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用善經本也。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三)雖題“宋孫奭撰”字樣;而朱熹《語類》則謂:“邵武士人假托;蔡季通識其人。
卷首載孫奭《序》一篇,全錄《音義序》,僅添三四語耳!其淺妄不學如此!”先是孫奭于宋真宗大中祥符間,奉敕校定趙岐注,因刊正唐張镒《孟子音義》及丁公著《孟子手音》二書,兼引陸善經《孟子注》成《孟子音義》二卷;就經文及注為之音釋。
書中所釋,稱“一遵趙注”;然亦時就《章句》有所證明,存其異同,與陸德明《經典釋文》略相似;蓋以補陸氏之阙,(陸德明《經典釋文》于群經皆有音義,獨阙《孟子》。
)而匪以為《正義》。
至《正義》則憑臆立說,不惟背經背注,且與《音義》亦時睹攸違;豈有出奭一人之作而忽彼忽此者?以故不為士林所重。
朱熹融會諸家之說,撰《孟子集注》七卷,于義理時有發明,而訓诂章指則采趙注為多。
其可考見者,書中人名,惟盆成括告子不從趙注學于孟子之說,季孫子叔疑不從二弟子之說,餘皆從之;書中字義,惟“折枝”訓“按摩”之類不取趙注,餘亦多取之。
蓋趙注雖不及後來之精密,而開辟荒蕪,俾後來者得循途而深造,其功要不可泯也。
清儒治經,邁冠往古!阮元仿宋闆《十三經》重刻于豫章,而《孟子》之《趙氏章指》,遂複系于章末之舊;焦循因之,撰《孟子正義》十四卷,荟萃清儒顧炎武以下六十餘家之說,疏明趙注:傥趙氏之說,或有然疑,不惜駁破以衷一是;至諸家或申趙義,或與趙殊,或專翼孟,或雜它經,兼存備錄,以俟參考。
可謂孟子之忠臣,趙注之诤友矣!然《孟子》今本,有卒不能複趙岐之舊者!趙岐《題辭》謂“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
”今按孫奭《音義》标《梁惠王》上七章,下十六章;《公孫醜》上九章,下十四章;《滕文公》上五章,下十章;《離婁》上二十八章,下三十二章;《萬章》上九章,下七章;《告子》上二十章,下十六章;《盡心》上四十七章,下三十九章,共為二百五十九章;而以《章指》計之,《盡心》下篇止得三十八章,則共為二百五十八章,較《題辭》所雲少三章。
又梁惠王共五千二百六十四字,《公孫醜》共五千一百四十二字,《滕文公》共四千九百八十字,《離婁》共四千七百八十九字,《萬章》共五千一百五十四字,《告子》共五千二百二十三字,《盡心》共四千六百七十四字,七篇共三萬五千二百二十六字,較《題辭》所雲多五百四十一字。
則是今本《孟子》之字多而章少,有不同于趙岐者也!然舊書古簡,脫漏居多,唐宋後之本,應減于漢,否亦不能加多。
今茲剩字,得毋有後人所羼入者乎? 【《孟子》之讀法】讀法一如《論語》,每次作一意求之;虛心涵泳,切己體察,久而久之,必自有會。
姑以鄙意,拟為讀法: 第一,明其立言 孟子曰“我知言”,然則讀孟子之書,何可不知孟子之言!《孟子》一書,遊文六藝之中,留意《詩》、《書》之際,敦教化,明人倫,此與《論語》同者也。
然而有不同者;《論語》氣平,《孟子》氣激。
《論語》辭約而意盡,《孟子》氣盛而言宜。
《論語》之發語用噫,《孟子》之發語用惡。
《論語》正言莊論,多法語之言;《孟子》比物托興,喜巽與之辭。
《論語》短章多,長章少;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四子侍坐言志》、《季氏将伐颛臾》兩章最長。
《孟子》長章多,短章少;惟“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前後數章最短。
此修辭之不同也。
《論語》隻言性,而《孟子》直道性善。
《論語》隻言仁,而《孟子》兼明仁義。
《論語》隻言志,而《孟子》深論養氣。
此樹義之不同也。
孔子之稱弟子以名,孟子之稱弟子曰子。
孔子弟子自稱名,孟子弟子如萬章、鹹丘蒙有自稱吾者。
孔子弟子稱孔子曰子,孟子弟子稱孟子曰夫子。
孔子弟子,問仁者七,問孝者三,問政者六;而孟子弟子所問皆不及此,此酬對之不同也。
至衡政持論,詳于法制,體國經野,具有規模;則與《論語》又有不同者!蓋《論語》之論政也,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尚王而未言制;而《孟子》則明王道而言制之所宜。
