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關燈
》一卷、《中庸分章》一卷、《大學本旨》一卷,此與朱子同門異戶,而傳郭忠孝、郭雍之學,于程門别樹一幟者也。

    宋袁甫撰《中庸講義》四卷,闡陸象山之旨;而明周宗建撰《論語商》四卷,劉宗周撰《論語學案》十卷,鹿善繼撰《四書說約》三十三卷,黃宗羲撰《孟子師說》二卷,承王陽明之緒。

    此與朱子道不同,故不為謀者也。

    孫奇逢撰《四書近旨》二十卷,則又折衷朱陸之間者也。

    凡九家八十七卷,皆無心與朱子立異而頗不合于朱子者也。

    亦有立意與朱子為難而别标眉目者,則有元陳天祥撰《四書辨疑》十五卷,明高拱撰《問辨錄》十卷,清毛奇齡撰《論語稽求篇》七卷、《四書剩言》四卷、《大學證文》四卷、《四書改錯》二十二卷,凡三家六十四卷。

    具條睹記如右,庶幾讀者窮原至委,竟其流别,足以闡明朱子《四書》一家之學矣!清儒解經,憙稱漢學,以自别于朱子;而門戶蹊徑,又自不同:有搜采異義以匡古注之阙違者;胡渭撰《大學翼真》四卷,焦循撰《論語補疏》二卷,宋翔鳳撰《孟子趙注補正》六卷、《大學古義說》二卷、《四書纂言》四十卷,劉台拱撰《論語骈枝》一卷,沈濤撰《論語孔注辨僞》二卷,黃式三撰《論語後案》二十卷,潘維城撰《論語古注集箋》二十卷,俞樾撰《續論語骈枝》一卷,凡八家九十八卷。

    有紹明絕學以葺一家之佚說者;宋翔鳳輯《論語鄭注》十卷,俞樾撰《論語鄭義》一卷,凡二家十一卷,此發明鄭義者也。

    宋翔鳳又以劉熙之學,出于鄭氏,其注《孟子》,如南河牛山諸注,考其地形,并勝趙岐,輯《孟子劉注》一卷,此宣揚劉熙者也。

    劉逢祿撰《論語述何》二卷,宋翔鳳撰《論語說義》十卷,劉恭冕撰《何休注訓論語述》一卷,戴望撰《論語注》二十卷,康有為撰《論語注》二十卷,凡五家五十三卷,此紹述何休者也。

    但就考訂而論,亦複各有所明。

    有考訂名物人地者,凡七家二十六卷:閻若璩撰《四書釋地》一卷、《續》一卷、《又續》二卷、《三續》二卷、《餘論》一卷、《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孔廣牧撰《先聖生卒年月日考》二卷,宋翔鳳撰《四書釋地辨證》二卷,此考訂地理人物者也。

    江永撰《鄉黨圖考》十卷,金鹗撰《鄉黨正義》一卷,此疏證名物典制者也。

    其他若王夫之《四書稗疏》二卷,方觀旭《論語偶記》二卷,則名物典制,人名地理,有所得,辄記之,亦屬此類。

    有考訂文句音義者,翟灏撰《四書考異》七十二卷,徐養原撰《論語魯讀考》一卷,蔣仁榮撰《孟子音義考證》二卷,凡三家七十五卷。

    至周廣業撰《孟子四考》:曰《孟子逸文考》第一、《孟子異本考》第二、《孟子古注考》第三、《孟子出處時地考》第四,則又博極群書,而于時地人物,文句故訓,兼考備采,以自名一家言者也。

    若乃彌綸群言,折衷至當,則有劉寶楠恭冕父子撰《論語正義》二十四卷,焦循《孟子正義》三十卷,撷衆家之菁英,集清學之大成焉!特是《論》、《孟》多專家,而《學》、《庸》罕兼及;此乃漢學門戶,所為與朱子不同者也。

    惟朱子特标《四書》以約《五經》之指歸;而漢學則揭《孝經》以見六藝之總會。

    《漢書·藝文志·六藝略》既立《孝經》一類,以統《五經》雜議;而鄭玄《六藝論》則謂:“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道離散,後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經》以總會之。

    ”《隋書·經籍志》亦引其語而卒之曰:“明其枝流雖分,本萌于孝者也。

    ”然則《孝經》者,六藝之總會,大道之本萌也;故以附于篇,匪惟征漢宋之異學,抑以明至德之由茁。

    朱子精闡之以天人性命之奧,漢儒體驗之于人倫日用之常,一則發微以闡顯,一則言近而指遠。

    以立言論,朱子入微,而漢儒為粗;就體用言,朱子蹈空,而漢學平實。

    辭趣不同,而要歸之于修身以立命,盡己以淑群,則無乎不同!髫歲服習,初不經意;而今四十歲,飽更世患,民治革政,共而不和,争民施奪之既久,寖尋以至今日,又見有專無制,哀哉耗已!末法披昌,人将相食!窮則反本,重溫故書;然後知聖人憂世之情深,仁民之道大也!繕寫既定,而為考鏡原流,發明指意,于文章典籍之中,得其辨名正物之意,庶幾尼山正名之義雲爾! 中華民國十八年十二月無錫錢基博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