,猶何晏注《論語》,裒八家之說,稱《集解》也。
诂訓取之漢魏,義理宗于二程,先之《精義》以荟萃衆家,繼為《或問》以辨證得失;《四書》之學,朱子實以名家!而後來紹明其學者,皈依攸同,蹊徑各别;核而為論,不出二派:其一采朱子《文集》、《語錄》,下逮門人所記以發明《章句集注》,則有宋真德秀、劉承撰《四書集編》二十六卷,趙順孫撰《四書纂疏》二十六卷,元盧孝孫撰《四書集義》一百卷,劉因删其煩蕪,成《四書集義精要》二十卷(佚二卷),胡炳文撰《四書通》二十六卷,倪士毅《重訂四書輯釋》二十卷,史伯璿撰《四書管窺》八卷,凡六家(盧孝孫、劉因為一家)一百三十六卷,以朱诂朱,是為正宗。
其二旁采衆家,參證同異,以折衷于《章句集注》,其中又分二派:有主發明義理者,則有宋蔡模撰《孟子集疏》十四卷,蔡節撰《論語集說》十三卷,金履祥撰《大學疏義》一卷,明呂留良撰《四書講義》四十三卷;有重訓诂考證者,則有宋金履祥撰《論語集注考證》十卷、《孟子集注考證》七卷,元張存中撰《四書通證》六卷,詹道傳撰《四書纂箋》二十卷,清程大中撰《四書逸箋》六卷,凡八家一百二十卷:或旁采博搜,以朱子為折衷;或拾遺補阙,匡朱子所未逮;而要之言必有宗,義取旁證,此為旁裔。
其它諸家,有無心與朱子立異而頗不合于朱子者,亦分數派:則有宋鄭汝諧撰《論語意原》二卷,張栻撰《癸巳論語解》十卷,此與朱子同時而不相為謀者也。
宋黎立武撰《中庸指歸
伏念《明史·藝文志·經部》始立《四書》一門,前史無是例也!《論語》、《孟子》舊各為書;而《大學》、《中庸》則《禮記》中之二篇,自司馬光始表章之,二程兄弟詳為論說;而編為四書,則自朱子始:原本首《大學》,次《論語》,次《孟子》,次《中庸》。
其教人也,以《大學》、《語》、《孟》、《中庸》為入道之序而後及諸經,以為:不先乎《大學》,則無以提綱絜領,而盡《語》、《孟》之精微;不參之《論》、《孟》,則無以融會貫通,而極《中庸》之指趣。
然不會其極于《中庸》,則又何以建立大本,經綸大經,而讀天下之書,論天下之事哉!學者先讀《大學》以立其規模,次及《語》、《孟》以盡其蘊奧,而後會其歸于《中庸》;蓋以為學之程序,而第其書之先後也。
書肆刊本,以《大學》、《中庸》篇頁無多,并為一冊,遂移《中庸》于《論語》之前;江都汪中好為诋诃,撰《大學平義》一篇,乃居為奇貨,謂“曾子受業于孔門,而子思則其孫也。
今以次于《論語》之前,無乃傎乎”,而不知朱子之舊不如此!今第《四書》,壹複其舊,《中庸》殿四書之末,而《大學》列《論語》之前。
《漢書·藝文志》:“《論語》,弟子各有所記,門人相與輯而論篹。
”而汪氏則謂“《大學》者,七十子後學者所記”,則亦門人相與輯而論篹之書也,何不可以次《論語》之前乎!至《中庸》以次《孟子》之後者,所以立民彜之極則,明至德之會歸;朱子蓋嘗見義于《書臨漳所刊四子後》曰:“《中庸》雖七篇之所自出,然讀者不先于《孟子》而遽及之,則亦非所以為入道之漸!”别識心裁,不同常解;未可繩以一孔之論也!朱子為宋學大宗,而其解經則壹依漢儒家法,嘗謂:“某尋常解經,隻要依訓诂說字。
”(《語類》卷七十二)“漢儒善說經者,不過隻說訓诂。
”(《答張敬甫書》)“如教人亦隻言某字訓某字,自尋義理而已。
”(《語類》卷一百三十七)“程先生經解,理在解語内;某集注《論語》,隻是發明其辭,使人玩味經文,理皆在經文内。
”(《語類》卷十九)一生精力,殚于《四書》。
《大學》古本為一篇,朱子則分别經傳,颠倒其舊次,補綴其阙文,《中庸》亦不從《禮記》鄭玄注分節,用漢儒書《歐陽、大小夏侯章句》、《春秋公羊穀梁章句》之例,謂之《章句》;而《論語》、《孟子》則融會諸家之說,謂之《集注》,猶何晏注《論語》,裒八家之說,稱《集解》也。
诂訓取之漢魏,義理宗于二程,先之《精義》以荟萃衆家,繼為《或問》以辨證得失;《四書》之學,朱子實以名家!而後來紹明其學者,皈依攸同,蹊徑各别;核而為論,不出二派:其一采朱子《文集》、《語錄》,下逮門人所記以發明《章句集注》,則有宋真德秀、劉承撰《四書集編》二十六卷,趙順孫撰《四書纂疏》二十六卷,元盧孝孫撰《四書集義》一百卷,劉因删其煩蕪,成《四書集義精要》二十卷(佚二卷),胡炳文撰《四書通》二十六卷,倪士毅《重訂四書輯釋》二十卷,史伯璿撰《四書管窺》八卷,凡六家(盧孝孫、劉因為一家)一百三十六卷,以朱诂朱,是為正宗。
其二旁采衆家,參證同異,以折衷于《章句集注》,其中又分二派:有主發明義理者,則有宋蔡模撰《孟子集疏》十四卷,蔡節撰《論語集說》十三卷,金履祥撰《大學疏義》一卷,明呂留良撰《四書講義》四十三卷;有重訓诂考證者,則有宋金履祥撰《論語集注考證》十卷、《孟子集注考證》七卷,元張存中撰《四書通證》六卷,詹道傳撰《四書纂箋》二十卷,清程大中撰《四書逸箋》六卷,凡八家一百二十卷:或旁采博搜,以朱子為折衷;或拾遺補阙,匡朱子所未逮;而要之言必有宗,義取旁證,此為旁裔。
其它諸家,有無心與朱子立異而頗不合于朱子者,亦分數派:則有宋鄭汝諧撰《論語意原》二卷,張栻撰《癸巳論語解》十卷,此與朱子同時而不相為謀者也。
宋黎立武撰《中庸指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