治地莫善于助,仁政必始經界,班爵制祿,敷言秩如,蓋《論語》二十篇之所未有!徒以井田封建,所言殊于《周禮》,知于古未必有征;特《孟子》托古改制之烏托邦爾! 第二,籀其性理 “孟子道性善”,世人之所知也;而孟子之所以道性善者,則或世人之所未知。
其一“孟子道性善”之方法。
“孟子道性善”之方法有二:一以“故”言性。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離婁下》)朱熹注:“性者,人物所得以生之理也;故者,其已然之迹,若所謂‘天下之故’者也。
言事物之理,雖若無形而難知;然其發見之已然,則必有迹而易見。
故天下之言性者,但言其故而理自明;猶所謂‘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也。
”此孟子以“故”言性之說也;〔此其說可以法蘭西學者古惺(Coucin一七九二——一八六七)之論心理學明之。
古氏以為“哲學必自事實始。
此事實乃供給哲學以入思辨之境涯之機會者也。
心理學不過為入形而上學之橋梁。
形而上學乃最優之科學也,科學之科學也。
科學之對象為實體乃至不變化永久之實在也,而其研究之方法則依觀察,而觀察之工夫則不能有何等之科學,故可謂吾人乃觀察精神之事實而窮究其所以蕲到達絕對之原理。
心理學之方法乃充此職役者也。
易言以明之,即以後天之方法得認先天之原理者也”語見北京大學出版《西洋倫理學史》〕“孺子入井”,(《公孫醜》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敬兄敬鄉人”,(《吿子》上“孟季子問公都子曰”章)皆孟子之所謂“故”也。
二以“情”證性。
孟子好以“恻隐”“羞惡”“辭讓”“是非”四端言性,皆“情”也;“情”之為言,“性之感”也。
《荀子·正名篇》曰:“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
”《論衡·初禀篇》曰:“情接于物而然者也。
”蓋“生之謂性”;而“情”則性之發。
“性”不可見,而“情”可見,故以情證性也。
此孟子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三)雖題“宋孫奭撰”字樣;而朱熹《語類》則謂:“邵武士人假托;蔡季通識其人。
卷首載孫奭《序》一篇,全錄《音義序》,僅添三四語耳!其淺妄不學如此!”先是孫奭于宋真宗大中祥符間,奉敕校定趙岐注,因刊正唐張镒《孟子音義》及丁公著《孟子手音》二書,兼引陸善經《孟子注》成《孟子音義》二卷;就經文及注為之音釋。
書中所釋,稱“一遵趙注”;然亦時就《章句》有所證明,存其異同,與陸德明《經典釋文》略相似;蓋以補陸氏之阙,(陸德明《經典釋文》于群經皆有音義,獨阙《孟子》。
)而匪以為《正義》。
至《正義》則憑臆立說,不惟背經背注,且與《音義》亦時睹攸違;豈有出奭一人之作而忽彼忽此者?以故不為士林所重。
朱熹融會諸家之說,撰《孟子集注》七卷,于義理時有發明,而訓诂章指則采趙注為多。
其可考見者,書中人名,惟盆成括告子不從趙注學于孟子之說,季孫子叔疑不從二弟子之說,餘皆從之;書中字義,惟“折枝”訓“按摩”之類不取趙注,餘亦多取之。
蓋趙注雖不及後來之精密,而開辟荒蕪,俾後來者得循途而深造,其功要不可泯也。
清儒治經,邁冠往古!阮元仿宋闆《十三經》重刻于豫章,而《孟子》之《趙氏章指》,遂複系于章末之舊;焦循因之,撰《孟子正義》十四卷,荟萃清儒顧炎武以下六十餘家之說,疏明趙注:傥趙氏之說,或有然疑,不惜駁破以衷一是;至諸家或申趙義,或與趙殊,或專翼孟,或雜它經,兼存備錄,以俟參考。
可謂孟子之忠臣,趙注之诤友矣!然《孟子》今本,有卒不能複趙岐之舊者!趙岐《題辭》謂“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
”今按孫奭《音義》标《梁惠王》上七章,下十六章;《公孫醜》上九章,下十四章;《滕文公》上五章,下十章;《離婁》上二十八章,下三十二章;《萬章》上九章,下七章;《告子》上二十章,下十六章;《盡心》上四十七章,下三十九章,共為二百五十九章;而以《章指》計之,《盡心》下篇止得三十八章,則共為二百五十八章,較《題辭》所雲少三章。
