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三

關燈
子未卒之前,則孟子及見文公之死而稱其谥,亦無足怪!獨魯平公卒于孟子之後,鄒穆公無考;傥穆公之卒,亦如魯平之在孟子後?吾意孟子所記,必俱如湣王之公而不谥。

    厥後門人淆誤是懼,乃援滕文公之例,就其可知者,一體加谥以為識别焉耳?(考證詳後。

    )然則以時君之皆舉谥,而證《孟子》之非自作者,固未為知言也!或者謂“書中于孟子門人多以子稱之,樂正子、公都子、屋廬子、徐子、陳子皆然,不稱子者無幾。

    果孟子所自著,恐未必自稱其門人皆曰子”。

    此又不然!按“魯平公将出”章,“樂正子入見”趙岐注:“樂正,姓;子,通稱;孟子弟子也。

    ”(《梁惠王》下)然則子者,自如趙岐所雲“男子之通稱”;不必弟子之于師。

    公孫醜問曰:“夫子當路于齊。

    ”孟子曰:“子誠齊人也。

    ”此則孟子自稱其門人曰“子”之證一矣。

    孟子去齊,有欲為王留行者,客自稱曰“弟子”,而應之曰“我明語子”,此則孟子自稱其門人曰“子”之證二矣。

    如此之類,難以悉數;何得以此證孟子之非自作哉! 【《史記》之孟子】按《史記·孔子世家》叙生卒出處最悉;而《孟子列傳》阙焉勿詳。

    就其可考者言之:《六國表》魏惠王三十五年大書曰:“孟子來,王問利國?對曰:‘君不可言利。

    ’”(《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章)此與《十二諸侯年表》,魯定公十年大書“孔子相”,皆特筆,史公所矜重者!其見于《魏世家》者,曰:“三十五年,惠王數敗于軍旅,卑禮厚币以招賢者。

    鄒衍淳于髠孟轲皆至梁。

    梁惠王曰‘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虜!上将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醜之!叟不遠千裡,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國?’孟轲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則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則庶人欲利。

    上下争利,國則危矣!為人君仁義而已矣,何以利為!’”年事與《六國表》同。

    是年齊宣王七年,周顯王三十三年,太史公因《秦記》,采《世本》、《戰國策》,著所聞為表,其年系當無大誤。

    既一年,惠王卒,子襄王立;(《梁惠王》上“孟子見梁襄王”)《表》亦與《世家》同。

    又十一年,而齊宣王卒,子湣王立。

    湣王立之六年,宋君偃為王。

    (《滕文公》下“萬章問曰:宋小國也,今将行王政”章)是年魏襄王卒,子哀王立。

    又二年而燕王哙讓國于子之。

    又二年,當周赧王元年,魯平公始立;而哙及子之皆亂死。

    《燕世家》雲:“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聽政,顧為臣!國事皆決于子之,三年,國大亂。

    百姓恫恐,将軍巿被與太子平謀,将攻子之,諸将謂齊湣王曰:‘因而赴之,破燕必矣!’齊王因令人謂燕太子,太子因要黨聚衆,将軍巿被圍公宮,攻子之,不克,将軍巿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将軍巿被死以徇。

    因構難數月,死者數萬,衆人恫恐,百姓離志。

    孟轲謂齊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衆以伐燕。

    燕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燕君哙死,齊大勝,燕子之亡。

    ”(《梁惠王》下“齊人伐燕”兩章,《公孫醜》下“沈同以其私問曰”章、“燕人畔”章)年事與《六國表》同。

    又二年,為楚懷王十七年,秦敗楚将屈丐;而《楚世家》:“懷王十六年,絕和于秦,發兵西攻秦,秦亦發兵擊之。

    ”厥為秦楚構兵之始。

    (《告子》下“宋将之楚”章)此諸國事皆與孟子相涉者。

    自魏惠王三十五年,至是凡二十四年;當孟子初至梁,梁惠王謂之曰“叟”,度其年當長于惠王。

    惠王以魏文侯二十五年生,生三十而即位;即位三十五年,年六十五矣。

    孟子又長于惠王,其遊梁殆且七十也。

    (桐城吳汝綸《孟子考證》)《史記·孟子列傳》稱“遊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是适梁在遊齊之後;而《孟子》書先梁後齊者,此蓋篇章之次,而非遊曆之次也。

    趙岐注:“孟子冀得行道,故仕于齊,不用而去,乃适于梁。

    建篇先梁,欲以仁義為首篇,因言魏事,章次相從,然後道齊也。

    ”(見《梁惠王》上“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章。

    )其言可謂明且核矣!然《史記》“梁惠王不果所言”之後,别無下文;而蘇轍《古史列傳》則曰“先事齊宣王,後見梁惠襄,又事齊湣”則是孟子見梁惠王之前,先遊齊,見宣王;而孟子見梁襄王之後,複去齊仕湣王。

    茲以《史記》載伐燕一事,與孟子互證之,其言可信,蓋伐燕事在湣王十年也。

    《荀子·王霸篇》謂“齊闵北足敗燕”,其以敗燕屬齊闵,與《史記》合。

    燕人畔,王曰:“吾甚慚于孟子!”(《公孫醜》下)王不稱谥,蓋謂湣王。

    湣王走死,在伐燕之後三十年,非孟子所及見。

    蓋孟子及見齊宣王梁惠王襄王之卒,故并稱谥;而不及湣王之死,故但稱王;可斷言也。

    然則《梁惠王》下“齊人伐燕”兩章之稱“宣王問曰”,“宣王曰”;蓋承前十章之“齊宣王問曰”“孟子謂齊宣王曰”而誤衍一“宣”字(《朱子語類》謂“湣王後來不好,門人為孟子諱改為宣王”其言迂曲不可信。

    )耳!“孟子為卿于齊,出吊于滕,王使蓋大夫王為輔行”,“孟子緻為臣而歸,王就見孟子。

    ”(《公孫醜》下)凡不系谥者,皆謂湣王。

    據《史記·六國表》及《田敬仲完世家》,湣王六年,宋自立為王;十年,伐燕;三十八年,滅宋。

    而《戰國策·宋策》載:“宋康王之時,有雀生。

    史占曰:‘小而生巨,必霸天下。

    ’康王大喜,于是滅滕,伐薛,取淮北之地,乃愈自信!”是滕最早為宋所滅,當在“宋自立為王”之初;而滕文公問事齊事楚、問齊人築薛,尚不以宋為患,則又遠在“宋自立為王”之前,意者當在孟子遊齊适梁之前耶?然則孟子及見滕文公之卒而稱其谥,殆可斷言!然滕于《六國表》無考。

    而《六國表》載魯平公元年,則當齊湣王十年伐燕之歲,而“孟子見梁惠王”之後二十二年也。

    明年,秦楚始構兵,計其時孟子年當九十餘矣;而遇宋于石丘,折之曰“秦楚何說以利”;(《告子》下“宋之楚”章)嘅魯侯之不遇,解之曰“行止非人所能”;浩然之氣,老當益壯!其前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