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三

關燈
道性善之方法也。

    其二孟子道性善之界說。

    孟子道性善,隻限于人,而物非所論。

    其《告子》“杞柳杯棬”一章,論人性之不同于植物;“生之謂性”一章,論人性之不同于動物;“性猶湍水”一章,論人性之不同于無生物,故嘗見意于“人之所以異于禽獸”一章曰:“明于庶物,察于人倫。

    ”蓋人之性善,而物之性不必皆善;人之性可率,而物之性不必可率。

    此孟子之所為“明”所謂“察”,不可不察也。

    其它曰“存心”,所以繼性之善也。

    《易·系辭傳》曰:“繼之者善也,存之者性也。

    ”而孟子則曰:“君子之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離婁》下)“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欤?”(《告子》下)曰“養氣”,所以涵情之發也。

    雖然,孟子之所謂“氣”者,何也?曰“情之沖動”是也。

    (《公孫醜》上“氣體之充也”趙岐注:“氣所以充滿形體為喜怒也。

    ”)情之為言,性之感也。

    德之哲家康德曰:“世界無制限純粹之善,惟具‘善意志’而已。

    ‘何謂善意志?’曰:‘為理性之故而從理性之意志,是已。

    為義務之故而行義務之意志,是已。

    此乃不為感情所驅使,而率由理性之命令之意志也,非可由感情欲望而決定者也。

    傥以悲憫之情,而為施予之慈,是則情感之驅迫而然,不得為道德之行為也!必絕情祛欲而後可以言道德。

    ’”則是謂情感與理性不相容也。

    夫人之激發于情感,并心一決,固有莫之為而為,沛然莫之能禦者,故曰“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使不“配義與道”,人欲之橫流,厥禍有酷于洪水!雖然,孟子不雲乎!“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則是理性可以養感性也。

    又曰“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則是感性可以配理性也。

    (《公孫醜》上“夫子加齊之卿相”章)是理性與情感非不相容也。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情之善,征于情之發;而康德則以情為不善,非絕情祛欲,不足以言道德。

    清儒戴震有言曰“後儒不知情之至于纖悉無憾,是謂理”;(《戴東原集·與某書》)其康德之謂乎!戴震又曰:“君子之治天下也,使人人各得其情,各遂其欲,而天下治。

    君子之自治也,情與欲,使一于道義。

    ”(《孟子字義疏證》)孟子“集義”之功,“情與欲,使一于道義”而已。

    要之“浩然之氣”之為“至大至剛”,此盡人之所同;而“配義與道”之“以直養”,則孟子之所獨矣!餘故特表而出之。

     第三,考其辯諸子 孟子好辯,而辯諸子之見孟子書者;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

    (《滕文公》上)有墨者夷之,(《滕文公》上)宋。

    (《告子》下 按《莊子·天下篇》雲“墨子真天下之好,宋钘、尹文子聞其風而悅之作,為華山之冠以自表,見侮不辱,救民之鬥,禁攻寝兵,救世之戰,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者也”)有為縱橫之術者景春。

    (《滕文公》下“趙岐注:景春,孟子時人,為縱橫之術者”)有《史記·滑稽列傳》之淳于髠曰(《離婁》上《告子》下)有《史記·貨殖列傳》之白圭曰:(《告子》下)乘間抵巇,辭氣铿訇,此其指名者也!其不指名者,陳澧《東塾讀書記》曰:孟子“距楊墨”,(《滕文公》下)楊朱,老子弟子,距楊朱,即距道家矣!“善戰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

    ”(《離婁》上)朱注以為“孫膑、吳起、蘇秦、張儀、李悝、商鞅之類”,則兵家、縱橫家、農家皆距之矣!“省刑罰”,(《梁惠王》上)可以距法家。

    “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欤?”(《告子》上)可以距名家。

    “天時不如地利”,(《公孫醜》下)可以距陰陽家。

    “夫道一而已矣”,可以距雜家。

    “齊東野人之語,非君子之言”,(《萬章》上)可以距小說家。

    而距兵家為甚!其可考見者,如《公孫醜》上“天時不如地利”章,《離婁》上“求也為季氏宰”章,《告子》上“魯欲使慎子為将軍”章,《盡心》下“不仁哉梁惠王”章,“春秋無義戰”章,“盡信書不如無書”“有人曰我善為陣”章,皆距兵家言也!一縱一橫,論者莫當,此亦《論語》之所罕見!蓋孔子以攻異端為害,而孟子以辟異端自任;此孟子之所為不同于孔子。

    而楊墨者,尤孟子之所力距!然孟子之言仁義,蓋即兼權楊墨之說,何者?“義”從我羊,誼取“善我”;非即“楊氏為我”之指乎?“仁”從人二,訓為“人偶”;非即“墨子兼愛”之義乎?蓋孟子之所為“距楊墨”者,惡其“執一”也。

    “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盡心》上)然則自孟子之言推之:徒“仁”而不制“義”,則舍己而以徇人,人情之所難能也!(按《莊子·天下篇》曰“墨子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恐其不可以為聖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雖獨能任,奈天下何”)徒“義”而不體“仁”,則背群而私利己,人道或幾乎息矣。

    徒“義”而不體“仁”者,楊氏之“為我”也!徒“仁”而不制“義”者,墨子之“兼愛”也!為蔽不同,“執一”則鈞!孟子“執中”,故交譏焉。

    特是孟子言仁義,而距楊墨者,謂其“充塞仁義”也。

    然老莊絕仁棄義,而孟子不置一辭者,何哉?於戲!孟子不雲乎:“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盡心》下)朱熹集注:“外國本‘人也’,之下,有‘義也者宜也。

    禮也者履也。

    智也者知也。

    信也者實也。

    ’凡二十字。

    今按如此,則理極分明。

    ”而王弼《老子注》曰“仁義禮知不能獨用,必資道以用之”,與孟子如出一吻。

    蓋道德者,仁義禮之大全;而仁義者,道之一端。

    老莊之學,抱一而體玄,故以道為本;孔孟之教,明體而達用,故以仁義為言,而要其歸曰“志于道”:此孔子之所以竊比老彭,而孟子之于老莊所為存而不論也欤? 右論三事,聊當舉隅;雖指要或有未盡,而宏綱亦庶無遺,引端竟委,俟諸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