又梁惠王共五千二百六十四字,《公孫醜》共五千一百四十二字,《滕文公》共四千九百八十字,《離婁》共四千七百八十九字,《萬章》共五千一百五十四字,《告子》共五千二百二十三字,《盡心》共四千六百七十四字,七篇共三萬五千二百二十六字,較《題辭》所雲多五百四十一字。
則是今本《孟子》之字多而章少,有不同于趙岐者也!然舊書古簡,脫漏居多,唐宋後之本,應減于漢,否亦不能加多。
今茲剩字,得毋有後人所羼入者乎? 【《孟子》之讀法】讀法一如《論語》,每次作一意求之;虛心涵泳,切己體察,久而久之,必自有會。
姑以鄙意,拟為讀法: 第一,明其立言 孟子曰“我知言”,然則讀孟子之書,何可不知孟子之言!《孟子》一書,遊文六藝之中,留意《詩》、《書》之際,敦教化,明人倫,此與《論語》同者也。
然而有不同者;《論語》氣平,《孟子》氣激。
《論語》辭約而意盡,《孟子》氣盛而言宜。
《論語》之發語用噫,《孟子》之發語用惡。
《論語》正言莊論,多法語之言;《孟子》比物托興,喜巽與之辭。
《論語》短章多,長章少;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四子侍坐言志》、《季氏将伐颛臾》兩章最長。
《孟子》長章多,短章少;惟“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前後數章最短。
此修辭之不同也。
《論語》隻言性,而《孟子》直道性善。
《論語》隻言仁,而《孟子》兼明仁義。
《論語》隻言志,而《孟子》深論養氣。
此樹義之不同也。
孔子之稱弟子以名,孟子之稱弟子曰子。
孔子弟子自稱名,孟子弟子如萬章、鹹丘蒙有自稱吾者。
孔子弟子稱孔子曰子,孟子弟子稱孟子曰夫子。
孔子弟子,問仁者七,問孝者三,問政者六;而孟子弟子所問皆不及此,此酬對之不同也。
至衡政持論,詳于法制,體國經野,具有規模;則與《論語》又有不同者!蓋《論語》之論政也,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尚王而未言制;而《孟子》則明王道而言制之所宜。
治地莫善于助,仁政必始經界,班爵制祿,敷言秩如,蓋《論語》二十篇之所未有!徒以井田封建,所言殊于《周禮》,知于古未必有征;特《孟子》托古改制之烏托邦爾! 第二,籀其性理 “孟子道性善”,世人之所知也;而孟子之所以道性善者,則或世人之所未知。
其一“孟子道性善”之方法。
“孟子道性善”之方法有二:一以“故”言性。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離婁下》)朱熹注:“性者,人物所得以生之理也;故者,其已然之迹,若所謂‘天下之故’者也。
言事物之理,雖若無形而難知;然其發見之已然,則必有迹而易見。
故天下之言性者,但言其故而理自明;猶所謂‘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也。
”此孟子以“故”言性之說也;〔此其說可以法蘭西學者古惺(Coucin一七九二——一八六七)之論心理學明之。
古氏以為“哲學必自事實始。
此事實乃供給哲學以入思辨之境涯之機會者也。
心理學不過為入形而上學之橋梁。
形而上學乃最優之科學也,科學之科學也。
科學之對象為實體乃至不變化永久之實在也,而其研究之方法則依觀察,而觀察之工夫則不能有何等之科學,故可謂吾人乃觀察精神之事實而窮究其所以蕲到達絕對之原理。
心理學之方法乃充此職役者也。
易言以明之,即以後天之方法得認先天之原理者也”語見北京大學出版《西洋倫理學史》〕“孺子入井”,(《公孫醜》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敬兄敬鄉人”,(《吿子》上“孟季子問公都子曰”章)皆孟子之所謂“故”也。
二以“情”證性。
孟子好以“恻隐”“羞惡”“辭讓”“是非”四端言性,皆“情”也;“情”之為言,“性之感”也。
《荀子·正名篇》曰:“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
”《論衡·初禀篇》曰:“情接于物而然者也。
”蓋“生之謂性”;而“情”則性之發。
“性”不可見,而“情”可見,故以情證性也。
此孟子